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云南省马铃薯黑痣病大田发生情况及防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由丝核菌侵染引起的黑痣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开展了病害防治田间药效试验。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均有黑痣病的发生,部分地区发病较为严重,最为严重的昆明地区发病率达到36.00%;曲靖、昭通、丽江、迪庆、大理五个地区的发病率分别为29.75%、29.01%、27.28%、20.91%和12.36%,全省马铃薯黑痣病最轻发生地区为宣威,发病率亦达到12.00%。因此,开展20%辣根素水乳剂、"蔬得康"、10%噻唑膦颗粒剂(福气多)和3%呋喃丹颗粒剂的田间防控试验。20%辣根素水乳剂按照每667m2用药1,3和5 L兑水44~45 L,于马铃薯播种前开沟实施沟内土壤泼洒施药、盖膜7 d揭膜后播种,其对马铃薯出苗安全,出苗率达90.28%~94.90%,优于其它药剂处理和空白对照;辣根素三个剂量处理能够降低平均病薯率和平均病情指数;其中以20%辣根素水乳剂5 L/667m2处理防病效果达到65.67%,增产幅度达16.85%,为供试药剂中防控马铃薯黑痣病和增产效果最好的药剂处理,值得在生产中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马铃薯真菌病害种类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1年7月至2002年12月对河北省马铃薯在生长期和储存期进行病害种类调查,共发现了5种主要真菌病害,即早疫病、晚疫病、枯萎病、干腐病和马铃薯黑痣病,并明确了它们在河北省范围内的大致分布。通过对河北省马铃薯真菌病害的病原进行鉴定,共鉴定出了7种病原菌,即:Fusarium solani、Fusarium semiteatum、Fusarium moniliforme、Fusarium oxysporum、Rhizoctonia solani、Phytophthora infestans、Alternaria solani。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 Kiihn)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是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病害。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加大,该病害一年比一年发生严重,尤其在内蒙古地区,有许多马铃薯种植区无法倒茬,致使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逐年增加,因此加重了黑痣病的发生。2008年调查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产区,一般田块黑痣病发病株率在5%~10%,重症田块可达到70%~80%,黑痣病已成为内蒙古西部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一大瓶颈,黑痣病严重影响着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是中国马铃薯种植大省,但是由于多年连作,导致马铃薯病害愈加严重。为探究山东省马铃薯常见病害发生情况,于2015年秋季采集了滕州、泰安和高密3个市区的44个样本,提取病株的DNA和RNA,分别对这些样本进行13种马铃薯常见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毒病的检测。结果表明,山东省发现的马铃薯病害主要有疮痂病、黑胫病、干腐病、黑痣病、病毒病PVX和PVY。这将为山东省马铃薯病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也为马铃薯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马铃薯黑痣病在定西地区发生危害逐年加重,由次要病害已上升为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在田间进行了5种杀菌剂拌种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和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较好,增产明显。3种药剂防效分别为81.98%、80.83%和71.60%,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率分别为44.42%、34.26%和33.54%。因此认为这3种药剂可以应用大田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是继小麦、稻谷和玉米后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扩大马铃薯种植范围是新时期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新途径。但是,在马铃薯种植生长过程中,会遇到真菌病害,一旦被感染,危害极其严重。文章主要对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和枯萎病四种真菌病害进行综述,描述了其主要危害和症状,阐述了致病菌,总结了化学、生物等防治方法,最后对此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2012年在马铃薯收获期间,对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铃薯试验田5个定西市主栽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早大白’、‘新大坪’、‘陇薯3号’和‘克新1号’块茎晚疫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个品种中晚疫病发病率均较高,且不同品种存在明显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费乌瑞它’(52.54%)、‘早大白’(47.49%)、‘新大坪’(46.21%)、‘克新1号’(23.42%)、‘陇薯3号’(16.03%)。说明‘陇薯3号’对晚疫病的抗性最好,其次为‘克新1号’,‘费乌瑞它’的抗性最差,‘新大坪’和‘早大白’对晚疫病的抗性较低。除晚疫病之外,在不同品种中还发现了粉痂病、黑痣病和疮痂病,具体为:‘费乌瑞它’中疮痂病的发生频率为10.59%;‘新大坪’中粉痂病的发生频率为4.12%;‘早大白’中黑痣病的发生频率为8.94%;‘克新1号’中粉痂病、黑痣病和疮痂病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27%、3.80%和3.80%;‘陇薯3号’中粉痂病和疮痂病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91%和2.67%。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马铃薯在我国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但其产量和品质受病害影响严重。其中黑痣病对马铃薯的危害很大,黑痣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作为一种土传病害,它一旦在土壤中固定繁殖就会变的很难根除,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生长及块茎产量和质量。对于黑痣病的防治目前人们还是主要采取适宜田间农艺措施、化学药剂以及生物防菌剂\等方法,而通过基因工程改良马铃薯对立枯丝菌的抗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且已经有研究者证实了转几丁质酶基因马铃薯植株对立枯丝菌具有一定抗性,所以基因工程技术在增强马铃薯抗立枯丝菌核病方面的应用被认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铃薯》2018,(2):101-107
马铃薯黑痣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在各大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发生,目前己成为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试验研究不同生存环境下病原菌(菌核)萌发率和影响因子的作用以及菌核存活力及地下侵染能力。结果表明,病原菌(菌核)的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相同地区病原菌不同温度下萌发速度不同,菌核萌发率与温度具有定量关系;菌核可多次萌发,第4次萌发仍具有31.76%的萌发率。通过研究了解了不同环境下病原菌的存活力,掌握了适合病原菌萌发的条件,为在生产过程中预防和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一季作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和二十八星瓢虫,此外,病毒引起的品种退化比较普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本文根据河北省一季作区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特点总结出一套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包括将马铃薯与玉米、大白菜等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减轻黑痣病危害;采用脱毒薯克服病毒引起的品种退化问题;种薯和(或)土壤消毒控制黑痣病和晚疫病;待马铃薯生长至封垄后,遇到适宜晚疫病发生的天气,喷施1~3次保护性杀菌剂预防晚疫病和早疫病;一旦监测到晚疫病中心病株后即拔除并装入塑料袋带出田外,并交替喷施有治疗效果、能兼治早疫病且作用机制不同的内吸性杀菌剂及混剂;田间出现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在杀菌剂中混入高效氯氰菊酯或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高效杀虫剂防虫;马铃薯成熟前1~2周将地上部分割掉并运出田外后收获块茎。  相似文献   

11.
