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笔者于2021年至2022年,采用样线、样点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沁源县黑鹳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调查结果表明,沁源县黑鹳野外种群数量超过10只,其繁殖巢多位于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内,雌雄亲鸟共同育雏。沁源县黑鹳主要觅食栖息地有沁河沁源县城区段、紫红河、两河湿地、南石湿地、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等。黑鹳成体和亚成体的取食成功率存在差异,成鸟平均啄食7.2次可成功捕食1条鱼,亚成鸟平均啄食14.8次可成功捕食1条鱼。  相似文献   

2.
黄雀在我国为“三有”野生动物,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掌握黄雀的繁殖习性及活动规律,为以后的保护救护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研究发现繁殖种群于2月中下旬开始营巢,巢形状为杯形或深坛形,伪装得酷似浓密枝叶。冬季繁殖产卵高峰在3~4月,巢卵数(4.0±0.9)枚,卵重(1.01±0.25)g,卵长径(16.8±0.8)mm,卵短径(12.2±0.4)mm;孵化期(14.4±0.21)d,刚出壳雏鸟重量(1.276±0.049)g,巢内育雏期(17.6±0.1)d;孵卵雌鸟食物供应主要由家族雄鸟和其他亲鸟负责;亲鸟采用嗉囊携带方式运送食物,雌鸟嘴对嘴地喂食给雏鸟,雄鸟也喂雏鸟。  相似文献   

3.
一直困扰朱(鸭)保护工作人员的朱(鸭)自然繁殖与育雏难题,经科研、饲养人员的辛勤努力,终于得到克服.2000年7月23日,一只朱(鸭)幼鸟,经过亲生父母57天的孵化育雏,终于从摇篮飞出,开始自由觅食活动.  相似文献   

4.
赵侠 《中国林业》2019,(10):18-19
5月14日,在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生活在13号网笼里的两只朱鹮正在为一只外来掉巢的野生朱鹮幼鸟喂食野生朱鹮幼鸟被人工种群成功代养,这在朱鹮保护工作中尚属首例。“5月4日,这只朱鹮幼鸟从洋县华阳镇一个10米多高的大树上的鸟巢中坠落,被路过的游客和村民发现,随即报告给我们当天,我们就派人到现场救起了这只鸟。”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的李昌明说。  相似文献   

5.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是国家I级保护鸟类黑鹳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和迁徙中转站。通过样带样点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历年平均种群数量为431只,每年种群数量从3月到11月呈低—高—低变化趋势;共计发现黑鹳繁殖巢穴28处,巢穴距觅食区最远距离为29.1 km,2018年有6处亲鸟繁殖,成功孵化雏鹳16只;观察到5个干扰因素影响黑鹳栖息繁殖。说明湿地高台段在黑鹳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三种啄木鸟的繁殖习性及对昆虫的取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啄木鸟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观察,对啄木鸟巢区的概念,二次产卵的功能和育雏期间亲鸟的觅食规律以及啄木鸟的食性特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对啄木鸟(主要是大斑啄木鸟)凿伤健康林木和取食少量天敌,麦粒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相似文献   

7.
一直困扰朱鹮保护工作人员的朱鹮自然繁殖与育雏难题,经科研、饲养人员的辛勤努力,终于得到克服。2000年7月23日,一只朱(?)幼鸟,经过亲生父母57天的孵化育雏,终于从摇篮飞出,开始自由觅食活动。  相似文献   

8.
5月31日,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灵山秀水间,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放飞了第一只朱鹮……这是动人的时刻,朱鹮拍打翅膀的声音让人振奋!这是我国进行世界首次朱鹮异地野化放归仪式的一个镜头,这一天,是"东方宝石"朱鹮保护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我国人工繁育朱首次野化放归,标志着朱鹮保护由单纯的人工抢救开始转向回归自然的新阶段,朱鹮抢救保护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根据国家林业局的介绍,全国4处朱鹮繁育基地共繁育朱鹮512只,野生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到500多只,朱鹮总数已达到1000多只,已基本摆脱了物种灭绝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王罡 《陕西林业》2008,(5):43-43
截至2008年9月,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羚牛种群共繁殖成活羚牛6只,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保持了中心作为世界最大羚牛人工饲养种群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朱鹮又称朱鹭或红鹤,是一种珍贵涉禽,为当今世界最濒危的鸟类。朱鹮的重新发现,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有野生种群分布的国家。陕西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者对朱鹮开展了艰难的拯救工作,保证了在自然状态下朱鹮的正常繁殖。截止1992年共繁殖32窝,产卵104枚,孵出幼鸟80只,离巢66只。其间共抢救成活雏鸟15只,目前朱鹮保存数30多只,其中人工饲养15只。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在当地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已成为拯救这一濒危珍禽的前线指挥所。通过向当地群众普及科学知识及法制宣传,群众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生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为朱鹮种群稳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通过10多年的调查和科学研究,基本弄清了朱鹮的历史分布、濒危的原因、年周不同阶段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在吉林省白城马场卧地来窝铺北荒漠草原与农田库泡交接地带,采用直观法对雉鸡求偶行为与繁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野生雉鸡繁殖求偶期种群仅限3~5只雌鸟和1只雄鸟组成,成一雄多雌结构;每窝产卵6~22枚,雌鸟产卵后独自承担孵化任务,孵化期21~24 d,幼鸟出壳即能随亲鸟觅食或隐匿于草丛中;繁殖季节食大量昆虫,以增加动物性蛋白,其它季节以植物嫩芽和谷物种实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护和招引食虫益鸟,搞好森林生物防治,自从1976年以来,通过对黑头(币鸟)繁殖习性的观察和实践,招引取得了成功。初报如下: 黑头(币鸟)的繁殖习性黑头(币鸟)(Sitta villosa Verreaux)属于雀形目、(币鸟)科。该鸟每年只繁殖一巢。在4月末至5月初开始发情交配,进入繁殖期,成对  相似文献   

