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全国范围内正在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茶产业精准扶贫具体情况,明确指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内涵,提出了茶产业扶贫现实情况与普遍问题,并针对性地制定了互联网+提出了背景为我国茶产业精准扶贫策略。  相似文献   

2.
2020年是实现全面脱贫攻坚的决胜年,如何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动茶产业扶贫,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是当前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其中,在科技扶贫工作中,科技特派员发挥着首当其冲的作用。本文总结茶产业的旧景与现状,茶产业科技扶贫的模式与经验,以期为今后欠发达地区依靠科技推进茶产业扶贫工作、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茶叶》2020,(2)
茶产业是我国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山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振兴区域经济和助力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浙江省庆元县产茶历史悠久,秀美的生态环境十分有利于高山茶的发展,有望成为精准扶贫中的"造血"产业。本文分析庆元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以茶叶作为产业扶贫的突破口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茶区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成为国家的工作重点,十九大报告也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背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基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战略推动造血式扶贫,产业扶贫的方式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汉中市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和优越的茶叶生长自然条件,建设发展茶产业,依托茶产业进行扶贫是汉中市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因地制宜所选择的独特脱贫方式。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许多出色的成果,但是在茶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困境。本文将简要介绍汉中市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茶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与思路,以期推动汉中市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以茶产业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美丽愿景。  相似文献   

5.
几千年来,我国茶产业基本上处于一个农耕文明的生活系统中,对于茶业的管理并不是一个核心的概念。走入现代工业社会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个面向世界经济的外向型发展模式的形势下,加强对我国"茶产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促进茶业转型升级、提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步骤。在加强我国茶产业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方面,它有利于提高我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加强政府部门对茶产业的监管和宏观调控、有利于我国茶产业品牌的创造。我国茶产业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面向主要包括一个可追溯的茶叶产品管理体系、茶产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茶产业质量管理体系等。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茶产业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方略则可以从充分发挥政府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共生营销"联盟在茶产业营销中发挥积极作用、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茶产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茶叶产业开发是实现脱贫攻坚、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其兴盛繁荣,须有茶农参与。本文基于黄金茶产业开发的971份茶农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茶叶市场价值认知和产业扶贫项目特征4个维度探讨茶农参与茶产业扶贫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茶农所处地区、受教育程度、从业时间、贫困程度、独特品质认知、市场需求认知、技术难度认知、劳动力数量、打工收入占比、产业扶贫项目自由度及补贴强度等因素是茶农参与茶产业扶贫的参与意愿和参与方式的相关影响因素,政府部门需要加强茶独特品质宣传、降低茶产业开发技术难度和提升茶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7.
根据在贵州省普安县的实地调研情况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发现普安茶产业近年来发展状况良好,但存在创新能力匮乏、品牌影响力不强、经营管理模式不科学、利润低下等问题。本文在文化扶贫的视阈下分析普安茶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茶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刘智  张大明  李书魁 《中国茶叶》2019,(7):57-59,64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茶产业作为改善县域经济的富民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介绍沅陵县茶叶产业现状,分析沅陵县茶产业与农户的不同利益联结机制,提出新形势下沅陵县茶产业促进精准扶贫的有效策略,以期对茶区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在茶产业上,突出表现为政府承担的责任方面,下面我结合实际就信阳茶产业取得的成绩谈几点看法和建议。一.信阳茶产业的六大功能茶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行业,比较特殊,新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功能。1.信阳茶产业是一种扶贫产业茶产业已经成为偏远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扶贫产业,信阳地处大别山区,大别山区是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的地区之一,是实现全面建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茶叶是最传统的农产品之一,其种植加工以及出口的历史特别悠久。传统技术和自然资源优势曾经发挥出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竞争形势的逐步严峻,我国茶产业暴露出一些问题,对我国茶产业提升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因此,分析茶产业生产现状以及现有生产模式,提出完善生产及优化模式的措施,以品牌战略增强茶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实现茶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茶商品生产的大国,茶产业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近些年来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生态旅游、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等多方事业的开展,茶产业经济也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在对我国当前区域性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后发现,从茶叶的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到茶产品的销售推广、茶品牌的构建等都存在着一些突出性的问题,例如生产设备差、技术落后、区域经营较分散、品牌特点不突出、环境生态问题等。要想使我国的茶产业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想出对应的优化和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12.
物流配送是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须条件,近年来的茶叶物流配送模式虽然有所发展,但是问题依然很多。本文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茶叶物流配送模式为目的,从当前茶叶物流配送现状入手,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模式与构建方案,并对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茶农+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等进行了探讨分析。期望通过本文探讨提高茶叶物流配送水平不断提升,使之适应茶产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3.
茶产业是景东县的特色优势产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景东广大人民的增收,是实现"产业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依托。在产业扶贫中,浙江大学充分结合景东县情和自身优势,转变扶贫方式,以"立足实情,发挥优势,提高实效,提升品质"为原则,探索出一条发挥人才、推动技术、发展产业的开发式扶贫新路子,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4.
李虎  董晓勇 《中国茶叶》2013,(11):12-13
为加大陕西宁强县产业扶贫力度,加快茶产业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全县茶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业富民战略和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根据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茶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相似文献   

15.
茶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合作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其内容以及实现对策,是促进我国茶产业经济繁荣,提高我国茶产业经济水平的重要内容。但是从目前我国茶产业的情况来看,其区域经济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规模化差、经济创新差等,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务之急。本文从茶产业区域经济合作内容与实现路径进行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茶产业的发展在践行"两山"理论中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在"十三五"期间,衢州市构筑钱江源生态屏障,将茶产业提到更高更重要的地位,作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作为精准扶贫、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来抓。  相似文献   

17.
《茶世界》2008,(9)
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日前在杭州正式启动。中心的组建对进一步加快我国茶产业现代化进程,加速茶叶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茶叶产业工程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据悉,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依托位于杭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解决茶产业中工程技术关键问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茶叶企业提供集成、工程化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成果提高我国茶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加快茶产业发展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冠疫情对国内外市场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应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提出开展"新基建"以加速我国经济换挡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新基建对于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借助"新基建"带来的发展机遇,需从科技创新、促进出口、开发新消费模式等方面提升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促进茶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茶业是海南省五指山市特色农业之一。2015年"五指山红茶"成为公共品牌后,促进了五指山红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五指山市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通过对五指山市红茶产业发展现状的深入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五指山红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前社会大众对茶元素的价值利用与认知日益成熟,充分应用多种元素,合理分析影响整个茶叶产业的各项因素,构建数学建模机制,从而为茶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重要支撑。本文拟从我国茶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入手,结合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结合茶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应用数学建模的关系分析,从而研究数学建模理论在茶产业经济效益中的最优化应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