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成熟度对延边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和香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成熟度对延边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和香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糖类随着烟叶成熟度的提高而提高,总氮、烟碱、蛋白质表现则与之相反;适熟采收烟叶主要化学成分较为协调;致香物质总量、新植二烯以外其他致香物质总量以及13种致香物质含量最高,棕色化产物类和类胡萝卜素类致香物质含量增幅较大;感官评吸得分最高,香气质感较好,香气量足特征较为明显,香气质量较优.表明适熟采收是提高延边烤烟香气质量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烤烟中性致香成分与香气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多元统计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烤烟各类中性致香成分与香气质、香气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醛类成分、酮类成分、酯类成分与香气质、香气量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达到5%或1%显著水平,各类成分总量与香气质、香气量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达到1%极显著水平,其相关关系主要表现在苯乙醛、糠醛、巨豆三烯酮1、巨豆三烯酮3、香叶基丙酮、β-大马酮、氧化异佛尔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成分与香气质、香气量的相关上.通过典型相关分析确定了对烤烟香气质、香气量影响显著的主要中性致香成分,为烟叶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猫薄荷(Nepeta cataria)、牛至(Origanum vulgare)和蓝花鼠尾草(Salvia arinacea)4种唇形科植物香气成分,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采集4种植物释放的香气,然后利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ATD-GC/MS)对香气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百里香释放出47种香气成分,猫薄荷39种,牛至29种,蓝花鼠尾草24种.这些物质分别属于萜烯、醛、酮、脂肪烃、酯、醇、苯形烃、其他类物质8大类.在4种植物中,百里香的香气释放量最高.在4种植物香气组分中,醇类化合物释放量最高,其次是萜烯化合物,它们是香气的主要组成种类.2-乙基-1-己醇在4种植物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释放量,可初步推断为百里香、猫薄荷、牛至和蓝花鼠尾草香气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云南片烟感官质量与香味成分的关联关系,改善片烟质量.[方法]以云南片烟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以不同类别致香成分、具体香味成分为出发点,探索影响片烟香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分析表明,8种致香成分中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关联程度最高的为醛类、氮杂环类和酮类,其中醛类物质己醛、糠醛和5,5-二甲基-3-氧基-1-环己烯-1-甲醛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的关联程度最高并且关联序一致.氮杂环类物质吡啶、吡略、2-甲酰基吡啶3种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之间的关联程度最高;其中吡啶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的关联程度最高.酮类物质与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的关联程度排序不尽相同,其中羟基丙酮对香气质、香气量和评吸总分的影响程度最大.[结论]在片烟致香成分与感官质量特别是香气质量研究中,可以重点关注醛类、氮杂环类和酮类物质,对己醛、糠醛、5,5-二甲基-3-.氧基-1-环己烯-1-甲醛、吡啶、吡咯、2-甲酰基吡啶、羟基丙酮和2,3-戊二酮等致香成分.  相似文献   

5.
烟叶香吃味指标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云南代表烟区的烟叶香吃味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按前4个因子对香吃味贡献率>90.1%统计,香气因子(香韵、香气量和浓度)、刺激性、灰色、劲头是影响烟叶香吃味的主要因素。主因子之间,香气因子与刺激性和劲头,刺激性与灰色和劲头表现为正相关。而灰色与香气因子和劲头表现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酶解处理对'贵人香'干白葡萄酒香气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酶解处理对‘贵人香,干白葡萄酒香气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检索定性出未加酶‘贵人香'干白葡萄酒香气物质组分55种,加酶处理‘贵人香'干白葡萄酒香气物质组分68种,主要包括醇类、萜类、酯类、醛类、酮类及酸类化合物.经过AR2000糖苷酶处理后...  相似文献   

7.
豫中浓香型烤烟香气质量与中性致香成分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确定影响香气质、香气量的中性致香成分的物质基础,采用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烤烟香气质、香气量与中性致香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香气质、香气量2个回归方程经显著性测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烟叶中的18种中性致香成分对香气量、香气质直接影响各不相同。香气质受巨豆三烯酮3直接正面影响最大,而受巨豆三烯酮2直接负面影响最大;香气量受巨豆三烯酮2直接正面影响最大,而受巨豆三烯酮3直接负面影响最大。对香气质、香气量起直接正面影响作用的有巨豆三烯酮1、苯乙醇、糠醛以及新植二烯,对香气质、香气量起直接负面影响作用的有假紫罗兰酮、苯甲醇、2-乙酰基吡咯以及茄酮。  相似文献   

8.
