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的苜蓿病害及其综合防治体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国已发现36种病原真菌危害苜蓿。在我国已知苜蓿病害中,分布较广且危害较大的有锈病(Uromyces striatus)、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白粉病(Erysiphe pisi和Levillula leguminiarum)、夏季黑茎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黑茎和叶斑病(Phoma medicaginis)、黄斑病(Pyrenopeziza medicaginis)和轮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等8种。此外,对镰刀菌腐病(Fusarium spp)、炭疽病(Colletotichum trifolii)以及我国尚未发现的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和细菌性凋萎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insidiosum)亦应充分的注意。在建立苜蓿病害综合防治体系中,应强调系统的观点和长期的观点。防治苜蓿病害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一切措施保证苜蓿旺盛的生长。苜蓿病害综合防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抗病品种,不同种或品种的牧草混播,播种前应用杀菌剂处理种子,科学施肥,合理利用草地和早春焚烧苜蓿残茬等。  相似文献   

2.
北方农区栽培牧草品种比较及营养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于2000-2001年进行了36种牧草的引种栽培试验。通过2年试验,间比淘汰,筛选出13种豆科牧草(甘农1号杂花苜蓿、甘农2号杂花苜蓿、肇东苜蓿、和田苜蓿、草原1号杂花苜蓿、敖汉苜蓿、美国苜蓿、俄罗斯苜蓿、公农1号苜蓿、科学院苜蓿、龙牧2号沙打旺、苦草、白花草木樨),2种禾本科(林肯无芒雀麦、公农无芒雀麦)和1种蓼科(杂交酸模)牧草。结果表明:16种牧草适应北方春早春寒气候,抗旱耐寒能力强,其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高,达6134.0kg/hm^2。由此认为,筛选出的牧草品种是吉林省建立人工草地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国苜蓿青贮研究领域发展概况。[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苜蓿青贮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 5.8.R3绘制苜蓿青贮研究文献知识图谱,对苜蓿青贮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及突现分析。[结果]在设定的检索条件下,1994年出现第一篇苜蓿青贮研究论文;1994—2021年苜蓿青贮文献年度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黑龙江畜牧兽医》发文量最多(31篇),《草业学报》总被引频次(763次)和篇均被引频次(31.79次)最高;玉柱发文量最多(34篇),中国农业大学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57篇),以玉柱为中心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团队,但跨机构及团队之间合作不够紧密;苜蓿青贮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最高(103次),围绕发酵品质、青贮品质、混合青贮、添加剂、乳酸菌等关键词开展研究。[结论]我国苜蓿青贮研究成果丰富,需加强跨机构、跨地区、跨团队的合作研究;发酵品质和苜蓿青贮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研究、苜蓿青贮微生物制剂的研发等方面仍然是我国苜蓿青贮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苜蓿加工调制的新方法,开辟牧草资源合理利用的新途径,笔者在宁夏部分市县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苜蓿青贮制作试验。感官鉴定显示,青贮苜蓿茎、叶形态清楚,色泽正常,气味芳香,适口性好,优质率高;通过实验室测定,青贮苜蓿中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钙和磷的含量高于苜蓿青干草中的含量,而干物质、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低于苜蓿青干草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探究等干物质的青贮苜蓿替代苜蓿草粉对肉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取100只体重相近、(30±2)日龄的伊拉肉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无青贮苜蓿)、A组(8%青贮苜蓿)、B组(12%青贮苜蓿)、C组(16%青贮苜蓿)、D组(20%青贮苜蓿),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预试期5 d,正式试验期35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组肉兔的平均日增重、末重以及对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下降(P<0.05)。B组肉兔血清中以及肌肉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使用一定比例等干物质的青贮苜蓿替代苜蓿草粉可以提高肉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与肌肉的抗氧化能力,替代比例为12%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为原料进行青贮发酵试验.研究苜蓿不同密度单独青贮时发酵品质的动态变化,研究pH值、乳酸(LA)、干物质(DM)、氨态氮(NH3-N)和总氮(TN)含量的变化,以探明苜蓿青贮发酵规律和获得苜蓿青贮饲料成功保存的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7.
利用体外产气法探究苜蓿与燕麦草、全贮玉米、全贮藜麦间的组合效应( AE)。在以苜蓿与燕麦草为最优组合的基础上,再将其分别与全贮玉米、全贮藜麦进行组合试验,测定不同粗饲料组合物的体外产气量(GP)、干物质消失率(DMD)、pH、氨态氮浓度(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分析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MFAEI)。研究结果表明:(1)苜蓿∶燕麦草为80∶20时,GP24 h(34.84%)、DMD(24.44%)、TVFA (25.43%)的SFAEI最高,均极显著高于(P < 0.01)其他各比例组,MFAEI(92.08%)最大,为最优组合。按照此比例进一步与全贮玉米、全贮藜麦进行组合效益评价。(2)(苜蓿-燕麦草):全贮玉米为50∶50时,GP24 h (37.81%)的SFAEI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比例组(P < 0.05),MFAEI(75.55%)最大,为最优组合。(苜蓿-燕麦草)∶全贮藜麦20∶80时。TVFA (8.63%)的SFAEI显著高于其他各比例组(P < 0.01),MFAEI(69.27%)最大,为最优组合。由此得出,苜蓿∶燕麦草为80∶20的基础上,(苜蓿-燕麦草):全贮玉米50∶50时、(苜蓿-燕麦草)∶全贮藜麦20∶80时饲粮具有较优的组合效应。 [关键词] 苜蓿|燕麦草|全贮玉米|全贮藜麦|饲料组合效应  相似文献   

