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我与《花木盆景》杂志相识是从偶然认识李琴编辑开始的。2007年3月,第17届中国(武汉)兰花博览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我对花卉摄影很有兴趣,早早地就走赶去拍兰花。我正在一朵一朵地端祥着,有人递给我一张名片——李琴,花木盆景杂志社编辑。"老师,能把你拍的照片发给我吗?"我说:"没问题。"于是我就挑了些获奖兰花的相片给她……不久就收到《花木盆景》杂志,上面刊登了我的兰花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2.
<正>初夏五月,盆景生意盎然的季节。欣然收到韩学年先生的大作《童梦——韩学年盆景艺术》一书,开卷阅来,满目清新,使我忍禁不住一口气将整本书看完,顿觉耳目一新。我与韩学年先生有过数面之缘,我叫他"老韩",因为我同他有着同样"沉迷"于盆景艺术数十年而被盆景"牵绊"了数十年的经历,所以相识后倍感亲切。2008年4月下旬,广东陈村举办"第二届‘中华杯'中国盆景精品大奖赛"其间,我与老韩同为评委,事  相似文献   

3.
正当李琴告诉我《花木盆景》创刊物30周年了,想让我谈谈30年来的感想,我没有多加考虑就答应了,因为我与《花木盆景》有缘。我与《花木盆景》创刊时就有缘。记得30年前贵刊创刊时候,我在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工作,时为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内还没有一份公开出版发行的"花卉盆景"专业类的杂志(好象在以前曾经有一份"大众花卉",试着发行过1期~2期,但后来就没有消息了)。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花木盆景》创刊的信息,尽管没有先例,时为风景区园艺管理科的负责  相似文献   

4.
正"杨贵生:我期望即将建设的这个盆景博物馆让全世界的盆景人口服心服的说"最好的盆景在中国,而不是在日本!"那个时候就遂愿知足了,这就是我的理想!"回顾中国盆景自改革开放开始恢复、发展、复兴之路,直到今日中国盆景以其恢宏的气度、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全世界盆景爱好者瞩目。匆匆三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却是中国盆景激荡发展激荡变化激荡进步的三十年,一  相似文献   

5.
正我生长在吉林省磐石市一个偏僻的山乡里,家乡遍布山岗的树、石和汩汩的辉发江冲刷过后裸露的根盘根错节,是我与树、根、石情结的渊源。长大后,由于对树、根、石的浓厚兴趣,尝试着自己做起了盆景、根艺,但从理论到实践都十分欠缺。于是我订阅了有关盆景、根艺方面的书刊,并报名参加了1988年8月《花木盆景》杂志社举办的刊授学习。没想到这次学习竟然成为我盆景、根艺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在那里,我有幸结识了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先生,聆听到了贺先生谆谆的教诲。直至今日,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那次的学习虽然只有十天的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盆景,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传统文化艺术,与其它姊妹艺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被称作"鲜活之诗,立体之画",与诗画艺术一样,同样追求意境之美,自古至今传承有续,创作理念至臻至善。那么怎样创作诗画美、意境美的盆景作品呢,多年来我也进行了不少尝试。2012年第八届中国盆展览上,本人以金雀为主材创作的《鹊华烟雨》水旱盆景,得到了广大盆友的认可和评委专家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银奖,最近创作的《秋山论道》水旱盆景,我亦有所得。《秋山论道》主体桩材是日本红枫‘出猩猩'百年老树,初见到它时,树势与姿态都不符合我的要求,但我看重的是它在长期盆栽历程中培养出的丰满枝条和岁月沉积下自然流露的沧桑古朴。通过合理调整,搭配布局,是可以创作成为一盆诗画美、意境美的好作品的,于是我决定结合中国  相似文献   

7.
正"研究高新技艺,促进中外交流,让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弘扬民族传统,讲求意境神韵,让世界了解中国盆景。"这句话是恩师贺淦荪先生在2000年前夕送我的新年祝词,16年来时常萦绕在耳际,照我前行。我编著的《中国树石盆景》一书已于上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将这句话收录在书中,作为鞭策,也是对恩师的怀念。记得他当时对我说:"盆景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但因各种原因,发展缓慢。近二十年来我国盆景  相似文献   

8.
正1991年,非洲盆景协会宣告成立,它是世界盆景友好联盟(WBFF)成员之一。20多年来,非洲盆景致力于与世界各国的盆景艺术交流学习,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制作技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经过他们的努力,现今非洲盆景在世界盆景的舞台亦有了一席之地。2015年10月22日-25日,以"非洲的天空下"为主题的第四届非洲盆景大会在非洲西开普省的市政厅举行。以前我看到的非洲盆景都是通过朋友的书和CD,这是第一次我去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前,我还在湖北省林业学校求学。一次到学校图书室看资料时偶然发现了《花木盆景》,当时如获至宝,认认真真地把手里的杂志阅读完。这本杂志里栏目全、信息量大,正是我需要的,于是我找到其它两期杂志借回寝室阅读。从此,《花木盆景》杂志伴我走过了异地求学的时光。  相似文献   

10.
正2009年,一群满怀情谊的盆景人创办了自己的网上家园——"盆景乐园网",历经十年的沉淀,友谊之酒,醇香四溢。十年来,盆景乐园网站以团结全国最广大的盆景爱好者,全力推动中国盆景事业的传承、普及、创新和发展为己任,携手业内专业媒体《花木盆景》打造了"全国网络盆景展览"和"全国微型盆景展览"两个展会品牌,并于2017年双展合一,以全新的展览形式在如皋国际园艺城举办"中国风"盆景展,广受好评。漫步盆景人生路,相约十年嘉年华。今秋十月,第五届"中国风"盆景展与您不见不散。  相似文献   

