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出血症灭活蜂胶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以来,先后在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主要养鸭区发生一种以双翅羽毛管内出血或瘀血呈紫黑色、脏器及肠道出血为特征的新的鸭传染病犤1,2犦,俗称鸭“黑羽病”、鸭出血症(DuckHemorrhageDisease,DHD)。番鸭、半番鸭、麻鸭、北京鸭、樱桃谷鸭、野鸭等多品种鸭均可感染发病,其中以番鸭最易感,易感日龄为(10~60)d,发病率高低不一,病死率几乎100%,给养鸭业(尤其是番鸭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为此,我们对该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防治方面研制了鸭出血症灭活蜂胶疫苗,经实验室和田间试验表明该疫苗安全、…  相似文献   

2.
鸭“白点病”(暂定名)研究Ⅰ.鸭“白点病”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1 998年以来 ,于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发生了一种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胰脏、肾脏和肠壁出现大量白色坏死点及肠道出血或出血环为特征的鸭传染病 (暂定名为鸭“白点病”) ,我们对该病开展了广泛的临床调查 ,今将结果报道如下。1 流行病学1 .1 易感鸭品种 番鸭、半番鸭和麻鸭等均有发病死亡 ,但以番鸭易感性最强。1 .2 易感鸭日龄 经调查发现 8~ 90日龄的鸭多见感染发病 ,番鸭多集中于 1 0~ 3 2、5 0~ 75两个日龄段发病 ,尤其是前一日龄段雏番鸭发病更为多见 ;在麻鸭 ,多见产蛋前后的发病 ;在半番鸭 ,…  相似文献   

3.
番鸭细小病毒病(MDP)是番鸭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疾病,以腹泻、喘气和软脚为主要症状。主要侵害1-3周龄雏番鸭,偶见于30-50日龄的番鸭,发病率为20%-60%,死亡率在20%-40%之间。鸭传染性浆膜炎(RA)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家鸭,火鸡和多种禽类  相似文献   

4.
鸭“白点病”(暂定名)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冬以来 ,福建、浙江、广东等省发生了一种以高发病率、高病死率、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胰脏、肠壁多量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鸭传染病 ,暂定名为鸭“白点病”。经调查发现番鸭、半番鸭和麻鸭等均可感染发病 ,但以番鸭易感性最强 ,发病率、病死率最高 ,有的发病率高达 10 0 % ,病死率达 95%。以现有的鸭用疫苗或高免蛋黄抗体或高免血清和抗菌药物未能治疗或预防该病。我们对 3个发病严重鸭场病死鸭开展了病原学研究 ,细菌学检查均为阴性 ,但均分离到病毒 ,并对其中 1株进行了鉴定 ,经负染及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性测…  相似文献   

5.
自去年12月份到今年5月,我省福州(新店、盖山和长乐)、莆田和宁德等地一些番鸭场的12~40日龄番鸭发生一种以发病率(高达83%)和病死率(高达60%)均较高、张口呼吸、咳嗽、头部或颈部皮下气肿、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肺严重出血或淤血、肝稍肿大和出血、脾肿大和出血、肾轻度出血、喉头和气管粘膜出血或气管内见血凝块为特征的疾病。曾使用青霉素、链霉素、氟哌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痢特灵、磺胺类药物治疗,未能控制疫情。经临床剖检、病原分离与鉴定、人工感染雏番鸭试验确诊为鸭疫巴氏杆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两种病原菌均较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有效地制止了疫情  相似文献   

6.
鸭新病(白点病)的诊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秋季、鸭新病(暂定名为鸭白点病)传入我区番鸭、麻鸭和半番鸭、临床以上发热、拉黄或绿粪便、软脚、内脏以肝、脾、胰、肠等器官出现不规则的白色坏死点为特征性病变。发病率几乎100%,死亡率高达90%以上。曾应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极差或无效。2000年4月至今采用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禽病研究室研制的鸭新病(即鸭白点病)高免卵黄抗体进行防治,有效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收到较为满意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番鸭“黑羽病”又称“番鸭流行性出血症”。据江山市畜牧兽医站门诊部统计,1998年共诊治患“黑羽病”番鸭6884羽,占临床番鸭疾病的16.6%。采用鸭“黑羽病”高免蛋黄注射防治,效果显著。1 流行病学 该病由病毒引起,各种品种鸭均可感染发病,但番鸭最易感染。尤以40~70日龄发病率最高,达60%以上,死亡率可达1%~10%。2 临床症状 小鸭期类似病毒性肝炎,喙足发绀,继而出现腹泻,排出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流涕、咳嗽、呼吸困难,死前呈角弓反张。3 病理剖检 死鸭胰腺出血明显,脾脏瘀血,有的呈灰白色…  相似文献   

