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生矮化病毒(Peanut stunt virus,PSV)是我国花生上的一种重要病毒,目前生产上还没有高抗PSV的花生品种。野生花生具有许多优良抗性性状,国外已报道野生花生中有抗花生斑驳病毒(PMV)、花生丛簇病毒(GRV)、番茄斑萎病毒(TSWV)和花生条纹病毒(PStV)的材料,国内许泽永等1981年筛选获得免疫、高抗花生条纹病毒的野生花生  相似文献   

2.
1986、1990—1992年4年,采用田间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方法共鉴定212份芝麻品种(系)对花生条纹病毒的抗性。结果表明,品种(系)间抗性差异显著,发现3个高抗品种,2个发病较轻的品系,参试10个芝麻推广品种均不抗病。  相似文献   

3.
花生野生资源中有丰富的抗病虫害资源存在。据国外报道,已发现野生花生中有抗花生斑驳病毒(PMV)、花生丛簇病毒(GRV)、番茄斑萎病毒(TSWV)和花生矮化病毒(PSV)的材料。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是我国花生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种传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花育23、日花1号和四粒红属于高抗病类型,其中花育23相对抗病指数最高为0.87;鲁花8号、青花7号和冀花4号属于抗病类型。13个花生品种中只有2个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其中花育36属于高抗类型,相对抗病指数为0.81;农大056属于抗病类型,其余花生为敏感性,但是每个花生品种对花生叶斑病的综合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4—1987年四年对花生病毒病的调查可将我国花生主产区流行的病毒病划分为以北方产区为主的病害流行区和以南方产区为主的病害零星发生区.病害类型有以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引起的轻斑驳病、黄瓜花叶病毒(CMV)CA株系和花生矮化病毒(PSV)Mi株系引起的黄花叶和普通花叶病,这些病害主要在北方花生产区流行,其中以轻斑驳病为主.另由蕃茄斑萎病毒(TSWV)引起的芽枯病,主要在广东、广西等地局部流行。通过对1156份田间病害样品的血清鉴定,其结果与田间按症状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利用黄淮地区广范分布的优势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株系SC3、SC7和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分别对2009-2015年安徽省大豆区试和预试参试品种(系)523份(次)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对SC3表现抗病(高抗、抗病和中抗)的材料有262份,占参试材料总数的50.1%;抗SC7的材料有274份,占52.4%;同时对SC3和SC7表现高抗的材料仅有HD21116.同时发现参加安徽省区试预试的大豆新品种(系)在不同年份间对SMV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对SCN的抗性结果显示,远育8号、阜09-242和SK8-3-3等8份表现中抗,占鉴定总数的1.8%,表现中感的有43份,占9.9%,有383份材料表现高感,占鉴定总数的比率高达88.3%,说明多数大豆品种(系)对SCN的综合抗性较差.对鉴定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只有1份新品系同时对SMV和SCN表现中抗,为SK8-3-3.  相似文献   

7.
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书君  张玉华 《大豆科学》1991,10(3):165-171
1986~1990五年内,应用田间自然发病和盆栽接种病土鉴定方法,对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山西、陕西等14个省市保存的8183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筛选出免疫品种29份,占参试材料0.35%,抗病品种209份,占参试材料2.55%。鉴定结果表明,抗源材料多为黑种皮大豆,而且不同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抱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1991年在防虫大棚内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共鉴定10份花生品种(系),未发现对PSV-Mi表现抗性的花生品种(系),但中花1号和中花3号感染病害后症状较轻,产量损失较小;1992—1993年在防虫网室内共鉴定37份花生品种(系),发现4份材料对PSV—Mi表现有一定抗性,未发现免疫和高抗材料。  相似文献   

9.
在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 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围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数有148个,占参试品种数的44.31%;对SC-7抗性较好的有71个,占参试品种数的21.26%.同时对2个株系抗性表现较好的有55个,占参试品种数的16.47%.这些抗性较好的品种既町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研究还显示,来自于西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参试品种一般抗性较好.抗SCN鉴定的193个大豆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25个,占12.92%.汾9877.10、邯601、蒙9793-1、沧豆九号等7个品种兼抗sMV和scN 2种病害.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花生黑斑病抗源材料,以50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在山东省莱西市田间开展黑斑病抗性调查,并在温室条件下对其中7份材料进一步开展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在田间对黑斑病抗性存在差异,共获得4份中等抗病材料;在温室接种条件下,3份材料鉴定为中等抗病。综合田间自然发病和温室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获得冀农G94、豫花47号和晋花10号3份中抗黑斑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人工气候箱和田间网室2种接蚜鉴定方法对大豆蚜虫的鉴定效果,并用田间网室鉴定方法对109份黑龙江省栽培大豆进行蚜虫抗性分析.结果表明:田间网室和人工气候箱均能准确鉴定大豆品种的抗性;所有鉴定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但是没有免疫和高抗品种,抗性材料37份,占总检测材料的33.9%.  相似文献   

12.
大豆品种对四种腐霉菌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种子腐烂测试法,用对大豆有致病性的4种腐霉菌对83个大豆栽培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在参试材料中,有抗1种腐霉菌的材料,也有同时抗两2种以上腐霉菌的品种,并获得4个对4种腐霉菌都具有抗性的品种;对于单个腐霉菌而言,抗性材料数量不同.对于P.aphanidermatum表现抗性的材料有19个,占供试材料的22.3%;对P.sylvaticun表现为高抗的材料有34份,占供试材料的41.0%;对P.irregulare表现为高抗的材料有12份,占供试材料的14.5%;对P.ultimum表现为高抗的材料有32份,占供试材料的38.6%.在参试品种中,以抗P.sylvaticun和P.ultimum的材料较多,有20个品种,占参试品种的24.1%,这表明在现有大豆品种资源中有较丰富的抗源.  相似文献   

