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为提高草原黑蘑菌丝体生长速度,采用高压电晕电场诱变技术处理草原黑蘑原生质体,通过设置4、5、6、7 kV的电压,分别进行30、60、90、120、150、180、210、240、270 s的处理,统计致死率,结合拮抗试验,初步筛选快速生长的新型突变菌株。结果显示,电压为6、7 kV时致死率均为100%,电压为4、5 kV时可获得原生质体再生菌落,致死率为8.45%~81.69%,其中4 kV处理150 s时致死率最高,为81.69%,是获得突变菌株的最佳致死条件;通过再生菌落的形态观察及拮抗试验,获得14株突变菌株,经生长量及生长速率的测量,发现诱变菌株生长后期4 kV的电压较5 kV更有利于促进菌丝体的生长量,在4 kV和5 kV处理条件下获得了生长速度较CK提高的11株正向突变菌株。高压电晕电场诱变技术 可为草原黑蘑菌种的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北虫草‘CM016’为出发菌株,将液体培养的菌丝体片段用生理盐水稀释104倍,在20 W紫外灯下32 cm处照射100 s,研究了紫外线诱变对北虫草优良菌株筛选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紫外线诱变共获得了31个菌丝体长势较好的菌株;拮抗试验表明,其中15株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存在拮抗线,对其进一步采用脂酶同工酶电泳鉴定亲缘关系,筛选出了与出发菌株有明显差异的诱变新菌株11个,将其进行出草试验及统计产量和虫草素含量测定,有8个菌株具有出草能力,其中C16菌株子实体产量极显著高于出发菌株,C6菌株子实体虫草素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3.
以蟹味菇菌丝体为试验材料制备原生质体,并对其进行高压电晕电场诱变处理,以期从中筛选出优质突变菌株.结果显示,经4 kV诱变14 min、6 kV诱变5 min、6 kV诱变8 min、6 kV诱变10 min、8 kV 4 min诱变处理均可获得再生菌落,致死率在69.39%~95.92%,处理条件为4 kV 14mi...  相似文献   

4.
以实验室保存的蛹虫草菌株("BY2")为出发菌株,采用^60Co-γ射线与ARTP复合诱变方法对其进行处理,经过初筛、复筛及稳定性试验,研究了诱变菌株的菌落特征及子实体产量,以期获得蛹虫草高产菌种。结果表明:经复合诱变处理,筛选出3株高产突变株,其子实体产量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率分别为32.27%、36.00%和33.87%。通过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及工厂化生产测试,BY2-1122菌株是传代稳定性较好的菌株,其子实体产量明显高于现行生产菌株,增幅达17.3%。研究表明,利用^60Co-γ射线与ARTP复合诱变选育蛹虫草,可以获得高产子实体菌株。  相似文献   

5.
杏鲍菇组织分离与多孢分离菌株拮抗与出菇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组织分离菌株与原始菌株之间无拮抗线出现 ,在产量上和出菇率上存在差异。多孢分离菌株与原始菌株之间形成了拮抗线 ,并且在出菇率和产量上差异较明显。但组织分离和多孢分离菌株与原始菌株在子实体形态特征上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Pm0217F菌株进行不同时间梯度的紫外诱变,得到5株不同的诱变菌株。通过对5个诱变株的菌落特征、生长速率、大孢子千分率、分生孢子不同聚集方式及虫草菌素含量等生物学特性比较,结果显示,诱变最适时间为60s,且大孢子比例高、拟青霉型产孢结构比例大的菌株生物学特性较优。  相似文献   

7.
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G0157为出发菌株,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对其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获得640个再生菌株,通过拮抗实验鉴定获得103个诱变菌株.测定诱变菌株的菌丝体多糖含量和生物量并计算多糖产量,与出发菌...  相似文献   

8.
试验对航天菌株与地面对照菌株进行了比较,主要进行了拮抗试验、菌丝生长速度试验及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航天菌株与原始菌株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航天菌株的产量均比原始菌株高且早熟。航天诱变为选育金针菇优良菌株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20,(5)
目的:筛选高产蛋白蛹虫草菌株,降低食用菌蛋白(蛹虫草蛋白)的生产成本。方法:优化蛹虫草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等条件,并采用ARTP诱变系统诱变原生质体,确定最佳的诱变条件。结果:最佳的诱变条件为0.6 mol/LNaCl溶液作为原生质体的渗透压稳定剂,ARTP处理240 s,菌株致死率达到93%。诱变、筛选得到高产蛋白突变菌株,菌丝体蛋白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0%以上,连续6次转接遗传性状稳定。200 L罐工业化发酵试验,菌丝体蛋白产量达到6.5 g/L。选育的菌株具有非常好的工业化生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以平菇菌株"灰美2号"的单核菌株为试验材料,利用5个浓度梯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对单核菌株的菌丝体进行诱变处理,通过拮抗试验、菌丝生长情况、出菇试验、出菇后孢子核酸含量的测定和出菇菌株菌丝形态的观察,探究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平菇菌株的影响,以期为秋水仙素食用菌诱变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的菌株与CK菌株存在不同程度的拮抗现象;0.01%秋水仙素处理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且菌株菌丝浓密,边缘整齐;出菇试验表明各处理后菌株的产量均明显低于CK,其它农艺性状以及核酸含量与CK无明显差异,同时发现平菇单核菌株出菇后菌丝变为双核菌丝,但由单核菌株出菇后变为双核菌丝的菌株农艺性状明显低于双核菌株.分析发现,0.01%~2.00%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的平菇单核菌株的农艺性状和核酸含量并未发生变化,但较低浓度的秋水仙素可以加快菌丝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1.
以桑黄菌株为试材,采用航天诱变的方法,通过多代分离、纯化得到109株诱变菌株。对诱变菌株编号后培养,通过宏观菌落观察、微观菌丝比较和拮抗试验,初步筛选出47株桑黄诱变菌株,比较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H0母种生长速度,发现9株诱变菌株的速度显著大于出发菌株。采用液体发酵培养方法比较菌丝生物量,优化桑黄液体发酵菌丝黄酮的提取工艺后比较诱变菌株的黄酮产量,以期为桑黄航天诱变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诱变菌株H68具有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菌丝黄酮产量显著高于出发菌株的特点。经鉴定,H68属于桑黄孔菌属,GenBank登陆号MN153566.1,同源性99.85%,判定为出发菌株H0的航天诱变株。  相似文献   