8.
鸭疱疹病毒Ⅱ型(暂定名)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自1990年以来,在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发生一种以双翅羽毛管淤血呈紫黑色、断裂和脱落以及皮下、脏器(肝脏、胰脏)和肠道(十二指肠、直肠和盲肠)出血为主要特征的新的鸭传染病,暂定名为鸭出血症。我们对从自然感染该病典型病死番鸭脏器中获得的1株含2种病毒粒子(直径大小分别为30-40mm和80-120mm)的分离物,以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标准阳性血清进行连续4代中和后接种番鸭胚,收集死亡番鸭胚胚液进行病毒纯化、负染、电镜观察和SPF鸡胚接种试验证明获得单一病毒分离株(定名为鸭出血症病毒)。该病毒为不耐酸、不耐碱、不耐热、对氯仿处理敏感、核酸类型为双股DNA的有囊膜病毒,直径为80-150nm;对番鸭胚、鹅胚、麻鸭胚、半番鸭胚、北京鸭胚和SPF鸡胚的致 死率分别为100%、100%、78.3%、60%、82.1%和0%;对10-11日龄番鸭胚的ELD50为10^-7.78/0.2ml;无血凝活性,不凝集“O”型人、鸭、鸡、鹅、家兔、小鼠,豚鼠、猪和绵羊红细胞;经血清中和试验证明该病毒与Ⅰ型雏鸭肝炎病毒、雏番鸭细小病毒、雏鹅细小病毒、鸭瘟病毒无血清学相关性。据以上结果可将该病毒确定为疱疹病毒科成员,但鉴于其与鸭瘟病毒(鸭疱疹病毒Ⅰ型)无血清学相关性,则暂定名为鸭疱疹病毒Ⅱ型,此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曲霉菌病是一种真菌性传染病,几乎所有的禽类和哺乳动物都能感染。临床上主要发生于家禽,雏禽常呈急性群发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2001年春,广西某鸭场的雏番鸭发生以呼吸困难为特征,病鸭呈现喘气,呼吸加快,伸脖张口呼吸,造成大批雏番鸭死亡的疾病。我们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鸭曲霉菌感染。1发病情况该养鸭户饲养番鸭1000只,由于当时天气连绵阴雨,畜主用稻草作垫料保暖,室内饲养,饲养至6日龄发现少数雏鸭喘气,畜主怀疑为番鸭细小病毒感染,购买抗番鸭细小病毒高免蛋黄抗体和恩诺沙星等多种…  相似文献   

10.
番鸭"花肝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99年夏季开始,首先在广东省广州市市郊、南海、花都等地,随后在福建、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的番鸭群中相继出现一种以病死番鸭的肝脏出现白色斑点样病灶为特征的新型番鸭病,因肝脏的特征性病变而被俗称为“花肝病”。本病最早见于7日龄,最晚见于51日龄,最多见于10~25日龄;死亡率通常在40%左右,感染严重的可全群死亡;主要症状表现为腿软,喘气。除肝脏的特征病变外,脾脏肿大呈黑紫色斑驳样,胰腺有白色坏死点。在生产中不同发病番鸭群曾分别用小鹅瘟高免血清、番鸭“三周病”高免卵黄液、鸭肝炎高免卵黄液以及几种抗生素进行治…  相似文献   

11.
番鸭曲霉菌性肺炎是由曲霉菌(一般认为是致病力最强的烟曲霉菌)引起番鸭发病和死亡的一种疾病,特别是20日龄内的雏鸭多呈急性、群发性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相似文献   

12.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搞好环境卫生,对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采用康复鸭血清、高免鸭血清及高免卵黄抗体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方法:①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在7~10日龄时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②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在出壳后1日龄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1形只,或高免鸭血清及高免卵黄抗体0.5毫升/只;10日龄再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  相似文献   

13.
番鸭,又称瘤头鸭或洋鸭,原产中美和南美热带地区的墨西哥、巴西等国.番鸭经南洋引人我国,福建省已有250年以上的饲养历史.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省饲养较为普遍,广西、湖南、江西、安徽等省、自治区均有饲养.1生产性能1.1生长速度据测定,在当前农家饲养条件下,番鸭平均初生重为40g,30日龄486g,60日龄为915g;90日龄公番鸭达1533g,母番鸭128og;120日龄公番鸭为1838g,母番鸭1550g;成年公鸭体重为3300g,成年母鸭1800g。1.2由用性能番鸭及其杂交获鸭(半番鸭,即番鸭与其他鸭种的杂交一代)都是瘦肉型鸭.阳体脂肪含量比北…  相似文献   

