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王良  焦长军 《黑龙江水产》2006,(3):31-32,29
由于养鱼业的迅猛发展,鱼类从适宜其生长的天然环境进入鱼类高密度聚集的人工养殖环境,鱼类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有鱼”已经是平日里普通的事了,人们对鱼产品的需求已由“食有鱼”向绿色、无污染、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方面转变,因此,对鱼类疾病的预防及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水产科技情报》1974,(10):18-23
工厂化养鱼技术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是淡水养鱼方面的一项新的生产方式,它就是使淡水养鱼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就是说,其主要的工艺过程在于对鱼类生活环境进行控制,使小型水体能保持着恒定的水温和新鲜的水质;通过机械或人工的饲养管理,使养殖鱼类能在高密度放养的情况下,终年生长;从而达到速长、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境,不但是健康养鱼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养鱼,是世界养鱼业发展的新动向。这是一种与传统养鱼方法不同的新型养鱼方法,它利用机械、电气、化学、自动控制以至计算技术等现代化设施,人工控制鱼类的生活环境,使养殖的鱼类能够在最佳水温、水质、溶氧、光照、饲料等条件下生长,因而可强化养殖,提高放养密度,缩短养殖周期,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能降低饲料系数,节省劳力。  相似文献   

5.
<正> 淡水白鲳具有生长快、个体大、病害少、耐低氧、易捕捞等特点,目前已成为池塘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池塘主养淡水白鲳(占80%),配养其他鱼类(占20%),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能显著地提高养鱼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保持淡水白鲳的自然风味,现简要介绍这一养殖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6.
工厂化养殖鱼类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令人关注。本文论述了鱼病发生的根源,养殖环境与病原体的关系,营养与鱼类抗病力的关系以及应用免疫技术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生态方式预防,力求达到养鱼不生病或少生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山东淡水养殖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雄 《齐鲁渔业》2000,17(2):9-10
1调整优化池塘养殖结构 20年来我省依靠草鱼、鲢、鳙、鲤、鲫、编等传统的养殖鱼类,解决了人民“吃鱼难”的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不同阶层间收入差距拉大,对水产品的品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现在不是‘吃鱼难”的问题,而是要“吃好鱼”。因此,养殖种类应该努力适应市场需求,这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除继续发展传统鱼类外,必须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因地制宜进行结构调整,生产市场短缺、经济效益高的种类。2大力发展生态养鱼 近20年来淡水养殖发展较快,不少地方盲目追求高产,忽略了养鱼排放的污水是否…  相似文献   

8.
鱼类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鱼类网箱养殖业的发展,网箱养鱼的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大。由于投喂饵料的利用率较低.未被利用饵料的沉积、漂移、降解以及养殖鱼类的代谢产物对养殖水域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本文就鱼类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9.
河口性鱼类在泰国称海岸鱼类,其养殖水域一般以咸淡水为主。我国的池塘养鱼,当家品种为“四大家鱼”,养殖方法为“八字精养法”。那么,咸淡水这一特定水域的池塘养殖应以哪些品种当家、哪类养殖模式为佳?作者通过近十年来的实践、探索,对这一水域的池塘集约化养殖生态、主要养殖对象和养殖模式作些浅析,并就其发展方向提点意见,供参考、研讨。  相似文献   

10.
团头鲂套养淡水石斑鱼增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祖荣 《河北渔业》2007,(1):25-25,55
淡水石斑鱼属肉食性鱼类,可用于控制池塘养鱼中小杂鱼的过度繁殖.养殖实践表明,此鱼生长快、耐低氧、抗病力强、肉质细腻鲜美,是池塘混养较高档的淡水养殖品种.为探讨精养塘套养淡水石斑鱼技术,于2006年在本场进行了主养团头鲂池塘套养淡水石斑鱼技术试验,取得了增产增效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发展我国淡水养鱼事业.使内陆地区、山区、工矿和城郊在缺乏养鱼水面的情况下,也能够养殖出大量的鱼,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是我们渔业战线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根据我国淡水养殖鱼类的特点.1975年我们选择草鱼和团头鲂做为养殖对象,进行了流水密养高产试验。经过五个月的试验,  相似文献   