13.
时讯     
陕西人工饲养朱鹮达到373只经过25年的研究与保护,陕西朱鹮保护工作者已经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人工繁殖和饲养技术。记者近日在陕西省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了解到,陕西人工饲养的朱鹮已达到373只。陕西人工朱鹮种群主要分布在洋县朱鹮自然保护区和周至楼观台救护饲养中心。洋县于1990年建立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当年从野外取卵进行人工孵化、育雏获得成功。1994到1995年,人工饲养朱鹮首次产卵,进行人工孵化、育雏均获得成功。截至目前,洋县人工饲养的朱鹮达到163只。周至楼观台救护饲养中心于2002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从洋县一次调运60只朱鹮到楼观台…  相似文献   

14.
在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人工挂巢招引白眉[姬]翁鸟Ficedulazanthopy-gia(Hay)控制森林虫害的试验中,采用巢区测定法测定取食范围,剖胃分析法和束颈法进行食性分析和食虫量测定,并结合样地内该鸟种群数量调查,综合分析后得出一对白眉[姬]翁鸟控制虫害面积约0.4hm2,挂巢密度为3.3巢/hm2,一对成鸟及一窝雏鸟在该区停留期间共食虫80258条,其中落叶松叶蜂占52%,舞毒蛾30.5%,采用人工招引白眉[姬]翁鸟等益鸟控制森林虫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对昆明动物园内干香柏树上营巢的野生小白鹭进行研究,测算其最低适宜营巢枝干和实际最低营巢枝干占树高的百分比,并检测两者的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实际营巢高度与适宜营巢高度占树高百分比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因为亲鸟为避免来自地面的干扰,选择离地较高的位置繁育后代。通过分析坠落鸟巢的构成材料,发现其由268根植物枝条构成,其中91%为干香柏,与主要营巢树一致,说明此地可能由于提供丰富的营巢材料而被鹭群选择成为繁殖地。建议公园积极加强野生涉禽的科学管理,降低繁殖区内及周边的干扰。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已有30多年的朱鹮人工繁育历史,人工繁育技术日渐成熟,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本研究主要对四川朱鹮繁育基地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基于实践经验以及现有的文献资料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和预防方案。2017—2019年四川朱鹮繁育基地共繁育朱鹮107只,发现弃卵雄鸟6例、死亡胚胎78例、育雏期疾病8种共94例。经分析,弃卵行为可能是由外界干扰造成,胚胎死亡则可能与亲鸟营养缺乏相关,而育雏期疾病大都由饲喂不当、育雏环境管控不严、雏鸟营养不良所致。因此,加强朱鹮繁殖期和育雏期的管理、改善朱鹮亲鸟和雏鸟的营养水平有助于减少朱鹮人工繁育中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为了研究党河湿地黑颈鹤繁殖的威胁因素,2014年、2015年和2018年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党河湿地布设红外相机,对黑颈鹤的巢址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家犬、赤狐、金雕、猎隼、大鵟是黑颈鹤孵化期和育雏期的主要威胁,天气因素和人为活动也会对黑颈鹤繁殖造成干扰,人为活动接近黑颈鹤巢穴大约800 m时,孵卵的黑颈鹤亲鸟受惊鸣叫离巢。  相似文献   

18.
2004-2005年,在陕西省洋县华阳镇首次对饲养朱鹮放飞前的野化训练进行了研究.在释放地建造一个封闭的大网笼作为野化场所,其中包含野生朱鹮生活的各种栖息环境.2年中各有12只朱鹮在网笼中进行野化训练.研究个体在释放到网笼之初有不同程度的惊吓飞撞反应,当天不能上树夜宿,亦不能进入水田觅食.野化过程中,朱鹮能较快适应网笼内的各种夜宿、觅食环境,并具有良好的飞行、警戒能力.野化前后期相比,朱鹮对水田和沼泽的选择比例以及日间行为节律有显著变化.亲鸟饲养幼鸟、模拟亲鸟饲养幼鸟和人工饲养成鸟对不同觅食地的选择性没有显著差异,但成鸟更容易接受深水环境,而幼鸟能更早上树夜宿.恰当的佩戴无线电发射器和减少人为干扰是野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北红尾鸲繁殖习性及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伟  王军 《辽宁林业科技》1998,(6):10-12,23
北红尾鸲在辽宁省为夏候鸟,居留期长达半年。以多种昆虫为食,这些昆虫多为农林业的重要害虫,在抑制森林虫害的发生,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方面有较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宽甸县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的观察,报道了该鸟的求偶与交尾、营巢与产卵,孵卵与育雏等繁殖习性,并对雏鸟的生长变化及食性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有助于对该鸟的生态进行深入研究和人工招引与利用。  相似文献   

20.
1981年,朱鹮在陕西洋县被重新发现后,在中国政府和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保护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二十几年的共同努力,朱鹦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朱鹦总数已达1000多只,野生朱鹮种群数量超过600余只,分布栖息繁殖范围已开始逐渐扩散至城固、西乡等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