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谷子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2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东北春谷区中晚熟组品种的性状结果为数据材料,对东北春谷区中晚熟组谷子产量构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重、单穗重和亩穗数是构成东北春谷区中晚熟组谷子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出苗-抽穗天数、生育期、株高、穗长和出谷率。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顺序为穗粒重千粒重亩穗数单穗重出苗-抽穗天数穗长生育期抽穗-成熟天数出谷率。  相似文献   

2.
西北春谷区中晚熟谷子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11个谷子新品种。[方法]对参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出谷率、病害情况进行多重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太选15号和CN2011-3的产量最高,增产显著,且各主要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顺序为出苗-抽穗、穗长、生育期、穗粗、穗粒重、穗数、单穗重、株高、千粒重、密度、抽穗-成熟。[结论]太选15号和CN2011-3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适宜在陕西省长武县等地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栾素荣  王占廷  李青松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115-116,118
以2009年国家谷子区域试验西北区中晚熟组12个谷子品种(系)的试验结果为数据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9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序为穗粒重〉单穗重〉出谷率〉穗粗〉纹枯病〉千粒重〉穗长〉株高〉生育期。说明穗粒重、单穗重、出谷率和穗粗4个性状对产量影响较大,纹枯病、千粒重、穗长、株高和生育期对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西北春谷早熟区谷子品种十五年变化趋势及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对过去15年西北春谷早熟区区试谷子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明晰了该区15年来谷子育种进展,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该区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2001—2015年国家区域试验西北春谷早熟区的数据,对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进行比较与分析,同时对通过鉴定的18个品种进行了抗逆性分析。【结果】2001—2015年西北春播早熟区共有85个新品系参加国家区试,12个常规品种和6个杂交种达到新品种鉴定标准通过鉴定,新育成品种比对照增产10%以上的品种有3个,其中,常规品种1个为大同32,杂交种2个分别为张杂谷1号和张杂谷15号。参试品种和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平均数在年度间表现了较大差异,但总体趋势表现为产量潜力水平的提高。参试品种穗长和千粒重年度间差异不显著,穗长基本稳定在23—27 cm,千粒重稳定在3—3.4 g,但参试品种的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年度间差异大,株高、单穗重、单穗粒重随年份有增加的趋势。通过鉴定的18个品种有13个生育期长于对照,5个短于对照,同时伴随着株高的增加,单穗重和穗粒重的提升,说明新育成品种生育期的延长和单株产量性状的提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生育期、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和出谷率决定了产量81.43%的变异,产量与穗粒重和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穗粒重与株高、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对通过鉴定品种的抗逆性分析表明,这15年该区主要病害有红叶病和白发病,不同年份间不同品种都有一定发生,通过鉴定品种的抗倒性、抗旱性呈现下降趋势。【结论】2001—2015年春谷早熟区选育的品种产量有增加的趋势。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单穗重和穗粒重,其次为株高、生育期,育种中应注意提高品种的综合性和各性状之间的协调性。生育期延长、株高增加、抗倒性降低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早熟区品种产量的突破,同时也不利于谷子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早熟区品种选育应以中矮秆、抗倒性强、结实率高、品质优、适合机械化收获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东北春谷区近年来谷子育成品种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对11年来东北春谷区育成的谷子品种产量、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为东北春谷区谷子新品种选育、推广、资源利用和育种方向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2005—2015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东北春谷区生育期、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千粒重、产量等农艺性状数据,结合东北春谷区生态区域类型特点,研究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对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用DPS软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2005—2015年参试品种共有60个,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谷子品种鉴定标准,11年间通过鉴定的品种18个。