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讨息烽县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特征变化规律,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对1986—2014年该县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黑线姬鼠3 385只,种群总性比为0.99,多年平均怀孕率为39.40%,平均胎仔数为4.85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7.80%,平均繁殖指数为0.95。主要繁殖期在3—11月,在3—5月和8—10月各出现1个繁殖高峰期。不同年度种群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差异不显著,睾丸下降率差异极显著。不同月份种群性比、胎仔数差异不显著,怀孕率、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2.
滇中农田褐家鼠种群繁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1997年采用系统调查法,对滇中占农田混合种群43%的褐家鼠的繁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的生殖随季节变化呈周期性波动。春季、秋季为怀孕生殖高峰期,夏季、冬季为低谷期;年平均怀孕率37.3%,平均胎仔数9.70只,一只雌体每年平均繁殖60只仔鼠加入种群;3月和9月为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3.
黑线姬鼠是余庆县农田害鼠的优势种群,研究其种群繁殖参数的年龄变化规律,对于做好黑线姬鼠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治策略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贵州省余庆县2011—2015年捕获的1 241只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年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5年平均种群性比为0.95±0.20,平均怀孕率为(32.99±9.04)%,平均胎仔数为(5.17±0.25)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8.73±6.00)%,平均繁殖指数为0.62±0.08。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显著的年龄变化。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种群性比逐渐降低,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和繁殖指数明显增加,表明黑线姬鼠种群年龄越大,繁殖力越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种群的繁殖主体。  相似文献   

4.
为丰富小家鼠种群生态特征研究资料,给其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息烽县2003-2018年住宅区小家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特征的历史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阶段息烽县小家鼠种群数量较1987-2005年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捕获率为0.78%;每年在3月、7月、10月出现3次种群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分别为1.13%、1.02%、1.08%。平均怀孕率为29.68%,在3—4月和9—10月出现两次怀孕高峰期,平均怀孕率为42.86%~50.00%和33.33%~45.45%。平均胎仔数为4.41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66,在3—4月和9—10月出现两次繁殖高峰期,平均繁殖指数为0.96~1.09和0.71~0.78,繁殖指数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0.93%,4月最高、为76.92%,7月最低、为47.06%。种群性比为1.03,雌、雄鼠数量接近1:1。总体来看,当地小家鼠种群繁殖力呈下降趋势,从而导致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对1984—2015年贵州省岑巩县、息烽县、关岭县农田大足鼠种群生态特征资料分析表明,雌、雄鼠体重、体长等形态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大足鼠在稻田区、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1.19%,为农田常见鼠种之一。种群数量较低,平均捕获率为0.035%,每年在6—7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种群数量高峰。夏季和秋季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春季和冬季。种群总性比为0.92,平均怀孕率10.53%,平均胎仔数7.17只,平均睾丸下降率41.94%,平均繁殖指数0.36。主要繁殖期在4—9月。春季和夏季是农田大足鼠种群繁殖力较强的季节。平均肥满度为3.27 g/cm3,不同性别、生境、年龄、季节之间肥满度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害鼠在湖北省有两个明显的繁殖和危害高峰,一个在春季4~5月,一个在秋季10~11月,该时期害鼠表现为雌鼠怀孕率增加,胎仔数培多,雄鼠睾丸下降率增加,各年龄组成中,亚成体和成体鼠所占的比例大,表现出强劲的生  相似文献   

7.
闽西山区稻田以黄毛鼠为优势种,占86.2%。黄毛鼠有近水生活习性,早晨和傍晚活动频繁,食性杂,以取食水稻为主。年度间发生量较平稳,月间捕获率因食料关系有一定差异。一年中以3、4月份和8、9、10月份两个时期为繁殖高峰,繁殖指数下半年比上半年高。怀孕雌鼠以成年组妊娠率最高,其次为老年组、亚成年组。怀孕雌鼠一般年产仔2~5胎次,极限为6胎次,平均每胎产仔数为5.52±1.62。雄鼠睾丸下降以亚成年组为始见,一年中以3~9月份睾丸下降率较高,12~1月份较低。雌雄性比为1:1.35。  相似文献   

