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青刈黑麦产草量与营养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青刈黑麦在黄淮海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棉花冬闲田,对青刈黑麦在不同生育阶段的产草量、营养成分含量、刈割时间及刈割次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次利用时,刈割时间不能超过抽穗后期。两次利用时,头茬刈割时间不能超过拔节期,二茬应在抽穗后期刈割。后者草的质量优于前者,但产草量较低,因此在实践中可根据需要决定刈割次数。  相似文献   

2.
<正> 高平原某些草地禾草的季节干物质产量,主要取决于第一次刈割的物候期。抽穗前刈割,中断了开花期的迅速生长而降低第一次刈割的产量;但开花后刈割,又使其后的再生期处于较短日照和较低气温的环境,降低以后的产量。不同的禾草种类其开花习性不同,因此,牧草生产的管理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柱花草刈割次数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迪云  张庆智 《草业科学》1993,10(1):63-64,67
对格拉姆柱花草的刈割次数与生产性能关系进行了两年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度、不同次数刈割对生产性能影响很大,当年刈割一次比刈割两次产草量增长44%—68%,粗蛋白产量增长40%左右;第二年刈割两次比刈割一次产草量增长4.8%,粗蛋白产量增长52%,而比刈割三次产草量增长17%,粗蛋白产量增长9%。  相似文献   

4.
刈割次数对天祝高寒草甸醉马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未刈割为对照,研究了刈割1次/年、刈割2次/年处理对甘肃高寒草甸醉马草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对醉马草的高度、生殖枝密度、穗长、生物量、冠幅和盖度具有显著的影响。刈割2次/年的醉马草高度比刈割1次/年的降低了65.9%,生殖枝密度减少了100%,穗长、地上生物量、丛径冠幅和盖度分别降低了100%、88.9%、53.9%和56.3%,刈割对醉马草的生长状况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P 〈0.05),增加了可食牧草的产量。刈割2次/年的效果明显大于刈割1次/年;与未刈割相比,刈割1次/年显著抑制了醉马草的生长(P 〈0.05),增加了可食牧草的高度和生物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刈割期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刈割时间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自选品系和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2种不同的刈割方案分别测定不同品种的饲草产量,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以及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结果表明,同4月1日开始刈割相比较,4月16日开始刈割单位面积饲草总产量极显著增加(P<0.01),不同品种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提高16.0%~50.2%。相同刈割茬次的饲草品质相比较,饲草中粗蛋白含量以早刈割高于晚刈割,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存在品种差异;WSC、ADF、NDF的含量均以早刈割的低于晚刈割。饲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总的变化趋势趋于一致,第1次刈割>第2次刈割>第3次刈割。在不同刈割方案中以4月1日开始刈割的各刈割茬次饲草IVDMD均高于4月16日开始刈割。综合考虑饲草产量和品质,适当推迟首次刈割时间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饲草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沙化草原区是半干旱天然打草场的重要分布区,针对该区域的草场现状,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方法,对科尔沁区天然打草场不同刈割频次下的草地植被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频次不同,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刈割2次处理下的羊草生物量在群落总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比刈割1次的减少了23.87%;而一年生牧草虎尾草和苣荬菜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生物量比刈割1次的分别增加了14.17%和12.98%;从产草量来看,刈割1次处理下的干草产量略高于刈割2次处理,而鲜草产量是刈割2次处理较高;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是刈割1次处理的净收入高于刈割2次处理,高出403.10元/hm2。由此可以看出,刈割2次处理减少了群落中的多年生牧草数量,促进了一年生牧草的繁殖,并且投入较高,因此,在科尔沁地区的天然打草场,1年刈割1次更有利于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更新和生物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刈割对燕麦产草量及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刚  赵桂琴 《草业科学》2006,23(11):41-45
以燕麦Avena sativa开花期1次刈割为对照,探讨了不同刈割次数对燕麦青草产量、干草产量和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等指标的影响。对4641、4632、巴燕3号、青永久425、青永久31早熟燕麦品种的刈割试验表明,1年内刈割2次比刈割1次其鲜草产量、干草产量以及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显著的降低,其中巴燕3号的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下降幅度最大,分别达67.65%和57.57%;青永久425下降幅度最小,分别为23.64%和21.28%。但刈割2次的牧草品质比刈割1次的好,其茎叶比值较低,粗蛋白、粗灰分含量较高,适口性好。特别是刈割的头茬草,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二茬草及对照。其中粗蛋白含量增幅最大的是4632,头茬草的含量比对照增加53.68%,增幅最小的为青永久425,比对照增加17.36%;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下降最多的是巴燕3号,头茬草比对照下降11.34%。青永久31的头茬草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饲用黑麦适宜青刈时期及青刈次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贵波  乔仁甫 《草业科学》2005,22(10):47-50
在河北低平原区对饲用黑麦Secale cereale的青刈时期及青刈次数研究表明:饲用黑麦以收获鲜草为目的,进入果园生态系统与果树间作是可行的.随着刈割时期的推迟,鲜干比、茎叶比、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在抽穗期结束其生育进程前提下,从鲜草、干草、粗蛋白产量综合比较,青刈次数1次优于2次,1次刈割最佳时间在饲用黑麦的抽穗初期至抽穗期;饲用黑麦春季要进行多次刈割时,每次刈割时株高应在50 cm以下(拔节期以前)进行.到孕穗期则不能再刈割,否则不能再生.  相似文献   

