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杉木人工林为对照,采用标准地法分析了10年生乐昌含笑人工林土壤的理化性质、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凋落物现存量、林分涵养水源的功能。发现乐昌含笑人工林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杉木人工林增加3.80%,非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分别比杉木人工林高4.84%和7.46%,林地凋落物质量的(F+H)/L的比值为0.45,高于杉木纯林的0.21,乐昌含笑0~20 cm土层有机质、全N、全P分别比杉木纯林增加19.07%、13.67%和3.42%,水解性N、速效P、速效K分别增加3.64%、6.17%和11.01%,地上部分最大持水量达10.26 t/hm2,高于杉木人工林的9.02 t/hm2。  相似文献   

2.
秃杉混交林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秃杉、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秃杉、杉木混交林以及秃杉、杉木纯林的生物量及其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混交林比秃杉纯林具有更高的生产力,混交林中又以秃杉、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生产力最高,林分总蓄积量达75.06 m3/hm2,总生物量达81.57t/hm2,分别比秃杉纯林高34.4%和37.7%。混交林林分具有一定成层性,林分结构比秃杉纯林更有利于生物量的积累,而且秃杉比杉木曼速生。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南丹县23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林和连栽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3年生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存在差异,秃杉林为干材树根树枝树叶树皮,连栽杉木林为干材树根树枝树皮树叶;23年生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95.21、136.32t/hm~2,其中干材生物量分别为118.32、87.91 t/hm~2;2种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分别为8.49、5.95 t/(hm~2·a),其中干材净生产力分别为5.14、3.82 t/(hm~2·a)。因此,秃杉林比连栽杉木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积累能力,可以作为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的替代树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6 a生拉氏栲与杉木人工林蓄积生长、林分生物量和林分空间格局的测定分析,进行拉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拉氏栲人工林单株材积为0.229 3 m3/hm2,比杉木人工林高14.76%,但其林分蓄积量小于杉木林;拉氏栲林分生物量为148.59 t/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13倍;其干、枝、叶和根的生物量均高于杉木林,拉氏栲根系十分发达,其根系分布较杉木更为合理,说明拉氏栲人工林的林分空间格局比杉木人工林更有利于林分光合产物的积累.拉氏栲生产力较高,可望在南方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对福建省建阳范桥林场不同坡位20年生杉木米老排混交林和杉木纯林土壤碳氮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0~6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在上坡、中坡和下坡分别为57.87t/hm~2、75.56t/hm~2和80.94t/hm~2,分别比杉木纯林高16.42%、26.59%和19.57%。混交林0~60cm土层土壤氮储量在上坡、中坡和下坡分别为5.14t/hm~2、5.93t/hm~2和6.51t/hm~2,分别比杉木纯林高23.67%、37.44%和21.73%。坡位也是影响森林碳氮储量的重要因素。两种林分0~60cm土层土壤碳氮储量均随坡位的降低而增高。坡位因素对0~60cm土层土壤碳储量的影响程度比林分类型因素大,而坡位因素对0~60cm土层土壤氮储量的影响程度与林分类型因素接近。  相似文献   

6.
闽南山地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德化葛坑国有林场1996年种植的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20年生秃杉人工林单株平均生物量为202.56 kg,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67.74、34.81 kg,分别占个体总生物量的82.81%、17.19%;各组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干根桩叶枝粗根细根中根。秃杉林分总生物量达177.75 t·hm~(-2),其中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176.23 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9.14%;凋落物的生物量含量比较小,只有1.52 t·hm~(-2),仅占林分总生物量的0.86%。20年生秃杉人工林的生产力为11.87 t·hm~(-2)·a~(-1),各器官生产力大小排序为:树干树叶树根树枝。  相似文献   

7.
青钩栲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6 a生青钩栲与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生物量测定,进行青钩栲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青钩栲人工林单株材积为0.229 3 m3.hm-2,比杉木人工林高14.76%,但其林分蓄积量小于杉木林;青钩栲林分生物量为148.59 t.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13倍;其干、枝、叶和根的生物量均高于杉木林,可见青钩栲人工林的林分结构比杉木林更有利于林分光合产物的积累,表明青钩栲是一种生长迅速的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48年生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物量及生产力。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单株生物量为81.61~576.12 kg;总生物量为281.79 t/hm~2,其中乔木层、林下层分别为268.71和13.08 t/hm~2,占比分别为95.36%和4.64%;乔木层生产力为7.77 t·hm~(-2)·a~(-1),占林分总生产力(7.89 t·hm~(-2)·a~(-1))的98.48%。  相似文献   

9.
南亚热带杉木林分蓄积量生长立地与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揭示南亚热带不同密度和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蓄积量发育规律。[方法]以广西大青山36 a生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A(1 667株·hm~(-2))、B(3 333株·hm~(-2))、C(5 000株·hm~(-2))、D(6 667株·hm~(-2))、E(10 000株·hm~(-2))5种初植密度杉木人工林总蓄积、活立木蓄积动态变化。[结果]初植密度与立地对林分活立木蓄积生长的影响与总蓄积一致。中幼龄阶段林分总蓄积与初植密度和立地正相关,初植密度愈高,立地指数愈大,林分蓄积生长量愈大;但15 a后中等密度林分总蓄积最大。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高峰随密度增大而愈早;平均生长达高峰后下降,密度越大下降越早、下降趋势越明显;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大多分别在10、14 a达到高峰,林分蓄积生长率降到3%时林龄为19~25 a。[结论]随初植密度增大,立地指数对林分总蓄积的影响程度减弱。若以蓄积生长量最大为培育目标,16指数级以C密度为最适宜造林密度。南亚热带杉木林首次间伐、最后间伐、主伐时间分别为10、14、25 a;主伐林龄不宜早于19 a,且初植密度愈低主伐林龄更晚,A、B密度林分的主伐林龄可推迟到25 a。  相似文献   

