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菲 《北京农业》2010,(4):10-11
中国种业发展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中国种业内部还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比如缺乏中长期规划和战略思路;种业企业小、散、乱,没有能与跨国公司匹敌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研发力量薄弱而且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  相似文献   

2.
<正>一方面,种业企业自身较弱;另一方面,种业优秀的人才、技术、资源等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种业突围,路在何方?鸡蛋和石头,曾是对国内种业公司和国际巨头种业集团的形象比喻。中国有6000家种子企业,2010年,排名前20的种子企业销售总额却不及美国孟山都公司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垦》2005,(1):72-72
在权威机构评选的中国种业50强中,包括江苏大华种业在内的数家农垦种业企业榜上有名。这50强是:1.中国种子集团公司;2.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湖南亚华种业股份有限公司;4.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江苏大华种业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各级政府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制高点和“农业科技促进年”的重要着力点.本文系统分析浙江种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做强做大浙江种业的基础条件;提出做强做大浙江种业,破解制约瓶颈的几点思考,即制订种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快培育种业市场主体,坚持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企业联合兼并整合重组,加快种业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尽快建立公共种质资源合作交流平台,鼓励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支持企业拓展种子生产基地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WTO,种子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坚持凝炼崇高的种业人精神、树立美好的种业形象为主要内容的种业文化建设,是我们种业战线同仁对社会的责任,通过合法经营获取利润,创造价值是种业文化的灵魂,也是落实十六大精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种业战线上的具体实践和推进种业发展新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种业持续发展、服务三农、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山西运城小麦种业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了小麦种业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明确了小麦种业发展目标,提出了从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实施种业创新攻关行动、扎实推进种业基地建设、加快种业企业主体培育、强化种业市场监管、健全组织保障体系等6个方面推进种业振兴。  相似文献   

7.
<正>位于北京东部的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发展迅猛,目前已吸引了30余家中外知名种子企业进驻。北京正力图将它打造成中国的"种业硅谷"。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位于北京市通州区,规划面积3万亩。世界排名第四的种子企业法国利马格兰种业和北京德农种业、垦丰种业等30余家企业,以及中国农业大学通州试验站、中国农科院通州院区等科研单位相继入驻园区。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中国的市场规模已经由2000年的25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50亿元左右。孟山都、杜邦、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悉数落户中国,它们看重的正是中国种子市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农业》2007,(9):45-45
黑龙江北大荒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集育、繁、加、销于一体化的大型种业科技企业,位列中国种业50强第8。  相似文献   

9.
品牌是企业竞争的命脉,也是商战中的法宝,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它包含了品种的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及服务的竞争。品牌也是企业产品质量、价格和诚信的综合形象。在创立自有品牌.做名牌产品方面,三北种业有着深深地体会。企业认识到创建种子优秀品牌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三北种业从改制之初就对创建三北品牌有了完整的企业形象战略策划。  相似文献   

10.
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是国家种业振兴行动的重大部署,提升种业企业发展水平是做大做强现代种业的重中之重。利用全国农作物种业统计工作的相关数据,从“四自一辅”“四化一供”“市场化”“现代化”“种业振兴”等方面研究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种业企业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研究分析了中国农作物种业企业在规模分布、市场分布、研发投入、类型分布和作物分布等方面的现状与特征,系统研判了中国种业企业发展的趋势变化,并从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种业的弱质性导致生产交易的被动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产生的隐形风险、外生动力与内生动力制约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国种业企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基于上述分析结论,分别提出了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加大资金定向扶持力度、培育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和加快种业国际化的进程等提升种业企业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种业兼并重组进程在过去三年里不断加速。从2011年至今,种业研发、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种业企业总量由3年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5200多家,减幅达40%。为了增强中国种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种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方面。下一步应该鼓励企业把育种、繁殖和推广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出一批在种业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种业企业规模经济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规模经济视角,阐释如何将种业企业规模做大、取得规模经济效应。在剖析中国种业企业规模现状特征基础上,探讨了种业企业规模小的弊端与成因,分析了种业大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提出了培育种业大企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种业企业将逐渐融人世界性的竞争中,更多的机会和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存在。然而,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的中国种业企业正处于一个较大的转型期,竞争力相当薄弱。因此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之际,一项与中国8700多家种子企业密切相关的种业改革政策也将于近期推出。知情人士透露,农田水利建设之外,探索中国种业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也是  相似文献   

15.
正政策支持种企发展"坚持正品道路,反对套包制假;坚持质量第一,反对劣质制假;坚持田间服务,保障农民利益;坚持研发创新,壮大民族种业。"这是日前在甘肃省白银市召开的中国种业发展座谈会上,与会的种业界代表共同发出的倡议。"这个倡议书道出了我们种业企业的心声。应对竞争,国内种业企业必须加强行业自律。"甘肃五谷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晓说。"虽然目前国内种业企业与跨国种业企业的  相似文献   

16.
跨国种子企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入中国,他们在2000年之前主要进入中国非粮食种子市场,2000年后开始大举进入玉米等粮食种子市场.跨国种子企业以设立合资公司等多种方式进入中国种业市场,他们牢牢把握育种核心技术,立足中国本土研发、推广农作物种子;跨国种子企业在中国的市场推广深入到田间地头,广泛开展精细化营销.跨国种子企业在中国业务的迅速扩张,已经对中国种业市场和种子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对跨国种子企业的大举进入,促进中国种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引导和扶持国内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种业发展形势与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本文从育种产业链的角度,比较分析中国与种业发达国家在种业研发模式、育种技术、种子企业和种质资源四个方面的发展态势,并针对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发展思路和建议。研究表明,种业强国已经形成了以寡头种子企业为研究主体,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育种技术且种质资源全球布局的现代化种业发展格局;国内种业则以科研机构和企业并行研发为主,形成了“政府+市场”的育种研发模式,且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内。然而,中国种业存在研发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基础研究难以支撑育种核心技术;生物育种产业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产业化生产进展缓慢;市场监管不足,种子企业多而不强;种质资源储备和鉴定不足,育种研发源头处于劣势等问题。因此,中国种业应该建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发展、原始创新和产业发展良好互动、种质资源保护和鉴定利用双向发展的思路,最终构建现代化的商业育种体系和多主体协同发展的种业创新生态圈。  相似文献   

18.
《北京农业》2011,(2):53
<正>为增强我国种业竞争实力,在农业部的倡议下,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联盟于2010年11月30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作为国家级种业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属中种公司近年来努力推动中国种业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19.
<正>改革开发30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棉花、油菜、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总量均居世界首位,取得这样的成绩,种业的长足进步功不  相似文献   

20.
2011年4月10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确立以企业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这是自2000年国家出台《种子法》之后,中国种业发展的又一次变革。4月18日,农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意见》进行解读。记者采访了农业部门、农业科研机构、种业企业等相关人士,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农作物种业将进入产业升级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