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室内发芽试验,设置温度、光照、土壤含水量、激素浸泡和播种深度等处理,通过分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和胚根长等指标,研究环境因子和播种深度对南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南荻种子在10℃下不萌发,在35℃时的发芽率最大,达92.00%;对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进行综合比较后,认为南荻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35℃,属于喜高温型种子;南荻种子对光照敏感,光照24 h条件下南荻种子的萌发率最高,达95.33%,且幼苗生长良好;5%土壤含水量即能维持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表明南荻种子具有一定的耐干旱能力,15%的土壤含水量更适合南荻种子萌发;50 mg/L 6–BA浸种可显著提高南荻的发芽率,当6–BA质量浓度提高到200 mg/L时,南荻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综合表现较好;南荻种子适合表层浅播,完全不覆土时的发芽率可达98%。合理调控环境因子可提高南荻种子的繁殖效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及种子大小对梭梭种子萌发和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土壤含水量2%的处理时小粒种子不能萌发外,其他水分条件下大、小粒种子均可萌发,并均出现随含水量增加萌发率逐渐增大的趋势,含水量为30%时大、小粒种子均出现最大值。土壤水分含量>8%时,大、小粒梭梭种子均可实现快速萌发,萌发速率间无显著差异,但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大、小粒种子的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两者呈随含水量增加而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含水量为15%时达最大值。土壤含水量为2%和30%的处理中梭梭种子即使萌发但幼苗也难以存活。土壤含水量对大、小粒种子幼苗苗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与成活率相似。  相似文献   

3.
土壤水分和覆土厚度对油松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子午岭林区内油松种子的萌发和幼苗出土对土壤水分和覆土深度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油松种子萌发适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是20%~30%,最适含水量为25%;在土壤含水量低于10%时,种子发芽率低于61.33%;当土壤含水量超过40%时,发芽率下降到59.33%.种子出苗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是25%~35%,在土壤含水量达到30%时,出苗效果最好;土壤含水量高于40%或低于10%时,幼苗出苗率均降低到20%以下.油松幼苗出土与覆土厚度有密切关系,当土层厚度为0.5 cm时,出苗率最高,可达到94.67%.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出苗率逐渐降低;当覆土厚度超过2.5 cm后,几乎不能出苗.在油松人工林中,油松种子的萌发在林分中优于林窗中,出苗在林窗中优于林分中.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效果在覆土条件下优于覆盖枯落物.种子经过预处理(室温下蒸馏水浸泡24 h)后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效果优于未处理条件下.  相似文献   

