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病。由于症状典型、病情严重、无药可治,一旦发病几乎无一幸免。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人、畜主要通过病畜咬伤感染。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再逆转的脑脊髓炎。主要有兴奋、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故称恐水症,俗称疯狗病。  相似文献   

2.
预防口蹄疫     
口蹄疫是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牛、猪、羊、骆驼、鹿等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偶尔有感染人的报告,主要是儿童、与病畜密切接触的饲养员、屠宰工等,但得到确诊者极少。  相似文献   

3.
猪流感是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或人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通过污染的空气飞沫或与感染猪流感病毒的病畜或人接触而传播。病猪以发热、呼吸道炎症及肌肉关节痛为特征,人感染猪流感后的临床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类似,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还可出现腹泻或呕吐。近年来,全球各地陆续发生人感染猪流感病例,造成巨大的公共安全威胁。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地先后发生人感染H1N1亚型猪流感,该病毒具有猪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防控牲畜口蹄疫工作的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人曾因接触口蹄疫病畜及其污染的毛皮,或误饮病畜的奶,或误食病畜的肉品等途径而感染,因  相似文献   

5.
1造成牛羊口蹄疫发生的原因以及症状1.1造成口蹄疫的原因口蹄疫病毒属于一种小RNA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最小RNA病毒,属于一类传染病。口蹄疫主要由受感染动物传播,会对宿主的上皮细胞进行感染,疤痕的皮肤上受感染都是感染源,对病畜的口腔黏膜、消化道黏膜,或者是蹄部细胞生产有着巨大影响。从而导致病畜的呼吸系统出现炎症,病畜呼吸困难、消化系统出现出血导致进食困难。口蹄疫可通过直接接触、气体传播或直接接触受污染的产品、水和牧草进行传播。牛羊口蹄疫的特点是宿主广泛,传染性强。  相似文献   

6.
牛病毒性腹泻又称粘膜病,是由牛腹泻-粘膜病病毒引起的,各种年龄的牛都可感染,3~18日龄的幼牛多发.病畜的眼、鼻及唾液、粪便、尿等排泄物以及精液、血液均可含毒,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7.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是羊传染性脓疱(羊口疮)的病原,能够感染山羊、绵羊和野生小反刍动物,也能够感染人,主要引起口腔黏膜、眼睛、外阴、蹄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和疣状痂皮,病畜因衰竭和继发感染而死亡。论文对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的特征、致病性、致病机理、免疫机理、免疫逃逸机制、检测方法和疫苗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牛病中,由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如果不积极地进行治疗,放任该疾病恶化,将对牛的养殖效益产生很大影响。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各年龄的牛都容易感染,尤以幼龄牛的易感性最强。传染来源主要是病畜。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脾脏等都含有病毒,以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方式传播。  相似文献   

9.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与马立克氏病病毒快速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群易发生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马立克氏病(MD)、淋巴白血病(AL)等多种病毒的混合感染,金文杰等人[1]从66份疑似IBDV感染鸡的法氏囊的检查中,发现了免疫抑制性病毒二重和多重感染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1口蹄疫 由偶蹄兽感染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该病侵害多种动物(羊、牛、猪、骆驼等)和人。传染源是病畜和带毒动物,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也可随空气流动传播,无季节性。  相似文献   

11.
猪流感是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或人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通过污染的空气飞沫或与感染猪流感病毒的病畜或人接触而传播。病猪以发热、呼吸道炎症及肌肉关节痛为特征,人感染猪流感后的临床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类似,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还可出现腹泻或呕吐。近年来,全球各地陆续发生人感染猪流感病例,造成巨大的公共安全威胁。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地先后发生人感染H1N1亚型猪流感,该病毒具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可人群间传播,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高热、肺炎等症状,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2.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一种对养猪业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被确定为国际检疫对象。虽然猪瘟并不感染人,但如果在屠宰检疫中不加以重视,病畜进入屠宰场,一是造成同群猪感染,以及周围环境的污染,病畜的粪、尿等排泄物的外运又会造成更大环境的病源扩散;二是病畜进入屠宰流水线后,会造成屠宰线及同一屠宰线上其他胴体的污染,这些产品再进入流通领域将会产生更大的疫情散播,所以在生猪屠宰加工中一定要重视猪瘟病的检疫检验。猪瘟疫病的屠宰检疫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乌鲁木齐市动物疾控中心门诊接诊的猪病病例中随机挑取了10份病料,根据畜主叙述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剖解变化,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病料样品进行了猪蓝耳病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猪瘟病毒(CSFV)与猪细小病毒(PPV)的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PRRSV阳性率60%,PCV2阳性率80%,CSFV与PPV全为阴性,猪蓝耳病(PRRS)和猪Ⅱ型圆环病毒病(PCVD)混合感染率60%,本试验为乌鲁木齐市猪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猪圆环病毒Ⅱ型流行病学新特点及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圆环病毒是猪圆环病毒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该病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猪圆环病毒变异较快,是单链DNA病毒中最高的;易感猪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水平传播而感染,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人工或自然感染猪的排泄物、鼻腔、口腔和扁桃体拭子和患畜的尿液和粪便中均能检测到PCV2。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发病主要与猪体内PCV2含量有关。PCV2特异抗体对猪群的PCV2感染具有保护作用。PCV2诱导猪继发性免疫缺陷,淋巴细胞缺失,影响PCV2感染结果的因素有:病毒、宿主、混合感染和免疫调节等。  相似文献   