9.
进行了四翅滨藜全年刈割1次、2次、3次和4次饲草生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四翅滨藜年刈割2次、3次可以获得较高的鲜草产量,单株鲜草产量分别为2713.2和2458.7g,年刈割2次鲜草产量是年刈割1次、4次的2.3倍和1.5倍。年刈割2次、3次的干草产量也较高,尤其以年刈割2次最高,单株干草产量可达1148.5g。随着刈割频率的增加,鲜干比不断上升,为年刈割4次>年刈割3次>年刈割2次>年刈割1次。  相似文献   

10.
刈割对混播草地根重及翌年产草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刈割对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 草原3号苜蓿Medicago varia cv.Caoyuan No.3草地组分种根重及翌年产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牧草根重和产草量有显著影响;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苜蓿和无芒雀麦根重下降,刈割3次比刈割1次根重分别下降53.39%和29.88%.在试验组分频率下,播种当年刈割1次,有利于苜蓿生长,翌年草地总产量最高,但降低了无芒雀麦的比例;在苜蓿孕蕾期(无芒雀麦拔节后期)初次刈割,年刈割2次,翌年草地产草量较高,群落稳定性最好;刈割3次,则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人工种植牧草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全国各地得到大面积推广。笔者现将人工种植牧草的刈割与调制做一简单介绍,供参考。   一、牧草的刈割   (一 )牧草的适宜刈割期:牧草的刈割时期是影响牧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应确定在单位面积营养物质总收获量最高时期进行刈割。禾本科牧草宜在抽穗到开花期刈割,豆科牧草宜在现蕾或初花期刈割。   (二 )刈割高度:刈割过高,会降低疸;刈割过低,会影响牧草割后再生,甚至影响以后各年的产量。一般上繁草刈割可高些,留茬 5~ 6厘米;下繁草应低些, 4~ 5厘米。土壤、…  相似文献   

12.
为了找到热研4号王草(Pennisrtum purpureumxp typhoidevm‘Reyan No.4’)在河南省黄河滩区营养和产量俱佳的刈割利用方式,从苗高80cm开始,在留茬15~20cm的情况下,采用每隔30d、40d、60d和全年1次性的刈割方式,研究不同刈割方式对王草生长、产量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为当地草食家畜的发展提供优质且稳定的饲草。研究表明:刈割会限制茎长,增加茎粗,有利于植株的分蘖及降低倒伏率;过频刈割会降低茎叶比(S/L ratio),叶面积指数(LAI)和生长速度,不利于饲草生产;适度的刈割有利于提高鲜干比(F/D ratio)、单株分蘖数和生长速度,有利于牧草的高产。另外,刈割次数对热研4号王草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粗脂肪、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影响不显著,多次刈割会提高粗蛋白质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每隔30d与40d刈割1次与1年仅割1次相比,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5.47%(P0.05)和2.80%,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6.67%(P0.05)和5.54%(P0.05),而每隔60d刈割1次和1年仅割1次相比,饲草营养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每隔60d刈割1次,一年刈割2次,留茬15~20cm,牧草生长良好,粗蛋白质含量可达到13.01%,全年产草量达到29.83tDM·hm-2,均达到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刈割是紫花苜蓿收获、利用和管理的主要方式,刈割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当年收获苜蓿的产量和质量,间接影响到后来年份生产力的维持与提高。刈割通常包括刈割时间、茬次、次数和留茬等。文章全面综述了不同刈割形式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草品质的影响以及相应作用机理,表明紫花苜蓿适宜刈割期是现蕾—初花期,最佳刈割期是初花期。适宜刈割次数3~5次,留茬高度3~5 cm,最后1次刈割留茬8~9 cm。  相似文献   