12.
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传染病防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科技情报》1991,18(1):20-21
近两年来,江苏、浙江、上海等养鱼区的淡水养殖鱼类相继暴发一种传染病,病势凶猛、死亡率高、传染性极强。1990年在两湖、两广、福建、安徽等省亦已发现该病。受感染的鱼类从原来的白鲫、白鲢等,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与渔业》2008,(2):38-39
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重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降低了内源性污染带来的危害,生产出的水产品品质好,符合无公害标准。该技术严格执行水产技术标准、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应用水质调控技术、80:20养鱼技术、配合饲料投喂技术和综合养鱼技术等,改善池塘水环境,减少应激性,为鱼类栖息、摄食和生长提供良好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鱼类养殖业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经由广大劳动人民不断的摸索创新,在科学养鱼上取得了不少经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筛选出了生长快、肉质好、适应性强的“四大家鱼”及鲤、鲫、鳊、鲂、鲴等优良的养殖种类。在养殖方式上,根据各种养殖对象栖息水层与食性的不同,采用混养、密养,以充分利用养鱼水域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鱼类驯养是指在正常的养殖环境下,用以声响为主的固定信号,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用人工配合饲料驯化鱼类主动摄取食物从而形成条件反射的一种生产方式。它是随着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质优量足水产品的食用需求而兴起的一种养殖方式,不仅单产水平高、鱼类生长速度快、肉质好,而且提高了养殖水面的利用效率,弥补了北方地区鱼类生长期短,食用鱼或越冬鱼种规格小的缺点。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和实践认为,在鱼类驯化养殖生产中,除掌握常规养殖生产技术外,要特别注重对水、种、饲、管的理解和掌握。驯化养鱼的成败与“水、种、饲、管”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6.
杨州 《内陆水产》2002,27(7):19-19
鱼类的集约化养殖是在传统的粗放型养殖基础上逐步改进、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养殖模式,是实现养鱼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是世界养鱼业发展的主导方向。现行的鱼类集约化养殖形式多样,包括池塘高密度精养、流水养鱼、网箱养鱼、温室养鱼、工业化养鱼等。集约化养殖占地少、放养密度高、养殖周期短、水体利用率及饲料利用率高、劳动强度低等,体现了水质、鱼种、饵料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化组合。但是,作为一种迅速发展的养殖技术,尚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鱼类集约化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养殖业者的关注,为逐步改…  相似文献   

17.
流水养鱼是利用一定形状、大小的池子,通过对池内水体不断的补充和更新,保证池内水体环境适合鱼类生长、发育,用高密度放养和足量投饵来培育商品鱼的一种科学的养殖法。它具有占地面积小,养殖周期短,产量高,管理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淡水渔业》1977,(2):1-9,23
工厂化养鱼是一种新的养殖方式,它是利用机械、电气、化学、自动调节等现代化设施,通过人为控制,使鱼类常年都能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达到缩短养殖周期,减少劳力,降低成本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水产动物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摄食、呼吸、排泄、生长等一切生命活动均在水中进行,因此水环境对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影响超过任何陆生动物,水中的各种理化因素(如溶氧、温度、酸碱度、盐度等)直接影响鱼类的存活、生长和疾病的发生。养鱼先养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的成功与否及经济效益高低。因此,为获得好的养殖水体环境,可从以下  相似文献   

20.
淡水黑鲷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世界少有的分布在淡水中的优良养殖鱼类,环境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食用价值高。运用健康养殖技术,开展淡水黑鲷池塘主养,经156d养殖,平均规格从40g/尾长到380g/尾,每667m^2 309.6kg,亩经济效益7456元,投入产出比1:2.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