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光合细菌调节养殖用水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pH值、溶解氧含量和透明度作为试验测定的水质指标,采用水质分析测定仪测定水产养殖池塘中水体的pH值,碘量法测定水体的溶解氧含量,黑白盘法测定水体的透明度。[结果]2年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光合细菌后,养殖池塘的透明度、溶解氧含量明显高于未施用光合细菌的养殖池塘;pH值变化不明显。实施光合细菌调节水质的池塘,其pH值和溶解氧含量均达到无公害水产养殖用水标准(GB11607-1989)。[结论]光合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将有机质分解为无机盐类,具有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改善水质的作用。因此,在水产养殖中推广使用光合细菌,对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土壤中分离出多株光合细菌 (PSB) ,利用室内静态试验和现场试验对其调节水质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试验相比 ,光合细菌能调节水体的 pH值 ,静态试验6.97~8.01 ,现场试验6.82~8.52 ,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 ,静态试验由2.01mg/L升至11.10mg/L ,现场试验由3.70mg/L升至9.94mg/L ,降低有害氨氮含量(NH4 -N) ,静态试验由0.30mg/L降至0.01mg/L ,现场试验也较对照组降低很多 ,文章并对光合细菌调节水质的机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稳定高效的多营养层级景观生态系统构建是近年来水族行业的发展热门,为探究海水水族箱在引入大型海藻后微宇宙生态系统结构和稳定性的变化,分别对不同处理组进行水质指标、浮游生物及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有藻组水体溶解氧(DO)含量和pH上升趋势高于无藻组,并可维持亚硝态氮(NO2--N)含量在较低水平,实验结束时磷酸盐(PO43--P)及铵态氮(NH4+-N)含量显著低于无藻组(P < 0.05)。(2)有藻组细菌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无藻组(P < 0.05);浮游生物群落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组间差异(P < 0.05)。(3)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无藻及有藻组第一、二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无生物对照组分别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各处理组浮游生物群落的第一优势门均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至少占样品中浮游生物群落丰度的40%以上,第一优势属均为直链藻属(Melosira)。(4)CCA结果显示,无藻组微生物优势种丰度与营养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溶解氧(DO)及pH负相关,有藻组则相反。通过以上结果可推测,不同营养层级的微宇宙系统浮游生物及细菌群落组成不同,培养针叶蕨藻(Caulerpa sertularioides)能有效改善生态水族箱水质环境并影响水体微宇宙结构,有利于构建稳定高效并美观的海水景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具有较好溶解栅藻功能的高效光合细菌菌株,对分离出的4株光合细菌通过溶藻试验,获得1株溶藻效果较好的光合细菌(PSB-01);经对该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初步鉴定其为红假单胞菌属的沼泽红假单胞菌;该菌株对水华藻中的栅藻有明显的溶藻效果,48 h除藻率达到74.54%。为利用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罗玲玲  钟艳霞  谢静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8):4290-4293
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银川市阅海湿地13个位点进行4个季节水质评价,发现阅海湿地水体全年均呈污染状态,春季水质状况最差.各季节相应位点分别进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计数及菌种鉴定,发现各位点可培养细菌总数均呈夏>秋>春>冬的总体变化趋势,夏、秋季细菌数量明显高于春、冬季,夏、秋季间各位点细菌数量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共分离获得6属13种细菌,细菌种属多样,分布广泛.阅海湿地水体细菌数量、种属可影响湿地水体水质.  相似文献   

6.
目前,由氮、磷等营养盐所引起的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去除氮、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通过对渤公岛某河段水质和细菌总数的监测,以及对其水生植物荇菜、菹草、着生藻的盖度的统计,来分析其水质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水质参数、细菌总数、水生植物盖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实验分析得出:总磷(TP)是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水生植物荇菜吸收氨氮(NH4+-N)的效果比较好,而且促进了细菌的生长;菹草生长时对水体中TP的吸收效果比较好。同时,大量收割衰老菹草也是降低水体营养水平的重要手段。因而研究荇菜、菹草对水体污染的改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也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而着生藻在生长时可以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盐,但也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不利于营养盐的分解,抑制了其它水生植物的吸收。因而利用水生植物和藻类富集氮、磷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光合细菌净化水质条件的研究结果.对沈阳东陵区氓牛河水进行了净化试验,得出光合细菌净化水体的适宜条件:pH值8.0,温度30℃,光照培养,光合细菌菌液浓度7μg.g-1,菌液可在常温下较长时间储存。从而为光合光合细菌在净化水体方面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武汉市东湖为对象,通过定点定时采样、水质分析等方法,对武汉市东湖不同区域不同月份水体水质和富营养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月东湖水体总磷、总氮、氨氮和化学需氧量最大,分别为0.18、1.08、0.46、39.30 mg/L。东湖水体综合营养指数随月份呈现规律性变化趋势,即10月8月12月2月4月,4月和2月属于轻度富营养,10月、8月和12月属于中度富营养。东湖4个区域水体综合营养指数变化趋势为D区域A区域B区域C区域,东湖D区域和A区域水体属于中度富营养,东湖B区域和C区域水体属于轻度富营养。东湖4个区域湖水细菌总数与湖水富营养化程度呈现正相关,D区域湖水富营养化程度最重,湖水细菌总数也最多、湖水富营养化程度最轻,湖水细菌总数也最少。  相似文献   

9.
