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中国的丁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52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2)云南地方稻分属58个变种,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但品种数约占中国栽培稻的8.6%;其变种特点是以普通籼、红籼,红粳、普通粳、普通糯粳和红光壳粳为优势变种,粳稻变异大于籼稻,深色型、糯稻、光壳稻和有芒变种占有较高比例.(3)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粳群、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的品种数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3.6%,18.1%,32.1%,分别为13,11和18个变种;早中籼群、冬籼群和晚籼群的品种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1.8%,0.5%,43.9%,分别为11,4和24个变种.(4)云南地方稻籼亚种26个变种和粳亚种32个变种.籼水稻和晚稻是籼亚种的基本型,籼陆稻和早中稻则是生态变异型.粳亚种中的水陆稻、粘糯稻、早中和晚稻之间均没有基本型与变异型之分,且与籼亚种中的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籼和粳为两个独立起源中心.(5)初步提出云南栽培稻分类体系为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的5级新型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方稻种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的丁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52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2)云南地方稻分属58个变种,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但品种数约占中国栽培稻的8.6%;其变种特点是以普通籼、红籼,红粳、普通粳、普通糯粳和红光壳粳为优势变种,粳稻变异大于籼稻,深色型、糯稻、光壳稻和有芒变种占有较高比较。(3)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粳群、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的品种数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3.6%,18.1%,32.1%,分别为13,11和18个变种;早中籼群、冬籼群和晚籼群的品种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1.8%,0.5%,43.9%,分别为11,4和24个变种。(4)云南地方稻籼亚种26个变种和粳亚种32个变种。籼水稻和晚稻是籼亚种的基本型,籼陆稻和早中稻则是生态变异型。粳亚种中的水陆稻、粘糯稻、早中和晚稻之间均没有基本型与变异型之分,且与籼亚种中的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籼和粳为两个独立起源中心。(5)初步提出云南栽培稻分类体系为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的5级新型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3.
用137Cs-γ辐射剂量0~700 Gy对4个籼型、6个粳(糯)型水稻种子进行了辐照处理.结果显示,随着辐照剂量增加,不同类型的不同品种发芽情况出现差异,籼型品种金早47、中早39、浙香银针的半致死剂量为600 Gy左右;粳型品种秀水134、秀水519、浙沣糯188、浙糯106、浙粳96、宁81的致死剂量为700 Gy左右.辐照剂量对水稻种子发芽率有显著影响,且粳型品种比籼型品种敏感.  相似文献   

4.
云南光壳稻与测验种间的亲和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4个籼粳测验种和6个光壳稻品种的24个组合的F1和F2育性鉴定分析表明,籼粳测验种间抽穗开花期差异较大,02428,轮回422等广亲和性品种开花习性与籼型测验种相似,但形态性状类似粳型测验种。籼粳测验种间杂交,F1结实率较低,F2代则明显高于F1。矮嘎、明子谷、木帮谷属于特殊亲和性资源,与南京11、IR36和秋光的杂交结实率明显高于巴利拉。云南稻种的亲和性与纬度、海拔有关。利用云南光壳稻和籼、粳测验种作亲本,可望获得遗传基础较宽的群体。  相似文献   

5.
丹旱糯3号是辽宁省丹东农科院稻作所早稻研究室通过籼粳亚种间复合杂交,采用集团与系谱法相结合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已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从播种至成熟全生育期113天,比对照品种郑州早粳多3天,属于中晚熟品种.株高94.3厘米,茎秆粗细中等.叶色较绿,叶片较长.  相似文献   

6.
 籼型香糯新品种—滇新10号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利用籼粳亚种间和地理远缘间的品种杂交,经8代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亩产量在425~666公斤,比当地糯谷品种增产12.76%~212.42%。目前已在云南、四川、安徽,湖北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着重介绍了籼型香糯—滇新10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242份黑米品种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及其与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黑米品种及籼、粳、粘、糯类型之间的总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幅和变异系数均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黑米/白米、籼/粳、粘/糯各类型之间的差异分别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总体呈现粳大于籼、糯大于粘的趋势。242个黑米品种按快速聚类法可聚成10大类群,184个籼型品种聚成10类,58个粳型品种聚成6类。黑米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分别与其中的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性,表明黑米的抗氧化作用与其中所含的黄酮和花色苷类物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正>1977年至1985年,对地方、外引品种、杂交稻组合及三系改选利用材料、南方及省区试品系、株系、辐射育种、花培等材料以及野生稻资源共3982份在成株期进行了白叶枯病人工接种鉴定以及对我省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及分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鉴定,下列品种表现出较高的抗性:番早子、晚梆细、崇安早、白种禾、晚矮子白、硬骨粘、大禾谷、大白米、乌谷子、丝毛白、常谷、堆谷大禾(以上为籼型稻);722、乌须糯、虾须糯、圆锤糯、  相似文献   

9.
1990年晚稻,在当地晚粳糯品种——“高粱糯”生产大田中发现一株籼粳亚种间自然杂交后代单株,该单株植株增高、分蘖力强、穗大颖花多,但结实率极低,表现为典型的籼粳亚种间杂交后代。1991年晚稻,单本种植该单株后代150株,后代表现出籼、粳及中间类型等多方面的显著分离。根据高产优质的育种总目标,在其后代中,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各类型晚稻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其土壤肥力同化能力的差异,对籼粳杂交稻、粳粳杂交稻、常规粳稻三种类型5个晚稻品种进行无肥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无肥栽培条件下,"甬优12号"产量最高,其次是"甬优13号"和"甬优538","宁81"产量最低;土壤肥力同化能力从高到低依次是籼粳杂交稻、粳粳杂交稻、常规粳稻。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名特优质补血糯等8个品种的生育特性及其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间具有明显差异,其中红米糯、柯香糯属晚稻,补血糯、鸭血糯属中稻,香梗糯、考毫糯属中稻偏迟,香血糯、新乡糯属早稻偏迟品种。  相似文献   

