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从喷泉涌出,沿阶梯下流,形成富有节奏感的波纹,再配以庄严的石柱,产生宏伟的景观效果。精心的植物配置,营造出热情的欢迎氛围。8顺应自然地形,红色的铺地与直立的翠柏形成鲜明对比。简洁石景造型手法,丰富的植物配置,使其成为一道清新雅致的景致。园林景观赏析(一)@徐四春  相似文献   

2.
固沙植物臭柏的死亡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陕北神木臭柏自然保护区中臭柏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 ,对臭柏林沙质壤土表面出现的一层较硬表土层进行了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研究。根据臭柏生长的特性和该区域气候、自然条件等特点 ,对保护臭柏、扩大臭柏的覆盖面积、生物措施、土壤改良和防止土壤沙化等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有利于该地区的固沙、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3.
龙柏,又名火矩柏、螺丝柏,东各市常见栽培。龙柏四季常青,为柏科圆柏属圆柏的变种,华北南部及华树形优美,在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氮肥对不同穗型水稻产量、氮素积累和分配方面的差异,探求西辽河平原灌沤不同穗型水稻氮肥需要量。本研究选用典型的直立穗型水稻品种沈农265和半直立穗型水稻品种辽粳294为试材,研究氮肥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分配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条件下,直立穗型沈农265穗长、穗粒数及经济系数较高,穗数较低;抽穗至收获阶段,直立穗型沈农265氮素积累量高于半直立穗型辽粳294,分蘖至抽穗阶段相反。增施氮肥可以提高水稻氮素最大累积速率,使氮素最大累积速率及快速累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和半直立穗型辽粳294相比,直立穗型沈农265氮素最大累积速率小,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及快速累积速率起止时间延后,高氮处理下氮素的吸收速率和利用效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地南缘臭柏群落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臭柏群落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初步研究,以毛乌素南缘神木大保当镇臭柏(Sabina vulgaris Ant.)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10个样地利用环刀进行土壤取样,通过土壤烘干法测出土壤含水量与蓄水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坡位影响下,各样地间的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含水量和蓄水量整体分别表现为沙丘下部沙丘中部丘间低地沙脊,沙丘中部沙丘下部丘间低地沙脊;(2)在坡向影响下,各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含水量和蓄水量均表现为背风坡迎风坡;(3)在林内外植被影响下,各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含水量和蓄水量均表现为草地臭柏沙地。表明臭柏群落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蒜机械化播种的植入环节中,在蒜种-土壤-触土部件强耦合作用下,正头后的蒜种直立度极易变低,如何“保姿植入”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针对此问题,该文以行星轮式大蒜插播机为研究对象,对插播鸭嘴的尖部运动轨迹进行分析,明晰了影响植后蒜种直立度的关键因素为插播鸭嘴的线速度、开启相位角及插播鸭嘴张开角度与凸轮凸起段对应的圆心角之比(开口速比)。运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方法对插播鸭嘴的线速度、开启相位角、开口速比进行三因素三水平二次回归试验设计,进行了插播试验,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建立响应面数学模型,对影响直立度的关键参数进行了综合优化,求解出最优工作参数组合为插播鸭嘴的线速度200 mm/s,开启相位角20°,开口速比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参数作业的蒜种直立度均值为63.2°,较优化前提高了21.8%,满足大蒜种植的蒜种直立度要求。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地区不同林草植被的减流减沙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进行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治理贵州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通过径流小区观测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林草植被的减流减沙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观测试验期间(2008-2010年),大部分林草植被类型都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完全不具减流减沙作用-部分具有减流减沙作用-减流减沙作用.至2010年各林草植被的减流作用的大小顺序为:经济林(减流率为52.5%~64.3%)>杨树与墨西哥柏混交林>黑麦草>墨西哥柏>白三叶>杨树;减沙作用的大小顺序为:经济林(平均减沙率达99.3%)>黑麦草>杨树与墨西哥柏混交林>墨西哥柏>杨树>白三叶.林草植被配置方式对产流产沙量也有很大影响,因此采取林草措施应同时考虑林草类型和配置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8.
玉米钵苗移栽机圆盘式栽植机构参数优化及试验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通过育苗移栽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单产,为进一步改善钵苗移栽机的栽植质量。该文以玉米纸钵苗移栽机圆盘式栽植机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土槽试验,分析了圆盘式栽植机构的工作参数,研究了栽植机构工作参数对移栽质量的影响规律。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试验,以开沟器位置、开沟器入土深度、回土铲夹角为影响因子,以直立度合格率和株距变异系数为响应函数,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平台的回归分析法及响应面分析法,对3个因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正交试验。试验表明:当开沟器位置在50 mm、回土铲夹角在40°、开沟器入土深度在115 mm条件下,钵苗直立度合格率能达到93%以上,株距变异系数小于12%。优化后的参数可满足玉米移栽的性能要求,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双平行多杆栽植机构运动学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提高幼苗移栽质量,设计了1套双平行多杆栽植机构。为了分析和优化该机构的结构参数,建立了该机构的数学模型和运动学方程,并基于Matlab-gui编写了人机交互式程序界面。结合移栽农艺要求,建立了栽植机构运动轨迹与幼苗移栽直立度合格率的关系模型。根据仿真结果,优选了1组机构杆件长度、安装位置和初始角度等参数,并根据该参数设计和制造了幼苗移栽机样机。样机路面静轨迹和动轨迹的高速摄像试验表明,样机实际运动规律符合仿真设计要求,证明了机构设计、数学模型、软件程序和关系模型准确无误;田间试验时接苗准确率和直立度合格率均达100%,试验结果表明双平行多杆栽植机构符合幼苗作物移栽要求,同时也证明了Matlab-gui的人机交互优化方法在多杆式移栽机构分析中准确可行。该研究形成的多杆式移栽机构的运动规律对提高机械化作物幼苗移栽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神木臭柏自然保护区臭柏(Sabina vulgaris Ant.)、草地等不同植物群落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9个典型样地采集土壤样本,在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计算各项肥力指标的隶属度值,用修正内梅罗指数法对样地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在不同样地、不同土层之间差异显著(P < 0.05);(2)各样地土壤物理性质均表现为无规律的变化;(3)各样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特征明显,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即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不同植被、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肥力水平不同,不同坡位的土壤肥力为丘间低地(肥力指数0.376)> 沙丘下部(肥力指数0.356)> 沙丘中部(肥力指数0.341),不同坡向的土壤肥力为迎风坡(肥力指数0.435)> 背风坡(肥力指数0.417);不同植被下的土壤肥力为草地(肥力指数0.417)> 臭柏(肥力指数0.376)> 沙地(肥力指数0.364)。研究表明研究区臭柏群落的土壤肥力总体处于中级水平。这一结果证明,植被恢复可以有效提高沙地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两种插秧密度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耐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个不同穗型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在30 cm、25 cm两种密度水平下种植,研究半直立耐密型常规粳稻增加密度后主要性状因子的配置及耐密性。结果表明,半直耐密型品种叶面积指数极显著低于弯穗型品种,半直立耐密型品种的高效叶面积极显著地高于直立棒穗型品种和弯穗型品种。增加密度后半直立耐密型品种叶面积指数增加比例小,高效叶面积增加显著。株高显著低于弯穗型品种,穗长极显著低于弯穗型品种,着粒密度极显著低于直立棒穗型品种。剑叶和倒2叶长显著长于直立棒穗型品种,叶宽显著宽于弯穗型品种。增加密度后个体更趋于收敛。半直耐密型品种增加密度后抗倒性强于弯穗型品种,结实率高于直立棒穗型品种,出米率好,产量高。半直耐密型品种穗位上升(半直立),株高降低(85 cm~90 cm),增加密度后个体收敛,高效叶面积增加,是增加平方米穗数,增强抗倒性,提高产量和出米率的关键,是窄行增密或减肥增密配套栽培的基础。图3,表2,参8。  相似文献   