8.
李秋阳  赵秀兰 《植物保护》2012,38(6):147-150
为了解云南沧源县农田害鼠种类、密度、繁殖特性、分布及为害特点,采用"夹夜法",于2010-2011年开展调查。结果表明,沧源县农田害鼠有黄胸鼠、臭鼩鼱、卡氏小鼠、大足鼠、小家鼠、宽齿鼹、短尾鼩等7种。黄胸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59.22%;臭鼩鼱和卡氏小鼠为常见种,分别占22.62%和15.18%;其他鼠种占2.98%。混合种群平均鼠密度为2.54%±0.88%;雌雄性比0.94∶1.00。年内夏秋季为繁殖高峰期;5-6月和9-11月为危害高峰。平均怀孕率为31.88%,平均胎仔数(6.92±0.43)只。不同鼠种在不同季节睾丸下降情况不同,夏秋季下降率高。臭鼩鼱具有隐睾现象,睾丸不下降。黄胸鼠和臭鼩鼱分布广泛,全县均有分布。卡氏小鼠主要分布于中低海拔稻区。  相似文献   

9.
鼠类不育控制已成为我国草原鼠害有效控制的发展趋势.为明确不育剂对荒漠草原害鼠种群繁殖的控制作用,2011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采用春季一次性投饵的方法,研究复合不育剂EP-1对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和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3种啮齿动物优势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不育剂EP-1致使3种雄鼠的睾丸明显萎缩且下降率降低;春季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的睾丸、附睾和精囊腺3项脏器系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睾丸下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小毛足鼠5月和10月睾丸脏器系数和4-10月睾丸下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且持续时间较长.不育剂EP-1导致3种雌鼠子宫明显水肿、外壁变薄、体积变大、孕鼠平均胎仔数减少,4月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的子宫脏器系数与宽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5月3种雌鼠的平均胎仔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表明不育剂EP-1对3种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的繁殖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季节出生的布氏田鼠繁殖发育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氏田鼠是我国内蒙古东部草原的主要害鼠之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特征。本研究于2013年采集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草原繁殖盛期(6-7月)和末期(8月)的布氏田鼠,比较了种群组成和繁殖器官的季节特点。结果表明,从繁殖盛期到末期,越冬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当年鼠比例逐渐上升。不同年龄、性别的布氏田鼠存在明显的繁殖状态上的差异:与当年出生个体相比,越冬鼠参与繁殖时间长,在整个繁殖期都参与繁殖,是繁殖期尤其是繁殖早期种群繁殖的主力;与雄鼠相比,当年出生雌鼠会更多参与繁殖,在6月中旬的繁殖盛期,当年生雌鼠的怀孕率达39%,而当年雄鼠未参与繁殖。这些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时期出生的布氏田鼠采取了不同的繁殖策略,体现为各自在种群繁殖中的贡献不同,因此在分析其暴发成灾机制时应考虑种群中性别和年龄组成。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云南省东部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盆栽笼罩条件下白背飞虱种群在虫口密度、接虫时期和水稻品种不同组合条件下增殖倍数。结果表明:(1)接虫时期、接虫密度、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倍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影响作用大小为:接虫时期(F=23.1,P0.001)接虫密度(F=12.8,P0.001)品种(F=5.6,P=0.003);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30.1、16.4、8.1和1.3倍,移栽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拔节期、抽穗期、孕穗期接虫差异极显著(P0.01);5、10、20和40对/丛等4个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2.1、21.7、7.2、4.9倍,以5对/丛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10对/丛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20、40对/丛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品种‘丰优香占’、‘红优7号’、‘云恢290’和‘明两优527’上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1.6、15.9、10.8和7.7倍,以‘丰优香占’的种群密度最高,与‘红优7号’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云恢290’、‘明两优527’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2)对接虫量、苗龄、田间均温和田间均湿等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品种‘红优7号’上,种群增殖模型回归方程为Y=-67.05+1.76 X_1-1.36 X_2+3.70 X_3+0.03 X_4(Y为增殖倍数、X_1为接虫量、X_2为苗龄、X_3为平均气温、X_4为平均湿度,下同)。‘丰优香占’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91.65-0.16 X_1-0.38 X_2+3.39 X_3+0.41 X_4。‘云恢290’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59.79+0.23 X_1-0.12 X_2+2.28 X_3+0.10 X_4。‘明两优527’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8.81+0.27 X_1-0.15 X_2+0.92 X_3+0.01 X_4。在水稻移栽期接虫,接虫密度为5对/丛,品种为‘红优7号’时,白背飞虱的种群增殖倍数为43.3。本研究表明在移栽期至拔节期,较低的成虫密度往往能导致较大的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12.
猎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天敌的质量和饲养规模。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其若虫和成虫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目前蠋蝽主要依靠黏虫来饲养。但在长期室内饲养过程中黏虫种群出现衰退现象,进而制约了蠋蝽规模化繁育。本文旨在研究黏虫种群复壮措施,为蠋蝽的规模化繁育提供技术支撑。为此,采用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评价了黏虫的种群复壮效果。结果表明,回接自然寄主玉米叶后黏虫的幼虫发育历期(18.03 d)较人工饲料饲养组(21.26 d)显著缩短,蛹重(369.00 mg)和成虫产卵量(770.88粒/雌)显著高于人工饲料饲养组(323.56 mg, 532.73粒/雌),但二者的蛹历期和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杂交试验结果表明,4种交配方式产生的F1代产卵前期、雌雄成虫寿命及其子代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但产卵期、产卵量及蛹重存在差异。其中以田间雌性×田间雄性(YF×YM)组合的产卵期最长(8.07 d)和产卵量最高(938.77粒/雌),而以田间雌性×室内雄性(YF×EM)组合的蛹最重(354.59 mg)。这些结果显示,通过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  相似文献   

