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蒋家沟流域内选择50个样地,对样地内地形地貌及土壤因子做主成分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影响水热分配的海拔、坡向因子作为蒋家沟流域立地类型组划分的依据,共得到高山阳坡、高山阴坡、中山阳坡、中山阴坡、低山阳坡、低山阴坡6个立地类型组。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不同立地类型组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蒋家沟流域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流域面积百分比的大小依次为农耕地>草本>灌草>河滩地>滑坡>乔草>乔灌草>乔木。在低山阳坡立地类型组中,低覆盖率的灌草、草本植被覆盖类型占该立地类型组的很大部分,由乔木构成的植被覆盖类型仅占0.03%;在低山阴坡立地类型组中,以中、低覆盖率的灌草、草本植被覆盖类型为主,由乔木构成的植被覆盖类型为2.24%;在中山阳坡立地类型组中,低覆盖率的灌草、草本植被覆盖类型占该立地类型组的很大部分,有乔木构成的植被覆盖类型占13.66%;在中山阴坡立地类型组中,以中、高覆盖率的灌草、草本植被覆盖类型为主,由乔木构成的植被覆盖类型占21.93%;在高山阳坡立地类型组中,以低覆盖率的灌草和中、高覆盖率的草本植被覆盖类型为主,由乔木构成的植被覆盖类型占15.12%;在高山阴坡立地类型组中,以中、高覆盖率的灌草、草本植被覆盖类型为主,有乔木构成的植被覆盖类型占34.79%。实验结果对流域泥石流生物防治布局规划,减少泥石流灾害,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华北土石山区潮关西沟坡度、土壤厚度、海拔、坡向等立地因子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将其森林区域划分为72个立地类型,包括中山阴坡陡坡薄层土立地类型、中山阴坡陡坡中层土立地类型、中山阴坡陡坡厚层土立地类型等。结果表明:1)山杏、臭椿、油松的可承载量相对比山杨、侧柏和栓皮栎大;2)潮关西沟地区大多数中等退化区的样地水分供应较为充足,能满足主要乔木树种在5月份的需水量;3)4种立地条件下的样地涵养水源效益的排序,不同立地条件下样地D4的可能截流量最高;4)在垂直结构配置上,以混交林C4、D4、C5、臭椿林A2的自然演替为基础进行人工配置较优;5)在水平结构配置上,低山阴坡陡坡中层土下坡位配置以油松为主;低山阳坡平坡薄土层下坡位人工增加山杏种植;低山阴坡陡坡厚层土中坡位应因地制宜,在土壤含水量较多的样地内适当增大白蜡的栽植比例,在土壤含水量较少的地区以椴树为主要树种,根据立地条件和林分类型配置最优样地的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糊C-均值的立地类型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地类型划分的科学与否是营造混交林成败的关键.应用模糊-C均值(FCM)算法改变了传统的立地类型组通过人为给定阈值的划分方式.本研究中,FCM依据外业调查数据对样地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4个簇即4个立地类型组:阳坡低海拔立地类型组、阳坡高海拔立地类型组、阴坡高海拔立地类型组、阴坡低海拔立地类型组.  相似文献   