13.
1981年花生轻斑驳病毒病(PMMV)在油料作物研究所农场和湖北红安县的一些花生田块中流行。我们对病害进行了调查,对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进行了测定,并对病毒进行了分离、鉴定,现将调查和试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大麦抗白粉病资源,本研究了294份供试大麦品种2010-2012年度在昆明点的白粉病抗性表现,以及13份在昆明、丽江、保山和德宏4个不同生态试验点可正常成熟的大麦品种的田间白粉病抗性.294份大麦品种的鉴定结果表明,高抗品种6份,占供试材料的2.04%,抗病品种36份,占供试材料的12.24%,感病和高感品种252份,占供试材料的85.71%;在二棱大麦中高抗和抗病品种的比例达到19.61%,高于多棱大麦品种中高抗和抗病品种的比例.13个大麦品种在不同生态试验点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大麦品种和相同大麦品种在不同生态试验点的田间白粉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机械裸、义乌八角米麦、Gdcm4和新啤4号在昆明、丽江、保山和德宏均抗白粉病,可用作4个地区的推广品种或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5.
用枯斑寄主菜豆品种Top Crop测定了大豆花叶病毒(SMV)一强株系在3个抗性基因不同的大豆品种内的病毒浓度。结果表明:SMV在感病品种合丰25(r_1r_2r_3),中抗品种铁丰18(R_1r_2r_3)内的病毒浓度相同(P>0.05),高抗品种诱变30(R_1R_2r_3)内的病毒浓度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合丰25(P<0.05)。中抗品种铁丰18与高抗品种诱变30内的病毒浓度无差异(P>0.05)。症状调查结果表明:SMV侵染大豆不同品种产生的症状,与大豆体内的病毒浓度无关。试验结果揭示:大豆花叶病毒与大豆品种的相互作用中,症状反应是SMV株系与大豆品种的特异组合,大豆品种对某一小种抗性并不一定代表其田间抗性。  相似文献   

16.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江淮地区大豆生产中常见病害,但大豆种质资源抗性水平及抗源鉴定工作较少。本研究采用对大豆叶片正反面高压喷雾的接种方法鉴定了江淮地区309份育成品种(系)及亲本材料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生理小种S1的抗感反应。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抗性差异明显,分别鉴定出高抗和中抗材料61和68份,占总数的19.74%和22.1%,表现为感病和高感的材料共有180份,占总数的58.25%。适合淮北和淮南地区种植的140和169份品种(系)中,抗病材料(高抗+中抗)分别有68和61份,感病材料(感病+高感)分别有72和108份,江淮淮北地区抗病品种(系)的比例高于淮南地区。供试材料抗性反应等级与成熟期等性状存在相关性。同时还发掘出徐豆18、南农99-6等高抗品种,及具有高蛋白、高油特性的优质抗性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找抗吸浆虫的小麦品种或种质材料,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鉴定了90份小麦新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具有明显的抗性差异。对各种类型的材料分析表明,对麦红吸浆虫表现高抗、中抗、低抗、感虫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分别占参试品种(系)的4.44%、15.56%、61.11%、18.89%。不同小麦品种(系)具有不同的抗虫性,其单穗虫数、穗被害率、粒被害率、损失率、抗性指数均有较大差异。其中表现高抗的品种(系)有4个,表现中抗的有18个,这些品种(系)可作为抗麦红吸浆虫的主栽和后备品种,或作为亲本材料提供给生产和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8.
1994~1995年连续两年田间调查说明,鲁花11号、1- 10、福早1 号、白沙1016 和鲁花10号5 个花生品种对CMV 田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在同等栽培条件下,鲁花11 号和1- 10 平均发病率显著低于鲁花10 号、福早1 号和白沙1016。1996~1998 年3年田间小区鉴定结果说明,在鉴定的36 个花生品种(系)中,发现鲁花11号、中花4 号和鲁花14号3份材料对CMV 表现低抗,11份材料表现低感,其余材料为中感和高感,未发现中抗以上材料。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约4000份栽培种材料(包括品种、引种材料、品系和射线诱发的突变体)对花生矮化病毒的抗性。结果表明全部材料对花生矮化病毒的侵染表现易感。其中有21份材料较其他材料受害为轻。另外,对搜集的90份野生种(其中包括Rhijomatosae区系55份,Arachisl7份Erectoides 16份和Caulorhigae、Ext-ranervosae区系各一份)亦进行了抗性测验。结果表明,Arachis、Caulorhi-gae、Erectoides和Rhigomatosae区  相似文献   

20.
3批92粒阳性反应种子检测说明,绝大多数种子子叶和胚带花生条纹病毒(PStV),仅有收获前摘取2粒未成熟种子种皮带毒。PStV种传率与品种、病毒侵染时期密切相关。参试17份花生品种和材料中,种传率最高为20.6%,最低1%。珍珠豆型花生品种种传率明显高于普通型和其他类型花生品种。早期感病花生PStV种传率高,花针期以后感病种传率明显下降。小粒种子PStV种传率高于大粒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