4.
元谋盆地是中国西南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的典型区域,滇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种群为该区域仅有的几种重要天然植被类型之一。研究水分条件对滇榄仁种子萌发及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以了解其天然更新中的限制因子,为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控制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滇榄仁种子萌发特征及幼苗早期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滇榄仁种子能够在含水量为15%~40%的土壤中萌发,种子发芽率55%,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5%~25%,种子发芽率70%。当土壤含水量10%或50%时,种子萌发受到严重抑制,甚至完全不能萌发。水分条件对滇榄仁幼苗早期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水量的增加,幼苗株高、基径、萌枝数、主根长、主茎叶片数、最大叶片长、单株叶面积、比叶面积、生物量均出现了显著增加。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根冠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综上,滇榄仁种群天然更新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量,应加强群落物种多样性保育及退化土壤的改善,使之形成集水、保水环境,使萌发幼苗安全度过脆弱期从而有效补充幼树以实现种群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5.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根茎冰草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根茎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土壤含水量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26%2、1%、17%、12%、7%。试验时间共60d。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17%为种子萌发出苗的最适含水量,出苗率可达96%,土壤含水量7%时,根茎冰草种子不能萌发出苗。土壤含水量对根茎冰草幼苗生长发育也有明显影响,土壤含水量21%时,最先达到分蘖期;土壤含水量12%时,基生叶片最长,可达31.0cm,生长速度最快,为0.52cm/d,地上生物量最高,达0.18g。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根长度增加,根尖数增多,沙套粗度降低,其中土壤含水量12%时,各项指标的测定值达到最大,根系总体积为0.06cm3,表面积为4.98cm2,地下生物量为0.35g,占总体生物量的66%,根尖数达到1206个,是土壤饱和含水量26%的3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野生茶条木种子在喀斯特地区的萌发及其生态适应性,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直播法,结合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观察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茶条木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茶条木种子的平均大小为12.62 mm×12.23 mm,百粒重约83.69 g,含水量22.28%,种子活力高达(96.66±3.06)%;在12 h光照条件下,夜昼变温为5/15℃时种子不萌发,变温为25/35℃时种子萌发率达最大值(66.88±1.48)%;细沙含水量为土壤饱和相对持水量的30%~40%时,种子萌发率最高,为(23.00±1.58)%,土壤含水量太高反而对种子的萌发不利。【结论】茶条木种子对喀斯特地区微生境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在茶条木人工造林中,采用室内种子的夜昼变温处理,再以幼苗直播方式造林有利于提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野生茶条木种子在喀斯特地区的萌发及其生态适应性,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直播法,结合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观察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茶条木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茶条木种子的平均大小为12.62 mm×12.23 mm,百粒重约83.69 g,含水量22.28%,种子活力高达(96.66±3.06)%;在12 h光照条件下,夜昼变温为5/15℃时种子不萌发,变温为25/35℃时种子萌发率达最大值(66.88±1.48)%;细沙含水量为土壤饱和相对持水量的30%~40%时,种子萌发率最高,为(23.00±1.58)%,土壤含水量太高反而对种子的萌发不利。【结论】茶条木种子对喀斯特地区微生境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在茶条木人工造林中,采用室内种子的夜昼变温处理,再以幼苗直播方式造林有利于提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8.
以早熟油菜420为材料,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和SNP浸种对早熟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萌发前期需要足够的水分,土壤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升高能明显促进油菜种子萌发,且土壤含水量与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发芽指数、50株干重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壤含水量下,SNP浸种对油菜种子萌发的作用效果有差异,土壤含水量低(37%)时,SNP浸种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土壤含水量中等(47%)时,SNP浸种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且随着浓度升高而加强;土壤含水量较高(57%)时,低浓度SNP浸种对油菜种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浓度SNP浸种有抑制作用;SNP浓度为50μmol/L时,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和50株干重等指标均最高,分别达到48.00%、83.72%、40.85、7.66%、3.76 cm和0.15 g。因此,在试验所设范围内,50μmol/L SNP促进油菜种子萌发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青檀种子的萌发特性和最适发芽条件,以山东泰安地区的青檀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温度、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不同光照时间以及不同贮藏方法处理种子,观察其种子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低温沙藏处理是最适合青檀种子的贮藏方法,且贮藏90 d发芽率最优;恒温条件下,其在环境温度低于15℃下种子不易萌发,最适发芽环境温度为25~30℃;光照对青檀种子有抑制作用,其为嫌光种子;青檀种子发芽的最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0%左右,且土壤相对含水量不得低于20%。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田间试验,了解不同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塑料薄膜覆盖对辣椒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于辣椒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土壤含水量范围为35%~40%,适宜范围为30%~50%。土壤含水量等于或低于25%,或者等于或高于55%,对辣椒种子的正常发芽及幼苗生长造成影响。在没有水分补充的情况下,黑色塑料薄膜对田间表层土壤含水量的保持效果优于无色塑料薄膜,有利于辣椒种子的发芽。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改变温度、光照时间、光质、播种深度、土壤含水量及低温层积时间对丽江山慈菇种子进行萌发试验,寻找丽江山慈菇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为进行丽江山慈菇大规模种子育苗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丽江山慈菇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适宜的光照时间为8h以上,适宜的光质为红光和黄光,适宜的播种深度为土壤表层以下不超过0.5cm,播种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适宜的低温层积时间为60~80d。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发芽试验探讨不同温度、pH值和土壤含水量处理对蒲公英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pH值和土壤含水量对蒲公英种子的萌发均有明显影响。蒲公英种子在28℃左右时发芽率最高,为66%;不同pH值处理蒲公英种子,以pH值为7时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分别为75%和48.1;当土壤含水量为40%时,蒲公英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分别为53%和36.0。  相似文献   

13.
以棉团铁线莲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子的吸水特性以及种子在不同的温度、光照、土壤含水量和赤霉素浓度下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种子萌发吸水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棉团铁线莲种子萌发最低吸水量为种子原质量的83.66%;20℃是棉团铁线莲种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条件,萌芽率为89%;当土壤含水量达到20%时,棉团铁线莲种子的发芽率最高,为83.55%;赤霉素为200 mg·L-1时,棉团铁线莲种子发芽率最高,为78%。  相似文献   

