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后裸苗移栽短季棉连作模式关键栽培措施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粮棉争地矛盾不断加剧.而发展麦后移栽短季棉连作模式,是充分利用耕地和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实现粮、棉双高产,改善品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研究麦后裸苗移栽短季棉连作模式下适宜移栽期、移栽苗龄、移栽密度和移栽棉花化学调控等栽培措施对棉花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早熟性和成铃进程、株高、果枝数和果枝始节等指标的影响,为本技术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永年县位于河北省南部,现有耕地约6万hm^2,农业人口81.9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棉花、小麦是永年县主要作物。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棉田综合生产能力,缓解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的矛盾,2009年永年县开始试验、示范推广麦后棉苗移栽新技术,利用移栽棉和小麦连作,在植棉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一年多收一茬小麦,棉花一年一熟种植改为棉花、小麦一年两熟种植,将春棉田撂荒白地变为麦田,实现四季长青。  相似文献   

3.
李平  谢淑芹 《中国棉花》2021,48(3):30-32
麦棉套作模式是依据小麦、棉花的生长习性和发育特点而集成的一项种植模式,具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缓解粮棉争地矛盾优点。通过分析麦棉套作模式下影响棉花生长的因素,认为麦棉套作模式中棉花苗期遮阴导致光温资源不足、小麦根际化感物质对棉花的抑制作用和麦棉间水肥资源竞争是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为麦棉套作模式发展和棉花的田间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南阳盆地麦后直播棉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麦棉两熟套种的耕作制度与进一步提高粮棉油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机械化不相适应,转为麦棉连作栽培事在必行,是解决当前粮棉争地、争肥、争劳、争光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增产增收的新途径,也有利于机械化的发展。棉花麦后直播的播种期比春棉晚40~50d,生育期短,调节期有限,要做到早熟、优质高  相似文献   

5.
棉花一年单作效益低,麦棉套种一年连作两熟不利于机械化耕作,抗虫麦后直播棉一年纯作两熟,既解决了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的矛盾,同时又显著地增加了产出效益,促进了农业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深受现代棉农欢迎.  相似文献   

6.
麦棉套种是协调粮棉争地矛盾,实现粮棉双丰收,提高田间总体经济效益的一项有力的技术措施。多年来,经过科研单位进一步试验研究、技术更新、措施配套,粮棉产量得到了提高,面积逐年扩大,关中棉区麦棉套种已发展到2.7万公顷。陕西省棉花研究  相似文献   

7.
棉花麦后移栽与麦棉套作两种方式的比较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阳棉花麦后移栽和麦棉套种两种种植模式的综合比较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麦棉套种相比,麦后移栽种植模式下棉花枯黄萎病发病期推迟,且显著减轻;小麦的播种、管理和收获都利于机械化操作,显著提高了管理效率;麦后移栽比麦棉套种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粮食生产。粮棉争地矛盾重新显现。满幅种植小麦、油菜,在前茬收获后种植棉花即所谓种植茬棉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的有效途径。选择好茬棉品种、改进栽培技术进而提高茬棉产量、保证棉花质量是茬棉种植成功的关键所在。中棉所52高产、优质、抗虫、抗病,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生产上一般用作春棉或者麦棉套种。近年来,我们在长江棉区南襄盆地亚区不少地方应用中棉所52进行茬棉试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一) 麦棉套种是耕作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改变了北方棉区传统的棉花一年一熟制为小麦棉花套种两熟制。较为合理地解决了棉区粮棉争地的矛盾,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值,增加了经济收入,开辟了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由于麦棉套种很好地解决了粮棉争地矛盾,因此,近年来在鲁西南地区发展很快,目前,汶上县麦套棉面积约占棉田面积的85%。在长期麦棉套种生态条件下,棉花害虫的发生为害与纯作棉田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主要害虫得到了控制,次要害虫却有回升1988~1990年我们在省植保总站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1.
棉花麦后搬钵大苗移栽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麦棉套作田小麦机械化收获和麦田预留棉行的整地、移栽等,投入大,费工费时,已成为影响麦棉两熟区域棉花面积和总产稳定的主要障碍因素.本文就多年的研究、试验、示范结果,谈谈棉花麦后搬钵大苗移栽,麦棉双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2.
稻棉连作     
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指引下,为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夺取粮棉双高产探索门路,我站从1973年开始进行水稻、棉花连作栽培试验。三年试验结果证明,稻棉连作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的栽培制度。它对于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夺取粮棉双丰收提供了新的门路,尤其是在人多地少,上少田多的地区更是发展棉花生产的有效途径。一、试验方法及管理过程品种选择:水稻为广陆矮4号,棉花为岱红岱。试验土质为沙壤土,肥力中等。水  相似文献   