8.
低温对几个苜蓿品种幼苗膜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6个苜蓿品种,即肇东苜、公农一号苜蓿、爱开夏苜蓿、淮阴苜蓿、和田苜蓿、准格尔苜蓿的子叶期幼苗的电导率进行了测定,并配以Logistic曲线(Y=K/1+ae^-bx)求出拐点温度。结果表明:(1)以公农一号苜蓿膜透性最小,淮阴苜蓿膜透性最大,其它4种居中,方差检测表明,品种间差异显著。(2)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拐点温度则升高,T1h≈-2.96℃。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甘肃省大面积种植的苜蓿品种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CMV)带毒情况及这两种病毒侵染后对苜蓿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利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DAS-ELISA)和生理生化方法分别对种植于实验室30 d苗龄的12个苜蓿品种进行了带病毒检测及携带不同病毒的苜蓿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防御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2个苜蓿品种可分为不携带病毒、携带病毒AMV、携带病毒WCMV、携带病毒AMV和WCMV,病毒检出率为66.7%,其中AMV检出率为50.0%、WCMV检出率为41.7%、AMV和WCMV复合侵染率为25.0%。方差分析表明,两种病毒复合侵染、AMV、WCMV单独侵染与不带病毒(CK)相比,苜蓿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而3种防御酶过氧化物酶 (POD)、多酚氧化酶 (PPO)、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的活性均显著升高,且两种病毒复合侵染的苜蓿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两种病毒单独侵染;而POD、PPO、PAL均高于两种病毒单独侵染。结果表明AMV、WCMV侵染不同品种苜蓿对其生理生化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16h(long day,LD)、12h(middle day,MD)和8h(short day,SD)三个不同的光照时间对秋眠型苜蓿Vernal超氧化物歧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苜蓿秋眠性的生理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秋眠型苜蓿Vernal SOD和POD的活性呈现8h光照处理最高,12h次之,16h最低的趋势;同一光周期条件下,SOD、POD的活性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提示SOD、POD的活性与苜蓿的光周期有关,短日照可提高SOD、POD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地区苜蓿干草最适收获条件。试验以“康赛”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刈割期、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苜蓿干草产量、品质及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推迟,苜蓿的营养品质明显下降,干草产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苜蓿的干草产量和越冬率变化不显著(P>0.05)。留茬高度越高,第三茬苜蓿的营养成分、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干草产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辽宁地区苜蓿干草初花期收获最佳,全年刈割3次较为合理,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高度10~13 cm为宜。  相似文献   

12.
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5/16、6/25、8/9、9/21)测定了根蘖苜蓿和非根蘖苜蓿植株根组织中的酯酶同工酶及根系不同组织部位中五种内源激素(Z、ZR、IAA、GA3和ABA)含量,并比较、分析根蘖植株与非根蘖植株酯酶和内源激素动态及根蘖植株根蘖芽的形成和生长与激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根蘖与非根蘖苜蓿植株根组织酯酶同工酶带数明显不同,根蘖苜蓿植株明显高于非根蘖苜蓿植株2~4条谱带,这说明苜蓿根组织酯酶同工酶可能与苜蓿根蘖性状的基因表达有关。根系中内源激素分析结果表明,根蘖与非根蘖苜蓿植株根颈和根组织中(Z+ZR)、IAA、GA3含量均在植物生长发育旺盛时期(6/25、8/9)最高。ABA含量随植株生长发育而呈上升趋势。根蘖植株的(Z+ZR)、IAA、GA3和ABA含量在整个生育期中的变化趋势与非极蘖植株不同,而来源于根蘖型品系中非根蘖植株与当地品种主根植株的变化规律相似。根蘖苜蓿植株根系中IAA/(Z+ZR)低于非根蘖植株。苜蓿植株根系中内源激素(Z+ZR)、IAA、GA3含量与苜蓿根蘖芽形成和生长有关。根蘖植株根系内不同组织部位内源激素分布不一致,根蘖苜蓿植株水平根膨大与内源激素GA3含量显著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对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水平予以一定分析的基础上,论证提出了我国苜蓿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水平,走出“草粮争地”的误区,将苜蓿纳入农耕范畴和以企业为核心,带动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在我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立5大苜蓿基地(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节水型苜蓿基地、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苜蓿基地、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草地农业苜蓿基地、南疆温润盆地低产田提升改造苜蓿基地、东北低湿盐碱区土地改造苜蓿基地),种植33.33万hm2苜蓿,与“三北防护林工程”共同构建我国北方荒漠化林草生态防治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6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及其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苜蓿(品)种中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6(M.sativa cv.Longmu 806),最低的是龙牧801(M.sativa cv.Longmu 801);粗脂肪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1,最低的是龙牧806;钙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6,最低的是龙牧801;磷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3(M.sativa cv.Longmu 803)和黄花苜蓿(M.falcata),最低的是杂花苜蓿(M.varia);粗灰分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1,最低的是肇东苜蓿(M.sativa cv.Zhaodong);产量最高的是龙牧801,最低的是龙牧806。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同一指标间差异不显著。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主要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表明,6个苜蓿(品)种营养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肇东苜蓿、杂花苜蓿、龙牧803、龙牧801、龙牧806和黄花苜蓿。本研究结果可对今后苜蓿的引种与选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苜蓿根和根颈腐烂病病原致病性及品种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敏权 《中国草地》2003,25(1):39-43
用室内试管苗人工接种方法对苜蓿根和根颈腐烂病的3个致病镰刀菌的致病性及20个苜蓿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的7个分离物、锐顶镰刀菌的4个分离物和半裸镰刀菌的5个分离物都对苜蓿具有致病性,但致病性有差异;20个苜蓿品种幼苗测定,各品种对根和根颈腐烂病的抗性间存在差异,其中抗性较强的有维拉(Verla)、德福(Derful)、巨人201(Ameristand201)、草原2号(Caoyuan2)、塞物(Sitel)、阿尔冈金(Algongum)、图牧2号(Tumu2)、甘农2号(Gannong2)。  相似文献   