14.
刈割施氮对羊草草甸土壤—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刈割频次和施氮处理研究松嫩羊草草甸土壤、植物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及功能群植物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羊草草甸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受刈割频次的影响显著,与不刈割处理相比,刈割1次和2次分别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为50.5%和73.4%。施氮处理没有影响松嫩羊草草甸土壤全氮、全磷含量以及速效氮磷含量。刈割、施氮均提高植物群落总氮磷含量,降低植物群落氮磷比至13.68,但植物功能群较植物群落形成了维持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相对更稳定的能力,其内稳态在刈割频次、施氮处理和二者交互均无显著影响。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表明,刈割和施氮显著增加群落生物量,但对功能群植物的生物量的增减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不同刈割间隔对羊草草甸草原割草地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不同刈割方式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呼吸特性的影响,以及土壤呼吸速率与局域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刈割年限土壤含水量总体变化趋势为1年刈割区2年刈割区3年刈割区对照区,其数值分别为10.12%,9.82%,9.60%,8.73%;天然割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日最高值出现在12:00~14:00,不同刈割年限草地土壤呼吸速率,总体变化趋势对照区1年刈割区2年刈割区3年刈割区;近地面的相对湿度、CO2浓度、大气温度均对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影响,而大气压对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刈割次数对健宝(Jumbo)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宝是近年来引入我国适于农田种植的新型牧草,兼具高产、优质、多抗、多次刈割及鲜草持续供应期长的优势。2002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的健宝刈割试验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健宝有效分蘖数、根干重、支持根数、茎叶比、鲜干比、粗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一次性刈割干草产量最高,达40.08t/hm2,分别是二次刈割、三次刈割干草产量的1.38倍、1.87倍;二次刈割鲜草产量最高,达162.42t/hm2,分别是一次刈割、三次刈割鲜草产量的1.20倍、1.16倍;三次刈割粗蛋白质产量最高,达2.63t/hm2,分别为一次刈割、二次刈割粗蛋白质产量的1.73倍、1.17倍。  相似文献   

17.
2012~2015年,在海河平原区以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设置2种刈割制度,每种刈割制度下设置3种刈割次数,从苜蓿各茬次产草量、饲用品质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研究适宜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的合理刈割制度。试验结果显示:末次刈割时间确定情况下年刈割5次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年刈割5次处理时产草量和年刈割4次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年刈割6次处理,而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年刈割4次和年刈割6次处理。两个品种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值)均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饲用品质更优,表现趋势一致。综合考虑苜蓿产草量、粗蛋白产量和饲用品质,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以年刈割5次为宜,建议第1茬草刈割在现蕾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第2茬草刈割间隔为30d,而第3茬、第4茬和第5茬草刈割间隔为40d,此种刈割方式为该地区苜蓿优质高产的合理刈割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黄土高原地区陇东苜蓿(Medicago sativa ‘Longdong’)草地的合理利用方式,本研究于2012至2013年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陇东苜蓿单播试验,试验分为多次刈割和一次刈割两种利用方式。结果表明:两年在多次刈割条件下陇东苜蓿的株高累积量、分枝数累积量和总产量均显著高于一次刈割;多次刈割条件下陇东苜蓿的粗脂肪(ether extract, EE)和粗灰分(Ash)含量显著高于一次刈割,而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显著低于一次刈割;多次刈割条件下陇东苜蓿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 EE、 Ash和NDF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一次刈割。相关分析显示,在一次刈割条件下产量与株高、分枝数以及CP、Ash、NDF和ADF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在多次刈割条件下,产量与株高、分枝数、CP和EE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NDF和ADF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 0.01)。综上所述,多次刈割较一次刈割提高了苜蓿产量,并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是一种适宜黄土高原陇东苜蓿草地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饲用小黑麦适宜刈割时期及刈割次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低平原区以中饲828和NTH1048饲用小黑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刈割时期及刈割次数对其生长发育,饲用品质及产草量的影响,测定分析了不同生育天数内株高、干物质积累量、鲜干比、茎叶比、茎数、粗蛋白含量及二茬草的产草量等性状指标。结果表明:饲用小黑麦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粗蛋白产量的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鲜干比呈递增趋势,茎数、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鲜草产量、茎叶比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回归模型。综合分析得出,饲用小黑麦1次刈割应在抽穗初期至抽穗期进行,且1次刈割产草量最高为48 119kg/hm2,优于2次刈割产草量,如春季进行多次刈割时,每次刈割应在拔节期以前完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哈尔滨市几种一年生牧草不同刈割高度下,再生性能及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刈割时留茬高度不同,对牧草的产量有显著影响。晚熟籽粒苋留茬50 cm,刈割时期为抽穗初期,刈割次数可达到3次,总产量可达到54 500 kg/hm^2;晚熟苦荬菜株高达到60-100 cm,留茬20 cm,产量达到43 950kg/hm^2;菊苣株高50-60 cm,留茬5 cm,产量达到50 700 kg/hm^2;高丹草留茬20 cm,产量达到96 30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