春兰又名草兰、朵朵香,为兰科兰属植物.在我国,兰花是高洁、清雅的象征.兰花香气居群芳之首,古人将其誉为"香祖"、"国香"和"天下第一香".兰花是我国主产的传统名花.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烟叶配方打叶后片烟的常规化学成分、主要中性致香成分和评吸质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烟叶主要评吸质量的主要理化指标有总糖、还原糖和总植物碱,与香气质、香气量呈正相关;中性致香成分对感官评吸7个指标中仅对吃味、灰色略有负面影响,对其余5个指标(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和总分)均为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玫瑰香"葡萄6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香气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成分测定分析,揭示不同发育时期香气组分和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玫瑰香"葡萄果实共检测出60种香气成分,在果实的不同发育阶段香气组分及其含量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大的是芳樟醇,相对含量从转色后期的3.24%迅速增加到成熟期的55.26%;其次是C13烷,相对含量从转色前期的1.63%激增至转色后期的18.84%,增加了10.56倍,之后迅速降低,到成熟期消失,与芳樟醇的变化呈负相关;萜类化合物是"玫瑰香"葡萄的主体香气,其中芳樟醇是最主要成分;转色前期—转色后期是香气成分前体物质的合成时期.  相似文献   

11.
普洱茶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香气物质在茶叶中的含量很少,一般只占干物质的0.02%.普洱茶有与其他茶类不同的独特香气,呈香物质及其含量也有所不同,加工过程会导致香气组分及含量的变化.对普洱茶香气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香稻香气形成的生理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非香稻品种华粳籼74为对照,对4个不同基因型香稻的香气及香气合成相关氨基酸和酶进行了比较生理学研究.研究发现:所有参试香稻品种的糙米香气含量均高于对照;香稻品种籽粒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脯氨酸氧化酶活性以及桂香占和培杂软香籽粒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也高于华粳籼74.通过主成分分析证实,游离脯氨酸、脯氨酸氧化酶和总游离氨基酸是香稻香气合成的主要因子,而鸟氨酸转氨酶与香稻香气的形成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烟叶致香物质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致香物质是烟草的重要化学成分,是评价烟草品质、烟叶香气质、香气量及香型的重要指标。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烟草致香物质的机理及提升烟叶品质提供参考,综述了烟叶致香物质组分及其代谢途径、环境因子对烟叶致香物质的影响及其生化基础等内容,展望了未来烟叶致香物质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炒青绿茶干燥后期“升温增香”理论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GC,GC/MS分析炒青绿茶干燥后期采用“升温增香”技术和一般方法加工所得茶样香气.结果表明:采用“升温增香”技术比一般方法加工的茶样,香气组分差异不明显,但含量差异明显,大部分含量明显上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茶样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同一般加工方法相比,“升温增香”所得茶样氨基酸总量及除谷氨酸、组氨酸外其它氨基酸含量下降;可溶性糖总量及组分含量下降.糖胺化合物含量上升.在“升温增香”过程中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利于茶叶香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玉簪属植物花香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在种质资源水平上对玉簪属植物的花香进行评价,并对其香气成分进行研究,阐明其花香气形成的物质基础,为该属植物花香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玉簪属11个种和119个栽培品种的花香气成分,通过对其花香进行感官评价调查了花香类型的多样性,并结合玉簪属植物的遗传关系探讨该属特征香气的来源。【结果】玉簪属植物花香可分为7个等级:无香(0分)、无香-淡香(0-1分)、淡香(1分)、淡香-中等(1-2分)、中等(2分)、中等-浓香(2-3分)和浓香(3分);其中89%的玉簪属植物(前4个等级)没有明显花香,少数玉簪属植物(后3个等级)具有突出的甜香气味,但其花香类型较单调。从玉簪属植物花中分离鉴定了59种香气成分,包括萜烯类38个、苯丙酸类8个、脂肪族化合物12个以及1个含氮化合物。玉簪属植物花香气成分主要为萜烯类,其释放量占总香气成分的73.85%-100%。