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记者了解,目前广东引进水产苗种的品种主要为南美白对虾。2013年,广东共有30万尾进口的南美白对虾享受到了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为优化办理免税引进水产苗种审批工作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近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制定了《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办理引进水产苗种试行办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产》2014,(11):39-40
<正>A.斑点叉尾鮰品种来源: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鲇,原产美国。1984年,首次由湖北省水产科研所从美国引进国内实验研究。此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于1997年、1999年两次从美国引进,2004年再次从美国引进。审定情况: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研所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鮰苗种,经驯化、培育,1996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GS-03-005-1996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冷水性鱼类研究小组对七彩鲑进行测量,养殖鱼平均体重762.6g、平均体长27.75。该鱼是今年1月份,由天津市水产研究所从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冷水鱼试验基地引进的,引进时平均体重18.6g、平均体长10.7cm。研究小组对七彩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产》2015,(2):51-52
<正>培育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1年引进的美国密西西比州斑点叉尾鮰选育系中的6个高选择指数家系雌性个体为母本,以2003年引进的美国阿肯色州斑点叉尾鮰选育系中的6个高选择指数家系雄性个体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1,即为  相似文献   

5.
我国渔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我国的渔业新技术、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工作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先报引进各类渔业新技术及动、植物新品种上百项;为促进我国的水产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简要总结、回顾了我国渔业新技术及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工作的现状,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族圈     
<正>福建厦门屏南县引进胭脂鱼养殖试验近日,屏南县畜牧水产局从重庆万洲水产研究所引进1 6~20厘米的胭脂鱼苗种3 800尾,落户屏南县茗溪特种水产养殖基地进行人工养殖试验。近年来,屏南县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广渔业"五新"技术,认真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实验、示范与推广,充分发  相似文献   

7.
水产引种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世界各地引进生物种类近130种,其中50%已在全国或地区推广应用,一些种类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养殖对象。引种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品种的结构调整、丰富市场和增加渔(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引种也给人类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如盲目引种会导致生物侵害,特别是对引种水域的生物种群构成严重威胁;不经过检验、检疫及必要的隔离会造成外来病害的流行等等。 根据《渔业法》第十六条“水产苗种的进口、出口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定,受农业部渔业局委托,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从去年开始组织部分专家起草了《水产苗种引进管理规定》、《水产引进种分级审批目录》等管理法规:下—步将重点着手进行引进种风险评估的准备工作。 为配合做好以上工作,并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在“原良种园地”栏目举办“引种专题”论坛,针对“水产养殖品种引进的利与弊”、“引进种与本地种的关系”、“国内养殖品种的区域移植”等相关话题展开讨论,诚邀各位专家、同仁们加入并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8.
<正>1大菱鲆引进养殖概况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英译名(兼商品名)为多宝鱼,自1992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雷霁霖院士从欧洲把大菱鲆引进我国以来,经过水产工作者近20年的努力,养殖面积不断增加,2010年全国大菱鲆养殖面积达400万m2,其中辽宁葫芦岛市养殖面积为180万m2,占全国养殖面积的45%。而近几年葫芦岛地区养殖的大菱鲆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皮肤囊  相似文献   

9.
冀渔广角     
<正> 《锯缘青蟹人工育苗 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由河北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锯缘青蟹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于1996年7月11日在河北省水产研究所昌黎水产科技试验场通过验收。该项目于1995年由河北省水产局下达。课题组人员在1995年就完成了亲蟹引进、人工促熟、抱卵、孵化及育苗的工作。1996年又从夏门引进80只亲蟹,获抱卵蟹  相似文献   

10.
<正> 1979年秋季,广西水产试验场从国家水产总局长江水产研究所、珠江水产研究所引进一批尼罗罗非鱼苗种,分别饲养了五个月和八个月,平均体重为0.9斤和1.25斤。这  相似文献   