14.
利用~(15)N 示踪田间模拟和砂培试验,着重研究了小麦幼苗(从种子萌发到三叶龄)生长与种子蛋白质含量的关系以及吸肥状况。结果表明:种子萌发后,根系即从土壤中吸收 N 素。三叶期幼苗植株中 N 素的60—80%来自肥料 N 和土壤 N。种子胚乳蛋白质只能满足一叶一心幼苗正常生长需要的 N 量。小麦胚乳营养中的 N素营养是影响幼苗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从 N 素营养来看,幼苗离乳期是一叶一心期,不是三叶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光照和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沙埋深度、渗透势及盐碱环境等因子对杨柴种子萌发的影响特征,为提高其飞播种子萌发率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控制条件下,设置2个光照和5个变温复合处理、5个土壤含水量和6个沙埋深度复合处理以及各11个干旱胁迫、NaCl和NaHCO_3处理,研究杨柴种子萌发对光照和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沙埋深度以及干旱、盐碱胁迫的响应。【结果】黑暗环境对杨柴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20~30℃下,杨柴种子萌发快速且集中;光照条件下30/25℃为杨柴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黑暗条件下25/20℃为杨柴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5%和10%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杨柴种子沙埋深度为1 cm时萌发情况最好,土壤含水量与沙埋深度呈现显著负互作效应。渗透势为-0.30~0 MPa时种子发芽率均高于80%,渗透势为-0.50 MPa时发芽率低于20%;NaCl水平在0~0.6%时种子发芽率超过70%,当其水平为2.0%时发芽率显著下降,仅为20%;NaHCO_3水平在0~0.08%时种子发芽率超过70%,0.24%水平下发芽率低于20%。【结论】杨柴种子萌发阶段对温度较为敏感,黑暗环境对杨柴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20~30℃下种子萌发快速且集中。适宜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沙埋深度为1 cm时萌发情况较好;杨柴种子萌发对碱性盐胁迫的敏感程度高于干旱胁迫和中性盐胁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PEG引发种子对干旱胁迫下甜玉米出苗和幼苗形态建成的影响,揭示探究PEG引发种子对高粱的调控机理。[方法]试验采用盆栽试验,将PEG引发的甜玉米种子(金冠218)在土壤最适含水量的100%(CK)、80%、60%和40%供水下的种子萌发参数及幼苗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PEG引发种子可增强甜玉米种子对干旱胁迫的抵御能力,显著增强干旱胁迫下种子的萌发能力,提高发芽率。另外,PEG引发种子处理可减少干旱胁迫下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下降、促进光合作用。在渗透调节方面,PEG引发种子幼苗叶片脯氨酸(P值=0.001~(**))、游离氨基酸(P值=0.002~(**))和电导率(P值=0.003~(**))在干旱胁迫下差异显著性较大;PEG引发种子对SOD、CAT在播种后6~12天的差异显著性更大,同时可减缓O~(2-)的增加幅度。[结论]总体而言,PEG引发种子可作为甜玉米抗旱栽培的重要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赤红壤、赤红壤+泥炭土(1∶1,V/V)、泥炭土3种基质及50%、75%、100%田间持水量3种含水量的两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基质种类和含水量处理对辣木种子发芽率及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赤红壤中,随含水量升高辣木种子发芽率增加,但幼苗在实验期内全部死亡;在赤红壤+泥炭土基质和纯泥炭土中,随含水量升高辣木种子发芽率显著下降,且100%田间持水量严重抑制泥炭土中辣木幼苗生长;赤红壤+泥炭土在50%田间持水量时辣木种子发芽率最高、达65%,幼苗株高达33 cm,辣木幼苗小叶片数量达30片。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基质种类、基质含水量、基质种类-含水量交互作用均对辣木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和小叶数有显著影响。赤红壤+泥炭土在50%田间持水量时有利于辣木的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  相似文献   

18.
水分对玉米种子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阐述了土壤含水量对玉米种子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时,玉米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均显著降低,种子萌发受到抑制;当土壤含水量在15%~20%范围内,玉米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较高,适宜培育壮苗。5%的土壤含水量为玉米种子萌发和苗期生长的最低预警水分。  相似文献   

19.
黄顶菊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光照、温度、土壤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等方面,研究了其对黄顶菊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促进黄顶菊种子萌发;适于黄顶菊种子萌发的温度为25~40℃;土壤含水量在30%~90%时,有利于黄顶菊种子萌发;空气相对湿度对黄顶菊种子萌发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徐国胜  王军辉  鲍丽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784-5785,5787
采用人工控水的方法,考察土壤含水量分别为9%、12%1、5%、18%2、1%及24%时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方面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随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小麦萌发率、苗高及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小麦幼苗H2O2与MDA含量呈上升趋势,且水分胁迫越严重趋势越明显。幼苗自由基清除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各不相同,SOD与POD活性在水分胁迫初期呈上升趋势,后期呈下降趋势;CAT活性在水分胁迫初期变化不大,后期则呈下降趋势。说明水分胁迫能加剧小麦幼苗膜脂过氧化从而引起膜的损伤,且膜脂过氧化的程度随水分胁迫的加大而加深;幼苗自由基清除相关酶活性在胁迫初期会上升以抵抗水分胁迫,后期则下降,且不同的酶在抗水分胁迫中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