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不同肥料对连作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草连作障碍是制约烟草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以连作12年的烟草土壤为对象,通过施用不同肥料,研究了不同肥料对连作烟草产量、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连作烟草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施用农家肥有利于提高连作烟草产量。土壤微生物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后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呼吸强度依次为:农家肥>有机肥>氮肥>复合肥。与土壤营养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后烟草根际土壤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以有机肥处理后活性最大,而酸性磷酸酶则以农家肥处理后活性最高。与土壤生物抗逆性相关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后烟草根际土壤抗性相关酶活性大小依次为:农家肥>有机肥>氮肥>复合肥。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解决连作障碍,改善连作菜薹的产量和品质,以‘粤薹1号’菜薹为试验材料,通过施用微生物有机肥(0、3 000、4 500、6 000及7 500 kg·hm-2),研究其对连作菜薹生长、品质及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后,连作菜薹单株质量和主薹质量均有增加,同时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和电导率,增加了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降低了脲酶的活性。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微生物有机肥7 500 kg·hm-2后,连作菜薹的维生素C、蛋白质、粗纤维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增加6.28%、12.39%、5.30%、37.38%;根际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和电导率分别显著增加59.67%、97.63%和175.76%;菜薹根际土壤的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23.10%、7.40%和116.92%,脲酶活性降低8.39%;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80.62%、79.26%、46.00%,菜薹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相对丰度也得到提高。综上所述,施用微生物有机肥,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的多样性,改善了连作菜薹的生长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长期定位施肥对灌漠土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对灌漠土小麦/玉米间作不同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第26年耕层土壤蔗糖酶活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肥下,土壤蔗糖酶活性随作物生长而增强,在小麦灌浆至成熟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降低。不同肥料长期单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绿肥>秸秆>氮肥>农家肥>不施肥处理;2种不同肥料长期配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绿肥+氮肥>绿肥+农家肥>秸秆+氮肥>农家肥+氮肥>农家肥+秸秆处理;2种以上肥料长期配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绿肥+农家肥+秸秆+氮肥>绿肥+农家肥+氮肥>农家肥+秸秆+氮肥处理。单施绿肥,土壤蔗糖酶活性最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比有机肥配施有机肥更能促进蔗糖酶活性的提高。全生育期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间作小麦/玉米全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5年生寒富苹果为试材,研究不同施肥时期与施肥方式对根际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寒富苹果根际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覆膜施肥>覆膜不施肥,不覆膜施肥>不覆膜不施肥.覆膜施肥处理在不同施肥时期均显著提高了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并且对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覆膜处理和施肥处理的根际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也有所增加,但作用效果随施肥时期和取样时期不同有所差异.不同的施肥时期对根际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10月1日施肥的根际细菌和真菌数量最多,并且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最高;根际放线菌数量则是9月20日施肥的数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根际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检测了施用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作用,并利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的施用(肥料作为底肥一次施入)可以推迟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在种植30 d时防病效果达到55.4%;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与AWCD值存在显著负相关,与Simpson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处理点在PRIN轴上的分布与发病动态基本一致,且根际微生物群落有明显的差异,不同施肥处理对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有显著影响;经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根际微生物的活性较高,其利用的碳源中聚合物类和胺类相对较多,类型有别于有机肥和不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与大白菜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提高辣椒季和大白菜季的产量,2/3化肥氮+1/3有机肥氮处理产量高,分别为辣椒7 808 kg/hm~2,大白菜65.18 t/hm~2;施肥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耕种和施用有机肥均可降低土壤容重,且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施肥后土壤中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转化酶的活性均提高,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pH、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差异,土壤的EC、矿质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肥料利用率及土壤酶活性,推荐2/3化肥氮+1/3有机肥氮施肥。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当前苹果园不合理施肥现状,探究适合苹果园提质增效的施肥方案,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设置常规施肥、优化减氮、有机肥替代25%氮肥、有机肥替代50%氮肥4个处理,其中后3个处理的总施氮量一致,为常规施肥的一半,试验连续进行两年后测定果实产量、品质、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优化减氮处理产量与常规施肥差异不显著,氮肥偏生产力是常规施肥的2倍以上;有机肥替代50%氮肥处理的产量最高,比常规施肥处理增加5.4%。优化减氮处理和有机肥替代氮肥处理的果实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施用有机肥的处理可滴定酸显著低于施化肥处理,糖酸比相反;有机肥替代50%氮肥处理的品质最佳,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糖酸比分别比常规施肥高1.8%、2.7%、16.9%。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性与土层深度及有机肥的施用有关,特别是在20~40 cm土层深度,有机肥替代氮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β-1,4-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且两两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在陕西省苹果园可以推荐常规施氮量减少一半的情况下用有机肥替代50%氮肥,以节省化肥、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升土壤质量,促进果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酒用高粱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肥料种类对酒用高粱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贵州酒用高粱的优质高产种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试验,对酒用高粱分别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研究高粱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脲酶、转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高粱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对维持土壤酶活性的效果优于无机肥,且土壤酶活性在高粱灌浆期普遍升高.在高...  相似文献   

9.
以玉米为材料,利用3室隔网培养方法探讨了取自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多年施用与不施用有机肥的田间小区土壤,接种菌根菌(G.mosseae)对玉米根际土壤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不同形态磷的影响,并对磷酸酶产生位点进行显微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接种AM菌根菌对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有增强作用。但作用程度在有机肥小区土壤上要大于无机肥小区土壤。菌丝分泌磷酸酶对土壤磷的吸收有益。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活性菌丝上有明显的酸性磷酸酶的反应产物,生产健壮的菌丝有较强的酶活性,衰老的菌丝未见酶反应产物,说明只有成熟的根外菌根菌丝才能分泌磷酸酶。  相似文献   

10.