12.
以香菇栽培菌株"庆20"作为诱变材料,分别利用0.4、0.6、0.8kGy 3种辐射剂量,剂量率为10Gy·min~(-1)的~(60)Co-γ射线对香菇菌株进行物理诱变,以不辐射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辐射剂量对香菇菌株诱变率和致死率的影响,将诱变菌株与对照菌株进行拮抗试验和SSR分子鉴定,并对突变菌株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利用能力进行筛选,以期筛选出能更好的利用秸秆作为栽培基质的香菇栽培菌株。结果表明:辐射剂量为0.4kGy时,所有菌株致死率为0,0.6kGy时致死率为46.7%,0.8kGy时致死率达到100%。经过拮抗试验和SSR分子标记的筛选,得到6株符合要求突变菌株。  相似文献   

13.
一株采自蒙山的瘤座虫草的世代交替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6年自山东蒙山采得一簇虫草子座,确认为瘤座虫草。经组织培养、子囊孢子分离及培养皿特征观察,并以分生孢子菌株回接寄主豆天蛾幼虫获得子实体,确定了该虫草的无性阶段,认定其分生孢子阶段为天蛾科层梗孢或杵形虫束梗孢。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该虫草有性阶段子囊壳、子囊、子囊孢子等的超微结构,研究了该虫草的世代交替现象。  相似文献   

14.
刘慧铭 《食用菌》2013,35(3):28-29
沈草1号是沈阳市农业科学院运用单孢杂交技术选育的高产、优质、抗杂力强的北虫草杂交新品种。亲本分别为沈阳辉山野生虫草分离纯化菌株与引进菌株CS-3,通过亲本单孢分离、镜检、极性测定后,将匹配性互补的单个子囊孢子杂交配组,经过菌丝生长比较试验、转色试验及三年出草试验选育获得。该菌株为大孢子头品种,子实体头部膨大带有绒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继代培养正常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菌株CmHY-1(双交配型)获得不同继代次数菌株CmHY-2~CmHY-9并栽培,测定菌株CmHY-1、CmHY-7和CmHY-9液体培养时的腺苷和虫草素含量;制备菌株CmHY-1、CmHY-5、CmHY-7和CmHY-9分生孢子单孢分离菌株并鉴定交配型;...  相似文献   

16.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北虫草的5个菌株(D、J、S、5-1、5-3)的同工酶进行了联合系数比较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北虫草菌株共检测出9种酶带类型,表明北虫草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分布呈多态性,但大部分菌株种间酶带差异不大,多态性不强。J、S号菌种酶带基本相同,5-1、5-3号菌株酶带基本相同,表明这两组菌株间遗传差异较小;利用DP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树状图反映出5个菌株被分为三大类,类间和类内菌株遗传变异程度不同,但总体上遗传变异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17.
高产虫草菌素蛹虫草菌株的紫外线诱变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蛹虫草是重要的药食用真菌。通过对蛹虫草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处理,筛选到1株优良的菌株CMM-81。经固体发酵,虫草菌素和腺苷含量分别为0.437%和0.036%,是出发菌株的2倍。菌株CMM-81经连续15代传代培养,虫草菌素和腺苷的含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8.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猴头菌新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艳红  李莉 《食用菌》2006,28(5):18-19
对猴头菌原生质体进行了紫外诱变处理,从中筛选出诱变株HT65,其摇瓶液体发酵菌丝收率达到21.61g/L,明显高于原始菌株。经过6代斜面继代培养并进行摇瓶液体发酵实验证明所得诱变株为比原始菌株更优秀的稳定高菌丝收率的适宜液体发酵培养的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9.
金针菇航天种菌丝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2个金针菇航天诱变菌种(航金1号和航金2号)和地面对照菌种(江山白)为材料,进行了拮抗实验、菌丝生长速度实验、抗杂性实验和酯酶同工酶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航天种与对照之间有拮抗现象,但无拮抗线。航天搭载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比对照快,其中航金1号生长速度最快。航金1号和航金2号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杂性,能抑制并盖过霉菌菌丝生长。通过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航金1号和航金2号与对照相比都出现了特异谱带,说明经过航天诱变的菌株发生了一定的突变。  相似文献   

20.
蛹虫草,又名北虫草、北冬虫夏草。野生蛹虫草是麦角菌科虫草属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和鳞翅目大蚕蛾科柞蚕蛹(Antheraea pernyi)的共生体[1]。传统医书记载天然野生蛹虫草具有补肾润肺的功能[2],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研究也表明了蛹虫草含有虫草素、虫草多糖等活性成分[3-5],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保护心脑血管、抗癌等方面的作用[6-7]。近十余年来,在我国南北各地涌现出众多蛹虫草栽培基地,其中南方以人工培养基代料栽培为主,北方则以利用柞蚕蛹培育蛹虫草为主。北京航天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十年的努力,独立设计并建成了国内第一座柞蚕蛹虫草工厂,实现了周年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柞蚕蛹虫草工厂化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