13.
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连续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对橡胶盔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橡胶盔蚧周年发生,不同年份相同时期虫口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2007年7月和10月虫口密度达到最高,分别为(108.5±11.9)头/枝和(107.2±5.5)头/枝。各虫态的虫口数量在1年的周期内均呈现3个高峰,若虫高峰为4月、7月和10月(2006年为12月),成虫高峰为1月、6月和10月。在旱季,温度是影响种群的主要因素;在雨季,降水强度和频率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野外种群迁飞对草地螟生殖行为的影响及其在种群大暴发中的作用,对草地螟野外迁飞和未迁飞种群的生殖特征,包括首次产卵历期(period of first oviposition,PFO)及其他生殖参数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经历迁飞的种群与未经历迁飞的种群相比,成虫产卵前期、产卵历期、PFO和寿命均显著缩短;交配次数及交配率均显著增加;但平均每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无显著变化。这说明,尽管经历迁飞的草地螟种群产卵量未显著增加,但成虫到达迁入地后将很快多次交配、产卵,且产卵前期显著提前、产卵同步性显著增加,从而加剧后代种群暴发。  相似文献   

15.
A freely-growing age-structured population was modeled for growth and control by sterile male releases. Equilibrium populations yield critical sterile male release rates that would hold the population at equilibrium. It is shown here that these rates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e release rates required to stop a growing population and bring it to an equilibrium. A computer simulation was constructed of this population and a parameter sensitivity analysis graphed the effects on the required sterile male release rate of fertility, mating delay in adult females, net juvenile survivorship, three adult survivorship curves, the time spent in the juvenile stages, and total life span. The adult survivorship curves had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he required sterile release rate for population elimination. The required release rate was also determined for Ceratitis capitata (Wiedemann) using survivorship and fertility data from a laboratory strain. The concepts of over-flooding ratio and release ratio were discussed and quantified for the cases above.  相似文献   

