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明用于生物防治的白僵菌菌株和家蚕来源白僵菌的关系,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对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白僵菌生防菌株Bb10和收集自广西象州、宜州、环江等蚕区的4株家蚕白僵菌分离株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进行比较。菌株的鉴定结果表明:象州寺村镇的家蚕白僵菌Bb9和广西生防白僵菌Bb10均为卵孢白僵菌;象州中平镇的家蚕白僵菌Bb3和环江家蚕白僵菌Bb12为球孢白僵菌;宜州家蚕白僵菌Bb11为小球孢白僵菌。上述5株白僵菌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量、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及对家蚕的毒力存在差异。生长最快的是Bb9菌株和Bb10菌株,且二者的菌落形态均呈棉絮状,但Bb10菌株的分生孢子较Bb9菌株的分生孢子要大很多;产孢量最高的是Bb10菌株和Bb11菌株;Bb3菌株对家蚕的毒力最强,Bb9菌株和Bb10菌株的毒力相对较弱。上述结果暗示广西蚕区白僵病的病原来源非常复杂,部分蚕区的家蚕白僵菌与生防用白僵菌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作为家蚕白僵病的溯源和防控依据。  相似文献   

2.
生物防治白僵菌与家蚕病原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初步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广州市森林保护用生防白僵菌Bb2、华南农业大学保存生防用白僵菌Bb7以及收集自广东省化州蚕种场、化州市笪桥村、翁源县硝村等蚕区的3株家蚕白僵菌分离株(Bb8、Bb13、Bb14),分别用PDA培养基进行分离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比较,为开展家蚕白僵病的病原溯源和防控研究,以及为评估蚕区使用白僵菌农药对养蚕生产安全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上述5株白僵菌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量、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存在差异,生长最快的是Bb2菌株,产孢量最高的是Bb8菌株和Bb13菌株;2株僵蚕蛹来源白僵菌Bb8、Bb14的分生孢子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球形或近球形,二者同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研究结果还显示部分蚕区的家蚕白僵菌与生物防治用白僵菌有一定程度的生物学特征相似性,而相同地区的家蚕病原白僵菌也存在差异,这暗示广东蚕区家蚕白僵病的病原来源复杂,对于2株生防用白僵菌菌株Bb2、Bb7是否为家蚕病原白僵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选择出适宜川西北高寒牧区草原蝗虫的最佳病源微生物农药,本文选择了0. 4亿孢子/毫升蝗虫微孢子SC、2. 5%绿僵菌OL、4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WP对草原蝗虫进行防治试验,比较三种病源微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三种病源微生物农药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速效性好于蝗虫微孢子,药后10d防效分别为85. 01%和84. 12%,显著高于蝗虫微孢子的防治效果;而蝗虫微孢子持效性好于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药后30d防效为72. 32%,且残存蝗虫感病率30d时达到70. 01%,显著高于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对蝗虫感病率。  相似文献   

4.
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cq菌株为昆虫致病性真菌,能感染家蚕发生绿僵病。显微镜下观察菌株体外培养产生的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3.2~4.6μm×2.5~3.2μm,分生孢子梗单生,具有3~4个轮状分支,每个分支着生2~3个瓶梗,瓶梗基部膨大,在瓶梗顶端尖处着生分生孢子。在感染莱氏野村菌的家蚕幼虫血液中可观察到菌株产生的大量豆荚状、酵母状芽生孢子,病蚕血液呈浑浊的乳白色,体表出现褐色病斑,反应迟缓,尸体逐渐僵化,被鲜绿色的孢子粉覆盖。另发现该菌株在感染家蚕幼虫的体表和血液中能产生菱形晶体,同时菌株在体外培养基上培养时也观察到大量的正八面体菱形晶体,且改变培养温度和pH值,晶体产生的时间延长,形状和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六面体形状及不规则形状晶体。推测莱氏野村菌cq菌株产生的晶体可能是有利于菌株感染家蚕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5.
对厚垣普可尼亚(Pochonia chlamydosporia)ARSEF3539真菌的生长特性——菌丝生长过程、形态、分生孢子与厚垣孢子的形成及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发现,该菌在0.4 g/L玉米粉琼脂固体(CMA)培养基和沙氏葡萄糖琼脂(SDA)培养基2种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略有不同,S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快,菌落为厚重的白色棉絮状;CM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略慢,菌落为较单薄的棉絮状。2种培养基上菌丝皆呈放射状生长,菌丝致密,气生菌丝发达,分生孢子梗单个或轮生于菌丝,每个孢子梗有4~5个分支,每个分支顶端分生孢子聚生,孢子透明,呈卵圆或圆形。老的气生菌丝膨大处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内部砖格状、多室、厚壁。  相似文献   

