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采集贺兰山东麓产区银川正常熟采摘的霞多丽葡萄,按照常规干白葡萄酒工艺酿造葡萄酒样品,并以昌黎、弥勒、沙城和玛纳斯4个产地正常采摘的霞多丽葡萄所酿酒为比较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定量检测供试葡萄酒样品中的香气成分,感官分析其嗅觉阈值和香气特征,计算香气成分的气味活性值。葡萄酒特征香气成分及其产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基于香气成分活性的可视化指纹图谱,实现5个产地霞多丽葡萄酒的可视化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我国不同产地核桃进行鉴别,为核桃的原产地保护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全国8个核桃主产省128份核桃样品中35种元素含量,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建立判别模型,对核桃产地进行鉴别。[结果]表明:核桃中主要微量营养元素为Fe、Zn、Cu和Ni等,重金属(Pb、Cd和As)及稀土元素含量较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核桃样品中元素组成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地区核桃样品中的特征元素为稀土元素以及Co、Fe、Rb、Zn、Tl、Cu、Cd、Ba、Sm、Sc、Mo和Ti等元素;应用线性判别分析建立了不同产地核桃判别模型,8个省份核桃整体判别正确率为99.2%,同时,应用线性判别分析建立了核桃地理标志产品与非地理标志产品判别模型,6种核桃地理标志与非地理标志产品整体判别正确率为95.7%。[结论]通过测定核桃中多种元素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等方法,可对不同产地核桃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利用电子鼻分析不同品种的桂花香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圆叶金桂’、‘玉玲珑银桂’和‘朱砂丹桂’3个不同品种的桂花香气进行电子鼻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单类成分判别分析(SIM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方法对电子鼻区分桂花香气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电子鼻可以用于区分不同品种的桂花香气,为进一步的调香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技术对3个四季桂品种盛花期花瓣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鲜花与短期超低温冰箱保存后花瓣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四季桂品种的香味主体成分比较接近,主要成分为β-紫罗兰酮、二氢-β-紫罗兰酮、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γ-癸内酯、α-紫罗兰酮、正己醛、叶醛、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型)、芳樟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型)、顺-3-己烯醛。短时间的超低温保存对花瓣挥发性成分和含量影响不大,因此,在测定样品较多时可以在超低温冰箱中短期保存。  相似文献   

5.
温莪术挥发性成分的闪蒸-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闪蒸-气相色谱-质谱法(FE-GC-MS)对温莪术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主要影响因素如闪蒸温度、样品量和样品粒度等进行优化。结果显示,0.4 mg的粉末样品,在200℃下闪蒸,经色谱分离后得到60余种成分。对FE-GC-MS、水蒸气蒸馏法(SD)-GC-MS和固相微萃取(SPME)-GC-MS这3种方法进行比较,利用质谱解析结合保留指数鉴定出的化合物数量分别为40、38和36种。由FE-GC-MS得到的莪术油主要活性成分如莪术烯、莪术醇、β-榄香烯酮、吉马酮和莪术二酮的含量与SD、SPME法所得结果相近。结果表明,闪蒸法样品用量少而得到的挥发性成分较多,且无需任何前处理。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找茉莉花香气、茉莉花精油和净油成分的差异,指导茉莉花产品加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挥发性成分组成主要是酯类和萜类,共同成分有10个,这些成分应是构成茉莉花香气的基础。精油中重组分含量相对较低(4.84%),其香气较纯正;净油中,头香成分含量相对较低,重组分含量偏高(23.79%),导致香气不够纯正。茉莉花精油和净油加工生产时,为保证香气纯正,须防止乙酸苯甲酯和芳樟醇等成分流失。  相似文献   

7.
