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镰刀菌引起的北京市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北京市昌平区采集的35个草莓根腐病病样进行病原鉴定,结果分离获得13个菌株,根据培养特征和形态学鉴定,确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选取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菌株的rDNA-ITS序列并进行测序,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序列比对,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一致。将分离到的菌株回接到健康草莓幼苗上,植株表现出与田间发病相似的症状,重新分离能够得到相同的病原物。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检测,最终确定北京市昌平区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为Fusarium oxysporum。  相似文献   

2.
基于ITS区序列的疑似野生"南华"草菇菌株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广东省韶关市"南华寺"周边山岭采得的1株疑似野生"南华"草菇菌株VNH为试材,采用ITS序列克隆和分析,并结合传统形态学研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VNH为野生"南华"草菇;为进一步研究该野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丰富草菇菌种资源,促进韶关文化和旅游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1株来源承德的野生食用菌为试材,研究了其生态环境、形态结构,并从形态学角度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同时,提取了其DNA,对其ITS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得到其分子鉴定的结果;综合常规形态鉴定和基因序列鉴定,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该野生菌株为血红铆钉菇(Chroogomphus rutilus),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其应用价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感染番茄灰霉病的病果上分离并纯化得到菌株t08016b,其形态学特征与灰葡萄孢属极其相似.通过扩增菌株t08016b的18S rDNA及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该菌的18S rDNA序列与Botr yotiniafuckeliana (EFl10887.1)的同源性为99.94% ITS rDNA序列与Batryotinia fuckeliana (AB444949.1)的同源性为100%,无碱基差别.对菌株t08016b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t08016b属于灰葡萄孢属.利用该菌对健康番茄进行侵染,番茄灰霉病的发病率可达97%,证明其具有致病力.综合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及致病力分析,表明菌株t08016b是一株具有强致病力的灰葡萄孢菌.  相似文献   

5.
为开发南京紫金山野生生物资源,对采自紫金山的一株野生菌株ZJ-1进行了分离鉴定。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该野生菌株为灵芝(Ganoderma lucidum),并对菌株ZJ-1开展了菌丝培养特性研究及驯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适宜pH为4.0~5.0,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酵母粉;通过人工栽培成功获得了灵芝菌株ZJ-1的子实体。利用扫描电镜发现灵芝菌管内有着规则的网状结构,其上布满卵形孢子。研究结果将为菌株ZJ-1的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双孢蘑菇褐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起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褐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分离培养褐腐病病原菌,采用CTAB法抽提其基因组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菌株rDNA ITS区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克隆转化至大肠杆菌,挑选克隆成功的菌株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并下载部分具有代表性种的ITS序列,利用软件MEGA4 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序列分析,鉴定出引起双孢蘑菇褐腐病的病原菌为Mycogone perniciosa.  相似文献   

7.
基于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对新疆芦苇根蘑菇的分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采自新疆库尔勒博斯腾湖芦苇荡的蘑菇为研究材料,在进行初步鉴定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ITS)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比对,与获得的相关序列一起构建了蘑菇属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基于ITS序列对菌株的鉴定结果为绵毛蘑菇(Agaricus vaporarius)。  相似文献   

8.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草莓根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对草莓育苗圃内发病草莓根部进行组织培养、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初步判断该病原菌菌株为土赤壳属病原菌.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初步鉴定该病原菌菌株ZJ16属于土赤壳属,但不能鉴定到种,又选择土赤壳属特异基因EF-1α和Histone H3基因引物序...  相似文献   

9.
采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草莓育苗网室内典型疫霉病症状的发病草莓短缩茎,进行组织培养、病原菌分离及纯化,并进行病原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发病草莓短缩茎分离得到的培养物在PDA培养基上的形态正反面无差异,分离纯化获得P1菌株;致病性结果表明,P1菌株在接种病原物的健康草莓短缩茎部位产生了病原菌菌丝;利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P1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得到大小约800bp的条带,获得片段与Phytophthora cactorumstrainGL1、BT1、TARI20179菌株的ITS序列同源性均为100%;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定致病病原菌为恶疫霉菌(Phytophthora cactorum)。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库尔勒香梨果萼黑斑病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依据科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田间致病性测定,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形态学鉴定确定病原菌及其分类学地位。田间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链格孢属菌株为致病菌株,利用真菌通用引物进行致病菌株保守基因(ITS、GPD和EF-1α)PCR扩增及测序,获得序列Gen 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KU145269、KU145271、KU145273。根据田间致病性、形态学观察以及保守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确定库尔勒香梨果萼黑斑病病原为链格孢属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相似文献   

11.
孟娟  文庭池  丁勇  肖沅嫔  杨雨 《北方园艺》2022,(12):114-123
以采自贵州省龙里县的疑似冬荪菌株为试材,采用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并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物质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以期明确其分类学地位,并为冬荪(Phallus dongsun)的人工栽培和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菌株的ITS序列长576 bp,与冬荪相似度最高,鉴定该菌株为冬荪(Phallus dongsun);该菌株液体种生长的最佳碳源为果糖,其次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膏,其次为牛肉膏;栽培种生长的最佳主料为桃树,其次为桦槁树;最佳辅料为甘蔗渣,其次为玉米芯。  相似文献   

