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丰富而具体的茶文化造就了赣南客家的采茶戏艺术,也让我们对客家文化和赣南地域文化形成了全面认知。本文拟从文化角度出发来理解赣南采茶戏艺术的产生背景,通过分析赣南客家采茶戏的艺术形式,进而诠释赣南客家采茶戏艺术中具体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2.
赣南灯彩艺术与赣南采茶戏,都是客家民系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这两种艺术作为客家文化的奇葩,以其简单幽默的语言和轻松活泼的氛围,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而这在当前整个文化传承发展背景下,有着重要价值。本文拟从赣南灯彩艺术的起源发展及传承发展分析入手,结合赣南采茶戏的起源以及主要特点及传承危机认知,全面探究赣南灯彩艺术与赣南采茶戏的渊源以及融合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3.
民间采茶戏丰富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内容,具有极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效果。在我国民间采茶戏之中,赣南采茶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其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民间艺术形式,融汇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广泛吸收了本地及外地流传而来的民歌、民间舞蹈、民间灯彩等艺术,具有独特的音乐形态和舞蹈美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本文即通过对赣南民间采茶戏的音乐和舞蹈研究,探索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的博白客家采茶戏作为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内容、明快优美的旋律、纯厚挚朴的曲调,传递出了博白客家采茶戏的文化艺术品格。它蕴含了广西壮族人民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具有极强的地方性剧种特征,折射出广西博白客家采茶人对人生的精神追求。为此,我们关注广西博白客家采茶音乐艺术的内在魅力,通过对广西博白客家茶腔音乐的研究,探索博白客家采茶戏茶腔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赣南客家传统采茶戏起源于采茶歌舞,具有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并蕴含着深厚的茶文化思想。对其中的代表性曲目《睄妹子》的音声形态、行为结构以及观念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赣南客家采茶戏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6.
赣南采茶戏音乐承载着赣南客家人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性格,是极具地方文化色彩的音乐艺术形式。将赣南采茶戏音乐应用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当中,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文化内涵的提升还是对于赣南采茶戏音乐艺术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赣南采茶戏音乐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赣南采茶戏音乐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洁 《福建茶叶》2016,(12):359-360
江西采茶戏又名三角戏,它是源于客家文化的艺术瑰宝,具有当地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和神韵,成为了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江西采茶戏之中,以民众的日常生活采茶劳作为题材,吸纳了江西客家的民歌、民间舞蹈形式、民间灯彩、民间戏曲等艺术营养,具有地方传统习俗特点,通过对江西采茶戏音乐的唱腔艺术挖掘,可以看到由江西采茶戏音乐艺术形态中所折射出的审美和文化。  相似文献   

8.
民间采茶戏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存在让茶文化更加丰富。赣南采茶戏作为其中最具代表的一支,不仅具有非常浓郁的地域风情,还将客家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成为具有独特音乐形态和舞蹈美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就从采茶戏的背景出发,一起研究探索其中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客家茶文化中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思维,事实上对赣南采茶戏的创作与形成有着根本性的推动力。大量丰富的艺术化色彩看,因此在赣南采茶戏转型传承与发展提升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对整个文化进行深度传承,就值得我们有效分析。本文拟从赣南采茶戏的形成背景及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对我们对整个客家茶文化的成熟理解与具体认知,通过深度探究文化与艺术之间具体关联性,进而全面、精准的探究客家茶文化对整个赣南采茶戏艺术风格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赵晶晶 《福建茶叶》2016,(7):241-242
采茶戏是第一批被国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音乐。从历史上看,采茶戏起源于江西、广西、湖南等地,其中又分别以不同地区的地名加以区分,特别是在我国南方的客家地区更是受到百姓的欢迎。然而,由于自身及社会上多方面的因素,这样一种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的地方戏剧音乐,却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障碍。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采茶戏,有必要从高校音乐教育的这块阵地上探索一条创新发展采茶戏的道路。本文认为,将采茶戏音乐纳入高校音乐教育,无论是传承采茶戏文化,还是改革探索高校音乐教育的方式,都具有积极而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如今我们认识到各种传统音乐艺术的价值色彩和人文内涵日益突出,而这实际上,也成为我们对其进行合理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从传统茶文化理解与认知视角出发,切合实际的探究赣南采茶戏艺术的发展来源与传承状况,通过具体认知赣南采茶戏艺术中所展现的音乐艺术形态,当然也要对赣南采茶戏的音乐艺术特征形成精准认知,并且尝试性寻找到多元价值观下赣南采茶戏音乐的传承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内容中包含民间的采茶戏。民间采茶戏也丰富了我国的文化传统,它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魅力。在我国的采茶戏发展过程中,采茶戏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就是赣南采茶戏。并且,这部分采茶戏具有非常浓郁的异域风情,也是形成我国民间茶文化,茶艺术的重要形式。它融入了很多客家文化的精髓,也吸收了外地和本地之间所流传的很多民间的舞蹈,灯彩艺术和歌曲等形式。所以它具有非常独特的美感,不仅是在他的音乐形态上,还表现在他的舞蹈美感方面,已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就对民间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特点和舞蹈美的共性进行分析,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洁 《福建茶叶》2016,(4):346-347