14.
鸭霍乱又称鸭出血性败血症(简称鸭出败)、鸭巴氏杆菌病,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病的流行有不明显的季节性,以秋冬和春季发生较多,南方多发生于秋季,是一种对鸭危害极大的接触性传染病。成年野鸭较易感染发病,死亡率很高。各种日龄鸭均可发生,但1月龄以上鸭发病率较高。2011年11月1日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黄某饲养的一批半番鸭发生鸭霍乱,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该养鸭场于2011年9月15日购进3000羽半番鸭,饲养20多天时按照常规方法进行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免疫。至2011年11月1日,这批饲养45d的半番鸭已连续4~5d发生急性死亡,每天病  相似文献   

15.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肝肿大并有出血斑点。本病传染快,病程短,死亡率高。近几年来给我市养鸭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创检及实验室检验确诊后采取有效防制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流行病学:本病主要侵害l-30日龄以内的雏鸭,尤以10-20日龄正番鸭最常发病,麻鸭与土番鸭也有感染发病,如南安某孵坊,第2-10批的土番鸭出壳第二天就发病死亡,死亡率达15~90%以上。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经过实验室确诊后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才使病情逐渐停息。临床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广东省的茂名、湛江、佛山、中山、番禺等市县鸭场较多爆发鸭浆膜炎(鸭疫里氏杆菌病),7~30天龄鸭均见发病。发病率30%~100%,病死率30%~80%。临床表现主要是严重下痢、共济失调、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我们根据广东流行情况,采用药物防治与灭活苗免疫预防相结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总结如下:1 流行病学特征7~30天龄鸭均见发病,以12~20日龄爆发较常见,个别地区8日龄见爆发。全年均见发病,3~10月份是爆发季节。番鸭、樱头谷鸭极易感,麻鸭、水鸭也见发病。受污染的场地、水…  相似文献   

17.
2000年4月份开始,我镇鸭群零星散发一种以头颈肿大、流泪和软脚及拉黄绿色稀粪为临床症状的病例。发病率约为15%~40%,病死率25%~70%,经我站初步诊断为鸭瘟。现将其流行和诊断情况报道如下:1 流行情况自2000年4月份开始,根据初步调查和养鸭户送检的门诊病例资料统计,鸭瘟发病率约占送检病例的1.5%,发病多为半番鸭(肉鸭),次为产蛋鸭和番鸭,发病的鸭龄最小为12~15日龄,但多半为中龄鸭。2 临床症状病鸭表现为流泪、软脚、拉黄绿色粪便,部分病例头颈肿大(但雏鸭缺乏这种症状)。3 剖检病变在送检的数10羽病例中,不论是半…  相似文献   

18.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雏番鸭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出壳后数日龄至三周龄雏番鸭,具有传播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随着雏番鸭日龄增长而发病率和致死率下降。患病雏番鸭以腹泻、喘气和肠炎为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在自然条件下青年番鸭和成年番鸭的感染常不呈明显临床症状,但病毒经排泄物传播疾病。盛佩良(1990),林世棠(1991),王永坤、孟松树(1991),程由铨(1992),王永坤、张建珍(1996)等分别报道1985年以来在福建省的莆田、仙游、福州、闽候、安溪等市县…  相似文献   

19.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急性传染病。尤其是3~20日龄的雏鸭发病,临床症状以发病急、死亡快,死前呈角弓反张姿态和病鸭肝脏肿胀,表面有出血斑点为病变特征。笔者试用鸡作为免疫蛋源,制备抗鸭肝炎病毒高免卵黄杭体,临床试用效果良好,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番鸭细小病毒病主要侵害5~20日龄的雏鸭,发病时间集中在2~4周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40%~50%,严重危害雏鸭饲养业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做好番鸭细小病毒病的预防工作,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严禁到疫区引进番鸭苗、种鸭和种蛋,做好种鸭免疫接种,为易感雏番鸭提供母源抗体保护.对孵化场、孵化箱、孵化室和孵化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在雏鸭出壳后48 h内皮下接种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加强育雏期的饲养管理与清洁消毒,以防止该病的发生.一旦发生该病,对发病番鸭可立即注射雏番鸭细小病毒活疫苗、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紧急防控,同时,可适当使用一些抗生素控制某些细菌的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