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附着胞的形成与作用是稻瘟菌侵染寄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稻瘟病菌附着胞的主要作用是附着与穿透稻株,因而必需具有牢固地粘附在寄主表面,产生侵染丝和穿透角质层或表皮细胞壁的侵染钉的行为。在稻瘟菌小种和水稻品种之间的亲和性组合中,附着胞能牢固地粘附在稻叶和叶鞘的表面,且能很快地产生侵染钉,直接穿透进入稻株或通过气孔进入稻株。相反,在非亲和性组合中,来见到产生穿透结构,这种现象可以设想,在稻瘟菌小种的生理分化与稻瘟菌附着胞行为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水杨酸(SA)浓度对稻瘟病菌菌株形态发育及受侵染水稻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SA对稻瘟病活体寄生相关效应蛋白BAS4在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中的作用机制,为生产上有效防控稻瘟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不同浓度SA(50、100、200、500、1000和2000 μmol/L)处理稻瘟病菌过表达菌株(35S:BAS4/Mo-1)和野生型菌株(A1343R-7),统计分析SA对过表达菌株和野生型菌株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及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等形态发育的影响.调查200 μmol/L SA处理稻瘟病菌菌株侵染水稻的发病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受侵染水稻防御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不同SA浓度对过表达菌株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低于SA对野生型菌株的影响,经200 μmol/L SA处理过表达菌株侵染水稻的发病率降低,但降低幅度小于200 μmol/L SA处理野生型菌株侵染水稻的发病率.200 μmol/L SA处理能提高过表达菌株侵染水稻病程相关基因PR1a早期上调表达及PR10a基因72 h时的高效表达;使SA途径PAL基因表达量下调,JA途径AOS2基因早期上调表达,LOX2基因各时间点下调表达;使PR5基因早期上调表达,后期急剧下调;HSP90基因早期上调表达,但低于野生型菌株侵染水稻的表达量.[结论]BAS4过表达菌株对外源SA刺激有较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菌附着胞发育相关信号传递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附着胞的分化、形成和成熟是稻瘟病菌成功侵入寄主的前提.稻瘟病菌识别不同的胞外信号,可通过环化腺苷酸(cAMP)信号途径、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转导途径和Ca2+信号途径等不同的信号途径来调控附着胞发育.结合这些信号传递途径相关基因及其信号途径间关系的研究论述了调控稻瘟病菌附着胞分化和发育的信号传递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木荷皂苷抗稻瘟病菌的作用方式,通过显微观察、血球计数板计数、活体侵染等方法,测定木荷5种皂苷对稻瘟病菌孢子和附着胞的致毒作用。结果显示,木荷皂苷对稻瘟病菌孢子及附着胞的抑制作用均强于阳性对照稻瘟灵,R2-A、R2-1、R2-2、R2-3、R3-4、稻瘟灵对稻瘟病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EC50分别为2.73、2.27、0.61、0.95、4.68、13.94μg/m L;在浓度为10μg/m L时,它们对孢子产附着胞的抑制率分别为78.68%、93.27%、97.23%、91.93%、36.34%、9.11%;抑制稻瘟病病菌附着胞产黑色素的MIC分别为7.0、6.0、4.0、6.5、17.0、18.0μg/m L。受处理的稻瘟病病菌孢子侵染活体水稻叶片能力会不同程度下降,同时抑制附着胞黑色素的积聚成为空胞,难以形成高压渗透钉,阻断了稻瘟病病菌的侵染传播。研究表明,木荷皂苷抗稻瘟病病菌对稻瘟病病原不同类型细胞不具选择性,除了作用于菌丝细胞膜外,还可通过抑制孢子萌发、附着胞黑色素积累等方式产生作用;R2-1、R2-2、R2-3是木荷抗稻瘟病病菌的主要活性先导物。  相似文献   

5.