采茶戏是江西赣南客家特有的文化产物,其特有的音乐特色和丰富的表演艺术,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客家的现实生活、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历史,同时反映客家人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性格特征以及精神世界等。文章分析了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希望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地方音乐和民族音乐中,能够被国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一批文化项目中就有采茶戏的身影。在我国南方的客家地区,采茶戏深受欢迎,然后采茶戏在许多地区都有分布,分别以不同地区的地名加以区分。尽管受到百姓的欢迎,这种文化艺术形式却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这样一种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的地方戏剧音乐的发展受到了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诸多原因的限制。想要传承和发展采茶戏,可以探索一条创新发展采茶戏的道路,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采茶戏音乐。本文通过分析采茶戏的相关概念,提出传承与发展采茶戏的意义,并找到发展采茶戏遇到的困难,最后探索采茶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得出对改革探索高校音乐教育的方式和传承、发展采茶戏文化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客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汉文化的"显性展现",其在不断迁徙过程中,逐渐与具体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系统化的艺术新形式。本文拟从客家文化及客家民歌艺术的发展历程分析入手,结合赣南客家茶歌艺术与粤东北客家民歌艺术的不同表现理解,通过对赣南客家茶歌艺术与粤东北客家民歌进行综合比较,从而具体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赣南客家茶歌与粤东北客家民歌的艺术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音乐艺术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并且传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可以在地方高校教育中加入传统的采茶戏音乐,对公共音乐教育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首先探讨了采茶戏音乐在地方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着重分析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促进采茶戏音乐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传承,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张红英 《福建茶叶》2017,(12):299-300
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传承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艺术元素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而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寻找到很多与其本地区发展有着重要关联的音乐艺术元素。本文拟从赣南采茶戏音乐的表现方式和展现特点分析入手,结合采茶戏音乐传承发展的具体价值,通过分析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具体价值内涵,结合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创新发展要求,进而探究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创新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8.
采茶戏作为我国江南地区和岭南部分省份的传统戏曲之一,早已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尤其以赣南采茶戏最为有名。作为一种客家民俗文化,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与体育舞蹈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两者之间的结合就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内容。有鉴于此,本文从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出发,探究采茶戏与体育舞蹈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9.
演唱艺术作为一种植根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完善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乃至具体的情感启迪,实际上都是基于价值认知的关键素材。本文拟从客家民歌艺术的内涵及形成背景认知入手,结合赣南采茶戏艺术的价值内涵理解入手,通过具体分析客家民歌艺术与赣南采茶戏的演唱对比,从而全面探究融入多种艺术元素实现赣南采茶戏演唱艺术提升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20.
范明磊 《福建茶叶》2016,(3):354-355
本文介绍了博白客家采茶戏音乐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博白采茶戏音乐的演出特点与艺术特色,提出传承策略如下:打造"客家采茶戏音乐"传承基地;在校园中推广客家采茶戏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