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息之窗     
江苏丹阳成功引进“稻鸭共作”技术   江苏省科技厅、省农林厅、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及镇江市科委等单位的农业专家、教授聚集在丹阳延陵镇,对中日合作“稻鸭共作技术”进行了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稻鸭共作”技术对当地农民稻作生产的观念产生了全新的变革。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产,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  相似文献   

2.
"鸭稻共作技术"是日本水稻专家古野隆雄等发明的全新的生态型农业新技术.2000年"鸭稻共作"传到中国,2001年开始在广东、江苏、福建、湖南等地区研究推广.其中,江苏省丹阳市和广东省增城市的示范基地规模可能是最大的.所谓"鸭稻共作"技术,是指将小鸭放入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的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肉鸭.  相似文献   

3.
稻谷金黄黄,鸭子行城乡。还不到国庆节,镇江市五、六万只稻田鸭己经销售一空。2003年是镇江市稻鸭共作的第4个年头,稻鸭共作,不仅能生产出优质无公害稻米,而且能同时生产出美味安全的鸭肉。 在丹徒区大路镇,镇农技员王明友农艺师介绍稻田鸭在大路镇的销售情况,农民将役用鸭称之为打工鸭,打工鸭在完成稻鸭共作的田间多项作业后,又成为城乡人民的安全美味肉。由于这种鸭生活生长于稻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是一项卓越的生态农业技术、是亚洲共同的技术。稻鸭共作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稻田养鸭技术,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典范。稻鸭共作中充分利用、挖掘了鸭的生物学特性。鸭子集多项稻田作业于一身,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旋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可谓是巧夺天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鸭的生物学特性就有了多方面的了解,是对稻田养鸭和现代稻鸭共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鸭、稻共作就是将雏鸭放入栽插后十天左右的秧苗田,让其在田间活动栖息,直到水稻抽穗为止(约80d左右)。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消灭秧田杂草和害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鸭肉。鸭、稻共作是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的饲养模式。现就鸭、稻共作实用技术介绍如下:1鸭、稻共作基地的设计1.1基地的环境要求用于实施鸭稻共作生产的田块必须远离工业污染,远离村镇,相对僻静,人为干扰少;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  相似文献   

6.
阿牛提醒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  相似文献   

7.
镇江稻鸭共作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稻田养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项生态农业、环保农业新技术。它有效地联结了水稻、水禽两大优势产业,开辟了水稻、水禽可持续生产的新途径。镇江市的稻鸭共作从1999年起,迄今已有六年的历史。这六年来,镇江市的稻鸭共作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面临着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家禽》2006,28(16):34-3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米东新区羊毛工镇雷家塘村率先引入了日本“稻鸭共作技术”,并取得了成功。目前,羊毛工镇准备将这项技术逐步在全镇推广。实行稻鸭共作,鸭子在稻田里来回游动,可以提高水稻根部的温度,有利于壮大稻子根系;同时,鸭子把稻田里的杂草吃掉后,减少了人工拔草的次数,降低了劳动强度;在“圈养”过程中,鸭子的粪便更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增加水稻的养分。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栖是充分利用水稻栽培过程中从秧苗返青到水稻散籽这段时间在稻田中放牧仔鸭的方法。鸭和水稻在稻田中共同生长,鸭以稻田浮游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适当补饲精料,可以减少养鸭的投入。鸭子的活动起到了中耕除草,增加稻田肥力,促使水稻增产的作用。鸭子捕食了稻田害虫,水稻  相似文献   

10.
信息之窗     
新疆推广稻鸭共作技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米东新区羊毛工镇雷家塘村率先引入了日本″稻鸭共作技术″,并取得了成功。目前,羊毛工镇准备将这项技术逐步在全镇推广。实行稻鸭共作,鸭子在稻田里来回游动,可以提高水稻根部的温度  相似文献   

11.
无公害优质稻米和鸭肉生产新技术--"稻鸭共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晓昆 《中国家禽》2003,25(12):8-11
1"稻鸭共作"技术的涵义 1.1"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是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粪作为肥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家禽》2003,25(22)
水稻鸭是中国水稻所近五年来吸收日本“稻鸭共育技术”的基地上提出的稻田生态种养新模式,利用鸭子在稻丛间捕虫、吃(踩)草,耕耘稻田,刺激水稻生长发育,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鸭粪作为有机肥直接肥田,从而生产出无公害稻米和鸭。九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和杭州市农技推广基金  相似文献   

13.
稻鸭共作是利用鸭子具有除草、除虫、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及鸭粪肥田的作用,以水稻田的基础,采取家鸭野养为特点的生态化生产形式,它不仅能较大程度地减少稻、鸭的种养成本,而且更具有无害化生产的效果,确保了稻、鸭产品的质量和风味。  相似文献   

