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Walker))与其他鳞翅目昆虫[1]一样,授精是以精珠的方式进行的。精珠是在交配时,由雄蛾阳具的内阳茎外翻,送进雌蛾的交配囊中。精珠内的精子通过导精管进入阴道,然后貯藏于受精囊中。精珠含有几丁质,授精后留在雌蛾的交配囊中,所以雌蛾已否交配,可以用交配囊中有无精珠来检定。并且每一次交配,雌蛾仅接受一个精珠,因此雌蛾交配的次数也可以用交配囊中精珠的数目来断定。  相似文献   

2.
据1963—65年观察:重庆地区小地老虎春季世代田间幼虫的存活率为39.87%,天敌寄生死亡率高达60.13%。第一次发蛾期中,田间种群雌蛾的自然交配率在90%以上;而第二次蛾期交配率驟降至10%左右。交配率的下降与成虫未取得补充营养有密切联系。試驗結果说明,春季大量幼虫因天敌寄生消亡过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二代幼虫的发生数量。但造成夏季世代田间虫口数量急剧下降的决定性因素是,4月中旬以后由于缺乏补充营养,大量雌虫没有交配产卵,不能繁殖后代。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雄蛾的交配能力等生物学特性, 正确评价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杀雄蛾的田间应用效果, 本研究借助监控设备观察了梨小食心虫雄蛾与雌蛾的交配时间段、交配持续时间、雄蛾交配次数、雄蛾首次交配及末次交配日龄, 研究了雄蛾日龄对交配率的影响, 雄蛾交配次数对雌蛾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梨小食心虫雄蛾能与多头雌蛾交配, 且从1日龄至19日龄期间均能与雌蛾交配。随着雄蛾日龄的增加, 其与雌蛾交配率降低, 雄蛾交配次数的增加对雌蛾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田间使用性信息素诱杀一定数量的雄蛾对降低后代种群数量有一定的作用, 但只有在短时间内将雄蛾数量减少到一定范围内才可起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4.
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成虫趋光性弱,用灯诱法预测虫情效果不大,我们于1975年开始试用性外激素粗提物作虫情测报,指导大田防治的研究,结果如下: 雌娥性外激素活性:用水盆式诱捕器,每个诱捕器放未交配活雌蛾一头,于晚上进行田间诱捕,共77次,593盆,总诱雄量2040头,平均诱捕率52.5%,诱雄量3.4头/  相似文献   

5.
曾伟  张莉敏 《江西植保》2014,37(3):250-253
通过黏胶型性诱捕器和灯测2种方法对玉米大螟越冬代成虫的同地对比诱测结果表明,黏胶型性诱捕器监测越冬代大螟成虫效果好,其诱蛾趋势和峰型与灯诱基本趋于一致,可用于替代灯诱监测。对比分析发现,大螟性诱测的第2蛾峰高峰日,与灯诱测的雌蛾发蛾高峰期相吻合,可作为性诱简化精准预测第1代大螟发生期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可以将该地此蛾峰日、峰日后的7 d分别作为雌蛾的发蛾高峰期、盛末期,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确定。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就可对第1代大螟卵孵高峰期、盛末期作出预测。该法适宜基层测报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2007-2009年连续3年应用探照灯诱虫器和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并结合雌蛾卵巢解剖对稻纵卷叶螟种群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探照灯诱虫器能有效监测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其数量变化规律与佳多测报灯灯下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监测峰次多于佳多灯.探照灯诱虫器对稻纵卷叶螟的诱蛾量显著高于佳多灯,且对起飞迁出、过境、迁入降落虫群均具有较强诱捕作用.据此提出了以探照灯诱虫器、佳多测报灯诱虫突增情况和雌蛾卵巢解剖情况为标准的探照灯诱虫器诱蛾虫源性质判断方法,并以此方法,对探照灯诱虫器诱捕迁入、过境和迁出稻纵卷叶螟进行了个例分析.  相似文献   

