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重庆市缙云山3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7—12月,采用LI—COR公司生产的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及土壤温度、湿度传感器对重庆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毛竹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地表下5cm处的土壤温度和体积含水量进行测定,最后对3种林地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温湿度和森林凋落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种林地土壤呼吸速率日内变化特征不明显,白天总体呼吸速率大于夜间。(2)月际变化明显,表现为从7—8月土壤呼吸速率增大,8—12月逐渐减小。3种林分7—12月总体平均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毛竹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3)毛竹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土壤呼吸速率与5cm土壤温度均存在极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p〈0.01),温度每升高10℃,土壤呼吸的变化比率Q10值分别为2.67,2.19,2.13。(4)土壤呼吸特征与5cm土壤含水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5)各林地无凋落物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小于对应林地有凋落物土壤呼吸速率,各林地无凋落物的Q10值均大于对应林地有凋落物的Q10值。  相似文献   

2.
重庆缙云山3种林型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11年1~12月,采用LI-Cor 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重庆缙云山保护区3种主要林分类型(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和林内气温、土壤温度和湿度进行了野外观测。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的土壤呼吸碳通量分别为654.70、1008.37和910.64 g C m-2a-1;3种林型土壤呼吸速率均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且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3种林型土壤呼吸速率全年平均值分别为1.73、2.66和2.40μmol m-2s-1;3种林型土壤呼吸速率均与林内气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与5 cm土壤温度均存在极显著的指数正相关(P<0.05);与5 cm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但土壤含水量较低而温度较高时,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对呼吸速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3种林型的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系数(Q10值)存在差异,全年表现为毛竹林(2.44)>针阔混交林(1.76)>常绿阔叶林(1.72),同时均表现显著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武夷山风景区6种林地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及土壤水库容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土壤容重为杉木林〉马尾松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林。(2)6种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为常绿阔叶林〉竹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为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非毛管孔隙度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毛管持水量为竹林〉常绿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3)在0—60 cm土层内,常绿阔叶林和竹林的土壤总库容最大,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次之,杉木林的最小。竹林的储水库容最大,而通透库容最小。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特性优于其它林分,最有利于涵养水源。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地区3种林型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黔中喀斯特地区的灌木林、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3种林型为对象,采用LI-6400-09便携式土壤呼吸室对其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连续定位观测.结果表明,3种林型土壤呼吸速率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土壤呼吸速率全年平均值分别为2.51,2.23,2.06μmol/(m2·s),变异幅度达5.99~7.32,但3种林型土壤呼吸速率差异不明显;3种林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均与5 cm,10 cm,15 cm处土温和林内气温具具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且均与5 cm,10 cm和15 cm处土温呈较高的指数正相关,从土壤呼吸速率与10cm处土温的回归方程的拟合度来看,模型的拟合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最好,阔叶混交林次之,灌木林相对较差;3种林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均与地表0-10 cm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且表现为灌木林(-0.686)>阔叶混交林(-0.646)>针阔混交林(-0.599),与10-20 cm和20-30 cm两层的关系表现各异,3种林型的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系数(Q10值)存在差异,表现为阔叶混交林(3.19)>针阔混交林(2.69)>灌木林(2.02),且与其它森林生态系统Q10值相符.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凤阳山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选取海拔相近的6个典型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以及柳杉林),在其林下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蛋白酶5种主要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个林分类型中,常绿阔叶林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较高柳杉林分土壤蔗糖酶活性较高而针叶林则表现出土壤蛋白酶活性最高杉木林则表现出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较低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分布,土层越深,土壤酶活性越低同时该地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相关性较高,尤其是pH值和有机质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的林地土壤抗蚀抗冲性能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设提供一定依据,采用水浸实验和放水冲刷实验,对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抗蚀抗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抗蚀指数为农地土壤的1.3~1.9倍。各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指数的顺序为灌木林最大(78.4),其次为混交林(63.1)和楠竹林(63.3),阔叶林最小(53.3)。抗蚀指数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减弱。不同林分的抗蚀指数与时间的动态模拟关系为二次幂函数曲线,相关系数0.9以上。林地土壤抗蚀指数与其相关因子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稳渗率、有机质含量关系最密切。林地土壤抗冲系数为常绿阔叶林最大(2.719),其次为针阔混交林(2.431)和灌木林(2.024),楠竹林地土壤抗冲系数最小(1.096)。除楠竹林外,各林分林地土壤抗冲系数大于农地(1.21.9倍)。林地土壤抗冲系数与土层厚度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7.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林冠的截留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长江三峡地区的森林水文作用,并为长江三峡的植被建设提供依据,研究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类型典型林分的林冠截留作用。结果表明:3种林分截留率的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18.87%)〉常绿阔叶林(11.76%)〉楠竹林(10.68%);该地区林冠截留率与降水量呈一定的相关性,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直线回归关系;从自由穿透系数来看,楠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对林冠的截持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8.