10.
阔叶林采伐迹地人工促进更新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人工促进更新而形成的米槠林群落特征的研究,分析比较了人工促进更新林分与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态,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人工促进更新的米槠群落和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均高于杉木人工林,林分总管蓄积量比杉木林高11.87%,总生物量比杉木林高22.10%;人工促进更新的投资利润率和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比杉木人工林高4%和11.03%。  相似文献   

11.
对间伐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的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后生态系统生物量由对照的180.05t/hm2减少至156.58t/hm2,减少13.04%.系统生物量的减少主要是因为乔木层林木株数、生物量减少所致,乔木层生物量由对照的173.87t/hm2减少至142.74t/hm2,减少17.90%;但单株木的生物量增加了64.07%,尤以枝、叶和根增长迅速;林下植被生物量、死地被物生物量也大大超过对照林分,分别是对照的3.25倍和1.93倍  相似文献   

12.
苏北京杭大运河堤杉木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苏北京杭大运河堤引种种栽培杉木研究结果表明,粗放经营林分,19a时H12.30m,D1.319.1cm立木积量224.0m^3/hm^2,地上部分生物量达147.d12t/hm^2中径材51.1%,小径材占46.65;集约管抚林分,13a时H11.90m,D1.315.1cm,立木蓄积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达204.73m^3/hm^3和111.05t/hm^2,中小径材各占48.4%。广西融水  相似文献   

13.
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湖南会同生态站14年的定位实测数据,对第2代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2代14年生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27.55t/hm2,干和根的增幅大体持平。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分配比率大小顺序为:干>枝>根>叶>皮。第1、2代14年生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的差异明显,第2代杉木林的树干生物量仅占林分总生物量的61.8%,比第1代杉木人工林下降了17.46%,杉木连栽会使林木的经济系数下降。  相似文献   

14.
从生产力资源利用和养分循环综合评价杉松混交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奇 《林业科学》1997,33(6):513-527
杉木和松树混交试验,都是按66%杉木加34%松树(湿地松、加勒比松、热带松、火炬松、晚松)混交组合的,只有对照区是杉木纯林。试验林的密度为2500株/hm ̄2,其中杉木1650株10.66hm,松树850株/0,34hm ̄2。均是一年生实生苗于1983年春季造林,小区面积全是0.2hm ̄2。10年生时进行了生产力调查,并计算了生物能积累,辐射能利用,养分利用效率和归还串等。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火炬松混交林生产力最高达到6.55t/hnta,养分利用效率好,每吨养分可生产生物量73kg/hna‘·a:杉木加勒比松混交林辐射能利用率最大达到3.97%,生物能积累总计为17336kJJm2·a,养分归还率最好达到4.86%。从生产力、辐射能利用率、养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归还率等综合比较,得分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杉木晚松混交林)杉木加勒比松混交林杉木湿地松混交林杉木火炬松混交林杉木热带松混交林)杉木林。总之,经营杉松混交林经济效益优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15.
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8年生香叶树与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生物量测定,进行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香叶树是一种生长迅速的阔叶树种,其人工林蓄积量为421.88m^3/hm^2,比杉木人工林高7.09%;香叶树人工林分生物量为305.43t/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59倍,其生物量乔木层是杉木林的1.68倍.  相似文献   

16.
对机械整地、人工整地方式下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长、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机械整地条件下,34a生林分生物量为166.94t/hm2,人工整地条件下,34a生林分生物量为155.08t/hm2,可见采用机械整地方式可以比人工整地方式提高林木生物量7.65%;不同整地方式下,华北落叶松各组分的含碳量差别较小,树干的含碳量大约45.00t/hm2,大约占总碳储量的50.00%;通过对不同整地方式下生产力的比较,得出采用机械整地方式可以比人工整地方式提高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平均生产力12.40%。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杉木幼林系统生产力和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方奇 《林业科学》2000,36(Z1):28-35
杉木幼林系统是由4个不同密度级处理系列小区组成,栽植密度为1665、3330、4995和6660株/hm^2(以下分别用A、B、C和D代替)。这些小区土壤质地及地形别无二致,都是用1年生实生苗1987年春天定植。8年生时调查了这些幼林系统林木生长、冠层厚度、枝下高以及生态效益等。随着密度由A增加到D:平均胸径生长量从8.1cm降到6.6cm;平均树高生长量由5.9m降至5.4m;平均冠层厚度自4.  相似文献   

18.
北京西山油松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山试验林场近自然经营试点区建立的11块中龄油松人工林样地为依据,对油松林分的结构特点、表达模型和树种多样性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林分平均密度为1069株/hm^2,平均胸径为13.7cm,平均高为8.6m,蓄积量为86.36m3/hm^2。应用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对数正态分布、Gamma分布和Beta分布拟合直径和树高结构,发现正态分布拟合直径分布和树高分布效果最好,也符合人工林的林分结构规律;油松人工林层次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355、0.726、0.160和0.372、0.651、0.266;幼苗更新各高度级均以构树和栾树为主,他们分别占总体更新树种的72.2%和10.2%。  相似文献   

19.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时空特征,运用Richards模型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动态模拟,结果为:W=272.745(1-e^-0.126(t-1))^1/1-0.559,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可分成4个阶段:0~5a幼林成长阶段;5~8a干材速生阶段;8~25a为成热阶段;25a后为过熟阶段。其采伐年限为25a,密度为2475株/hm^2的杉木可获得最大生物量272.745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