《安徽农业科学》2020,(4):57-58
为了解辽河水体中藻类群落特征和水质状况,于2019年6月调查分析了位于辽中县的老达房林业队的辽河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种类构成、优势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并测定了水体的理化指标。共记录到浮游藻类37种,其中绿藻门18种,硅藻门9种,蓝藻门4种,隐藻门、裸藻门各2种,甲藻门和金藻门各1种。各藻类丰度为1×10~4~216×10~4个/L,其中丰度较高的藻类包括蓝藻门的伪鱼腥藻、硅藻门的小环藻和针杆藻,它们的优势度也较高。通过藻类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判断该段水体呈轻-中污染状态,而按理化指标判断该段水体的水质为V类,导致水质差的主要因素是COD指标偏高。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治理滇池藻类大量繁殖对水体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利用筛选果胶分解菌的培养基从滇池水样中筛选到的1株红色细菌(编号为W-04),用W-04是以果胶作为唯一碳源的细菌.用W-04与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 Kütz)共培养,发现藻细胞数量与加入的菌液及无菌滤液的量呈负相关关系,菌藻液体(带菌或无菌滤液)体积比为10/100的试验组藻细胞第8天时残存数为0,连续培养30天叶绿素测定结果为0,经显微观察藻细胞数也为0,表明藻体包括叶绿素已完全降解,无再度繁殖能力.实验结果支持生物法治理滇池藻类过量繁殖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在青年蛋鸭、肉用雏鸡的日粮中添加 1 .5%以及在稚鳖、稚龟的水体中添加 1 .0 %的光合细菌 ( PSB)浓缩液 ,研究其对蛋鸭、雏鸡、稚鳖、稚龟生产性能及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PSB具有提高家禽、水产动物成活率、促进生长、净化水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遗爱湖作为黄冈市的城中湖,承担着市民的饮用水水源地、农田灌溉、景观娱乐、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的用途,因此对该湖水质的卫生细菌学检测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问题。文章主要通过取样调查,分析检测了遗爱湖水体细菌总数,用以判断水体的水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光合细菌在甲鱼快速养殖中的作用水产养殖甲鱼养殖中水质极易败坏,进而影响养殖效果。据观测,如不采取改善水质的有效措施,几天内水中的硫化氢和铵态氮等有害物质浓度即增高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养殖水体水色变黑,水体发臭。为改善水质,通常采取排出大部分旧水,灌入新...  相似文献   

14.
生态浮床对巢湖双桥河口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巢湖双桥河入湖口水质调控示范区的生态浮床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浮床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在2011年4月至9月示范区外(C1)采样点总细菌数量为105CFU.mL-1,示范区内(C2)采样点总细菌数量为106CFU.mL-1,生态浮床生物膜表面(C3)采样点总细菌数量达到了107CFU.mL-1;C1点的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最低,C3点的最高。PCR-DGGE结果表明:在5、7和9月中C3采样点总细菌群落和反硝化细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度明显高于C1和C2采样点。结论:生态浮床挂膜后能有效提高水体中的总细菌、硝化细菌及反硝化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多样性,且距离生态浮床越近总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多样性越高,受到生态浮床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5.