6.
卵孢白僵菌感染草地蛴螬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屠敏仪  刘太勇 《草地学报》1995,3(4):283-288
从湖南南山牧场草地上自然罹病的蛴螬虫体上分离出一株卵孢白僵菌。在室内和野外人工草地进行蛴螬活虫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用卵孢白僵菌孢子液感染蛴螬活虫,30天内蛴螬感染率达64.6─92.1%;野外草地试验,用卵孢白僵菌制成菌剂拌少量细土撤于地表,20天内,蛴螬感染率为70%以上。  相似文献   

7.
白僵菌感染桑天牛幼虫致病过程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与寄主桑天牛(Apriona germari)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关系,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白僵菌分生孢子在桑天牛幼虫体表的侵染及穿透过程。结果表明,白僵菌分生孢子接种后8 h就可以附着于桑天牛幼虫体壁,12 h时可见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和附着胞,16 h即可穿透幼虫体壁;桑天牛幼虫体壁不同结构区影响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速度、附着胞形成以及芽管长度,与幼虫体壁的其它结构区相比,在幼虫体表节间膜处的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早,生长更快,并且孢子不会从幼虫体表的气孔侵入;已死亡虫体的表皮、气门均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8.
<正>球孢白僵菌(B.bassiana)属于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丛梗孢目(Moniliales),丛梗孢科(Moniliaceae),白僵菌属(Beauveria),是广泛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真菌类杀虫制剂。球孢白僵菌在虫体内生长繁殖,消耗虫体内养分,形成大量菌丝和孢子,布满虫体全身,同时  相似文献   

9.
罗平 《广西蚕业》2003,40(2):54-54
时下,由于气温高湿度大,农村养蚕发生家蚕白僵病的现象较多,并有蔓延趋势,对农民养蚕增收影响很大,白僵病如何被传染和怎样防治?是蚕农常咨询的问题。 家蚕白僵病是由真菌中的白僵菌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到桑叶或蚕体上。在气温24℃~28℃、相对湿度85%以上的条件下,白僵菌的分生孢子发芽并侵入蚕体寄生、繁殖、分泌毒素,从而引起蚕儿发病。蚕死后,随着体内寄生菌的增殖逐渐变硬,再过1~2天后,尸体被菌丝和白色粉末状的孢子所覆盖。孢子通过风力扩散到环境中,继续传染。因此,养蚕发生此病,如处理不好,很难控制。其预防措施为:一、严格消毒。…  相似文献   

10.
对禾草云斑病病原菌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其病原菌菌落铺展,菌丝白色, 产孢细胞直接从菌丝生出,分生孢子梗缺,圆筒形,双孢10~20×2.5~5μm,孢子顶细胞具有锐角或直角向的喙状突起.菌丝生长温度范围6~39℃,最适温度24℃,孢子萌发温度范围6~36℃,最适温度24℃;菌丝和孢子在温度达70%以上均可萌发,并随湿度升高菌落铺展扩大,孢子萌发率升高,在水滴处理中孢子萌发率最大;不同光照处理均可促进菌丝生长,但差异不显著,光暗处理有利于孢子萌发,连续光照、黑暗均不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pH值范围为2.5~7.5,最适pH值3.5~4,孢子萌发pH值为2.5~7.5,最适pH值为4.  相似文献   

11.
家蚕抵抗白僵菌感染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僵菌分生孢子在不同抗性品种蚕幼虫体表面,自萌发到侵入的全过程都不形成一个明显象附着胞那样的构造;分生孢子萌发后的侵入情况可观察到三种不同状态;蚕毛窝间隙、气门是自僵菌易侵入的部位之一.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蚕.对白僵菌的感染性存在差异.家蚕体壁的表面构造,化学性质的防御反应,以及家蚕血液对白僵菌发育、增殖的影响.是造成此差异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家蚕黑尾病主要是由曲霉菌在蚕尾部寄生引起的一种真菌病 ,从病蚕中分离到病原菌有两种 ,一种孢子表面棘多而长、黄褐色 ,孢子大 ,直径 4~ 6 μm ;一种孢子表面棘短而少、蓝绿色 ,孢子小 ,直径 2~ 3μm。黑尾病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多发 ,多发生于 4龄中期至 5龄中期。黑尾病病原菌侵染寄生家蚕的过程是 :病原菌分生孢子附着在蚕尾部背板与节间的三角形节间膜处 ,分生孢子发芽侵入蚕体产生黑色小病斑 ,随病情加重病斑加大 ,甚至在病斑处出现节间断裂 ,直至形成黑尾症状。使用药剂防治黑尾病以 5 %亚迪蚕保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与鉴定为家畜寄生线虫病防治的工作者提供更多候选菌种。方法:采用玻片法、琼脂块法,观察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形状并测其大小,从而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圆形,1个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不分枝,8~11个分隔,顶端形成烛台状分枝,在短而小的齿梗上产生3~12个分生孢子,稀疏,呈头状排列,厚垣孢子黄色,球形或椭圆形,单生或串生,直径14~22μm,一般在培养20 d后形成。捕食器为粘性网。最终鉴定为弯孢节从孢。  相似文献   

