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铸铁零件电弧喷涂工艺规范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摆脱目前电弧喷涂技术在铸铁零件上应用的经验性和随意性,通过正交试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对铸铁零件电弧喷涂进行了试验研究,优化了在铸铁基体上制备3Cr13涂层的电弧喷涂工艺规范参数为:喷涂电流180A;喷涂距离200mm;喷涂气压0 6MPa;喷砂角度85°;喷涂电压32V。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在不同润滑条件下金属电弧喷涂1Cr13+80号钢丝涂层摩擦性能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涂层的金相分析结果,电弧喷涂1Cr13+80号钢丝的涂层硬度为HBS321,对涂层进行了浸油处理可以使其滑动摩擦系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基于涂层显微硬度和磨损抗力,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45号钢基体表面等离子喷涂Al2O3-13wt.%TiO2(AT13)涂层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在保持喷涂距离80 mm、送粉量2.4 kg.h-1的条件下,研究了工艺参数主气流量(氩气)、电弧电流、电弧电压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主气流量是影响涂层组织、性能的最主要因素,电流、电压次之.在本试验条件下,喷涂AT13陶瓷涂层的优化工艺参数为:主气流量45 slm,电流550 A,电压65 V.  相似文献   

4.
深松铲NiWC喷焊层耐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深松铲寿命低、失效频繁的问题,采用火焰喷焊技术在Q235普通碳素钢基体上制备了Ni60+50WC涂层,通过正交试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了预热温度、乙炔流量、喷涂距离对涂层耐磨性的影响,优化了喷焊工艺参数:预热温度500℃,乙炔流量1 000L/h,喷涂距离25mm。利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和显微硬度计对喷焊层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进行了测试,并与原深松铲(65Mn)进行了耐磨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喷焊后深松铲的显微硬度约为原深松铲的2倍,摩擦系数约为原深松铲的1/2,使用寿命约为原深松铲的1倍,喷焊后的深松铲具有较好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等离子喷涂工艺试验研究得比较充分,但对涂层性能尤其是经过重熔处理的涂层性能研究很少。本文概括地介绍了等离子喷涂重熔技术在拨丝机塔轮产品强化和旧件修复上的应用。并以此为基础,重点研究了重熔涂层的性能,如结合强度、摩擦学行为等,分析了涂层缺陷及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拨丝机塔轮的表面强化和修复提供了指导性资料。  相似文献   

6.
针对单层秸秆压块成型设备生产能力低、单位能耗大的问题,分析双层环模式秸秆压块机的性能优势,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双层环模结构。通过ANSYS软件对改进前后的环模模块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对比了模孔径向与轴向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双层环模模块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为双层甚至多层环模模块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45#钢表面火焰喷涂和电沉积CoCrW-NiP复合涂层的组织和性能. 结果表明: 通过先火焰喷涂并熔合CoCrW, 然后电沉积NiP, 可在45#钢表面获得厚度为300 μm的复合涂层. 该复合涂层主要由含Co、 Cr和W的硬质相组成, 硬度高达900 HV, 从而使45#钢的耐磨和耐蚀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45#钢表面火焰喷涂和电沉积CoCrW-NiP复合涂层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先火焰喷涂并;熔合CoCrW,然后电沉积NiP,可在45#钢表面获得厚度为300nm的复合涂层.该复合涂层主要由含Co、Cr和W的硬质相组成,硬度高达900HV,从而使450钢的耐磨和耐蚀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天然气长输管道纯环氧树脂防腐涂层的耐磨性,通过在未表干的环氧树脂涂层表面喷覆SiO_2粉末的方法,制备了SiO_2/EP耐磨复合涂层。利用分级法、维氏/显微硬度计、冲蚀磨损试验机和SEM等方法,研究了SiO_2含量、固化温度、保温固化时间对复合涂层结合强度、硬度以及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静电喷涂法制备的SiO_2/EP复合涂层结合强度与纯环氧涂层相当,当SiO_2颗粒含量30%、加热固化温度60℃、加热固化时间30 min时,复合涂层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复合涂层的硬度是纯环氧涂层的5倍,耐冲蚀磨损性能提高了4倍。  相似文献   

10.
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PVD)在45钢基体表面沉积了TiN和TiAlN涂层.用3种载荷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分别对45钢、TiN和TiAlN涂层进行了摩擦试验,用5种载荷分别对3种试样进行了磨损试验,用表面轮廓检测仪检测了3种试样的体积磨损,用划痕仪测量了涂层的临界载荷.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大,TiAlN和TiN涂层的摩擦系数有较大的下降趋势,TiAlN、TiN有降低摩擦系数的作用,其中TiN的效果更好.45钢、TiN与TiAlN的磨损量都会随载荷的增大而增大.TiN、TiAlN涂层比45钢有较显著的耐磨损的能力,TiAlN涂层比TiN涂层的抗磨损能力更强.45钢的比磨损率趋近于线性变化,TiAlN、TiN涂层的比磨损率趋近于非线性变化.TiN涂层的临界载荷高于TiAlN涂层的临界载荷.  相似文献   