涪江流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野外调查和水浸法,研究涪江流域丘陵地区5种典型植被系统的雨水截留能力、凋落物蓄积量和持水能力、土壤物理特性、蓄水能力和渗透性能,并基于坐标综合评定法对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和保土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各植被类型降雨截留量、凋落物蓄积量和持水量均以阔叶灌丛最高,草地最低,阔叶灌丛的平均截留量、凋落物蓄积量和持水量分别为草地的4.9,2.9,1.8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差异较大,容重表现为草地>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阔叶灌丛;总孔隙度为阔叶灌丛>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地。土壤渗透速率和贮水能力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以阔叶灌丛最高,其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地贮水能力最弱。5种植被类型水源涵养能力依次为阔叶灌丛>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地,阔叶灌丛明显优于其他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川西典型亚高山不同海拔处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3种森林类型表层土壤总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亚高山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SOC)在44.21~179.98g·kg-1,表层(0-15cm)SOC含量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0-5cm土层SOC含量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5-15cm土层,说明土壤有机碳具有土壤表聚现象。3种森林类型间SOC密度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森林类型土壤SOC密度沿土层的分布具有差别:与常绿-落叶阔叶林和暗针叶林相比,针阔混交林5-15cm土层SOC密度较高。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轻组分有机碳(LFOC)和微生物(MBC)含量均以针阔混交林最高,但其相对于SOC的比例则以暗针叶林最高,说明高海拔生态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更大的累积,同时也暗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海拔生态系统可能具有更大的CO2排放风险。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凤阳山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土壤含水量等,研究了中亚热带主要林分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海拔影响.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逐渐减小.在海拔300~I 355 m高程范围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容重平均值逐渐减小,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土壤贮水量平均值均增大;土壤排水能力平均值为:海拔900 m>海拔600 m>海拔1 355 m>海拔300 m.同一海拔4种林分类型土壤容重平均值:人工杉木林>针阔混交林>人工柳杉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土壤贮水量平均值均表现为人工柳杉林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土壤排水能力平均值表现为:常绿阔叶混交林>人工杉木林>人工柳杉林>针阔混交林.综合分析,同一海拔常绿阔叶林水源涵养及保持水土能力要高于人工柳杉林.  相似文献   

11.
朱浩宇  王子芳  陆畅  陈仕奇  王富华  吕盛  高明 《土壤》2021,53(2):354-360
为揭示重庆市缙云山不同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分配特征,以该地区5种植被类型: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竹林和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下各土壤层次中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ROC)含量及其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分配比例受到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明显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在0~100 cm土层表现为竹林(16.74 g/kg)>阔叶林(12.62 g/kg)>草地(11.14 g/kg)>混交林(8.16 g/kg)>针叶林(5.98 g/kg),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竹林和阔叶林的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明显高于混交林和针叶林,各植被在剖面上均表现出垂直递减规律,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效应。除草地,4种植被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小,均表现为表层(0~20 cm土层)最高。不同植被类型间,竹林的可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在各土壤层次均最小,整个土壤剖面均值仅为0.1%。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可以作为衡量亚缙云山森林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江西退化红壤人工重建森林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MicroResp方法研究4种重建森林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类型碳源的代谢特征,自然恢复地为对照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时间(6 h和继续培养18 h)和不同土壤深度(0~10和10~20 cm),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差异显著。4种重建森林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有显著差异,表现为:自然恢复地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明4种重建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为:自然恢复地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除自然恢复地外,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在4种不同重建森林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所选15种碳源能够阐述4种不同重建森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差异,森林土壤微生物的敏感碳源主要为糖类。  相似文献   

13.