14.
稻鸭共作是利用鸭子具有除草、除虫、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及鸭粪肥田的作用,以水稻田为基础,采取家鸭放养的生态化生产形式,它不仅能较大程度地减少稻、鸭的种养成本,而且更具有无害化生产的效果,确保了稻、鸭产品的质量和风味。自2000年来,笔者通过4年的实践,对稻鸭共作中鸭饲养管理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就其饲养管理要点归纳如下。1品种选择稻鸭共作是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品种的选择,一方面应考虑因受秧棵密度影响鸭子在其间的活动,另一方面要考虑鸭子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具有役用生产性能的优点,一般以选择中小型、肉役兼用品种…  相似文献   

15.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地开发我国水田农作物和畜禽相结合的农作系统和种齐模式,而稻鸭共作的实质正是实现了水稻、水禽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逢径。江苏省镇江市是国内较早与日本开展稻鸭共作技术引智、交流的地区,由镇江市水禽研究所参加“稻鸭共作技术项目”.以丹阳市嘉贤米业有限公司为生产基地,以“公司 农户”的形式生产无公害稻米和优质鸭肉,探索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稻鸭共作生产实践,在发展安全生产、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日本同行誉为“亚洲最成功的实践”。2004年2月24日-3月5日,本刊记者实地采访了镇江市农业科技局沈晓昆处长、镇江市水禽研究所戴网成所长、丹阳嘉贤米业有限公司谢桐洲总经理,采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图片,对镇江稻鸭共作生产实践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江苏镇江稻鸭共作生产成功运作,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一  相似文献   

16.
稻鸭共生中鸭的放养密度及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稻田中,放养鸭子的密度为10,20和30只/667m2.根据试验田的面积,将110只巢湖麻鸭随机分为4组,经58 d的稻鸭共生试验表明,稻鸭共生技术具有良好的稻田除虫、除草和防水稻病害效果.在稻田中放养鸭子20 只/667 m2时,具有良好的鸭只生长情况和最高的水稻产量,为最佳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17.
正稻田养鸭是利用水稻田中水和鸭子在水中活动的特性,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稻-鸭复合生态互利互补系统,从而促进生态平衡,生产出食用安全的稻米和无污染绿色鸭子。稻田养鸭技术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具有非常好的推广价值。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1稻田养鸭有利于增加效益1.1对水稻的好处稻田养鸭可形成水稻和鸭子的种养结合,形成互利互补的生态环境,实现水稻、鸭子双丰收,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8.
稻田养鸭谨防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病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养鸭,即在水稻栽插后1~2周把育雏鸭放养于稻田,直至水稻抽穗时,把饲养的鸭子赶出上市。即利用稻鸭共生的原理,利用鸭是水禽,水陆两栖、食性广、觅食能力强的特性,为水稻除草、治虫、活化土壤以及鸭粪肥田,促进丰产。稻田养鸭由于空气新鲜(负离子增多),阳光充足(紫外线消毒),饲养密度低(常规每亩15~20羽),自然净化排泄物能力强等,很少染疫生病。但饲养实践告诉我们,在大力推广稻田养鸭技术的同时,鸭肉毒梭菌毒素中毒因多群发性、发病突然、死亡率高和无特效药救治,是不可不防的疾病。  相似文献   

19.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地开发我国水田农作物和畜禽相结合的农作系统和种养模式,而稻鸭共作的实质正是实现了水稻、水禽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江苏省镇江市是国内较早与日本开展稻鸭共作技术引智、交流的地区,由镇江市水禽研究所参加“稻鸭共作技术项目”,以丹阳市嘉贤米业有限公司为生产基地,以“公司 农户”的形式生产无公害稻米和优质鸭肉,探索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稻鸭共作生产实践,在发展安全生产、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日本同行誉为“亚洲最成功的实践”。2004年2月24日-3月5日,本刊记者实地采访了镇江市农业科技局沈晓昆处长、镇江市水禽研究所戴网成所长、丹阳嘉贤米业有限公司谢桐洲总经理,采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图片,对镇江稻鸭共作生产实践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江苏镇江稻鸭共作生产成功运作,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相似文献   

2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地开发我国水田农作物和畜禽相结合的农作系统和种养模式,而稻鸭共作的实质正是实现了水稻、水禽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江苏省镇江市是国内较早与日本开展稻鸭共作技术引智、交流的地区,由镇江市水禽研究所参加“稻鸭共作技术项目”,以丹阳市嘉贤米业有限公司为生产基地,以“公司 农户”的形式生产无公害稻米和优质鸭肉,探索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稻鸭共作生产实践,在发展安全生产、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日本同行誉为“亚洲最成功的实践”。2004年2月24日-3月5日,本刊记者实地采访了镇江市农业科技局沈晓昆处长、镇江市水禽研究所戴网成所长、丹阳嘉贤米业有限公司谢桐洲总经理,采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图片,对镇江稻鸭共作生产实践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江苏镇江稻鸭共作生产成功运作,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