11.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引进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国外引进种的需求日益增大。为加强对水产苗种的管理,我国先后制定了《水产种苗管理办法》、《水产原、良种审定办法》、《水产原、良种审定标准》等文件,2000年出台的新《渔业法》更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水产苗种管理制度。但是,目前各地对水产苗种,尤其是引进种的管理缺乏足够认识,引种前缺少对引进种的可行性论证,盲目引进、重复引进、非法引进的现象严重。另外,许多品种引进后没有经过系统的消化吸收,造成了一些优良性状的迅速退化。更有甚者,一些引进种进入天然水域后,与当地种产生恶性竞争,对我国水产种质资源造成了威胁。由此可见,不规范、缺乏系统指导的引种危害是巨大的。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是由上海水产大学1994年从菲律宾引进的。该品种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及推广应用都是在科学、系统的指导下进行的,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下将“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的过程作简要介绍,希望各成员单位能从中得到一定的收获。  相似文献   

12.
<正> 曲周县畜牧水产局于今年5月10日从武汉特种水产研究所引进淡水石斑原种子一代后备亲鱼6000尾,投放在县内东湖高新水产技术开发区进行专地培育。7月2日首次孵化出淡水石斑  相似文献   

13.
<正>为推进泥鳅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济宁市大启发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了台湾泥鳅新品种。通过台湾泥鳅生态高效养殖技术,采用水生植物和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保护了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台湾泥鳅的成功引进与养殖,极大地优化了任城区的养殖结构,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持续、稳  相似文献   

14.
一、淮北市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现状随着淮北市塌陷区以渔为主的综合治理开发,该市水产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渔业产业结构调整,2004年水产品总产量达2.6万吨,比1990年增加8倍。水产养殖事业的高速发展,除了渔业政策引导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外,主要原因是新品种的引进力度加大,促进了水产养殖事业的高速发展。新品种的引进,既丰富了该市的水产种质资源,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  相似文献   

15.
<正>E.南美白对虾SPF品种来源:1988年4月和1991年4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率先分别从美国和厄瓜多尔引进南美白对虾,进行全人工繁殖和虾苗培育的研究,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省、市从美洲国家引进南美白对虾来进行人工育苗和大面积高产养殖试验。审定情况:2001年,海南省水产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引进南美白对虾SPF原种亲本,经驯化、培育,成功繁育F2代虾苗,2002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6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山东省烟台莱州明波水产首次在国内引进斑石鲷亲鱼452尾,与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黄海所联合攻关,一举攻克育苗关键技术难题,培育6cm以上斑石鲷苗种50余万尾。在2014年7月4日明波水产斑石鲷全国验收推介会上,与会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等专家普遍认为,斑石鲷作为我国新的养殖品种,明波水产能够率先引进并完成它的驯养、自然催产、催熟和苗种孵化培育,成果可观,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大连庄河市科技局和海洋与渔业局邀请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大连海洋大学等有关单位专家,对大连宏丰水产品有限公司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共同开展的"金乌贼引进和越冬繁育技术"项目进行现场险收。  相似文献   

18.
<正>浙江省上虞市科技示范户楼永兴是一位有名的水产养殖能手。他从事特种水产近20年,2001年率先引进南美白对虾养殖,由于他肯钻研、能吃苦,不断从《科学养鱼》中学到知识,每年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随  相似文献   

19.
197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从日本引进100尾斑点叉尾鲴鱼种进行试养。1984-1986年间,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先后两次从美国引进此鱼,并于引进后对此鱼的生物学、生态、繁殖生物学、繁殖与育苗技术、商品鱼养殖技术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于1987年获得人繁技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一、斑点叉尾的引种与试养197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从日本引进100尾斑点叉尾鱼种进行试养。1984~1986年间,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先后两次从美国引进此鱼,并于引进后对此鱼的生物学、生态、繁殖生物学、繁殖与育苗技术、商品鱼养殖技术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于1987年获得人繁技术的成功。其后,各地纷纷从湖北引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