4.
不同立地类型杉木人工林叶片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立地类型与龄级对四川省杉木人工林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探讨杉木人工林叶片C、N、P化学计量随非生物环境的协同变化规律,并从养分管理角度筛选最佳立地类型。【方法】遵循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立地分类原则,首先依据地貌将四川省杉木人工林54个标准样地划分为丘陵和山地2个立地类型区,再根据土壤类型各划分出黄壤和紫色土共计4个立地类型组,其中山地区的2个立地类型组还需根据坡向各划分出阴坡和阳坡共4个立地类型亚组,最后依据坡位、海拔与小地形等划分为19个立地类型;根据龄级判断标准,将54个杉木人工林样地林分划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采集各样地杉木叶片并测算C、N、P含量与C∶N、C∶P、N∶P,分析其对立地类型和龄级变化的响应,并对各样地杉木叶片生态化学计量与13个环境因子(地貌、土壤类型、坡位、坡向、海拔、小地形、土层厚度、pH值、土壤容重、土壤全C、土壤全N、土壤全P、土壤全K)和龄级的关系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四川省杉木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均受立地类型与龄级的显著影响。杉木叶片C、N、P含量和C∶N、C∶P、N∶P平均值在丘陵区分别为527.61,9.86,1.06 g/kg和53.62,498.78,9.32,在山地区分别为544.78,9.51,1.03 g/kg和57.35,527.00,9.20。与N、P含量相反,杉木叶片C含量和C∶N、C∶P均为山地区显著高于丘陵区,2种立地类型区中均为黄壤组显著高于紫色土组,山地区各立地类型组中均为阴坡亚组高于阳坡亚组,且在丘陵坡下部和山地1 000~1 400 m海拔沟槽中较高。随龄级增加,杉木叶片C含量及C∶N、C∶P、N∶P均先降后升,在近熟林有拐点,N、P含量变化趋势反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杉木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13个环境因子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特别是与地貌、土壤类型、坡位、坡向、海拔、小地形等相关性较好。【结论】在山地黄壤阴坡1 000~1 400 m沟槽及丘陵黄壤坡下部杉木叶片有较高的C积累与N、P利用效率,宜施N肥或引入固氮植物以缓解四川省杉木人工林的N限制状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粤北3个林场杉木林的立地指数与立地园子的相关,筛选出影响杉木生长的主导因子是坡位、(?)殖层厚度、土层厚度与海拔调试。根据主导因子,定性定量相结合,划分为2种立地类型小区、6种立地类型组、14种立地类型。同时,导出评估杉木林生产力的预测方程,评价不同立地单元的杉木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地形因子对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的影响,因树种而异。影响杉木优势度的首要因素为坡向和海拔,影响木荷的首要因素为坡度和坡形,而影响甜槠的首要因素为坡位和坡形。对同一立地因子而言,不同树种的适应性在其不同资源位上反应不一。因此,在杉木伴生树种选择时,要考虑到不同树种对地形、地貌的要求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凹叶厚朴材药两用林定向培育的立地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凹叶厚朴人工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厚朴为喜温暖、湿润和肥沃树种,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坡位、坡向对厚朴生长的影响均较大,在山坡下部、阳坡生长较好;海拔高度对厚朴生长的影响效应小于坡位、坡向、坡度,且立地因子与厚朴生长之间具有密切的线性关系.结合不同厚朴试验林的土壤调查数据,建立了福建闽中山地厚朴人工林立地类型表,并认为Ⅲ类立地不适宜培育厚朴材药两用林,厚朴材药两用林培育应选择Ⅱ类以上的立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人工造林15年的杉木与枫香混交林生长量的调查,分析不同坡向和不同坡位对杉木、枫香混交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质量等级及经营措施条件下,不同坡向以阴坡的生长量最大,半阴坡次之,阳坡最小,其中:杉木的平均胸径阴坡比半阴坡和阳坡分别高出9.9%、14.3%,平均树高分别高出7.4%、11.0%;枫香的平均胸径阴坡比半阴坡和阳坡分别高出7.9%、11.5%,平均树高分别高出17.0%、21.3%;杉木+枫香的总蓄积量分别高出29.6%、40.8%。同一坡向以下坡生长量最大,中坡次之,上坡最小,其中:杉木的平均胸径下坡比中坡和上坡分别高出5.9%、16.1%,平均树高分别高出5.5%、19.5%;枫香的平均胸径下坡比中坡和上坡分别高出11.3%、16.0%;平均树高分别高出16.4%、28.6%;杉木+枫香的总蓄积量分别高出22.4%、56.0%。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人工造林15年的杉木与枫香混交林生长量调查,分析不同坡向和不同坡位对杉木和枫香造林中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质量等级及经营措施条件下,不同坡向以阴坡的生长量最大,半阴坡次之,阳坡最小,其中:杉木的平均胸径阴坡比半阴坡和阳坡分别高出9.9%、14.3%,平均树高分别高出7.4%、11.0%;枫香的平均胸径阴坡比半阴坡和阳坡分别高出7.9%、11.5%,平均树高分别高出17.0%、21.3%;杉木+枫香的总蓄积量分别高出29.6%、40.8%。同一坡向以下坡生长量最大,中坡次之,上坡最小,其中:杉木的平均胸径下坡比中坡和上坡分别高出5.9%、16.1%,平均树高分别高出5.5%、19.5%;枫香的平均胸径下坡比中坡和上坡分别高出11.3%、16.0%;平均树高分别高出16.4%、28.6%;杉木+枫香的总蓄积量分别高出22.4%、56.0%。  相似文献   