15.
羊痘(有个别地方百姓称为羊天花或羊出花)是由羊痘病毒所致,其特征是有一定的病程,通常都是由丘疹到水泡,再到脓疱,最后结痴。本病多发生以春秋季节,传播速度快。病源主要来源于病羊,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损皮肤感染。受到感染的饲料、饮水、羊毛、羊皮、草场、羊只以及接触的人畜等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此病毒主要是侵犯羊,羊感染该类病毒后,皮肤上发生化脓性炎症,再传染给人,到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染的报导。感染后有终生免疫力。本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很严重,除了死亡损失羊高以外,还由于病后恢复期较长,影响到营养不良,使羊毛的品质变劣;怀孕病羊常常流产;羔羊的抵抗力较弱,死亡率加大,故应加强防制,彻底扑灭。  相似文献   

16.
一、分类博卡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博卡病毒属。细小病毒科由细小病毒亚科和浓核病毒亚科组成,包括一些重要的人和动物疾病的病原体。前者感染脊椎动物,后者感染节肢动物。细小病毒亚科分为5个属:细小病毒属、红病毒属、依赖病毒属、Amdovirus和博卡病毒属,最近又提出了Hokovirus和Cnvirus这两个新的属,还有与细小病毒亚科的任何成员都不产生聚簇的牛分离株(BPV2和BPV3)和猪分离株(PPV4)。博卡病毒属包括牛细小病毒(BPV1)、犬细小病毒(CPV)、大猩猩博卡病毒(GBoV1)、人类博卡病毒(HBoV1-4)和猪博卡病毒。  相似文献   

17.
<正>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患羊表现为狂躁不安和意识紊乱,最终因麻痹而死。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被感染病畜的延脑、大脑皮层、海马角、小脑、脊髓及唾液腺和唾液中。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0℃条件下15min、100℃条件下2 min可将其杀死。冷冻或冻干状态下病毒可长期保存。酸、碱条件下,日光、紫外线照射下,石炭酸、福尔马  相似文献   

18.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神经调节高度障碍为特征,患羊表现为狂躁不安和意识紊乱,最终麻痹而死。1病原狂犬病病原是狂犬病病毒,为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该病毒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病畜的延脑、大脑皮层、海马角、小脑和脊髓中,  相似文献   

19.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一种对养猪业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被确定为国际检疫对象.虽然猪瘟并不感染人,但如果在屠宰检疫中不加以重视,病畜进入屠宰场,一是造成同群猪感染,以及周围环境的污染,病畜的粪、尿等排泄物的外运又会造成更大环境的病源扩散;二是病畜进入屠宰流水线后,会造成屠宰线及同一屠宰线上其他胴体的污染,这些产品再进入流通领域将会产生更大的疫情散播,所以在生猪屠宰加工中一定要重视猪瘟病的检疫检验.猪瘟疫病的屠宰检疫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衣原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原体病是人、畜、家禽、鸟类以及啮齿动物共患的传染病.牛、羊、猪感染后表现为流产、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肠炎、肺炎等症状.人呈现鹦鹉热.其病原体为介于立克次体和病毒之间的鹦鹉热衣原体.野禽和家禽是鹦鹉热衣原体的主要自然宿主.病原体随感染动物的粪便及眼、鼻分泌物排出,通过含粪尘的空气传播,经呼吸道感染,也可经口或交配途径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