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云南文山州古茶树资源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文山州古茶树资源特征,为其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文献调研和走访等方法,对文山州境内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文山州古茶树资源物种丰富,表型多样;目前共发现古茶树资源分布点43个,记录到5种、2变种,古茶树资源储量8583株;古茶树平均树高6.89 m、平均基围1.35 m、平均分枝高度0.63 m、平均冠幅29.25 m~2,4个树体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52.11%;古茶树总体长势良好,其生长势为旺盛、一般、较差、濒死和死亡植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64.86%、26.00%、6.57%、2.00%和0.57%;古茶树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结论】基本掌握了文山州古茶树资源,建立了初步的古茶树资源档案。在保护利用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文山州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古茶树。【方法】调查了解近几年来广西各地利用开发野生古茶树基本情况,分析广西野生古茶树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并针对野生古茶树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广西野生古茶树分布广泛,地方特色资源丰富,具有许多优良的表型性状,可作为育种材料进行茶树种质资源优新品种的创新利用。目前广西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主要保护利用模式主要有4种,但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着采摘不科学,管理和保护缺乏,茶产品质量低,野生古茶树茶产品尚未实现统一的质量标准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古茶树保护重要性认识,加大野生古茶树保护宣传力度,建立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生态系统的保护机制,加强技术指导,科学管理,加大扶持,建立标准,促进广西野生茶开发利用实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保护野生稻资源,保持物种多样性,水稻育种提供基础参考。【方法】通过调查贺州市野生稻资源现状及保护情况,分析野生稻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部分野生稻资源及原生境消失的原因。【结果】发现贺州市有普通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2种野生稻资源,普通野生稻由1978年23个分布点减少到2015年的1个分布点,分布面积仅存1%;药用野生稻由16个分布点减少到5个。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机制不到位,土地权属不确定,缺乏后续资金保障,有害生物危害加剧及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建议】加大对野生稻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和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等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勐海县野生大茶树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勐海县野生大茶树资源现状及其表型变异情况,为野生大茶树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实地调查3个野生茶树居群,分析65株野生大茶树生长势、树体、叶片、花果形态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表型变异。【结果】野生大茶树总体长势良好,生长势旺盛植株占调查总数的70.77%;树体性状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变化幅度为22.42%~56.24%,平均变异系数为40.71%,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叶片形态变异系数均小于15%,变化幅度为8.20%~14.45%,平均变异系数为10.99%,以叶面积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较大;花果形态变化幅度为5.83%~13.16%,平均变异系数为10.32%,以种径变异系数较大,萼片数变异系数较小;生化成分含量变化幅度为12.21%~33.57%,平均变异系数为18.75%,以氨基酸含量变异系数较大,水浸出物含量变异系数较小。3个居群的树体、叶片、花果及生化成分含量等表型性状变异趋势基本一致。【结论】勐海县野生大茶树表型多样性丰富,加强本地区野生大茶树资源的保护和鉴定评价等研究工作,对茶树遗传育种研究和生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保护与利用昭平县野生突肋茶树资源提供参考指导。【方法】对昭平县野生突肋茶树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并对野生突肋茶树特征特性进行分析。【结果】突肋茶主要分布于山区区域,主要形态特征为小乔木,其茶多酚含量23. 4%~28. 7%、咖啡碱含量0. 2%~0. 42%,是茶组植物中少有的低咖啡碱、高茶多酚的特异资源。【建议】对野生突肋茶保护与利用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广西野生茶树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广西野生茶树资源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野生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数量、品种、树龄等情况,开展对野生茶树资源全面系统的调查、收集等工作,将为广西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改良、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云南茶树地方品种与野生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云南地方品种与野生茶树遗传多样性。【方法】应用ISSR标记对云南51份地方品种与16份野生茶树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利用23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22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18条,多态位点百分比为97.76%。应用Nei-Li相似系数估算67份茶树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在0.659~0.736,平均为0.693,说明茶树资源间的遗传基础较窄。UPGMA法将67份茶树资源分成2个类群,主成分与聚类的分析结果一致,但主成分分析更直观地揭示资源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地方品种与野生茶树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关系,可能与品种类型有关,有助于今后拓宽地方品种的遗传基础,为开发野生茶树的遗传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贵州野生药用植物金果榄的分布状况、生长环境特点和资源现状,为保护和开发贵州省金果榄野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走访调查,确定分布点,设置调查线路,对贵州省7个地州市20个县的27个野生金果榄居群地进行调查。【结果】贵州省野生金果榄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黔南州、铜仁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黔西南州等地区,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海拔315~2 085m,居群成片状分布;生长环境年平均气温13.0~18.4℃、年日照时数1 068~1 400h,年有效积温5 600~6 100℃,年降雨量1 100~1 400mm,生长于山坡脚、沟边的灌丛、针阔叶混交林、针灌混交林林下或林缘地带,土壤以黄壤土和石灰土为主,含有较多石砾;居群面积3 000~16 450m~2,种群密度0.016~0.072株/m~2。【结论】贵州金果榄野生资源面临濒危,建议加快金果榄野生资源保护,研究金果榄种苗繁育、野生变家种技术,发展人工种植,保障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野生茶树大理茶种质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对野生茶树大理茶种质资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理茶种主要存在于滇西和滇西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分布点有44个.导致大理茶严重被毁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开垦、过度放牧、砍伐采摘等.据此提出了对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为制定广西茶树病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调查收集茶树病害发生为害情况。【方法】通过在凌云县、昭平县、三江县的茶园进行病害种类及为害程度实地调查,收集整理广西桂林茶科所、横县南山白毛茶场、融水县元宝山茶业公司红水乡基地3个调查区历年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共发现各类病害27种。【结论】主要病害有茶云纹叶枯病、茶煤病、茶树苔藓病、茶树地衣病、茶炭疽等,其中茶煤病每年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