10.
帽儿山实验林场白桦适生立地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白桦天然林中,依立地条件不同设立49块标准地,调查林木生长和立地因子,并进行优势木树干解析,运用数量化方法研究了白桦生长与立地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白桦天然林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依次为坡位、坡向、土壤A层厚和坡度,其中坡位为主导因子。帽儿山地区适宜白桦栽培的立地条件为阳坡、中坡位,厚层土壤;低平地(草甸和沼泽)不适于白桦栽培。  相似文献   

11.
选择福建常用的 6个针阔树种 ,与杉木组成 3树种组合进行行状混交育苗 ,应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木荷与杉木与马尾松混交育苗具有正效应 ,作为 3树种混交林的树种搭配是合适的 .而马杉桤、木杉桤和桤杉闽这 3个树种组合 ,则表现出明显的负效应 ,作为 3树种混交林的树种搭配有待进一步的试验  相似文献   

12.
Apriori算法在杉木伴生树种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适的伴生树种是杉木混交林营造成功的关键,本研究应用Apriori算法从杉木混交林野外调查数据中挖掘出杉木与其伴生树种之间的关联关系,得到合适的伴生树种,提供杉木伴生树种选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合适的伴生树种是杉木混交林营造成功的关键,本研究应用Apriori算法从杉木混交林野外调查数据中挖掘出杉木与其伴生树种之间的关联关系,得到合适的伴生树种,提供杉木伴生树种选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施华力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06-209
通过对浦城富岭镇圳边村半天然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的调查,观测和评估了半天然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的混交效果。结果表明:半天然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下坡位和凹星坡的蓄积量比上坡位和凸形坡的好;阴坡以及林分密度大的杉木比阳坡及林分密度小的生长得好、蓄积量高,马尾松则相反;而在腐殖质层厚的地方,杉木马尾松以及其它阔叶树的蓄积量都比较高;并从混交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等方面分析产生以上原因的因素,总结营造半天然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的可行性技术。  相似文献   

15.
公路沿线一重山低立地级造林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尤溪县境地内公路沿线一重山低立地级不同造林模式的林木生长、经济与生态效益等进行调查和定量评价,经AHP综合决策分析表明:在低立地级土壤条件下,不同造林模式综合效益的高低顺序为:杉木×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封山育林>杉木纯林.可为今后低立地级山地的人工造林和造林成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调查不同海拔资源空间的杉木天然混交林170块样地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位空间分割法与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分析杉木与主要的19个伴生树种的生态位和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在杉木天然混交林中,杉木和伴生树种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既有较大的也有较小的。不同伴生树种与杉木的竞争结局是不一样的,从现阶段杉木与伴生树种的最终竞争结局来看,可认为该群落中杉木与伴生树种的种间关系离稳定阶段尚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7.
老杉木人工林与松阔混交林群落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 360 0 m2 标准地调查 ,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 76年生杉木丰产林取代松阔混交林后群落 α和 β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结果表明 :老龄杉木林群落科、群落物种、乔木层次和层片物种 α多样性指数小于松阔混交林 ,而草本层和藤本层物种 α多样性指数大于松阔混交林 ;灌木层次和层片物种α多样性指数大小为 :老龄杉木 (山坡 ) >松阔混交林 >老龄 (山洼 ) ;坡位梯度不同带来的土壤水分等生态因子梯度的变化对群落 β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较大 ,群落间坡位梯度相差越大 ,则群落间 β多样性指数也越大 ,而群落间相似性越小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省光泽县杉木林采伐迹地上营造杉木纯林和杉木毛红椿混交林(混交比例3:1)。造林后8年,对混交林和纯林的生长量和土壤肥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毛红椿混交林林分蓄积量为15.06m。/hm2,比杉木纯林大21.40%,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杉木毛红椿混交林中的毛红椿和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均大于纯林杉木。造林后8年杉木毛红椿混交林的表层(0—10cm)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性N和有效P有所改善,而在杉木纯林中则下降。毛红椿是杉木较好的混交树种。  相似文献   

19.
枫香与不同树种混交林的培肥土壤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与不同树种混交林改良地力的效果,采用标准地调查法,通过测定枫香与不同树种混交林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的土壤肥力指标,进行枫香与不同树种混交林培肥土壤功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营造枫香混交林后林地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得到一定改善。由于混交林枯落物归还量及其分解速率高于杉木纯林,使枫香混交林土壤的养分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枫香 杉木、枫香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 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混交林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5.19%,27.71%和17.75%。不同枫香混交林土壤的肥力状况明显优于杉木纯林。表4参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