12.
以污染的蛹虫草栽培料为试材,采用划线分离法分离病原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以期鉴定人工栽培蛹虫草栽培料中污染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从蛹虫草栽培料中分离到3株真菌菌株,P1和P5分离物与GenBank中多株深绿木霉分离物同源性最高,均在99.6%以上,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P1和P5分离物为深绿木霉。分离物P3和扩展青霉同源性最高,结合形态特征,鉴定P3为扩展青霉。该研究结果为人工栽培蛹虫草真菌病害的鉴别与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桑黄菌株(Inonotus linteu)S-1为试材,采用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培养温度、初始pH、桑叶提取物浓度对菌丝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桑黄菌株S-1人工栽培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桑黄菌株S-1最适斜面培养基为PDA,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最适pH为5.0~5.5;优化条件下,在培养基中添加0.05%~0.30%的桑叶提取物,对试验菌株菌丝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以添加浓度为0.25%时促生长作用最为明显;在人工栽培培养基上,桑黄菌株S-1具有良好的子实体形成能力,其最适栽培培养基为木屑78%、麸皮18%、豆饼粉2%、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蔗糖0.2%,生石灰1%、石膏粉1%、桑叶提取物0.25%,含水量65%.  相似文献   

14.
以1株野生侧耳属菌株为试材,采用ITS序列克隆和分析,并结合传统形态学研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野生菌株为紫孢侧耳(Pleurotus sapidus),其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玉米粉,最佳氮源为牛肉膏,最适培养温度为30℃,最适pH 7.0。该研究为加快紫孢侧耳的推广和产业化提供了基础和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以一株巴布亚新几内亚野生香菇为试材,采用ITS、LSU和SSU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探究其菌丝生物学特性.以期明确其分类学地位以及为砖红小香菇Lentinula lateritia的人工栽培和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该野生香菇的ITS序列长度为725 bp,LSU序列长度为934 bp,SSU序列长度为1100 bp,均与砖红小香菇相似度最高,鉴定该菌株为砖红小香菇Lentinula lateriti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野生香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pH为4.0,最适生长温度25℃.  相似文献   

16.
秦巴山区野生桑黄rDNA ITS序列及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秦巴山区的6株野生桑黄菌,进行r DNA ITS区段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并对其r DNA ITS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 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将从Gen Bank检索获得的18个最相似物种的ITS序列连同6个不同桑黄菌株的ITS序列一起用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桑-W、桑-F、桑-D、桑-Y、桑-H与Inonotus linteus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分别为98.23%、98.23%、98.10%、98.23%、98.23%,其序列长度均为757 bp;桑-H1与Fuscoporia qilva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为95.90%,其序列长度均为796 bp。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鉴定,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温室中疑似感染番茄灰霉病的番茄植株叶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分离并纯化病原菌。结果表明,共分离到4株病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明确了引起番茄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相似文献   

18.
姜雪  庞惟俏  杨洋  郭德军 《北方园艺》2016,(22):152-156
以采自黑龙江省的2株野生紫色食用菌B5和BF8菌株为试材,采用形态学和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不同香蘑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香蘑在分子水平鉴定和品种亲缘关系的分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B5和BF8子实体、菌丝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2株菌株的28SrDNA高保守区序列和ITS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93%和89.84%。B5菌株鉴定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BF8鉴定为紫丁香蘑(Lepista nuda),它们为同属不同种的2种食用菌。  相似文献   

19.
实验室前期对来自不同产区的蓝莓病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及其致病性测定,并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进行了初步的属水平鉴定。其中,有5株拟盘多毛孢属的真菌在与已报道为害蓝莓的拟盘多毛孢种群进行系统发育树对比分析时,单独形成一个分支。为确定这5株菌的分类地位,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发育法对供试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这5株病原菌均为Pestalotiopsis kenyana,分生孢子大小为(20.7~28.8)μm×(4.7~7.2)μm,中间三色细胞同色,长为13.2~18.0μm,具2~3根顶端附属丝,1根基部附属丝。本研究是P.kenyana为害蓝莓在国内外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从采集自内蒙古贺兰山青海云杉林下的紫蘑子实体中分离获得纯培养菌丝体,结合形态学特征与ITS序列分析鉴定其分类学地位,研究了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温度和pH,并结合其菌根菌特性,进一步考察了宿主植物青海云杉根、枝、针叶浸提物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Cortinarius sp.菌株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报道的采集于加拿大的Cortinarius rufoolivaceus(GenBank登录号为FJ039645)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8%,结合其形态学特征,确定该菌株为丝膜菌属(Cortinarius sp.)真菌;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pH为5.5~6.0;合适浓度的青海云杉枝及针叶浸提物对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菌丝干质量最大分别达到(8.62±0.27)mg和(6.93±0.27)mg,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5.85%和17.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