12.
播期、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播期与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播期及品种类型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个品种类型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各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表现及温光资源利用特点。【结果】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表现为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籼>中熟晚粳。随着播期推迟,5个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不等。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减产幅度表现为中熟晚粳>迟熟中籼>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同一播期各品种类型水稻之间产量差异有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大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类型水稻的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按生育期长短分为两类,对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及迟熟中籼影响较小,对生育期较长的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及中熟晚粳影响较大。对不同播期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进行初步分类为:5月中旬应选用早熟晚粳,搭配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月下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早熟晚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6月上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中熟中粳和早熟晚粳;6月中旬应选用中熟中粳。【结论】随播期的推迟,5个水稻品种类型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均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稻麦两熟制与热量条件因素,初步明确了不同播期应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杂交粳稻隆优619为对照,研究了7个常规粳稻品种在热带地区的种植适应性。主要比较了其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等的特征特性,通过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出了3个适宜在海南省三亚市扩大示范推广的品种SY29、香糯米和R40,同时也为粳稻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4.
以温克等10个葡萄品种为试材,通过结果习性观察,从不同促萌时间等方面研究其一年两熟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早红提、维多利亚、时代1号、夏黑、小贝和温克等6个品种易产二造果;二遣促萌剪口粗度应大于0.8cm;结果枝冬芽和一次副梢夏芽二造成花率高,是生产二造果的主要芽类;两代同堂适宜的促萌时间为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两代不同堂适宜的促萌时间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促萌至二造果成熟,早熟和中熟品种需97d、晚熟品种需144d,可作为推断促萌时间调节熟期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胚乳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不同水稻品种胚乳发育过程的异同。【方法】以日本晴(粳)、扬稻6号(籼)、武育糯16号(粳糯)和扬辐糯4号(籼糯)4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精确标记颖果受精后的发育天数,观测颖果的生长;采用碘-碘化钾、TTC染色法观察胚乳细胞发育过程中淀粉的积累和生理活性的变化差异;采取树脂包埋法制作半薄切片,用光镜详细观察水稻内胚乳细胞和糊粉层细胞在颖果发育过程中结构的变化差异;用扫描电镜研究水稻成熟籽粒断面的超微结构,并使用能谱仪对其相关部位元素组成的差异进行探测。【结果】粳稻与籼稻颖果长、宽、高的变化存在明显区别,二者粒型存在显著差异,是否为糯性并不影响颖果的外形发育。供试的4种水稻颖果中,2个籼稻品种,扬稻6号与扬辐糯4号发育要快于粳稻品种;2个糯稻品种,武育糯16号与扬辐糯4号有着近乎一致的干重增长曲线;随着细胞内淀粉体和蛋白体的充实,内胚乳细胞在发育的中后期会发生核变形而衰亡;细胞核衰亡以后,胞内淀粉体仍可膨大生长。4种水稻内胚乳细胞所含淀粉体均为复粒;直链淀粉含量高的非糯品种,其胚乳淀粉充实程度高;2个籼稻品种的糊粉层细胞体积要大于2个粳稻品种;粳糯品种武育糯16号P、K、Mg、S等矿质元素含量低于其他3个供试品种;籼糯品种扬辐糯4号糊粉层含有少量单粒淀粉体,O元素含量高于其他品种。【结论】水稻颖果胚乳发育是一种特殊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细胞核的死亡并不影响胚乳同化产物的积累,淀粉体在内胚乳细胞内都是以复粒淀粉形式存在。以上这几点,供试的4个品种水稻之间几乎没有区别。而在总体发育进程、分化、细胞形态、活性变化、同化产物积累、淀粉体形态大小及在不同部位的分布上,4种水稻品种各自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与联系。粳稻2个品种与籼稻2个品种间差异更多体现在颖果发育进程上;而糯稻与非糯稻的区别则更多体现在淀粉体的形态与灌浆的充实程度上。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水稻地方种的稻米品质RVA谱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94份太湖地区晚粳稻、糯稻、早籼稻地方种材料的稻米品质RVA谱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质资源的稻米品质RVA谱曲线特征分化明显,种质问RVA特征值均有极显著差异,呈现出从籼性到糯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形成不同的特征类群.大多数种质(51.9%)的RVA谱的消减值在300~1 000 cp,属于典型的粳稻品种;少量种质(1.4%)具有糯性淀粉RVA谱特征;一些种质(9.8%)表现出为典型的籼稻淀粉RVA谱特征;部分种质(38.0%)具有优质的RVA谱特征,即消减值为负值,表明种质的淀粉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特征值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其中崩解值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达2.04.RVA谱各特征值问显著相关,并可用崩解值、消减值2个指标来简化定量描述稻米RVA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针对廉江稻区自然资源条件和气候特点,基于早、中、迟熟品种合理搭配,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选种目标,开展水稻新品种(组合)表证试验,筛选适宜廉江稻区规模种植的新品种。从引进的11个水稻新品种(组合)中初步选定了y两优101、准两优608、y两优5813、广盐1号4个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18.
海亚香糯是海南海亚南繁种业有限公司以万冲农家香糯为母本、自育的糯稻中间材料HN23(昌江农家糯稻/雷州农家糯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籼型香糯稻新品种,于2015年7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海南作为早、晚稻种植。该品种株叶形态好、生育期适宜、抗倒伏、抗稻瘟病、生态适应性广、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高产稳产、米质优良(达部颁优质三等食用长粒糯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稻米清香和黏性好。介绍了其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95个绿豆地方品种的形态特征、主要经济性状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光温反应等,并提出了福建绿豆地方品种分类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