12.
两种针叶树种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Li—6200光合分析仪,对祁连园柏和青海云杉两种针叶树种的光合速率进行了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测试,结果表明:祁连园柏和青海云杉两种针叶树种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两种树种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峰值均出现在1日之中的9:00时,其中青海云杉光合速率日变化峰值为9.06μmol/(m~2·s)祁连园柏光合速率日变化峰值是7.154μmol/(m~2·s)。两种树种光合速率在季节变化中青海云杉有两个峰值分别在5月和8月分别为3.124,3.497μmol/(m~2·s);而祁连园柏的光合速率在季节变化中只有一个高峰值在5月份,为2.96μmol/(m~2·s)。两种树种的光合速率及其内外影响因子相关分析得出:青海云杉Pn与RH、COND两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32 6与r=0.688 4);与CINT、RS因子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4620与r=-0.5740)。祁连园柏Pn与RH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412 6);与其它因子呈不显著正或负相关关系。两种针叶树种的WUE在生长季节变换中,青海云杉WUE较高值在5月和8月分别为0.636 98和0.532 4,平均WUE是0.315 6;祁连园柏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高值在5月和6月分别为0.263 1和0.280 5,平均WUE是0.132 8。  相似文献   

13.
在均为散穗穗型的亲本香粳9407和IRBB60配制的RIL群体中,发现5个家系中直立穗型和散穗穗型表现出3∶1的分离。对控制直立穗型性状的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定位在第9染色体上基因座位LOC_Os09g26999处,在纯合直穗株系中该基因缺失了637bp,导致蛋白质的翻译提前终止,并有56个氨基酸改变。最后,对直立穗型等位基因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甘蒙锦鸡儿     
甘蒙锦鸡儿甘蒙锦鸡儿(CaraganaopulensKom.),俗称猫儿刺,豆科锦鸡儿属,自然分布于青海、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省,是一种抗干旱、耐瘠薄的绿化荒山优良先锋灌木。一、形态特征及生态学特性甘蒙锦鸡儿为落叶直立灌木,多分枝,高达2...  相似文献   