不同种/品种之间的花香气成分的组成和释放量变化差异很大,中国原产种玉簪(Hosta plantaginea)及其栽培变种重瓣玉簪(H. plantaginea ‘Aphrodite’)的总香气成分及各类化合物的总释放量均最高,与其最浓最特殊的花香气一致。通过主成分分析玉簪属植物香气成分与花香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具有突出甜香气味(中等、中等-浓香和浓香)的玉簪属植物花香气成分因含有高释放量的芳樟醇而显著区别于没有明显花香(无香、无香-淡香、淡香和淡香-中等)的玉簪属植物。芳樟醇可作为玉簪属植物的特征香气物质,其优势合成是玉簪花具有浓郁甜香的主要原因。月桂烯、柠檬烯、(E)-β-罗勒烯和芳樟醇是影响玉簪属植物花香的主要成分,而缺少高含量低嗅感阈值的香气物质是造成玉簪属植物花香类型单调的原因。具有突出甜香气味的品种多数是以H. plantaginea做亲本的杂交后代或其组织培养体系,其他可能来源于日本园艺栽培品种。【结论】玉簪属植物的花香分为7个等级,其香气成分主要为萜烯类,其中月桂烯、柠檬烯、(E)-β-罗勒烯和芳樟醇是影响其花香的主要成分,而芳樟醇可作为该属植物的特征香气物质。玉簪属植物突出的甜香气味多数来自中国原产种H. plantaginea,它是玉簪属植物花香育种中最有价值的亲本。该属还存在其他可利用的香花型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施氮量对烤烟物理性状和香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烤烟品种吉烟9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烤烟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香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低于60 kg/hm2时烟叶物理性状较差,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的组成不够协调;施氮量67.5 kg/hm2时烟叶致香物质总量高于施氮量60 kg/hm2处理,而施氮量60 kg/hm2时烟叶物理性状较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类西柏烷类、类胡萝卜素类和棕色化产物类致香物质含量,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的组成较为协调,感官评吸香气质纯净,香气量较足.表明施氮量60 kg/hm2能较好地满足烟草生长发育,为提高烟叶香气质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HS-SPME-GC-MS分离鉴定了紫马铃薯粉末香气物质,并探讨了不同预处理方式和萃取温度对香气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饱和食盐水、纯水、粉末3种预处理条件中,由固体粉末分析确定的有效香气化合物更接近于真实的紫马铃薯香气组成;在25、40、60、80℃这4种萃取温度中,60℃萃取温度所分析鉴定的香气物质种类和丰度数据最优。因此选取60℃与固体粉末作为最佳萃取温度和预处理方式,并且对此温度下固体粉末香气物质建立指纹图谱,进行不同种类判别。结果发现马铃薯香气主要有壤香、酸香、烤香、焦香、青香、果香、花香这几类香气物质。其中壤香主要成分是1-辛烯-3-醇和正戊醇,占总组成16%;酸香以C-6以下直链酸为主,占30%;烤香以甲硫基丙醛为主,占4%;焦香以2,5-二甲基吡嗪和2-戊基呋喃为主,占9%;青香以己醛和2-壬醛为主,占18%;果香以壬醛为主,占15%;花香以苯甲醛和异戊醛为主,占8%。本文鉴定的紫马铃薯香气物质指纹图谱定性分析结果可以为以紫马铃薯为原料制作的各类食品香气评价和薯类风味调控技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醇-水体系溶出糯米香成分的风格。[方法]采用不同配比乙醇-水体系溶出糯米香中气味成分,使用香气风格感官评价法对糯米香溶出物进行评吸,结合3点检验法对糯米香成分进行检验。[结果]乙醇-水体系中20%乙醇糯米香溶出物的提取率最高,为21.55%;无水乙醇糯米香溶出物提取率最低,为7.30%。糯米香提取物主要具有清香、甜香、烘烤香和焦香等特殊香气,糯米香溶出物香气20%乙醇和80%乙醇溶出物香气最为丰富。水溶出物感官评价指标最佳,80%乙醇糯米香溶出物香气稍欠。水和20%乙醇糯米香溶出物具有显著性差别;60%乙醇和80%乙醇糯米香溶出物具有显著性差别。[结论]该研究为深入开发糯米香资源提供基础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平顶山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含量与卷烟香气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糖、还原糖含量与香气质、香气量的灰色关联度均较大,它们对香气质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总氮含量与香气质、香气量的灰色关联度均最小,它对香气质量会产生很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香蓼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叫黏毛蓼、辣蓼、辣柳,是长白山区天然香料植物之一,经过加工提取的香蓼精油和浸膏产品,具有薄荷的清凉、蒿草的香气及甜的膏香、豆香和树苔的苔香,整体香气清新自然,是日用化工品调香中的新颖香料,可用于草香型、薰衣草型、药草型及素心兰型等香型的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