在简述水稻稻瘟病菌叶部侵染过程的基础上,综述了稻瘟病菌根部侵染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比较了两种侵染途径在侵染机制上的差异,重点叙述了根部侵染所表现的组织特异性和病原菌侵染扩展的系统性,介绍了稻瘟病菌根部侵染的抗、感互作反应也适合基因对基因假说的研究结果,并归纳提出了根部侵染对相关学科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途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简述水稻稻瘟病菌叶部侵染过程的基础上,综述了稻瘟病菌根部侵染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比较了两种侵染途径在侵染机制上的差异,重点叙述了根部侵染所表现的组织特异性和病原菌侵染扩展的系统性,介绍了稻瘟病菌根部侵染的抗、感互作反应也适合基因对基因假说的研究结果,并归纳提出了根部侵染对相关学科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而该菌附着胞介导的侵染又是病害循环的重要环节。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一个编码C_2H_2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基因ZNF1,参与稻瘟病菌附着胞形成、穿透和致病过程,论文旨在从转录水平上了解受Znf1调控的基因及其调控机理,为深入研究稻瘟病菌致病分子机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RNA-Seq技术对稻瘟病菌野生型菌株Guy11和突变体Δznf1的营养菌丝体进行表达谱测序,采用FPKM法计算基因表达量,以FDR≤0.001且log2 ratio(Δznf1/Guy11)≥1为筛选标准,获得Δznf1中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通过与Gene Ontology(GO)数据库和KEGG Pathway数据库比对,获得差异基因可能的生物学功能和参与的分子调控途径。为了更详细地研究受Znf1调控的基因,在同样的条件下,利用RNA-Seq技术对稻瘟病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编码基因PMK1的缺失突变体进行表达谱分析,通过对Δznf1和Δpmk1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较,筛选受Znf1和Pmk1共同调控的基因,并与前人的研究数据比较,分析获得在稻瘟病菌附着胞发育阶段上调表达但在Δznf1和Δpmk1中同时下调表达的基因。【结果】与野生型Guy11相比,Δznf1中共有70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的有299个,下调表达的有410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归类到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上的基因数目分别有118、299和308个;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质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等。一些已知的稻瘟病菌致病相关基因,如LPP3、HOX7、PBS2、MPG1等,在Δznf1中表达水平下调。与Δpmk1中差异表达基因比较发现,Δznf1中约56%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也受Pmk1调控。其中,编码isotrichodermin C-15羟化酶的3个基因MGG_03825、MGG_02329和MGG_08498,在Δznf1和Δpmk1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此外,在附着胞阶段上调表达的48个基因,在Δznf1和Δpmk1中同时下调表达,表明这些与附着胞形成可能相关的基因直接或间接受Znf1和Pmk1调控。采用q RT-PCR方法随机检测10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RNA-Seq数据基本一致,说明本试验RNA-Seq数据的可靠性。【结论】RNA-Seq分析获得了受Znf1调控的基因信息和可能的生物学功能。一些与稻瘟病菌致病相关的基因受Znf1调控。此外,与Pmk1类似,一些在附着胞阶段上调表达的基因也同时受Znf1调控。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Znf1下游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酸碱度(pH)对稻瘟病活体寄生相关分泌蛋白BAS4(Biotrophy-associated secreted protein 4)过表达菌株形态发育及受侵染水稻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pH对稻瘟病菌效应蛋白在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中的作用机制,为农业生产上预测预报不良环境因子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不同pH(5.00、6.00、7.00和8.00)处理稻瘟病菌过表达菌株35S:BAS4/Mo-1和野生型菌株A1343R-7,比较分析不同pH对过表达菌株菌落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菌丝干重和附着胞形成等形态发育的影响.调查pH 5.00和pH 8.00预处理过表达菌株再侵染水稻的发病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受侵染水稻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pH对BAS4过表达菌株菌落生长、产孢量、萌发率、菌丝干重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较pH对野生型菌株小,pH 5.00和pH 8.00处理的BAS4过表达菌株均提高了其侵染水稻的发病率.pH 5.00和pH 8.00抑制其处理的BAS4过表达菌株侵染水稻病程相关基因、SA-途径、JA-途径相关基因及PR5的表达,诱导HSP90在侵染水稻早期上调表达.[结论]pH可影响BAS4过表达菌株的形态发育,但其处理的过表达菌株侵染水稻的大部分防御相关基因表达下调,预示BAS4过表达菌株对pH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Corda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对农林生产危害很大。炭疽菌能产生特殊的侵染结构附着胞穿透寄主组织,附着胞的形成对炭疽菌确立侵染非常关键。综述了炭疽菌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的附着、附着胞的形成、附着胞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应答和附着胞的穿透。影响炭疽菌附着胞形态发育的因素很多,其中硬质疏水表面在短时间内通常是有利于附着胞的形成。并简要概述了炭疽菌附着胞的基因克隆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0.
