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夏季高温期间,香菇菌棒每出一潮菇后需要一个间歇养菌期(复菌期)。这个养菌期是高温期间香菇出菇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被菇农形象地称为菌棒的"坐月子"。在此时期菌棒能否得到良好的休养生息,不仅决定着下一潮菌棒出菇的质量和产量,也决定着菌棒能否安全渡过病虫害侵染的高发危险期。这也是高温反季节香菇管理的难点所在。菇农往往就是在这个时期管理上发生错误,使菌棒整体产量下降,甚至菌棒报废,造成经济损失。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夏季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选用高温香菇品种,安排适宜的生产季节是夏季香菇生产成功的首要条件;采用就地开放式单袋互压封口制棒技术接种发菌,不但减轻劳动强度,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提高制棒成功率;高荫棚矮拱棚覆土出菇技术,既降低了菇棚和菌棒的温度,又能保证菌棒水分充足,为夏季香菇的优质高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香菇生产集中在春栽(秋冬季出菇)、秋栽(冬春季出菇),相关生产技术已较成熟,产量较高。但存在市场香菇上市期集中、销售价格低、容易出现量大滞销等情况;而4~6月和9~11月市场优质鲜菇量少,销售价格高,开发春秋淡季香菇市场前景看好。实现香菇春秋淡季出菇,关键在于对炎热夏季菌棒烂棒的控制。本课题通过研发适栽大棚,明确越夏休眠管理技术,探索提高高温期间菌棒成品率,以实现4~6月和9~11月分时出菇。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4月26日,浙江省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在"中国香菇之乡"磐安县召开。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岳钧、副主任鲁长根,以及来自全省的食用菌专家、示范基地负责人等共120余人齐聚磐安,共同探讨食用菌发展新技术、新模式,促进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会议观摩了磐安县玉山镇铁店村富盛农场的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菌棒集中培养模式和夏季香菇出菇管理技术,同时参观考察了万苍乡金土地农业公司的南方温室大棚香菇生产等现场;听取了磐安、庆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利用农业工程与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在海拔50m 地区的春季进行香菇代料栽培菌棒制作,采用简易设施、雾灌、高温型菌株等综合栽培技术措施,促成高温期间正常出菇。该技术突破了高温期间在低海拔地区不能栽培香菇的局限,填补了夏季无鲜香菇的空白。并与常规秋季栽培相配套,使香菇形成周年四季出菇,协调均衡市场供应。  相似文献   

6.
以"庆科212"香菇为试材,采用高温季节香菇工厂化生产方法,研究了菌棒含水量、菇房内外温差和通风频度对香菇菌棒结露作用及香菇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结露作用影响最大的是菌棒含水量,其次是菇房内外温差,最后是通风频度,结露控制能够显著缩短出菇周期、提高产量、提升品质,这一结果为高温季节香菇工厂化出菇过程中综合调控结露作用因子,缩短生产周期,提高香菇产量、提升成品菇质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香菇反季栽培就是冬季制作菌棒,春夏季出菇。因北方山区夏季较南方凉爽,具有相对较大的昼夜温差,能够实现反季栽培香菇,经济效益较好。但是北方的盛夏季节每年总有一段时间的高温高湿天气,极易造成香菇菌棒腐烂,制约反季香菇的发展。覆土地栽模式和立棒畦床模式在高海拔地区和林下栽培香菇能够实现菌棒安全越夏,但是这两种栽培模式土地利用率低,虽然单棒产量不低,但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量低,适合一家一户小  相似文献   

8.
代料香菇菌棒暴发性出菇多发生在出菇的第一潮,指在生产管理中对菌棒采取催菇措施后,菌棒密集出菇,每个菌棒出菇50个以上,甚至超过100个,栽培者往往来不及采收处理,俗称"暴菇",暴菇会使菇农经济效益严重下降,打击菇农的种植积极性,造成种菇富民的社会效应日益下降.暴发性出菇一直是困扰香菇生产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介绍了暴发性出菇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种防控手段,供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充分利用林地,生产仿野生富硒香菇,总结了林区选择、菌棒制作、废旧菌棒处理、林下培菌模式、覆土灌水、出菇管理以及采收方面的林下香菇栽培技术要点。试验及实践证明林下生产仿野生香菇技术具有突出的生产优势,不仅菇品富含硒元素,生产效益也很可观,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灵宝市林下反季节栽培袋料香菇的规模化出菇管理期间,因为栽培者缺乏反季节香菇栽培技术的生物学特性基本知识,盲目引进、购买不知名性的菌种或成品菌棒进行栽培和出菇管理,经常发生盲目催菇、出菇困难、不出菇等问题。轻者造成出菇稀少而减产,重者造成反复催菇失效而毁坏菌棒,甚至造成大面积的"不出菇"问题。介绍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生产技术、催菇经验和操作技巧,旨在对反季节催菇困难的栽培者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指出香菇爆发性出菇的危害为导致产品品质降低,菌棒易断裂,抗逆性降低。从品种自身原因,菌棒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3方面分析造成爆发性出菇的原因。总结提出预防措施:菌棒转色适度,分批次催菇,降低出菇刺激,催菇时提高菌棒含水量等。  相似文献   