辽西低山丘陵区针叶林与阔叶林枯落物持水性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比分析辽西低山丘陵区针叶林与阔叶林枯落物的持水性差异,为辽西森林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选取3个针叶林(红松林、油松林、兴安落叶松林)和3个阔叶林(榆树林、山杨林、紫椴林)下的枯落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现场采样与室内浸水相结合的方法对枯落物的持水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针叶林平均蓄积量大于阔叶林,其中针叶林蓄积量在14.65 ~ 17.75 t/hm2,阔叶林在8.44 ~ 16.92 t/hm2;针叶林枯落物平均厚度(2.79 cm)大于阔叶林(2.44 cm);针叶林最大持水率在148.88% ~ 173.19%,阔叶林在145.42% ~156.91%;针叶林有效拦蓄水量为19.47~25.59 t/hm2,阔叶林有效拦蓄水量为10.56~ 22.04 t/hm2,表现为针叶林下枯落物的拦蓄能力更强;针叶林半分解层拦蓄水量显著大于未分解层,阔叶林未分解层拦蓄水量大于半分解层;阔叶林未分解层吸水速率大于针叶林.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四面山不同森林类型林冠的截留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重庆市四面山6种不同森林类型(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暖性竹林)最大容水量和林冠截留率的测定,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林冠截留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温性针叶林和暖性针叶林较其他4种森林类型具有更高的单位面积林冠最大容水量及林冠平均截留率,表现出较强的林冠截留功能;2)影响植物群落林冠最大容水量的主要因素为郁闭度及单位面积枝叶质量,呈正相关关系;3)影响各森林类型林冠截留率的主要因素为降水量、降水强度以及林冠枝叶干燥程度,随降水量或降水强度的增加,不同森林类型的林冠截留能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枝叶干燥程度对不同森林类型截留能力的影响也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Forest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mitigating the greenhouse effect, but which is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different forest types in sequestering and keeping soil C for a longer time is still uncertain, particularly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quantify the soil organic C (SOC) stock in the 0–30 and 0–100?cm depths of mineral soil, according to the main forest types—conifers, broadleaf and evergreen broadleaf—and the different climatic zones of Spain, using a database comprising records of 1,974 pedons. Conifers and broadleaf forests show a trend in SOC stock distribution, with the stocks decreasing with increasing Mediterranean conditions. On average, in the 0–30?cm depth, the soils under broadleaf store the highest amount of SOC (5.9?±?0.1?kg?m?2), followed by conifers (5.6?±?0.1?kg?m?2)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soils with an amount always lower (3.4?±?0.2?kg?m?2). Climate and forest cover are the principal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amount of SOC stored in Spanish forests. The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unt of SOC found in conifers and broadleaf forests than the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s leads us to hypothesize a decrease in the SOC if climate change will increase drought periods with a consequent expansion of this latter forest typ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OC stocks under the different forest types, climate and soil features support the major role of climate and vegetation in controlling SOC sequestration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 while the effect of texture is less pronounced. Assigning a precise SOC stock to the different forest types, according to each climatic zone, would notably help to obtain an accurate SOC estimate at national level and for future assessments of the status of this large C reservoir.  相似文献   

16.
苏南丘陵森林枯落物含水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土保持通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向,紧密结合科研、教学和生产实际,全方位报道水土保持领域阶段性最新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重点报道有关水土保持学科领域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