由稻瘟菌[Magnaporthegrisea(Herbert)Barr,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grisea(Cooke)Saccardo=PyriculariaoryzaeCavara]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每年给水稻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稻瘟菌与水稻的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关系,现已被作为模式系统用于研究病原微生物-植物寄主的互作机理。稻瘟菌致病分子机制的研究不仅为病害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其它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对稻瘟菌侵染结构附着胞分化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综述国内外近年来关于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在病害侵染循环中的作用、孢子形成附着胞的信号传导及其基因表达调节、产孢遗传规律和稻瘟病菌产孢相关基因鉴定与克隆分析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大多数的植物防御素对不同的病原菌具有抗菌活性,其中来自苜蓿种子的防御素alfAFP的转基因土豆和番茄已经被证明对病原菌具有强抗病性。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对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三大重要病害的抑制作用,对水稻抗病基因工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试验将alfAFP构建到表达载体pPIC9K上,电转化毕赤酵母(GS115),再进行蛋白质的分泌性诱导表达,最后进行体外重组蛋白对水稻病菌的抑菌活性检测。【结果】通过15%的SDS-PAGE检测,得到大约6.5 kD的重组蛋白。alfAFP融合蛋白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对纹枯病的作用最为明显。【结论】alfAFP在酵母中成功诱导表达,并对水稻测试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预示着alfAFP防御素基因在水稻抗病基因工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Rice blast is caused by the fungus Magnaporthe grisea, which elaborates specialized infection cells called appressoria to penetrate the tough outer cuticle of the rice plant Oryza sativa. We fou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an appressorium required, sequentially, the completion of mitosis, nuclear migration, and death of the conidium (fungal spore) from which the infection originated. Genetic intervention during mitosis prevented both appressorium development and conidium death. Impairment of autophagy, by the targeted mutation of the MgATG8 gene, arrested conidial cell death but rendered the fungus nonpathogenic. Thus, the initiation of rice blast requires autophagic cell death of the conidium.  相似文献   

14.
Three genes encoding for fungal 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s (CWDE), ech42, nag70 and gluc78 from the biocontrol fungus Trichoderma atroviride were inserted into the binary vector pCAMBIA1305.2 singly and in all possible combinations. The coding sequences were placed downstream of the rice actin promoter and all vectors were used to transform rice plants. A total of more than 1,800 independently regenerated plantlets in seven different populations (for each of the three genes and each…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稻瘟病基因Pib4的转基因。[方法]利用PCR法克隆Pib基因的NBS功能结构域到双元载体pCAMBIA1301上,以粳稻品种农大18的成熟胚诱导出愈伤组织,以愈伤组织作为转化的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Pib4基因。[结果]经PCR和GUS活性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并获得表达;用稻瘟病菌接种阳性植株,获得了抗稻瘟病菌的水稻植株。[结论]为合理利用抗病基因和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水稻稻瘟病病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菌(Ph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是全球水稻产区最为流行、最具有破坏性的病原体,也是研究病原菌和寄主互作的主要模式病原菌。世界各国科学家对稻瘟病菌全面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就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致病性和遗传宗谱的关系、稻瘟病菌功能基因和基因组的研究进行了归纳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聚合抗褐飞虱和抗稻瘟病基因水稻材料,为培育新型抗褐飞虱兼抗稻瘟病的水稻新种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常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病虫鉴定相结合的手段,将抗稻褐飞虱基因bph20(t)和bph21(t)以及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Pi9聚合到优良保持系博ⅢB的遗传背景中。【结果】bph20(t)的分子标记RM540和BYL7、bph21(t)的分子标记RM5348和RM222未在稻褐飞虱抗、感亲本间扩增出特异条带,无明显的多态性,不能用于该育种群体抗褐飞虱基因bph20(t)和bph21(t)的检测。Pi9的显性分子标记pB8以及共显性分子标记PB9-1在稻瘟病抗、感亲本之间可扩增获得特异条带,具有多态性,可用于Pi9基因的检测。经抗虫鉴定并利用标记PB9-1对BC6F2群体的22株材料进行PCR扩增,含有Pi9基因杂合体的有10株,纯合体有6株,不含Pi9基因的有7株。用源自广西南宁田间感褐飞虱和稻瘟病菌株进行多次抗病虫鉴定,筛选获得一批抗褐飞虱材料,其中抗性与抗虫亲本BPH54相当的材料有6份,在这6份材料中含有Pi9基因且抗稻瘟病的材料有5份,对稻褐飞虱的抗性与供体亲本BPH54水平相当。【结论】通过常规育种、分子检测和抗虫鉴定相结合的办法,筛选获得5份聚合褐飞虱抗性基因(bph20和bph21)和抗稻瘟病基因Pi9的抗或高抗水稻中间材料,为选育新的双抗保持系和不育系提供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解决这一问题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是选育、推广抗 病品种。源宝占是一份新育水稻材料,经鉴定,源宝占对来自广东各稻作区的25 个菌株中23 个表现为抗性,抗频达 92%,为广谱抗性材料。以源宝占与粤香占进行杂交,构建F1、F2群体,选用GD00-193a 菌株对亲本及世代群体进行 接种鉴定,结果表明F2代单株抗感分离比符合3颐1,这说明源宝占对菌株GD00-193a 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或一 个主效QTL 控制。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SA)结合隐性群体分析法(RCA)将此基因定位于标记RM136 与RM549 之 间。 [2009]356 号);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