立体匀播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立体匀播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选用冬小麦品种新冬46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副区设375万、300万、225万和150万株·hm^-24种种植密度,测定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冬小麦分蘖数、茎粗、叶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产量及其构成。结果表明,在条播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冬小麦穗数呈先降后增的趋势,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主茎叶数、分蘖茎叶数、分蘖穗长、分蘖穗小穗数、叶片SPAD值和Pn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产量在225万株·hm^-2条件下最高,分蘖数、主茎粗、分蘖茎粗、主茎穗长和主茎穗小穗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立体匀播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冬小麦穗数呈增加的趋势,千粒重、分蘖数、主茎粗、叶片SPAD值和Pn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穗粒数、产量、主茎叶数、分蘖茎叶数、分蘖茎粗和分蘖穗小穗数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主茎穗长、分蘖穗长和主茎穗小穗数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产量在150万株·hm^-2条件下最高。立体匀播的小麦平均产量、穗数、分蘖数、叶片SPAD值和Pn较条播分别增加9.84%、17.68%、21.40%、7.52%和13.14%。综合来看,立体匀播较条播更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从而实现高产,与之配套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在盐碱地单施及配施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常规施肥+有机肥+土壤调理剂(T3)与常规施肥+有机肥(T1)、常规施肥+土壤调理剂(T2)和常规施肥(CK)处理之间对花生结果性状、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显著,T3处理的单株荚果数、主茎高、第一侧枝长、有效分枝数和产量比CK处理分别增加13.09个、8.2cm、4.21 cm、1.49条和116.7%;T1、T2处理与CK处理之间对花生结果性状和荚果产量的影响也达到显著差异,但两个处理之间对各性状无显著影响.总之,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配施能有效促进花生生长发育,提高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13.
新疆棉花//花生间作碳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棉花//花生间作的主要碳排放环节,可为实现棉花//花生间作高产与低碳排放的协同效益提供有效参考措施.本文构建了碳足迹模型,按照全生命周期方法,核算了新疆棉花//花生间作生命周期碳排放.结果 表明:棉花//花生间作的净收益约为棉花单作的1.4倍、花生单作的1.2倍;棉花//花生间作的单位面积碳排放达4878.4 kg CO2-eq/hm2,较棉花单作降低10.9%、花生单作降低4.1%,但单位净产值的碳排放为0.4 kgCO2-eq/元,较棉花单作降低66.6%、花生单作降低29.6%.综合2种种植体系的净收益和单位净产值碳排放发现,棉花//花生间作可以实现高产出与低碳排放的协同效益,符合绿色、高产、高效农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4.