16.
虫酰肼对甜菜夜蛾子代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虫酰肼对甜菜夜蛾的作用机理,以较低剂量分别对甜菜夜蛾敏感品系幼虫和成虫进行饲毒处理,观察其对甜菜夜蛾子代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虫酰肼是有极强后效性的杀虫剂,能降低甜菜夜蛾产卵量、化蛹率、羽化率等,提高畸形蛹、畸形蛾比例,缩短成虫寿命及产卵时间.幼虫一次饲毒后,0.2、0.4 mg/kg两处理的种群趋势指数第2代较对照分别下降10.92%、26.71%,第3代下降12.16%、14.24%,说明这种影响至少可持续到第3代,且用药剂量提高,其影响加大,但孵化率与蛹重变化不明显.成虫饲毒表明,0.4、0.8mg/L两处理的种群趋势指数在第2代较对照分别下降14.18%、12.96%,第3代下降34.40%、39.24%,说明成虫饲毒对甜菜夜蛾的影响随用药次数增加而提高.甜菜夜蛾成虫寿命与虫酰肼选择频率及选择压呈负相关关系,且对雄成虫影响大于雌成虫.  相似文献   

17.
植物保护剂保卫德对黄曲条跳甲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室内外试验评价了植物保护剂保卫德(BIOACT-T35)对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其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的显著忌避和拒食作用。10.00 ml/L的忌避作用为91.42%,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93.54%和85.79%,种群趋势指数(I值)由对照的3.8680降为0.3676,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为0.0950。采用状态空间分析法的模拟结果表明,其控制作用表现在种群发展初期对成虫的忌避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杀螨剂对双尾新小绥螨Neoseiulus bicaudus后代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采用联苯肼酯、三唑锡和哒螨灵对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的致死中浓度处理双尾新小绥螨雌成螨,测定其后代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寿命、雌性比例及繁殖力,构建亚致死条件下双尾新小绥螨后代的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并模拟其种群增长模型,分析不同杀螨剂亚致死效应对捕食螨后代的影响。结果表明,联苯肼酯处理能显著缩短双尾新小绥螨后代的未成熟期(4.81 d),显著延长双尾新小绥螨后代雌成螨的寿命(45.43 d),且对存活率、产卵前期、雌性比例和净增殖率无显著影响。三唑锡处理降低了双尾新小绥螨后代雌性比例(0.37)并显著降低了其后代净增殖率(15.91),对未成熟期、产卵前期和雌雄成螨寿命均无显著影响。哒螨灵处理对双尾新小绥螨后代的未成熟期、存活率、雌成螨寿命、产卵前期、和雌性比例均未产生显著影响,仅显著延长了雌雄成螨寿命(51.22 d和44.23 d)。经所建Timing种群模型模拟,3种杀螨剂处理后双尾新小绥螨后代种群均可以继续增殖,经过60 d无限制增殖后,联苯肼脂处理的双尾新小绥螨后代种群数量是对照的1.62倍,达4 976头;哒螨灵处理(2 101头)和三唑锡处理(983头)的种群数量较对照分别减少了31.43%和67.92%。表明联苯肼脂对双尾新小绥螨后代影响较小,是较为安全的杀螨剂。  相似文献   

19.
运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田间系统调查,并用t检验法、种群聚集强度指标及地统计学方法,对茄田和菜用大豆田烟粉虱成虫数量及空间格局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月7日至8月25日茄田烟粉虱成虫种群增长模型为y=3053e0.0053x(r=0.823*),菜用大豆田烟粉虱成虫种群增长模型为y=2356e-0.1662x(r=-0.9631**),对茄田和菜用大豆田烟粉虱成虫种群数量之间的差异性进行t检验,t值为3.3333,df=7时,t0.05=2.365,两者之间差异显著。这期间两种作物上烟粉虱成虫的田间水平分布和在茄株叶片上的垂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据全国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新疆人口的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地域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新疆人口结构中所发生的重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人口的性别比正处于正常状态,年龄结构上步入成年型;民族结构上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占新疆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可是各少数民族总人口数量不断上升,而且始终保持新疆总人口中占一半以上比重的状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新疆人口的文盲率大幅度下降,使人均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疆总人口中的城镇人口比重逐渐上升;经济结构的变化表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职业结构方面,新疆总人口中从事体力工作的劳动者比重较高,其中从事农林牧渔劳动者比重较大,始终保持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