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壳聚糖处理对枇杷贮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研究了经壳聚糖处理的"白玉"枇杷在低温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总酸、总糖、维生素C含量、果实失重率、腐烂率、果皮相对电导率以及呼吸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壳聚糖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枇杷果实的失重率,廷缓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抑制腐烂的发生,体积分数为1.5%壳聚糖对枇杷的保鲜效果最佳,腐烂率、果皮相对电导率以及呼吸速率均较对照降低,贮藏32 d失重率仅为对照失重率的27.2%,总糖含量为对照的112.2%,维生素C含量为对照的128.6%。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咪鲜胺对新疆喀什石榴的贮藏效果,为喀什石榴的贮藏选用合适的保鲜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喀什石榴为试材,通过咪鲜胺涂抹后辅以包装处理,比较各处理对低温贮藏期间新疆喀什石榴的品质、果皮色泽和腐烂率的影响.[结果]用0.17;的咪鲜胺溶液浸泡石榴果实,晾干后置于微孔袋Ⅰ、微孔袋Ⅱ、PE袋、PE袋加内衬纸4种包装方式下,均能延缓可溶性圆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减缓褐变指数升高和水分散失,能显著降低腐烂率.其中,PE袋加内衬纸处理效果最好,PE袋处理效果次之.贮藏80 d时,PE袋加内衬纸处理的石榴失水率2.41;,总糖含量15.37;,可滴定酸含量0.46;,腐烂率25;,果皮褐变指数0.29,石榴外观和内部籽粒品质较好,有较高的商品价值.采用微孔袋包装的石榴褐变指数较大,到后期褐变指数达到0.97,而且,失水率较大,其中微孔袋Ⅰ包装的石榴在失水率达到8.43;,较对照6.85;失水率高.[结论]通过调节咪鲜胺的浓度,选择PE袋包装或孔径大小适宜的微孔袋对石榴进行贮藏,可使其达到更好的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3.
采后处理对杏鲍菇贮藏品质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采后不同处理方式对杏鲍菇贮藏品质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为杏鲍菇贮藏保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新鲜采收的杏鲍菇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0.03 mm的聚乙烯(PE)薄膜袋封口包装、0.05 mm的PE薄膜袋封口包装和1.5%壳聚糖涂膜3种处理,以0.05 mm PE保鲜袋不封口为对照,于4℃、相对湿度85%-95%的条件下贮藏,通过测定失重率、色差值、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还原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理化指标,以及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3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研究不同采后处理方式对杏鲍菇贮藏品质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与PE不封口处理相比,两种厚度的PE保鲜袋处理能显著降低杏鲍菇子实体失重率(P<0.01),在贮藏18 d时,两种处理的失重率仅为0.35%和0.20%;两种PE处理的菇体硬度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在贮藏期间两种处理均分别在第3天和第12天出现了两个硬度峰值;PE处理不易发生褐变,但在贮藏末期,0.03 mm PE处理的褐变程度显著增加(P<0.05)。两种PE处理均能显著抑制贮藏期间TSS和可溶性蛋白的增加,减缓还原糖的消耗。1.5%壳聚糖涂膜处理在0-9 d菇体硬度显著增加(P<0.05),随后硬度快速下降;其失重率较高,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贮藏期间褐变指数低,但在贮藏末期的褐变程度显著(P<0.05);贮藏的中期与后期,TSS、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均显著低于对照。3种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杏鲍菇的抗氧化能力,与对照处理相比,3种处理均能显著降低膜透性和脂膜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P<0.05),但在贮藏中、后期,壳聚糖处理的电导率和MDA含量均显著高于两种PE处理。0.03 mm PE和1.5%壳聚糖涂膜处理能显著降低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的含量(P<0.05),0.05 mm PE处理能显著降低过氧化氢的含量(P<0.05),但其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则在3-12 d内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贮藏前期与末期,3种处理均具有较高的POD活性和CAT活性(P<0.05),但在整个贮藏期间,SOD的活性变化与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整个贮藏过程中PE处理表现出较好的贮藏效果;其中0.05 mm PE包装处理效果更为明显,有效保持了杏鲍菇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可食性膜对贮藏茭白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去壳鲜茭白为试材,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可食性膜处理,在25℃和50%RH下贮藏8 d,对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和品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可食涂膜处理能抑制茭白的呼吸速率,延缓Vc降解,保持嫩度,减少褐变,降低失重和腐烂.