11.
<正>在观赏盆景时,很多人都喜欢拿日本盆景与中国盆景作比较,并且认为日本盆景要比中国盆景好。我认为两者各有所长。比如,在作品的创意、神韵、灵气、意境上,日本盆景不如中国盆景,但在盆景的健康、长势上,日本盆景又要略胜一筹。中国盆景有相当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色泽不亮、颜容不佳,少数盆景还提前进入退化衰老状态,令人惋惜,而日本盆景从整体形态上给人一种苍劲葱郁、生机勃勃的感觉。我想,差距的形成主要还是在培育管理方面。我们不妨从日本民族性格谈  相似文献   

12.
正1月23日,武汉"封城"!窗外街景如昔,但空寂无人,让人莫名恐惧。打开手机,头条、微信上,标题党"趁火打劫",许多负面消息被放大,越看越让人悲伤与无奈,身陷其中,日复一日无法解脱!1月28日,中花协会盆景分会的领导联系上我,询问湖北会员的情况,希望为我们提供一些物资帮助。得知会员们都身体安康、生活物资有足够保障后,就提醒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可以通过盆景来调整心态。还为湖北同仁们建了一个微信群,郝继锋秘书长和吴微微在群里与大家聊盆景,聊分会今后的工作……有时一直聊到半夜。通过聊天,我的关注点得到了转移,情绪得以缓解。于是我想,与其整日为疫情干着急,还不如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做与盆景相关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雅趣自随心     
正喜欢盆景也有些年头了,我玩盆景不太在意品种的名贵与否,也不去追求所谓的"大老粗"。个人觉得盆景有"宜静观,须孤赏"的要求,细推内理,实在是由于她的美有高度的浓缩性,盆景之妙在于小中见大,因此我园中的盆景以中小型盆景居多。盆景讲究景、盆、几架三位一体,这也是中国古雅文化的体现,目前的盆景的盆钵大体上都是以紫砂盆为主,但我觉得使用一些非常规的盆钵应该也会很有趣。这些年农村的城镇化改造正如火如荼地进  相似文献   

14.
《花木盆景》2014,(3):42-43
我是一名爱好广泛的女子。大学毕业后。学习了钢琴、书法、插花、网球等等。这几年又学习了茶道、香道和收藏。在一次外出淘古盆的行程中,偶然接触到了微型盆景,那一盆盆可以把玩于手掌中,身姿玲珑的活的艺术品,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开始学着莳养,继而一发不可收拾。我现师从南京郑志林先生,平时有空就会去古林公园。向师傅讨教各类树种的培育、养护、造型。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自己慢慢地学着动手,开始微型盆景的蟠扎与造型。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5.
台湾"铭鼎园艺"系台湾"铭园盆景"苏子渊先生与台湾相关业者合作经营。今年初,"铭园盆景"率先进驻"尧塘公路花园",拉开了海峡两岸盆景大世界的帷幕。2007年4月28日,"铭鼎园艺"又有一批台湾真柏运抵"盆景大世界"。至此,"铭鼎园艺"在"盆景大世界"出样、展示、销售的盆景已经多达9个品种、258盆。  相似文献   

16.
陈世高 《花木盆景》2008,(12):68-68
我离休后爱上了盆景。我为制作盆景,买回苗木和花盆,学着为盆景浇水、施肥、松土保墒、修剪、扯草、除虫治病。我制作的盆景有迎春花、栀子花、桔子、铁树等。我不断地将它们轮换更新,把大自然的风光浓缩在一盆之中。几年之后,盆景就占据了家里凉台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4月1日-5月10日,由河南省盆景协会与开封市铁塔公园联合主办、以"传承创新、共兴文脉、让盆景走进你我家园"为主题的2017中国(开封)"铁塔杯"盆景艺术节暨迎春花展在AAAA景区铁塔公园成功举办,40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十余万人分享了这一精美的河南盆景艺术盛宴。开封铁塔公园是以始建于北宋黄佑元年(公元1049年)开宝寺塔(今习惯称作铁塔)而命名的名胜古迹公园,是中国100家名  相似文献   

18.
正我与《花木盆景》杂志结缘始于在朋友处借阅,爱花爱盆景的我就被这本杂志吸引了。2005年,囊中羞涩的我,鼓动堂兄订阅,并且帮忙收发。"书非借不能读也",就在这一收一发的短暂时间里,我如痴如醉地阅读,贪婪地汲取知识和营养……后来,因一些养花及写作问题写信给李琴编辑,不久就收到热心敬业的李琴姐热情洋溢的回信,为我解决了不少难题,还鼓励我努力学习,多读多写,大胆投稿。以杂志为媒,以盆景结缘,我  相似文献   

19.
<正>拜读本刊今年第八期上刊登的胡乐国大师新作《杂谈杂木盆景》一文后,笔者认为专题召开"中国杂木盆景研讨会",措施是有力的,也是必要的。这对进一步探索杂木盆景发展中的问题,向新的方向、新的目标进发,是极其有利的。同时我也赞同胡乐国大师文中对杂木盆景现状所作的分析与宏论。尤其是他关于杂木盆景逊色,主要"表现在艺术观及表现手法上"的观点,我联系本地杂木盆景兴衰之后,深有感触。下面我结合本地实际,用今天的观点来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1月16日,笔者应昆明(斗南)中国盆景精品邀请展暨云南赏石根艺展组委会之邀,做了一场"树石丛林组合"盆景专场示范表演。表演用材是来自海南的博兰小桩材和海母石,用盆为天然云盆。盆景创作示范表演主要目的是要求表演者向观摩者传递盆景创作的基本理念、基本技法和创作过程,在有限或规定时间(一般2小时左右)内能较好地完成盆景创作的全过程,并使其表演完成的作品与表演前的半成品或素材发生"质"的变化,给观摩者一种全新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