参加区试的品种和通过鉴定品种的农艺性状平均值在年度间存在一定的变异,受气候条件因素影响较大,2010年通过鉴定的品种的产量较2005年增产4.6%,2015年通过鉴定的品种产量分别较2005年和2010年的品种增产12.62%和7.66%,总体来看育成品种表现出产量逐步增加的趋势。育成品种的产量增产幅度因品种类型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单就产量而言,11年间九谷23、九谷14和龙谷31增产幅度超过10%,是增产幅度较大的品种。通过对18个鉴定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产量与单穗重、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株高、单穗重、出谷率、千粒重和公顷穗数决定了产量90.98%的变异。过去11年东北春谷区利用夏谷血缘育成的品种九谷23,表现较突出,且株高约115 cm,株高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代表着东北春谷区育种的整体方向。【结论】东北春谷区谷子品种的选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2005—2015年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单穗重和穗粒重对产量影响最大,同时农艺性状受品种特性、气候、栽培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育种中应在注重单穗重和穗粒重的同时,兼顾株高、生育期、抗性等其他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特别是应该降低株高和缩短穗颈长,使新培育的品种适应机械化轻简栽培,并继续加大抗除草剂品种和优质品种的培育,满足中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人们膳食结构改善对轻简栽培和优质品种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2005—2015年西北春谷中晚熟区谷子育成品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11年来西北春谷中晚熟区育成的谷子品种产量、农艺性状、抗逆性及品质性状综合分析,为西北春谷中晚熟区谷子新品种选育、推广及资源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05—2015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西北春谷中晚熟区数据,对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与分析。并对通过鉴定的30个品种抗逆性、品质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5年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参试品种和通过鉴定品种的农艺性状在年度间存在一定的变异,参试品种的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生育期有缩短的趋势;通过鉴定的30个品种和对照相比,生育期、株高有降低趋势,株高变幅为105—165 cm;穗长在17—27 cm,70%的品种分布在19—23 cm;单穗重变幅为15—25 g,80%品种为18—22 g;穗粒重为12—20 g;出谷率分布在74%—84%,80%的品种在75%—80%;千粒重变异范围较大,分布在2.5—3.4 g,有9个品种的千粒重超过对照,公顷穗数分布在33万—43万。对通过鉴定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单穗重、穗粒重和公顷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负相关。鉴定品种总体抗性有提高的趋势,其中抗倒性明显优于对照,红叶病和白发病为主要病害,谷锈病、谷瘟病、纹枯病、蛀茎率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穗松紧度多为中等偏紧类型,熟相中等偏好为主。品质上,通过鉴定品种的米色全为黄色,优质米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及胶稠度偏低,赖氨酸含量相对较高。鉴定品种中包括了糯质、高蛋白、高脂肪及粮草兼用、抗除草剂、优质米等多种类型,丰富了品种类型。【结论】西北春谷晚熟区谷子品种的选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所育品种在数量、多样性、产量、品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在育种方法上比较单一,多采取简单杂交、系选的方法,应根据育种目标要求,开展材料创新,融合回交、复交、理化诱变等多种方法,并结合分子育种新技术,提高育种水平。在育种目标上,重点培育品质优良、矮秆抗倒、生育期略短、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品种,培育多种类型的抗除草剂品种,满足谷子规模化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12年内蒙古谷子区域试验10个谷子品种(系)的试验验结果为数据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9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序为穗数〉苗数〉生育期〉千粒重〉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穗重〉穗长〉出谷率。说明穗数、苗数、生育期、千粒重、单株粒重、株高和单株穗重对产量影响较大;穗长和出谷率对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2012年国家谷子区域试验东北中晚熟组11个谷子品种(系)的试验结果为数据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14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14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顺序为出谷率穗粒重生育期单穗重蛀茎率抗旱性纹枯病谷锈病穗粗穗长千粒重株高谷瘟病抗倒性。说明出谷率、穗粒重、生育期、单穗重和蛀茎率5个性状对产量影响较大;抗旱性、纹枯病、谷锈病、穗粗、穗长、千粒重、株高、谷瘟病和抗倒性对谷子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新疆2008区试中晚熟组的各年度材料的8个产量性状,研究了玉米主要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生育期,穗行数〉株高〉行粒数〉穗位高〉穗粒重〉百粒重〉穗长。优质高产育种中应选择生育期较长、大穗品种的材料做亲本。  相似文献   

10.