其中壳聚糖膜处理的保鲜效果比海藻酸钠更为显著,贮藏8 d后,硬度增加量比海藻酸钠低10.4%,Vc保留率和失重率则分别比海藻酸钠高18.2%和0.56%,褐变和腐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天然保鲜剂壳聚糖对白桃的保鲜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源东白桃的保鲜技术,以市售壳聚糖保鲜液为原料,进行了常温和4℃条件下源东白桃贮藏保鲜的研究.结果表明,市售壳聚糖保鲜液处理后的白桃失水率、腐烂率明显降低,能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提高总糖的含量,可有效降低果实膜透性.表明,市售壳聚糖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天然保鲜剂,可作为常温下贮藏白桃的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钙处理对黄花梨主要贮藏品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花梨为试材,通过采前叶面喷施高活性钙镁肥、有机螯合钙以及叶面喷施结合根际灌施高活性钙镁肥、有机螯合钙等措施,探讨钙处理对黄花梨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梨在16℃贮藏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各施钙处理均极显著降低果实失水率、腐烂率,极显著增加果实硬度、总糖、总酸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除叶施高活性钙镁肥处理外,各施钙处理的V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综合比较各钙处理的施用效果,采前叶施高活性钙镁肥处理的果实失水率及果实硬度极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叶施结合根施有机螯合钙处理的果实腐烂率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7.
史振霞  王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863-4865
[目的]研究壳聚糖对鸭梨贮藏后期微生物数量及生理品质的影响,为鸭梨后期贮运保鲜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鸭梨果实为试材,采用浓度0.75%、1.00%、1.25%、1.50%壳聚糖溶液浸泡鸭梨果实30 s,并设清水对照,均在4℃下贮藏30 d,分别在10、20、30 d时检测微生物数量及各指标。[结果]与清水处理相比,4种壳聚糖涂膜处理均可不同程度降低果实的失重率和腐烂率,抑制果实贮藏后期微生物数量、硬度、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保持果实较好的硬度,从而延缓了果实的成熟衰老。其中1.25%壳聚糖涂膜处理的果实贮藏30 d,其腐烂率和失重率分别为8.3%和12.9%,而对照的分别是52.6%和28.0%。[结论]壳聚糖处理对鸭梨贮藏后期的保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壳聚糖处理番茄、青椒的保鲜效果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用两种分子量壳聚糖混合配制的保鲜液处理番茄、青椒,常温(5-15℃)下贮藏20d,果实腐烂指数、失水率明显养活;固形物、有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Vc等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则减少;膜脂过氧化作用减弱,MDA含量减少,膜透性降低。壳聚糖添加钙盐或助剂的保鲜效果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
何宇 《陕西农业科学》2023,(2):30-33+73
以陕西大荔冬枣为试材,通过不同的涂膜保鲜处理,即:1.5%石榴皮提取液、1%壳聚糖溶液、1.5%石榴皮与1%壳聚糖复合溶液对冬枣进行涂膜处理,以清水作为对照,4℃低温贮藏,每隔9d测定枣果的腐烂率、失重率、硬度、维生素C、总糖量、丙二醛(MDA)、乙醇等指标,研究石榴皮提取液涂膜法对冬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壳聚糖溶液、1.5%石榴皮提取液能不同程度的减轻贮藏期间冬枣品质的下降。复合涂膜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好,能很好地降低其失重率与腐烂指数,维持枣果的硬度和总糖及Vc含量,抑制MDA和乙醇含量增加,有效维持了冬枣果实的贮藏品质。说明石榴皮提取物可以用于冬枣的贮藏保鲜,并且复合涂膜处理较单独涂膜效果更佳,为果农研究新方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涂膜保鲜冬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配制的不同浓度的壳聚糖保鲜液对冬枣进行涂膜保鲜处理,研究了冷藏过程中冬枣贮藏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冬枣在冷藏时,壳聚糖涂膜处理可以有效地保持枣果的硬度和维生素C含量,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降低呼吸强度和果实转红,减少失重和腐烂率,延长冬枣的贮藏时间.其中,最佳壳聚糖保鲜液浓度为1%,处理果与对照及其他浓度处理的冬枣相比,呼吸强度最低,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和Vc含量下降最缓慢,腐烂率最低.  相似文献   

11.