7.
赖向阳 《植物保护》1984,10(5):40-40
我站于1982和1983两年,使用江苏省激素研究所合成的小地老虎性诱剂作发生期预测,此法较之传统的糖醋酒液诱蛾有如下优点: 1.诱蛾频率高 1983年早春系统观测31个夜晚,共93钵次,诱到小地老虎成虫有71钵次,诱蛾频率0.76;而设置于相对相同生境的糖醋酒液只有33钵次诱捕到蛾子,诱蛾频率0.35。反映出性诱剂有稳定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阐明草地螟的迁飞危害规律,研究了2012年6月迁入河北康保城关的成虫种群消长过程,并分析了主要生理特征及环境条件与之的关系.结果显示:黑光灯单灯诱蛾量由6月16日的561头增加到17日的3 451头,但18日和19日的诱蛾量则下降到1 771头和118头,田间百步惊蛾量由17日的3 000头下降到19日的60头;虽然迁入地具有适宜的温度和蜜源条件,但由于其环境湿度太低(42%),不利于成虫生殖是成虫再迁出的主要原因.迁入成虫卵巢级别在2~4级之间,17日具3级卵巢的成虫比例显著多于19日的,而具4级的显著少于19日的,但具2级的在17、18日和19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3天的成虫性比无显著差异,成虫交配率均在80%以上,但19日的成虫交配率显著高于17日的.这些结果较好地阐明了草地螟田间迁入和再迁飞种群的生理行为特征及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
葡萄透翅蛾大田性诱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93年作者在上海市松江县苗圃用性引诱剂诱捕葡萄透翅蛾,苗圃葡萄种植面积约2.8ha,设置粘胶诱捕器53-55只,每只用一含E3,Z13-18:OH300-500μg的硅橡胶塞作诱芯,6年依次诱杀雄蛾457、579、551、541、881和768头。试验期间,用雌蛾缚翅拴放法检测,雌蛾田间交配率高于47.6%;用雄蛾标记释放法检测,诱捕器的田间诱蛾率为30.6%。试验证明,此种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漯河地区地老虎类成虫的种群动态,2006年-2021年,在河南省漯河利用虫情测报灯对其成虫种群进行了持续监测。结果表明,16年诱集的地老虎类害虫共计4种44 899头,主要包括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Hüfnagel)、大地老虎A.tokionis Butler、黄地老虎A.segetum(Denis et Schiffermüller)和八字地老虎Xestia c-nigrum(Linnaeus),不同种类间年诱虫量差异较大。混合种群发生盛期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小地老虎在河南漯河1年可见4代成虫,以第1代诱虫量最大;诱虫高峰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1代)和7月上旬至8月上旬(2代);近16年间小地老虎在各年均为优势种,但其虫量和诱虫的比例在近几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黄地老虎年度诱虫量在近几年上升趋势明显,诱虫高峰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大地老虎成虫盛发期在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八字地老虎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但全年无明显的诱虫高峰;而且这两个种类的诱虫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11.
2004-2006年连续3年应用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和传统普通黑光灯对草地螟种群监测和诱杀结果表明,两种诱虫灯均可有效监测草地螟种群动态,自动虫情测报灯对高密度草地螟种群诱杀效果显著,诱蛾量明显高于普通黑光灯的,而普通黑光灯对低密度种群诱杀较为有效。两种灯光诱捕器监测的草地螟种群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每天诱蛾数呈极显著相关(r2004=0.973、r2005=0.990和r2006=0.981,p<0.01),但黑光灯下草地螟种群始见期较早而终见期较晚。两种灯下诱捕的草地螟雌蛾数均大于雄蛾数,但灯光诱捕器之间诱捕的草地螟雌雄性比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2.
应用昆虫性诱剂作诱杀法、迷向法防治害虫,交配率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防治效果考查指标。为此,我们在1981年考查迷向法防治红铃虫的效果时,学习应用《开放式雌蛾交配测定法》,未取得理想结果。1983年,试用粘线挂蛾法测定田间雌蛾交配率获  相似文献   

13.
性诱剂监测玉溪烟区烟草上夜蛾类害虫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玉溪烟区烟草夜蛾的为害规律及防控对策,在自然条件下利用性诱剂对斜纹夜蛾、小地老虎、烟青虫进行多年诱捕监测,并对诱蛾量与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溪烟区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在冬季能正常羽化,诱蛾量为斜纹夜蛾小地老虎烟青虫;斜纹夜蛾最佳诱蛾期为4月下旬—5月下旬和10—11月,其次是6—9月;小地老虎最佳诱蛾期为2—3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中旬和12月下旬;烟青虫有效诱蛾期主要集中在5—6月。诱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表明,斜纹夜蛾诱蛾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多;小地老虎诱蛾量随日照时数增加而增多,随空气相对湿度和日最低气温升高而降低;烟青虫诱蛾量随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加诱蛾量增多。防控策略:防治斜纹夜蛾于整地理墒或烟苗移栽后在田间安置诱捕器诱杀,8月中旬(中部叶采烤期)结束;防治小地老虎于前茬小春作物花期(2—3月上旬)在田间安置诱捕器诱杀,5月底至6月上旬(烟株团棵期)结束;防治烟青虫于整地理墒后在田间安置诱捕器诱杀,6月底至7月上旬(烟株封顶7 d后)结束。  相似文献   

14.
前言 应用灯光诱杀松毛虫蛾,一夜间通常出现两次扑灯高潮,第一次高潮在入夜后一小时内,第二次高潮则在午夜。严静君等(1980)的研究也同样发现这些规律,这与什么因素有关?辽宁农学院森保组(1979)以200瓦灯诱所得的蛾,雌蛾占总数的57%,而腹内含卵情况为羽化初、盛期以半腹卵占比例大,末期以空腹和仅含少量卵的雌蛾占  相似文献   