减施氮肥对旱地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减施氮肥对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稳定提高花生产量的途径,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减量施用氮肥和配施有机肥、钙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施氮肥可显著降低肥料贡献率、花生主茎高、侧枝长、生物积累量和饱果数,最终降低产量,减氮量越多影响作用越大。减量施用氮肥同时增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花生主茎高、侧枝长、生物积累量、饱果数及产量,其中N1O3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其主茎高、侧枝长、生物积累量、饱果数及产量均优于常规施肥处理(CK),较之分别增加2.63%、1.44%、3.74%、2.58%、2.41%、3.89%,但差异不显著。减量施用氮肥同时配施钙肥可显著增加花生地下部生物积累量、单株荚果数、饱果数及产量,其中N1Ca2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其地下部生物积累量、饱果数及产量均优于常规施肥处理,较之分别增加6.86%、0.81%、6.92%,但各处理与CK间差异均不显著,减氮配施钙肥处理对主茎高、侧枝长、地上部生物积累量的影响不明显。本研究为花生生产中氮肥减量、提高花生产量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水稻在新疆农业生产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稻生产。以新稻11号和新粳2号为材料,比较分析了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条件下水稻的生长需水量、生理生化指标、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常规灌溉处理比控制灌溉处理的分蘖数高,但是最终有效分蘖数及成穗率要小于控制灌溉处理;控制灌溉比常规灌溉每667m2少灌水134.4m3,节水23.5%;新稻11号和新粳2号的产量控制灌溉处理比常规灌溉处理分别增产4.93%和4.42%,控制灌溉处理增产的原因在于其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均比常规灌溉好。可见,水稻控制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生育后期水分胁迫下施氮对花生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花育25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通过防雨棚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花生氮素吸收、分配、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荚果充实期设置水分条件分别为充足灌水(W 0)、轻度干旱胁迫(W 1)和中度干旱胁迫(W 2),设置5个施氮(N)水平,即0kg·hm^-2(N0)、45kg·hm^-2(N1)、90kg·hm^-2(N2)、135kg·hm^-2(N3)和180kg·hm^-2(N4)。结果表明,W1N2处理下花生经济产量、全株生物量、籽仁和全株氮素积累量均达最大值。与其它氮肥处理相比,同一水分条件下适量施氮(N 2)处理增加花生产量,提高收获指数。花生各器官中来自于15N原子标记的肥料中的15N原子百分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正常供水和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花生植株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而中度干旱胁迫下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条件下,W1N2处理(轻度干旱胁迫和施氮90 kg·hm^-2)处理下花生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适宜,氮素向生殖器官分配比例和氮肥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全生物降解地膜对南疆花生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南疆花生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型聚酯全生物降解地膜(简称:降解膜)覆盖为处理、普通聚乙烯PE地膜覆盖为对照(CK),分析降解膜覆盖对花生试验区土壤温度、水分、养分及产量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 显示:①降解膜的破损率随花生生育进程表现为6-8月较小(3%~14%),到10月收获期显著增大(29%).②降解膜处理的花生产量与CK无显著差异.③花生生育期内,降解膜覆盖0~30 cm平均土壤温度较CK高0.35℃,其中,膜下5cm、15cm和25cm分别较CK高0.38℃、0.39℃和0.27℃,但两处理间的平均土壤温度差异均不显著.降解膜覆盖0~30 cm平均土壤含水率较CK高2.08%,其中,膜下5 cm和25 cm分别较CK高3.39%和4.74%(p<0.05),而膜下15 cm的较CK低1.89%(p<0.05).④降解膜覆盖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6月和10月)、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cm)的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盐分、土壤容重以及土壤pH均无显著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PE地膜应用于南疆花生栽培生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盐胁迫对不同粒型花生品种种子吸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不同粒型花生品种并设置0%、0.15%、0.30%、0.45%(m/V)不同盐胁迫浓度的盆栽试验,以探究盐胁迫下花生种子吸水速率变化情况及其与种子粒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供试各品种种子粒型大小HY36>HY25>JH13>HY20,以HY36的种子粒型较为整齐。各品种种子吸水速率均随吸水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并随盐胁迫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各盐胁迫浓度下以HY20种子吸水率最小。种子粒型与吸水率和吸水速率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盐胁迫与否,大粒型品种种子质量与吸水率间均呈负相关关系;各盐胁迫浓度处理下,中粒型和小粒型品种种子质量越大其吸水速率越大。综合来看,0%和0.15%低盐浓度处理下,大粒型品种中质量较大的种子和小粒型品种较为浑圆饱满的种子吸水率相对较小;0.45%高盐浓度处理下,种子越细长其吸水率越大。非盐或低盐地区选用吸水率较小的种子便于节水,高盐环境下选用吸水率较大的相对细长的种子利于萌发。本试验结果为盐碱地花生选种和完善高产栽培技术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种薯、特别是微型薯长期贮藏发芽的问题,试验以马铃薯脱毒微型薯‘青薯9号’为材料,分别考察香芹酮处理时间、剂量、处理次数及停药时间对微型薯贮藏效果和田间种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芹酮对微型薯具有发芽调控和抑制腐烂的保鲜作用,其中香芹酮一次性处理、使用剂量低的处理对微型薯发芽调控效果最佳;田间种植结果表明,香芹酮处理对马铃薯微型薯的出苗率、田间性状、产量及种植出马铃薯的品质无不良影响,且选择香芹酮处理0.3mL/kgFW、处理1次、停药4~6周,对‘青薯9号’微型薯贮藏期间的发芽调控、抑制腐烂及田间种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紧凑株型是油菜抗倒性和稳产性的重要因素。新型矮秆甘蓝型油菜材料DW871具有花序花蕾呈散生状的类甘蓝花序特征,花序或果枝从初花直至收获均表现挺直不弯曲,不串枝,果枝中偏短,着果密,茎秆坚硬,株型紧凑,抗倒性特强等辅助标记性状。本研究分别以DW871为父母本,通过构建不同世代的群体对该品系的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辅以其它标记性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源自DW871株高性状为1对显性主基因控制,不存在细胞质效应,但是存在修饰基因的影响,表现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DW871为适宜机械化或轻简化种植的中矮秆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