12.
对香菇、黑木耳、灵芝出菇前后的菌棒以及松木屑(对照)的9项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香菇、黑木耳和灵芝出菇后废菌棒灰分含量为3.19%~6.02%,灰分含量偏高,将限制其替代木屑制备机制炭的质量;出菇后的废菌棒冷水抽提物、热水抽提物、1%NaOH抽提物含量均大于其他样品,而且差异显著,说明出菇后的废菌棒含有更多的低分子多戊糖和木素;出菇后废菌棒中苯醇抽提物含量为3.47%~11.81%,将影响其制备过程中机制炭的成型。香菇、黑木耳和灵芝出菇前后的菌棒中的木质素含量差异较小,对替代木屑制备机制炭影响较小;出菇前综纤维素、α纤维素、硝酸乙醇纤维素、聚戊糖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其出菇后,而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低,将导致机制炭的成型困难和机制棒燃烧性能低等问题。因此,利用3种木腐菌废菌棒代替木屑生产机制炭,要控制其用量。  相似文献   

13.
在中低海拔地区反季节栽培香菇取得突破后,菌棒转色好坏,直接关系到出菇产量的高低,如何确保香菇菌棒安全转色且提高种菇经济效益成为广大菇农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如何提高菌棒抗逆能力、培养气生菌丝、适时促进气生菌丝倒伏、保护菌棒不受其他杂菌侵染方面进行了传统转色技术与人工控制安全转色技术对比试验,通过试验发现,人工控制安全转色技术可以明显提高中低海拔地区反季节栽培香菇转色的安全性,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选择香菇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架栽、立栽、地栽和林下覆土栽培共4种栽培方式进行比较试验,通过测定并分析出菇后菌棒中的灰分、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养分利用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香菇栽培模式,出菇后的菌棒中营养元素都有所剩余,菌棒越靠近地面,其氮和磷的生物转化率越高。除有机质外,林下覆土栽培模式下的香菇菌棒中残留的营养元素最少,生物转化率最高。从菌棒养分转化方面考虑,推荐使用林下覆土栽培模式栽培香菇。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香菇的营养价值和生长特性,提出杨树林反季节地栽香菇的可行性。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从林地的选择、菌棒制备、栽培管理、出菇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杨树林反季节地栽香菇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香菇的菌棒生产存在着常规固体接种方式的繁琐、效率低下、不适宜工厂化操作的弊端,山东威海鑫宝食用菌食品有限公司采用成熟的液体制种工艺,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采用窗式制冷空调,成功地实现了香菇的反季节菌棒生产,保证了菌棒越夏成品率,实现了一年四季香菇菌棒的生产及出菇目标。现将菌棒生产及出菇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1机具设备3.5 P窗式制冷机70台,购自浙江常山明金制冷设备商行;高压灭菌柜2台;50 L与500 L液体菌种发酵罐各5台,均  相似文献   

17.
《食用菌》2017,(6)
试验从高温季节香菇工厂化控温出菇对当潮袋均商品菇产量、以后潮次袋均商品菇产量、5潮总商品菇袋均产量及菌棒耗损率等方面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高温季节控温出菇的香菇菌棒5潮菇袋均商品菇总产量为715 g,生物转化率达81.8%;高温季节利用空调辅助降温催蕾出菇,对提高当潮商品菇的产量效果明显,对以后潮次的商品菇产量与菌棒的总耗损率没有明显影响;高温季节空调控温出菇,对部分菌棒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主要是因控温出菇期间相对较低的环境温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代料香菇向全国推广应用,香菇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代料香菇生产过程中,香菇菌棒烂筒时有发生,菌棒烂筒是代料香菇栽培从菌丝培养到出菇期间发生的一种腐烂病,烂筒从菌棒发菌到一定程度后便可能发生。一般是前期发生少,中后期发生多,严重时菌棒腐烂殆尽,香菇绝收。笔者就菌棒烂筒发生原因开展了广泛调查与研究,总结形成了香菇菌棒烂筒控防技术,供广大菇农参考,对菌棒烂筒须引起足够重视,及早采取控防措施,提高菌棒成品率,避免或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加节能高效地实现香菇菌棒的统一转色,并探索香菇菌棒工厂化转色新技术。试验利用工厂化设施设备,对香菇菌棒转色期菌丝细胞呼吸所不断产生的热量加以蓄积和调控,在不用空调控温的情况下完成菌棒转色;并对转色期间的菌棒形态和料温变化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利用菌丝生物热进行工厂化栽培香菇菌棒(庆科212)的转色,15~17 d即可完成;菇房单位面积存袋量越多,料温峰值出现时间越早、料温峰值越高、料温越高、料温波动越大;转色成熟香菇菌棒其料温自然趋向香菇(庆科212)出菇适温。  相似文献   

20.
叶礼奎 《食用菌》1998,20(5):39-39
我国香菇生产区分布在浙闽边境山区,80年代主要采用古田秋菇栽培模式,春、夏季不生产菌棒。自80年代末福建屏南县推广夏菇生产,90年代初浙江庆元推广241栽培,近年浙闽两省推广花菇生产以来,浙闽边境各县互相模仿,春、夏季生产的菌棒已远远超过了秋季生产的菌棒。在菌棒越夏过程中,各地相继发生了菌棒腐烂现象。据景宁县刘世祥1997年夏季的调查,菌棒腐烂有的是制作引起,有的是发菌期刺孔通气引起,严重的菇场污染达50%以上,一般在10%左右。笔者1997夏调查了本市四个乡镇和庆元县五大堡乡的五个村,发现越夏菌棒不同程度发生腐烂,烂棒率在10%~30%,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