13.
以直播春棉为对照,田间调查比较棉瓜套种、麦后移栽、棉蒜套作、麦棉套作和育苗移栽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影响不同.与直播春棉棉田相比,棉花整个生长季节育苗移栽棉田平均百株棉铃虫落卵量减少,其他棉田均有所增加,棉瓜套种和麦后移栽棉田平均百株棉铃虫幼虫数量增加,其他棉田均有所减少,差异均不显著;除麦后移栽棉田外,其余棉田棉蚜发生量均增加;棉叶螨均有所减少;棉蓟马有所增加;除育苗移栽棉田外,棉叶蝉均有所增加,差异均不显著;绿盲蝽均明显增加.与直播春棉棉田相比,棉花整个生长季节草蛉均有所增加,棉瓜套种和麦后移栽、麦棉套作棉田差异显著,其余均不显著;棉瓜套种和棉蒜套作棉田平均百株龟纹瓢虫量有所增加,其余棉田有所减少,差异均不显著;麦棉套作棉田草间小黑蛛增加,棉瓜套种、麦后移栽、棉蒜套作和育苗移栽棉田草间小黑蛛均减少,育苗移栽棉田小花蝽平均百株增加,其余棉田均有所减少,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因此要根据不同种植模式棉田不同害虫和天敌发生规律进行棉花害虫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4.
棉花是大英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0.67万hm2以上,人均植棉收入158元。近年来,为了提高棉田经济效益,降低植棉风险,广大棉花科技人员,充分利用棉田前期、中期、后期有利的光热条件,大力开展棉田综合利用,改麦(油)后棉为麦棉套作,实行“彻底改制,规范改制,科学改制”。为了克服粮棉争地矛盾,在小春播种小麦时,采用人力机播或挖沟点播,使“种子、密度、肥料”三不减以增加小麦基本苗,使小麦产量不减。利用预留行种植短季作物,提高棉田复种指数,实现全年增收。据1998年县棉办统计,全县预留行面积4…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县棉花由一年一熟改为营养钵育苗移栽麦棉两熟,或棉瓜菜多熟,提高了经济效益,缓和了粮棉争地矛盾,同时也保证了棉田面积的稳定。但由于生态条件的变化,棉花多种病虫害的发生量、危害期、危害程度与单作棉田有较大差异,其主要特点是“两轻四重”。  相似文献   

16.
麦棉套种是增产粮棉的有效种植方式。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和栽培管理水平的提高,麦棉套种面积逐年扩大,增产也较为显著。根据河南省4年(1980~1983)8处试验结果,麦棉套种比单作棉花平均每亩减产皮棉6.9公斤,增产小麦168.5公斤,主产品亩产值提高了12.7%。1983年麦棉套种面积为413万  相似文献   

17.
舞钢市棉花生产主要以春棉为主。近几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粮棉争地矛盾日益突出,在大力发展间作套种的基础上,发展夏棉生产,麦后种植短季棉,既能充分利用耕地和光热资源,实现粮棉双高产,又是一条保粮增收的有效途径。2008年舞钢市种植夏棉220hm2,其中有80hm2是麦后直播,140hm2是油菜茬直播。通过采取增加密度、早间定苗、增施提苗肥、加强化控、及早剪除空枝和无效花蕾等有效的促早发措施,虽然晚种,仍取得了单产皮棉708kg·hm^-2的收成。  相似文献   

18.
麦后移栽棉增产机理及优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植棉经济效益低,棉农植棉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探索出了适宜当地具体条件的麦后移栽棉优化技术,有效地稳定了棉花面积,促进了粮棉双增产。麦后移栽棉比麦垄直播棉土地利用率提高了50%,增加了麦子播种面积。小麦亩产280公斤,比麦垄麦亩增117.3公斤。棉花皮棉亩产79.1公斤,比直播棉亩增8.1公斤,增  相似文献   

19.
3—2式麦棉套种棉行的合理配置初探①庄军年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安阳4551123—2式麦棉套种方式能有效缓解麦棉争光、争水等矛盾,有利于粮棉双高产,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益。但从生产实践中发现,东西行向套种时,如果两行棉花与两边小麦等距离配置,北...  相似文献   

20.
鲁西地区棉田间作套种模式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西地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商品棉、蔬菜生产基地,粮棉菜争地矛盾十分突出。近几年,受棉花生产成本增加、产量低而不稳、收购价格大幅下跌等因素的影响,植棉效益下降,棉花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坚持以棉花生产为主,通过高效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