16.
苜蓿的加工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苜蓿的加工与利用李固江刘仁刚许景芝常会宁刘国忠李景林(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双城·150111)(泰来县江桥畜牧综合站)苜蓿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大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它以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而享有“牧草之王”的美称。苜蓿干草和脱水苜蓿...  相似文献   

17.
郝凤  于铁峰  刘晓静  高凯 《草地学报》2021,29(11):2428-2434
以高效型苜蓿(‘龙牧806’‘肇东苜蓿’)和低效型苜蓿(‘公农1号’‘陇东苜蓿’)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砂培法,在4个供氮量下(2.1,21,210和420 mg·L-1),研究紫花苜蓿苗期氮素吸收、分配的氮效率型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效型苜蓿品种的株高、地上生物量、根重、总根长和根体积均显著高于低效型品种(P<0.05);供氮量较低时(2.1和21 mg·L-1),高效型向根系分配了较大比例的氮素,而低效型则向地上部分配了较大比例的氮素,根系形态参数与总氮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根重对氮素吸收的直接作用较大,直接通径系数是1.230和1.102。因此,在氮胁迫下,根系形态对氮吸收效率起重要作用,尤其是根系形态中的根重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是世界最大的苜蓿丸出口商,并且作为苜蓿块的出口商仅次于美国(Can-adianDehydratorsAsociation1996)。加拿大的农民们在轮作制中,重视苜蓿。认为苜蓿可为土壤增加氮,。其苜蓿工业生产两种主要的产品:脱水苜蓿丸和日晒苜蓿...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北疆平原荒漠区苜蓿(Medicago sativa)(1年)+小麦(Triticum aestivum)(3年)+苜蓿(1年)和小麦(1年)+苜蓿(4年)2种粮草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在呼图壁核心试验区开展连续5年的实地调查,比较了两种模式下粮草产量、投入成本、利润和产投比。结果表明:小麦(1年)+苜蓿(4年)种植模式下年均总利润较苜蓿(1年)+小麦(3年)+苜蓿(1年)模式提高18.71%;老苜蓿地倒茬种植小麦的前两年籽粒产量较小麦连作增产25%;小麦倒茬轮作苜蓿后,苜蓿的干草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种植3~4年苜蓿的年均粮草利润为9 050 元·hm-2,是小麦的3.26倍。综上所述,在粮食耕作系统中引入低成本苜蓿,可提高作物产量,增加轮作的利润,解决蛋白质饲料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外源根系分泌物对紫花苜蓿根瘤菌共生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诱导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长结瘤的适宜外源根系分泌物,本试验利用木犀草素、茉莉酸甲酯、季酮酸以及水苏碱+葫芦巴碱混合物5种外源根系分泌物(共生信号物质)对苜蓿根瘤菌ACCC17617(A17)和ACCC17631(A31)诱导,结合室内试验与田间试验,分析外源根系分泌物对根瘤菌的诱导效应,并对苜蓿结瘤特征及生长性状测定,研究外源根系分泌物对紫花苜蓿接种根瘤菌共生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外源根系分泌物能有效提高苜蓿的结瘤数、生物量、蛋白含量以及受诱导的根瘤菌占瘤率。不同物质(或组合)对菌株与苜蓿共生结瘤和苜蓿生长的影响不同,室内条件下木犀草素对苜蓿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效果。田间试验条件下,经外源根系分泌物诱导后,根瘤菌A31的田间竞争力大于根瘤菌A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