以油茶幼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施用复合肥、油茶无机专用肥、生物有机肥对幼林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复合肥、油茶专用肥、生物有机肥及生物有机肥与油茶专用肥混施时,油茶幼林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数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含量较不施肥有显著增加(P0.05),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等土壤有益酶生物活性有显著增大,其中,施用效果整体较好的是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与油茶专用肥混施;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幼林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生物有机肥与油茶专用肥混施油茶专用肥生物有机肥复合肥不施肥。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生物质燃料在烟叶烘烤中的利用,实现烟叶烘烤节能环保和降本增效,进行了本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生物质颗粒燃烧炉供热进行烟叶烘烤,有利于烘烤过程中干球温度的控制,干球温度控制精度在±0.5℃以内,能确保烘烤工艺的到位,有利于提高烟叶烘烤质量;烘烤能耗成本低于燃煤烘烤,且烘烤操作包括添料、点火、控火及出渣等难度和用工量远低于传统燃煤方式,烟农易掌握,有利于烟叶烘烤减工降本;生物质颗粒燃烧炉在原有密集烤房配置相应换热器的方式应用效果较好,其次是直接对接金属加热设备,直接对接非金属加热设备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每年产生农业生物质资源量约为213.8万 t ,将其充分利用,有助于缓解能源压力和促进经济发展.介绍了北京市农业生物质种类及资源量,重点分析了其主要利用方式,并从原料收集、利用技术、经济收益以及相关政策4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研究发现,北京市农业生物质利用潜力大,但利用不充分,需要建立完善的循环回收利用的管理体系,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高柱  冯敬  余发新  王小玲  严毅  刘腾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126-2128,2137
林业生物质能源作为生物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再生、低碳、环保绿色等优点,是化石能源替代的重要新能源。在生物质能源利用上,国内外已获得多项技术突破,并建立一些产业链。我国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还落后于发达国家,林业生物质能源利用存在投入产出比失衡,成本居高且替代化石能源时机不成熟。我国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在加大科研及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做长远发展规划,保护以前建立的林分,注重新品种驯化及选育,在积累林分培育技术的同时,结合"以树养树"策略,促进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物质能在农村能源中的地位与薪炭林建设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生物质能一直是我国农村能源的主体 ,多能互补虽然弥补了薪炭林的不足 ,但薪炭林具备了可再生、少污染、成本低、易贮藏、较安全等优点 ,仍被人们青睐。薪炭林不仅提供燃料 ,还可提供饲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薪炭林作为 5大林种之一的地位应予肯定 ,它的发展趋势良好 ,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为发展绿色烘烤,提高烤烟烘烤经济效益,选择当前烤烟供热新出现的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空气源热泵、燃气和醇基液体燃料清洁能源,通过2年间采集5个重点种烟省份8个大型烟叶烘烤工厂的烘烤数据,统计分析其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结合前人研究方法、收集现有报道的文献进行综合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空气源热泵单炕的烘烤成本略高于燃煤,可作为烤烟供热最佳的后备热源;燃气和醇基燃料使用成本较高,当前不适合大面积推广;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能够实现烟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现阶段烟叶烘烤最佳的燃煤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16.
把材属于小径材资源,为锹把、镐把、传统的五金产品等木柄木质配件材料的实木化生 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其加工工艺简单,材料成本低,市场广阔,高效利用北方把材,发展高效 林业,推动林区经济,发展东北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农林生物质直燃电厂发展迅速,日益增长的灰渣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生物质电厂灰渣是一类富有价值的可回收资源,亟待有效利用。有必要寻找一种合理的资源化手段整体处理灰渣。本研究综述了我国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的发展现状、生物质灰渣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壤修复改良、元素回收、吸附材料与复合材料制备等领域的应用,进而提出了依据灰渣粒径差异资源化处理电厂灰渣的一体化方案。不同粒径的生物质灰渣经过细分处理,可提高灰渣的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农林生物质直燃电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于储量丰富、价格相对低廉,煤炭占据了大部分的燃料市场,使得燃煤锅炉在国内的应用比较广泛。然而大气污染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主要的污染源——工业锅炉所排放的烟气,则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燃油燃气锅炉因其高效、清洁、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成为我国锅炉行业发展的新方向。阐述了在不同燃料供给的条件下,燃油燃气锅炉的燃烧特性,同时考察了燃油燃气锅炉燃烧后的烟气特性,并与燃煤锅炉在环境效益方面进行了对比。相对于燃煤锅炉,燃油燃气锅炉能降低烟气中污染物的含量,具有更好的环境效益,是一种安全节能、绿色环保的燃烧装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不同能源类型烤房的烘烤效果,以烤烟品种翠碧一号为材料,在福建省尤溪地区进行了不同能源类型烤房(新建陶瓷厚膜新能源电烤房、改造陶瓷厚膜新能源电烤房、热泵电烤房、生物质燃料烤房和燃煤烤房)的烘烤效果对比试验,分析了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精品烟比例、平均单叶重等指标。结果表明:陶瓷厚膜新能源电烤房和热泵电烤房烘烤出的烟叶烘干率更高、烘烤成本更低且操作更简便。该研究可为今后新能源烤房的开发与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具有能量密度和燃烧效率高、强度大、储运和使用方便、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备受各国青睐。我国对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原料固化成型过程当中仍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严重制约着我国成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介绍了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发展的长期目标,综述了生物质成型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生物质成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要分析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