园林水景植物不仅能美化景观,其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也不可忽视。利用水生植物狐尾藻净化水体污染是近年来治理水质恶化的有效生态方法。以麦积区渭河城区段水面“翠湖”为研究区域,以狐尾藻为去污材料,运用点抽样—水槽培养方法开展室外试验,试验时间在2014年6-9月。结果表明,1~60 d,水体总氮、总磷、铵态氮、化学需氧量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而试验后期水体出现轻微的反弹污染;试验期始末,表层水体营养物质含量较底层的低。狐尾藻生命力强,适宜条件下繁殖速度较快。为防止狐尾藻后期腐烂,水体二度污染,保证狐尾藻去污时间相对持久,需对狐尾藻定期采割。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C/N调控和生态基对草鱼生长性能、水质及微生物活动的影响,利用PCR-DGGE技术对不同C/N条件下草鱼养殖池水体及生态基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监测养殖水质指标和草鱼生长状况。在生态基系统中,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上添加葡萄糖,控制C/N分别为15∶1(CN15)、20∶1(CN20)和25∶1(CN25)。结果显示:CN20处理组中,草鱼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N25处理组中,溶氧、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N20和CN25处理组中,COD及BOD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同时,生态基中的细菌总量随着C/N的提高逐渐增加,最高值为5.57×107 cells/g。PCR-DGGE结果显示:随着C/N提高,对照组、CN15、CN20和CN25处理组的水体细菌群落组成与水源水体的相似性分别为37%、32%、26%和22%,该4个处理组的生态基细菌群落组成与养殖水体的相似性分别为59%、58%、55%和52%。红细菌(Rhodobacter blasticus)、绿弯菌(Chloroflexi)是各处理组生态基中的共有细菌,并且它们为对照组和CN15组养殖水体的特有菌;拟杆菌(Bacteroidetes)是CN20组养殖水体及生态基中特有优势细菌。结果表明,在生态基系统中,不同C/N影响水体细菌群落向生态基的定居迁移;C/N为20∶1与生态基结合使用可显著促进草鱼生长、提高养殖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饲料残饵对不同养殖水体生态因子的影响,采用水族缸模拟法,研究15 d内未投放饲料残饵的草鱼(C1)、罗非鱼(C2)和乌鳢(C3)养殖水体与投放饲料残饵的草鱼(T1)、罗非鱼(T2)和乌鳢(T3)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显示,C1、C2和C3组水体溶解氧含量与pH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试验结束时,C1、C2和C3组浮游植物密度较试验初分别升高43.50%、36.12%和27.57%,多样性指数分别升高5.76%、8.01%和5.63%,水环境稳定。T1、T2和T3组水体可培养细菌数量与溶解氧含量、pH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总磷、氨氮、硝酸盐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试验结束时,T1、T2和T3组浮游植物密度分别是试验初的11.54倍、9.57倍和8.68倍,多样性指数较试验初分别下降18.11%、12.71%和4.35%,T1和T2组微囊藻为优势种群,而T3组针杆藻为优势种群。综上,无饲料残饵时,不同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会上升,水体环境稳定。存在饲料残饵时,不同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密度升高的同时,多样性指数均下降,水体环境趋向富营养化。不同养殖水体水质指标变化的差异与水体微生物密切相关,而浮游植物组成的变化则可能与水体pH值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8.
风雨湖水体污染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义光  苏峰  姚俊  李鹄鸣  马陶武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21(1):《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年21卷1期-46-48.6页-《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年21卷1期-46-48.6页
选用CODMn、pH值、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重金属离子等水质指标对风雨湖水体进行了污染监测。结果表明 ,水体已被严重污染 ,属生活污水造成的有机污染型。CODMn平均 2 6 68mg·L- 1 ,pH值平均 6 2 ,细菌总数平均 3 0× 1 0 3个·mL- 1 ,总大肠菌群数平均 1 6× 1 0 4 个·L- 1 。主要污水源和水体的重金属离子均未超标。对污染的可能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试验条件下,向氮污染河道水体中C/N按15∶1补加甲醇、乙醇、乙酸钠、柠檬酸钠、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羧甲基纤维素钠,检测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总氮的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水体细菌胞外酶活性、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除甲醇、羧甲基纤维素钠外,补加有机碳源显著降低了水体氨氮的含量,水体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碳源补加后快速增加,补加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的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明显异于其他处理,表明添加有机碳源可显著加快污染水体中氮素的转化,水体微生物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和代谢活性对不同类型有机碳源有着不同的响应,因而添加不同有机碳源对水体氮素转化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向鱼虾混养池塘中添加益生菌和复合营养剂对养殖水环境进行生态调控,并评价其水质调控效果;运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对养殖水体细菌多样性进行16S rDNA测序,获得其细菌组成及丰度信息。水质检测结果表明,在该调控方式下,透明度、pH、溶解氧(DO)、氨氮(NH_3-N)及亚硝酸盐(NO_2-N)等参数变化幅度均在养殖鱼、虾适宜范围内,有害弧菌的浓度远低于致病浓度,表明该水质调控方式能够维持养殖水环境稳定,抑制病原菌的繁殖。细菌群落组成及丰度分析结果显示,养殖水体得到的OTU数目为1 878,其中,在界、门、纲、目、科、属和种上的OTU数目分别为4,43,79,91,652,952,16;养殖水体中相对丰度占主要优势的细菌微生物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分别占总细菌的38.19%,28.11%,18.85%,12.85%和0.08%。结果表明,添加益生菌和复合营养剂后鱼虾混养池塘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水平较高,含有多种水产养殖中的常用益生菌。本研究结果为鱼虾健康养殖和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