11.
用脉冲电沉积技术制备表面平整光亮的纳米晶Co-Ni-Fe合金镀层.采用XRD、TEM、SEM、EDS等方法研究了纳米晶Co-Ni-Fe合金镀层的微观组织结构、表面形貌和合金成分.研究了干滑动摩擦条件下纳米晶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磨损后的组织结构和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纳米晶Co-Ni-Fe合金镀层的晶体结构为单相面心立方结构.镀层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随着摩擦载荷的提高而增大,即镀层的耐磨性随载荷的提高而下降.摩擦磨损使纳米晶Co-Ni-Fe合金镀层发生晶粒长大,摩擦载荷越大,磨损后镀层的硬度越低.  相似文献   

12.
深松铲尖等离子堆焊涂层组织结构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损是深松铲尖失效的主要原因,造成材料的巨大损失。利用等离子弧堆焊技术在深松铲尖制得铁基-碳化钨复合涂层材料,增大耐磨性以延长其使用寿命。研究不同比例WC粉末的铁基合金的硬度、显微组织、在田间的摩擦磨损性能及WC粉末比例对显微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堆焊层中无裂纹、气孔等缺陷;涂层组织包括树枝晶和枝晶间多元共晶组织;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堆焊涂层的耐磨性明显高于普通深松铲尖,且深松铲尖的耐磨性随着碳化钨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当碳化钨含量在40%时,堆焊层的硬度和耐磨性能最强,初始碳化钨颗粒的沉淀和熔解并与铁基合金元素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共晶组织、长条状沉淀物是增强耐磨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纳米硬质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摩擦磨损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纳米硬质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测量了摩擦系数,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摩擦表面形貌,并和普通硬质合金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纳米硬质合金的摩擦系数有降低的趋势,与普通硬质合金比较,纳米硬质合金表现出了更多的抗磨损性能及塑性去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采用脉冲偏压电弧离子镀技术沉积了CrN薄膜,并考察了在不同偏压下薄膜的表面形貌、相结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随着偏压的增加,CrN薄膜表面颗粒逐渐变少,表面粗糙度降低,结晶度增大,偏压为-100V的CrN薄膜具有致密的表面结构,较高的硬度,最佳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室温化学渗硫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渗硫层,采用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了渗硫层在定载荷和变载荷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三维轮廓仪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分析了渗硫层的形貌、结构、物相组成及其磨痕形貌.结果表明,渗硫层摩擦过程中硫元素会向对偶件扩散,并生成具有润滑作用的氧化物,摩擦系数一直很小.渗硫层减摩耐磨效果明显,有效改善钢的粘着磨损特性.  相似文献   

16.
在MM-200型和MHK-500型磨损试验机上对ADI的滑动摩擦磨损行为进行了试验研究,运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试样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摩擦磨损过程中ADI表层的奥氏体量和奥氏体中的固溶碳量有所减少,硬度升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ADI的耐磨性能,并与40Cr钢和V-Ti球铁作了耐磨性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音速火焰(HVOF)喷涂工艺制备了亚微米结构WC-12Co涂层,测试了这种亚微米涂层的结合强度、显微硬度及抗磨粒磨损性能,并利用XRD对喷涂粉末及涂层进行相结构分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喷涂粉末、磨粒磨损前后的涂层表面形貌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喷涂过程中,亚微米结构WC粒子没有明显的脱碳分解发生,涂层组织结构致密,其显微硬度平均值高达HV1105;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16Mn钢的磨粒磨损量是亚微米WC-12Co涂层的7.8倍,这表明亚微米结构涂层具有优异的抗磨粒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8.
碳纤维填充PTFE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碳纤维为填料制备PTFE复合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与45#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并探讨了其磨损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能提高PTFE的硬度,碳纤维/PTFE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明显优于纯PTFE.当碳纤维含量较小时,其摩擦系数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碳纤维含量较高时,其摩擦系数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缓慢增大.摩擦表面SEM观察发现:纯PTFE材料的摩擦表面分布着较明显的犁削和粘着磨损的痕迹,而复合材料的磨痕较浅,这表明以碳纤维作为填料可有效地抑制PTFE的磨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高速钢(W18Cr4V)热处理工艺与其磨损特性关系的实验研究,即选择不同的淬火温度,回火温度、回火次数等条件,探讨了摩擦速度,材料硬度、残留碳化物及残余奥氏体对磨损量的影响。文中指出在摩擦速度小于1m/s时(低速度区內),耐磨性依赖于材料的硬度,硬度愈高,耐磨性愈好。而在摩擦速度大于1m/s时(高速度区內),则硬度高、耐磨性好的规律并不完全成立。同时说明适当降低淬火温度,提高回火温度(550℃—570℃),对提高冷作模具钢的耐磨性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