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山西省“三北”地区(即西山地区)的黄土丘陵区和残垣沟壑区山杏、柠条混交造林模式,晋西北黄土丘陵防风固沙林油松、沙棘混交造林模式,吕梁山黄土丘陵、残垣沟壑区水土保持林侧柏、刺槐造林模式和晋西吕梁山红枣经济林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
地处晋西吕梁山脉南端黄河沿岸的吉县,是我省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县,属于黄土残垣和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是一个人口小县(10万人)、财政弱县(1997年财政总收入不足800万元)、资源匮乏县(无任何矿产资源),但吉县是一个面积大县(17.8万hm2)和林业...  相似文献   

3.
在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中西部生态环境状况。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晋西黄土丘陵区主要由黄土残垣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两大地貌类型组成,是华北地区生态极度脆弱区,在该区实施退耕还林,以粮食换林草,  相似文献   

4.
晋西吕梁山沿黄丘陵区主要由黄土残塬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两大地貌类型构成 ,是华北生态极度脆弱区 ,也是国家级集中贫困区域。这一地区不断恶化的生态灾难是黄河的心腹之患 ,而居住在该区域至今仍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的近 4 0 0万群众的生存问题 ,更是让党和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 ,中央领导在长江、黄河流域视察工作时多次强调指出 :要下决心在长江、黄河流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 ,恢复植被。这无疑为晋西沿黄地区的生态与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本文通过实地调查 ,按照最大生态效益和最佳经济效益观点 ,就晋西吕梁山沿黄丘陵…  相似文献   

5.
4 .4 针阔混交型水土保持林营建模式4.4.1 模式适宜条件 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气温 8~ 10℃ ,年平均降水量 40 0~5 0 0mm的地区适宜推广应用这一模式。4.4.2 技术思路 刺槐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造林树种 ,适应性强 ,分布广 ,栽培面积十分广大。仅陕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就有 80万hm2 ,且大部分已近成熟、衰退 ,急需更替。但刺槐具有根瘤菌 ,土壤改良作用大。油松是黄土高原的优良乡土树种 ,材质好 ,用途广 ,但自身的土壤改良能力差 ,且火险性大 ,又易发生病虫危害。如能将油松与刺槐混交 ,充分利用种间关系 ,用油松更替刺槐 ,刺槐…  相似文献   

6.
依托山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采用综合多因子分类方法,通过研究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区域分布特征、天然林区域分布特征、气象差异及沟壑密度,将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划分为两个亚区,为科学构建植被模式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的重点、林业生产的需求以及不同立地小区主导因子的立地特征,选择适合的森林植被构建措施、造林树种和模式。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沟壑区混交林类型与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调查与研究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目前人工混交林有25种混交模式,4种混交类型,即针阔混交、针叶混交、阔叶混交以及乔灌混交等。各种混交林的生长发育、抗逆性及生态功能等均优于纯林。本文提出了各种混交林的混交方式、混交比例、营造方法等,可供有关方面造林绿化和退耕还林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晋西地区乔灌混交、针阔混交造林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从模式适宜条件、技术思路、造林技术措施、配置规格、造林效果5个方面,对刺槐+紫穗槐混交造林模式、侧柏+刺槐混交造林模式、油松+刺槐混交造林模式、侧柏+紫穗槐混交造林模式、油松+柠条混交造林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油松、柠条为主的乔灌混交造林模式,在成活率、保存率及其它各方面明显优于其它的混交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变晋西北的自然面貌,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引入根系发达、萌芽力强、耐干旱瘠薄和耐寒抗风的柠条,作为晋西北的造林先锋树种。二十多年来,柠条造林面积不断扩大,效益日趋显著,已成为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风沙区造林的主要灌木树种。为对晋西北的柠条作较深入的了解,1981年,我们先后在河曲、保德、偏关、神池、五寨、岢岚、宁武等七县的国营林场和社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地处晋西吕梁山脉南端黄河沿岸的吉县,是山西省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县,属于黄土残塬和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是一个人口小县(10万人)、财政弱县(1997年财政总收入不足800万元)、资源匮乏县(无任何矿产资源),但吉县是一个面积大县(17.8万hm2)和林业大县(全县有林面积已...  相似文献   

12.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就如何提高该区林木成活率及森林覆盖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封山育林、人工促进森林植被恢复的途径,介绍了人工造林构建森林植被的技术措施,以期为今后的森林植被构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笔者阐述了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造林树种的选择及苗木规格,介绍了整地时间、整地方法,及树种的配置方式、栽植时间和栽植方法,最后阐述了抚育管护的方法,以期为今后山西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造林提供技术支撑及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依托山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运用Excel分别对不同树种、起源、坡向及海拔范围的林分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树种在本区域的分布特征,为立地区划、立地类型划分及森林植被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1 晋西地区水土环境形势严峻晋西水土流失区地处黄土高原东部 ,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东岸 ,西以黄河为界 ,东至晋中盆地 ,南抵汾河入黄河之滨 ,北达山西边境 ,行政区包括 2 8县。目前这里水土资源紧缺 ,水土流失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依据地貌特征 ,晋西水土流失区可分为晋西黄土高原沟壑区、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晋西黄土缓坡丘陵区 3个类型区。晋西水土流失区土地总面积 4 .6万 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 2 9.6 %。其中 ,耕地为 86 .5万 km2 ,人口36 2 .6万 ,区内广泛为黄土所覆盖 ,植被稀疏 ,水土流失面积达 3.3万 km2 ,占总面积的 71.7% ,土壤侵…  相似文献   

16.
亢海银 《山西林业》2005,(6):2-2,15
汾西县是个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县国土总面积880km^2,人口13.80万人。汾西县属于黄土丘陵残垣沟壑区,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全县现有天然林面积1.49万hm^2,  相似文献   

17.
晋西黄土高原区(西山地区),北起天镇,南至乡宁,共32个县(区),总面积7704万亩。农业人口860万,耕地面积166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8.6%。全区丘陵起伏,水土流失严重,是亟待综合治理的地区。一、晋西黄土高原沟壑区概况全区可分为风沙缓坡丘陵、丘陵沟壑和残垣沟壑三种类型区。海拔400—2700米,年平均气温4—11℃,无霜期100~140天,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左右。直接流入黄河的有苍头河、三川河、听水河等13条一级支流。据测算,年径流量15亿立方米,水土流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河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土壤、地形等特点,探讨该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树种选择的原则、不同立地类型区造林树种和主要树种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日合作无偿援助黄河流域造林项目的造林实践,对晋西黄土地区地貌类型、土壤植被、气象、水土流失等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探索制约晋西黄土地区营造林质量的主要因子和提高营造林质量的技术措施,为同类地区的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德合作陕西延安造林项目造林技术,通过在造林实践中的反复验证,取的了很好的效果,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造林实践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