山西谷子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山西谷子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1个山西谷子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为1.94%~13.39%,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单穗重、穗粒重、产量、穗长、株高、千粒重、出苗期—抽穗期天数、抽穗期—成熟期天数、出谷率、生育期。抽穗期—成熟期天数、单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出谷率等5个性状指标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抽穗期—成熟期天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出苗期—抽穗期天数与抽穗期—成熟期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出苗期—抽穗期天数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所有的主成分分析中,主要集中在前3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75.20%。在对高产品种综合性状评价和选育过程中,穗粒重是提高产量的关键,但同时也应注重对其他性状的综合考虑,注重选择单穗重偏高、株高偏低、生育期、穗长和出谷率适中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采用DPS软件对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穗粒重、出籽率和千粒重等11个主要农艺性状与玉米小区产量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出籽率和千粒重对玉米小区产量有显著效应,它们对小区产量的相对作用大小依次为千粒重〉穗行数〉株高〉穗粗〉轴粗〉穗位高〉行粒数〉出籽率.玉米小区产量与8个农艺性状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单株粒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黑龙江省中、晚熟玉米对照品种及杂交组合共160份,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玉米产量(单株粒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玉米单株粒重相关的农艺性状中,穗粗、百粒重和穗长最为重要,整体关联度排序为:穗粗>百粒重>穗长>生育期>行粒数>吐丝期>散粉期>穗位>株高>穗行数>出苗期>出籽率,这说明目前玉米新品种选育应以果穗粗、长,百粒重大且穗行数多为主,以其他农艺性状适中为目标,协调各相关因素,提高产量。本试验利用大量品种(组合)明确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为选育高产玉米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寻各主要农艺性状在玉米产量构成中的相对重要性,以自主选育的35个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品比试验,进行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可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选育高产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产量与穗粗、百粒重、株高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行数和出籽率呈显著正相关;出籽率和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在玉米品种选育时,选择果穗粗、行数多、单穗重、百粒重高、出籽率高等性状,以及在保持优良抗倒伏性情况下适当提高株高,有助于选育出高产型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鲜穗产量的影响,为四川省优质高产糯玉米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鲜食糯玉米10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糯玉米的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穗长生育期穗粗秃尖长行粒数株高穗位高穗行数百粒重出籽率,穗长是影响鲜穗产量的主要因素,出籽率对产量的影响较小。[结论]在鲜食糯玉米育种中,应以穗长、生育期、穗粗、秃尖长等几个性状为主要目标,提高鲜食糯玉米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高密植条件下14个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9个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穗粒重、百粒重、生育期、穗长、行粒数、穗粗、穗行数、轴粗、秃尖长。在育种工作中,应首先选择单穗粒重、百粒重高的杂交种,在产量相当的情况下生育期短、穗长长、行粒数多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6.
统计2000—2013年浙江省审定的42个糯玉米品种的12项农艺性状和4项抗性性状,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近年来审定品种产量水平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2259 kg·hm-2;审定品种与对照生育期相差天数逐年增加,平均每年比对照延迟0429 d;直链淀粉含量年际间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048%;单穗重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455 g,各审定品种的其他农艺性状,如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千粒重在不同年份间无显著性增益。相关分析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穗长>生育期>单穗重>株高>穗粗>行粒数>穗行数>穗位高>千粒重>秃尖,其中穗长、生育期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单穗重、株高、穗粗和行粒数与产量显著相关。浙江省糯玉米品种突破性高产育种急需加强种质创新与改良,注重穗长和穗粗的选择,并持续降低直链淀粉的含量,适当延长生育期也有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赵加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7):41-42,77
[目的]探索如何协调早秋大麦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关系,从而提高产量。[方法]连续3年进行早秋大麦品种筛选试验,观察各品种农艺性状变化,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早秋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穗实粒数、株高、千粒重、茎蘖总数、基本苗;对产量的直接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株高、基本苗、茎蘖总数;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株高、茎蘖总数、基本苗。[结论]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是影响早秋大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高品质陆地棉农艺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24份高品质陆地棉品系分别为A001、A016、A018、A106、A107、A111、A112、A113、A201B、A203B、A210、A301、A402B、A405B、A407、A408、A413、A705,A708、A709、A9—1、P2、P4。  相似文献   

19.
对黑麦属4个种共70份材料的株高、有效穗、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黑麦属材料间农艺性状差异明显,具有多种类型。栽培黑麦的有效穗、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组成性状明显高于其他种,因而在以改良小麦产量性状为目的的育种实践中应首选栽培黑麦。森林黑麦适合作为矮源,山地黑麦和瓦维洛夫黑麦材料的性状变异系数也较大。栽培黑麦植株普遍偏高,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均表明,打破株高与有效穗、穗粒数及千粒重间正的极显著的偏相关关系有一定难度但也非完全不可能。根据黑麦属材料农艺性状主成分因子综合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黑麦第A类和第C类综合性状较为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