15.
选择珠江源头区主要的6个造林树种,通过设置固定观测样地和观测设施,对不同地类人工恢复植被树种和其生态效益进行了4a对比分析。(1)树高生长以云南松为最慢,旱冬瓜最快,旱冬瓜、圆柏、藏柏、柳杉、川滇桤木树高分别是云南松的4.9,2.8,2.5,2.3,1.7倍。胸径生长依次为旱冬瓜〉圆柏〉藏柏〉柳杉〉川滇桤木〉云南松。从长势来看,旱冬瓜、圆柏、藏柏、柳杉、云南松为珠江源头区适宜的造林树种。(2)从6个树种的香浓—威纳指数来看,依次为阴坡退耕地〉荒草地〉退化林地〉阳坡耕地。均匀度指数则依次为阴坡退耕地〉阳坡耕地〉荒草地〉退化林地。(3)各地类的容重均减小,土壤毛管孔隙度比造林恢复前明显提高,表明土壤的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耕地的板结状况也得到显著改善。(4)试验区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降为1087t/(km^2·a),土壤侵蚀减少了38.48%,水土流失面积由188.27hm^2减少到104.83hm^2,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4.32%。  相似文献   

16.
陕北黄土丘陵区新农村植被建设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新农村植被建设的健康发展,对该区新农村植被建设进行了调查,发现新农村植被建设过程中存在着3个主要问题.(1)喜欢选择常绿树种,且多以松类、柏类为主,影响了当地以苹果、梨为主的果业发展.(2)模仿城市绿化,热衷于修建广场和草坪,导致田园风光、传统文化等乡村特色消失.(3)树种、草种比较单一,多为外来树种,不能反映区域特色,且树种、草种间搭配不够合理,存在着相克现象.建议新农村植被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合理搭配树种.突出田园风光和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滇东南西畴县石漠化山地12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土壤进行定点观测和地力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状有很大改善,土壤抗蚀性和储水性增强,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吸收保存养分离子能力增强。对于提高地力而言,墨西哥柏+金银花、花椒+白枪杆、川滇桤木+红三叶、川滇桤木林、花椒+大白脉根和墨西哥柏+紫花苜蓿等6种模式较佳,值得在石漠化山地推广。  相似文献   

18.
桤柏混交林林下植被结构及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以及演替、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15,20,25 a桤(Aluns cremastogyme)柏(Cupressus fu-nebris)混交林和由桤柏混交林演替而来的30 a纯柏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结构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1)灌丛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在10~20 a间增加,20~30 a间,灌丛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草本层无明显变化.(2)灌丛和草本层的高度在10~15 a间显著增加,15~30 a间缓慢降低,灌丛高度具较大的空间异质性.(3)灌丛和草本层的盖度在15 a前后有显著的上升和下降,20~30a间无显著的变化;草本层的盖度高于灌丛,且空间异质性小于灌从.(4)灌丛生物量在15 a前后有显著增加和下降,20~30 a间相对稳定;草本层生物量在10~30 a间呈波动性变化,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桤柏混交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林下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呈逐渐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川中丘陵区人工桤柏混交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中丘陵区人多地少,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垦殖指数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给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20世纪70年代,四川省盐亭县林山乡率先把桤木(Aluns cremastogyne)和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混交成功,到80年代末,川中丘陵区营造了大面积的桤柏混交林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林。在过去的30多年里,有关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混交林的机理和模式、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产力和物质循环,以及混交林的生态效应。通过对前人的研究的总结,作者剖析了目前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今后桤柏混交林的研究应该围绕:(1)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与演替趋势;(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结构和模式的优化改造三个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不同林龄段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对川中丘陵区的10、152、0和25 a的桤(Alnus cremastogyne)柏(Cupressus funebris)混交林和30 a纯柏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凋落物的蓄积量、饱和持水量与最大持水量均以20 a的最大,30a纯柏林的最低,凋落物的持水量与蓄积量、含水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2)表层土壤密度在1020 a间显著下降,20 a的最低(1.20 g/cm3),在2030a间显著增加;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在1020 a间显著增加,25和30 a时显著下降;毛管孔隙度在各林龄段间呈波动性变化;土壤最小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在1015a间显著增加,2030 a间相对稳定,最大持水量在1020 a间显著增加,25和30a的显著降低;3)桤柏混交林的综合水源涵养功能,15a时达到最大值1446.06 t/hm2,30 a时显著下降到1331.60t/hm2,各林龄段桤柏混交林根系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占98%以上。认为应对25 a后的桤柏混交林及纯柏林进行结构调整,以提高桤柏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