纳米包装材料延长双孢蘑菇贮藏品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制备一种含纳米Ag、纳米TiO2和凹凸棒土的纳米包装聚乙烯(PE)包装薄膜,研究双孢蘑菇在4℃下贮藏10d期间,纳米包装材料对其感官品质、生理指标和营养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跟踪检测贮藏过程中双孢蘑菇的失重率、白度、相对电导率、多酚氧化酶活性、丙二醛、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纳米包装材料和普通聚乙烯材料对双孢蘑菇感官品质、生理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普通聚乙烯包装材料相比,添加纳米粒子的包装材料能够较好地抑制双孢蘑菇发生失水萎蔫和褐变现象,使其保持贮藏前洁白色的感官品质.贮藏10d后,纳米包装材料处理组双孢蘑菇的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为1.46%、22.5%、3.50 μmol·kg-1、161.89 U·g-1·min-1,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组的1.86%、30.2%、4.66μm01·kg-1和233.84 U.g-1·min-1,(P<0.05),而总糖和可溶性蛋白等营养成分的保留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含量.[结论]纳米包装材料能够有效抑制贮藏期间双孢蘑菇感官品质的劣变,降低营养价值的损失,提高综合贮藏品质,延长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种对双孢蘑菇采后贮藏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供试双孢菇品种(冀168、As2796、夏秀2000、F-56、U3、176)在失水率、褐变度等方面的对比试验,探讨了品种对双孢蘑菇采后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双抱蘑菇的失水率显著增大,冀168的失水率变化幅度最小,176的失水率变化最大;在氧气浓度为4%,二氧化碳浓度为10%的条件下,冀168...  相似文献   

13.
双孢蘑菇原种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工厂化栽培过程中,各级菌种培养料的选择对双孢蘑菇的生产周期及质量至关重要。研究对双孢蘑菇原种(也称二级菌种)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筛选,从污染情况、菌丝状态和生长速度三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双孢蘑菇原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结果是原种在晾晒12h的玉米粒培养基较其他晾晒时间及麦粒培养基上表现出生长快的优势,菌丝生长速度较为一致,满瓶时间也较为整齐,可作为双孢菇原种种生产时的培养基质,研究还发现加入石膏粉的玉米粒培养基的污染率明显少于无石膏粉的玉米粒培养基。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防止双孢菇褐变,从菇体细胞膜和色泽两方面考虑,在不同真空度下对双孢菇进行充氮处理,检测其烫漂前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和烫漂后的颜色变化,从而找出真空充氮烫漂有效防止双孢菇褐变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随着真空度的提高,双孢菇的细胞膜透性增大,丙二醛含量增加,两者均在真空度0.100MPa时达到最大;真空充氮处理能显著影响双孢菇烫漂后的颜色变化,最佳处理是真空度0.090MPa下充氮,此时双孢菇的氧气含量为3.8%,褐变指数最小(28.74),褐变抑制率达17.52%。综合分析,真空充氮处理虽然不利于双孢菇细胞膜完整性的保持,但与沸水烫漂结合,能有效地抑制双孢菇的褐变,是一种有效的物理调控防褐变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叶菜品质,降低蔬菜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采用温室盆栽方法,以纯土培养为对照,向土壤中加入不同体积的双孢菇菌糠,栽培油菜、生菜和小白菜,30d后对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以及叶绿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以菌糠作为微生物菌肥的载体栽培长势较好的油菜,30d后测定其生理指标,探讨双孢菇菌糠微生物菌肥应用于叶菜栽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菌糠∶土壤(体积比)为4∶6时,3种叶菜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有所提高。将微生物菌肥加入含40%菌糠的土壤中栽培的油菜,与纯土和混合菌糠土壤栽培相比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乳酸钙溶液对双孢蘑菇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并引入真空促渗技术,为双孢蘑菇采后减损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并为优化双孢蘑菇贮藏条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4607’双孢蘑菇品种为试材,研究乳酸钙溶液浓度(0.016、0.032、0.048和0.064 mol·L-1)、真空度(0.01、0.03、0.05、0.07和0.09 MPa)、处理时间(0.5、1、2、3和5 min)等单因素对低温贮藏(2±1)℃双孢蘑菇白度的影响;同时对处理条件进行正交优化,运用色差仪和CO2分析仪等设备,分析最佳处理条件下的双孢蘑菇在贮藏期间生理生化指标及品质变化。