为探析茶油的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以20种不同产地、制备方法的茶油为原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仪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1)茶油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由壬醛、2-反己烯醛等17个共有色谱峰构成,且经聚类分析和相似度分析得出茶油的产地、储存时间,尤其是制备工艺对其影响较大;(2)选取一种茶油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菜籽油-茶油的掺伪模型:Y=-4 572.5X~3+5 637.4X~2-2 206.3X+364.05(Y为菜籽油掺假比例%,X为夹角余弦cosθ),适用于菜籽油掺伪量25%以上的茶油。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对云南德宏和保山两地的5个不同品种的咖啡烘焙豆的挥发性成分(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对其VOCs数据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5个咖啡品种的烘焙豆中共鉴定出78种挥发性成分,分别为酮类(16种),吡嗪类(15种),醇类(6种),醛类(5种),呋喃类(6种),酸(5种),酯(5种),吡咯(5种),酚类(3种),其他醚类、烷等12种;通过对样品间VOCs的对比分析,发现卡蒂姆7963和DTARI 399的挥发性成分在不同气候种植区的差异较小,而DTARI 390和DTARI 155在同一个气候条件下的样品的VOCs相关性高,说明同咖啡品种自身的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且不同品种挥发性物质组成受环境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来自广西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不同杂种无性系叶片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气相色谱(GC)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杂交无性系DH42-6、DH19-6、DH32-26和DH32-29分别检测出34、34、30和32种化学物质。其中,挥发性成分超过1%以上的化学成分分别有7、8、5和7种,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1.418%、89.598%、95.420%和92.676%。按主要挥发性成分分类,这4种尾巨桉杂交无性系可分为两种生化类型,一种为1,8-桉叶素型,主要产生的无性系为DH19-6和DH32-26;另一种为γ-松油烯型,主要产生的无性系为DH42-6和DH32-29。不同无性系叶片主要成分的差异导致其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主要含量有所差异。DH19-6和DH32-26叶片挥发性成分的单萜醇酯类物质为主要成分,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49.973%和46.290%;DH42-6和DH32-29叶片挥发性成分中的单萜类物质为主要成分,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达到91.010%和83.745%。尾巨桉不同杂种无性系叶片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为后续研究桉树化感物质的化感作用提供树种来源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蜡梅属5种植物花中挥发性成分组成的差异,探讨5种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分类意义,为蜡梅属植物的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方法处理样品,并优化前处理条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蜡梅属5种植物干花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5种植物花中的成分差异,并应用SIMCA-P+11.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得分图直观地表达蜡梅属5种植物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通过优化样品处理得出HS-SPME最佳的萃取条件为:样品用量1.2 g,加热温度70℃,吸附时间45 min,解吸时间3 min。通过GC-MS测定并定性分析,从蜡梅属5种植物干花中共鉴定4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蜡梅37种、突托蜡梅41种、山蜡梅41种、浙江蜡梅36种和柳叶蜡梅43种,且5种植物花中的共有成分达到24种;从鉴定的成分来看,蜡梅属植物花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以萜类成分为主,包括萜烯、萜醇、萜酯等含氧衍生物及少数脂肪族化合物。蜡梅花中主要含有乙酸芳樟酯、黑蚁素及石竹烯氧化物等挥发性成分;柳叶蜡梅、浙江蜡梅和山蜡梅中主要挥发性成分有α-月桂烯、桉叶素和四甲基环癸二烯甲醇;突托蜡梅花中桉叶素、黑蚁素和异香橙烯环氧化物等成分含量较大。通过主成分分析,蜡梅属5种植物明显被划分为3类,其中浙江蜡梅、山蜡梅和柳叶蜡梅3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组成相似,归为一类;而蜡梅和突托蜡梅分别与另外3种植物花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差别较大,各自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蜡梅属5种植物的系统分类学研究结果一致。【结论】蜡梅属5种植物花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以萜类成分为主,且成分组成差异较大,其中柳叶蜡梅、浙江蜡梅及山蜡梅花的挥发性成分相似,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性;蜡梅及突托蜡梅花香气各异,挥发性成分组成明显不同于另外3种植物,在资源利用上可区别对待。本研究结果可为蜡梅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也为蜡梅属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