14.
<正>微粒子病由微粒子原虫感染而发生,微粒子原虫能在蚕的幼虫,蛹、蛾、卵各期体内寄生繁殖,形成孢子.蚕种生产中我们利用显微镜检查微粒子孢子,测知各批饲养的蚕儿是否感染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15.
犬球虫病是一种由孢子纲球虫目艾美尔科中的等孢子属球虫引起的,以出血性肠炎为主要症状,血便、贫血、衰弱、脱水、食欲减退为特征的疾病.等孢球虫的形态特征是卵囊内有两个孢子囊,而每个孢子囊内含有4个子孢子.犬等孢球虫卵囊呈宽椭圆形,无色,有2层薄而光滑的卵囊壁,无微孔,是犬粪中最大的卵囊.此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环境下发育为含有两个孢子囊的孢子化卵囊时就具有感染性.犬吞食了感染性卵囊时就会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发生于高温多湿季节,在环境卫生不良和饲养密度较大的犬场常会严重流行,患病和带虫的成年犬、猫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6.
<正>1病原鸡球虫属原生动物门艾美耳科艾美耳属,鸡球虫是宿主特异性和寄生部位特异性很强的原虫。球虫卵囊须经孢子生殖,形成孢子化卵囊,方具有感染性。球虫卵囊随鸡粪排出后,在合适的温度(22~28℃)、湿度(75%)和有氧条件下,经过孢子化生殖,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孢  相似文献   

17.
梨树煤污病主要为害叶片与果实 ,使叶片光合作用下降 ,导致树势衰弱 ,影响花芽的形成与发育质量。果实上煤污病为害产生黑污斑影响果实外观 ,降低果实品质。1 症状 梨树煤污病在叶片与果实表皮上产生菌丝层即黑霉层 ,像一层煤烟附在叶片与果实上面 ,用手抹 ,可以抹去菌丝层。2 病原菌 煤污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错综分枝 ,有许多厚壁的褐色细胞。菌丝几乎全表生 ,形成薄膜 ,上面生有小黑点为分生孢子器。有时菌丝细胞可分裂成厚垣孢子状。分生孢子器半环形 ,直径 70~ 10 0 μm ,高 2 0~ 4 0 μm ,分生孢子圆筒形 ,直或稍弯 ,无…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我省养蚕业和蚕种制造业上危害最大的原虫病就是由微孢虫类寄生引起的家蚕微孢子虫病。它是一类营专性寄生生活的原生动物,目前我省因患微孢子虫病而烧毁的蚕种数量也逐年增加,损失巨大,如不采取坚决有效措施,对我省蚕业将会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工业生产和创汇收入。 (一)传染发病规律 1.胚种带微孢子虫病——垂直传播微孢子虫病原侵入蚕的卵巢、进入卵管,在卵内形成孢子。这种母蛾所产卵,孢子就经卵传递。孵化的下一代蚕儿即感染发病(胚种带微孢子虫病)。这种垂直传播感染的机会较多,病势也较急,多在二、三眠发病死亡。是  相似文献   

19.
蚕白僵病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多湿地方、多雨季节,蚕就容易发生白僵病。蚕期如果忽视消毒防病工作,就会造成白僵病的大流行。 一、白僵病发生原因 1.小蚕共育室的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没有按规定的标准进行消毒,蚕室、蚕具白僵菌残留量多。 2.大小蚕套养。多数联户育蚕的农户没有专用室、具,房屋里间养小蚕、外间养大蚕,或者前屋养大蚕,后  相似文献   

20.
1病原及其传播方式 组织胞浆菌为真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组织胞浆菌属,该菌为双相型真菌。在人类和动物组织内为圆形或卵圆形酵母样形象,寄生于网状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浆内,以芽生方式进行无性繁殖,菌体直径为2~4微米。在陈旧病灶内的菌体一般较大,但由于制片过程的固定、脱水等因素的影响,菌体胞浆常浓缩集中于中央,故与胞壁之间出现空白带。死亡的菌体往往仅残存1圈细胞壁。在土壤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于室温下培养,菌体生长缓慢,可产生白色、棉花样菌丝体,逐渐转变为淡黄色、褐色。菌丝有分枝和分隔,初期在菌丝的分枝上常附有圆形光滑或梨形状直径为2~3微米的小分生孢子。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则形成壁厚、大圆形的棘状大分生孢子或厚膜孢子,这种有棘状如齿轮状的大分生孢子,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