【结果】在单因素条件下,筛选出合适的乳酸钙溶液浓度为0.032 mol·L-1和0.048 mol·L-1,真空度为0.05 MPa,处理时间为1-2 min;正交优化的最佳处理条件是乳酸钙浓度0.048 mol·L-1,真空度0.05 MPa,真空度处理时间2 min;在最佳处理条件的贮藏期内,相较于空白对照组,乳酸钙处理组和乳酸钙真空渗透组均可有效减缓双孢蘑菇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及保持较好品质,但是,在一些指标上,乳酸钙真空渗透组显著优于乳酸钙处理组。与乳酸钙处理组相比,在0-9 d,白度值降低不显著(P>0.05),在9-15 d,乳酸钙真空渗透处理组效果优于乳酸钙处理组(P<0.05)。乳酸钙处理组和乳酸钙真空渗透处理组的双孢蘑菇均在第6 天达到呼吸高峰,将呼吸高峰推迟了3 d,但乳酸钙真空渗透处理组呼吸强度显著低于乳酸钙处理组(P<0.05)。乳酸钙真空渗透处理组的失重率低于乳酸钙处理组,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酸钙处理组和乳酸钙真空渗透处理组,从贮藏第6 天之后分别有开伞现象明显增加和开始开伞,在6-15 d,乳酸钙真空渗透处理组显著低于乳酸钙处理组(P<0.05)。乳酸钙处理组和乳酸钙真空渗透处理组均可有效抑制膜透性的增大,在3-15 d,乳酸钙真空渗透处理组效果优于乳酸钙处理组(P<0.05)。乳酸钙真空渗透处理组的双孢蘑菇丙二醛(MDA)积累量处于较低水平,低于乳酸钙处理组(P<0.05)。乳酸钙真空处理组在0-6 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处于较低水平,与乳酸钙处理组不显著(P >0.05),在6-15 d,与乳酸钙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乳酸钙真空渗透处理可有效保持双孢蘑菇白度,抑制呼吸强度、减弱开伞率和失重率,降低细胞膜透性、MDA积累量和PPO活性。真空渗透技术可辅助用于双孢蘑菇保鲜处理,较好地保持双孢蘑菇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17.
采收期对不同品种双孢蘑菇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采收期对不同主栽双孢蘑菇品种采收品质的影响,以4个双孢蘑菇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4个采收期的双孢蘑菇子实体中维生素C(Vc)、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总酚等内在品质指标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以上5种指标在同一采收期的不同品种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采收期Ⅰ(菌盖直径2~3cm)时这种差异表现得较为明显。在采收期Ⅰ时,不同品种间Vc含量的变幅最大,即13.2~105.5μg/g,最大值是最小值的8倍;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5.9~21.4mg/g,还原糖为1.51%~2.14%,总酚含量为333~680μg/g,PPO活性为34.25~88.25U/(g.min)。从整体趋势分析,随着采收期的延迟,不同双孢蘑菇品种中除PPO活性呈持续增加趋势外,其Vc、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总酚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采收期Ⅱ(菌盖直径3~4cm)或Ⅲ(菌盖直径4~5cm)达到最高。从营养学、生物学产量和贮藏特性考虑,综合分析以上5种试验指标,应选取未开伞且直径在4cm左右的双孢蘑菇进行采收。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促进双孢菇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在分析黑龙江省发展双孢菇具有食用菌生产的良好基础、原料丰富、产品质量好、反季节优势强、出口优势强等优势的基础上,指出生产中存在群众认识不够、生产技术不够成熟、盲目引种、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加工企业和生产者对接不力等问题,对...  相似文献   

19.
双孢菇加工前变色反应及其色泽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双孢菇作为一种浅色蔬菜,在加工前极易发生变色现象,从而降低产品品质,该文分析了双孢菇在加工前的变色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选用柠檬酸,亚硫酸盐,氯化钠等作为因素,分不同水平,通过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最佳护色配比为0.5%柠檬酸 0.3%氯化钠 0.05%焦亚硫酸钠,从而有效的控制了双孢菇原料变色现象,确保了最终产品的色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