15.
2020年7月-10月在我国南方3大稻区的6省(区)12个点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的食诱监测试验, 并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等传统监测技术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食诱监测可准确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动态, 其峰次?峰期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基本一致?4种监测方法在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稻区?单季中稻区和华南双季晚稻区同期监测到3个?2个和1~2个峰次, 峰期依次为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旬?从日均诱蛾量和峰日蛾量看, 食诱监测总体优于性诱, 但差于灯诱和田间赶蛾; 食诱监测的专一性较高, 靶标数量占总诱虫量的比率一般高于85%, 但不及性诱(95%以上); 从雌?雄蛾的总量对比及逐日对比看, 食诱监测性比均大于1?综合分析表明, 食诱监测具有使用方便?反应灵敏?专一性较强?雌雄同诱的优点, 为精准监测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农业迁飞性蛾类害虫在我国迁飞过渡带地区的种群动态。2015年—2019年,在河南省漯河市利用高空探照灯对迁飞性蛾类害虫进行监测。结果表明,5年诱集的主要迁飞性蛾类害虫共计7种70 026头,其中夜蛾科主要包括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 (Rottemberg)、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schler)和草地贪夜蛾S. frugiperda (J.E.Smith),螟蛾科主要包括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不同种类间年诱虫量差异较大。从5年的诱虫总量来看,棉铃虫和黏虫为优势种;小地老虎、二点委夜蛾和甜菜夜蛾为丰盛种;稻纵卷叶螟为常见种。混合种群发生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棉铃虫每年形成4个高峰期,其中8-9月(第3代和第4代)诱蛾量最大,占5年诱虫量的80.11%。黏虫有3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8月15日灯下首见,和其他6种蛾类当年同期诱虫数量比较,为常见种。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一年发生4~5代,第一代和第五代发生在棉田外寄主植物上。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始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卵10.6℃和46.2日度,幼虫9.0℃和245.9日度,蛹12.8℃和144.7日度,全世代11.7℃和454.1日度。雌蛾交配率50%左右,多数交配1次,交配了的雌蛾平均产卵千粒以上。幼虫食料种类对幼虫的发育速度,脱皮次数,幼虫体色,蛹的素质和雌蛾生殖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幼虫在自然日长12小时左右和温度20℃左右发育,化蛹后处在19℃以下的温度下,出现50%左右的滞育蛹。田间越冬的蛹4月中旬至5月羽化,越冬蛹期平均202~210天。田间种群消长属第三代多发型。7~8月降雨适量,分布均匀,对棉铃虫发生有利。近年来由于棉区耕作制度和作物品种的变化,棉铃虫的发生趋向减轻。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杨树叶气味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加拿大杨树枝把田间诱蛾试验,单把日平均诱蛾4.17头,雌性比为1.72;在加拿大杨树枝把中加入棉铃虫性诱剂诱芯后,单反日平均诱蛾5.5头,雌笥比为1.86。鲜加拿大杨树叶粗提物对棉铃虫刚羽化处女雌蛾引诱效果为26.67%;经过堆放2天垢杨树叶粗提物对棉铃虫刚羽化的处女雌蛾引诱效果为44.44%。  相似文献   

19.
2002~2004年,通过对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和普通黑光灯诱集的重要害虫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两种灯在农田诱集昆虫消长动态的差别。结果表明,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诱集粘虫、玉米螟、豆天蛾、小地老虎、棉铃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褐飞虱等主要害虫的灯下成虫消长曲线与普通黑光灯(白炽灯)基本吻合,但峰数偏多,峰值偏高,有时始见期偏早,终见期偏晚,成虫发生盛期、雌成虫发生盛期有所提前,高峰日、雌成虫高峰日偏早。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不同测报工具对草地贪夜蛾成虫诱集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9年,在河南省开展了不同测报工具对草地贪夜蛾成虫诱集效果的研究。通过对市售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诱捕器和自动虫情测报灯、高空测报灯的诱蛾情况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诱捕器和两种测报灯在7—9月的诱蛾量变化基本一致,以9月的诱蛾量较大,均可指示田间害虫的盛发期。不同性诱剂诱捕器产品的诱蛾量总体不高,其中以有效成分(含量≥3 mg)为顺-7-十二碳烯乙酸酯、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顺-9-十二碳烯乙酸酯的PE胶管诱芯Ⅰ和有效成分(含量1.45 mg)为顺-7-十二碳烯乙酸酯、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的PVC胶管诱芯Ⅱ诱蛾量相对较大,7—9月平均累计诱蛾量分别为31.27头/诱捕器和28.49头/诱捕器。灯诱监测草地贪夜蛾的始见期晚于性诱监测结果,7—9月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测报灯的平均累计诱蛾量分别为17.11和166.80头/灯,在害虫具一定种群数量时监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