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诱导生成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Don)多倍体鳞茎。[方法]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经预分化培养的卷叶贝母紧密愈伤组织团块,再经过诱导分化培养获得多倍体鳞茎。[结果]用浓度为1.2 g/L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处理卷叶贝母紧密愈伤组织团块24 h后,接种在MS+6-BA 1.0 mg/L+NAA 0.3 mg/L的分化培养基上培养,其多倍体鳞茎的诱导率最高为83.3%,细胞染色体数为2n=4x=48,总生物碱含量为0.249%。[结论]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优质高产卷叶贝母多倍体鳞茎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抗生素对卷叶贝母鳞片叶诱导生长的影响.[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头孢霉素、头孢曲松钠和头孢噻肟钠抗生素添加到卷叶贝母鳞片叶的生长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培养,研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抗生素对卷叶贝母鳞片叶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3种抗生素对卷叶贝母鳞片叶诱导生长作用的影响是不同的.与对照试验比较,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头孢霉素对其愈伤组织的诱导均有抑制作用,以添加浓度为800 mg/L的头孢霉素对其愈伤组织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低,仅为25.18%,但当其添加浓度为200 mg/L时,芽的诱导率最高,为47.50%;在培养基中添加头孢曲松钠的浓度为200 mg/L时,其卷叶贝母鳞片叶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100%和82.52%;在培养基中添加400 mg/L的头孢噻肟钠时,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最好,诱导率为100%;而在添加浓度为200 mg/L时,其芽诱导率最高,为92.53%.[结论]该研究为下一步开展卷叶贝母植物遗传转化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了找到适合原球茎增殖的培养条件,为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铁皮石斛茎段诱导出的原球茎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碳源、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和培养方式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在5种培养基中,原球茎增殖倍数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改良MS的增殖倍数明显高于其他培养基;在低浓度的条件下,随ABA浓度的增加,原球茎的增殖速度加快,当浓度为0.5 mg/L时,增殖最大;蔗糖为碳源时原球茎增殖的效果比葡萄糖、果糖好;固体培养和液体振荡培养时原球茎增殖倍数最高。[结论]在改良MS中加入30 mg/L蔗糖和0.5 mg/L ABA,进行固体培养或液体振荡培养,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杨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317-9319,9422
[目的]研究苯丙氨酸、草酸和油酸等前体对黄芪细胞生长和黄芪多糖合成的影响.[方法]在细胞培养的第O天,向细胞悬浮培养液中加入3种前体,测定细胞干重增殖倍数和黄芪多糖的含量.[结果]添加2 mmol/L的草酸可以明显地促进黄芪细胞中黄芪多糖的积累,其含量为对照组的1.80倍;较低浓度苯丙氨酸能有效促进黄芪细胞中黄芪多糖的合成;当苯丙氨酸浓度为1.Ommol/L,黄芪多糖的含量达最大,为33.429 mg/g,为对照组的1.70倍;当油酸添加浓度由0.1mmol/L增加至2 mmol/L时,细胞中黄芪多糖的含量逐渐提高;2 mmol/L的油酸使黄芪多糖的含量达37.565 mg/g,为对照组的1.91倍.[结论]前体的添加可有效促进黄芪悬浮培养细胞中黄芪多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卷叶贝母愈伤组织快速增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筛选出卷叶贝母愈伤组织快速增殖的最佳培养条件,从不同激素配比、培养温度、光照强度与时间等方面筛选出卷叶贝母愈伤组织快速增殖的最佳培养条件,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生物碱含量. 结果显示,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NAA 0.5 mg·L-1,最适温度为20 ℃,最适光照时间12±2 h·d-1,在此培养条件下卷叶贝母愈伤组织培养40 d可增殖3倍以上.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生物碱的诱导物硝酸镧、前体L-苯丙氨酸对其愈伤组织生长速率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38天后,硝酸镧、L-苯丙氨酸对半夏愈伤组织生长速率及生物碱积累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浓度处理中,2.25 mg/L硝酸镧和6.00 mg/L L-苯丙氨酸的生物碱积累量最高,分别比对照高76.89%和8.99%。随着添加浓度的增加,半夏愈伤组织生长速率和生物碱积累量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黑果枸杞组培快繁条件。[方法]以黑果枸杞的种子为材料,在种子无菌萌发后,取带腋芽的嫩茎段作外植体,以不同基本培养基与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不同浓度配比,研究不同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黑果枸杞组培苗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6-BA与IBA、IAA组合处理均能提高组培苗的增值倍数,其中0.5 mg/L 6-BA+0.5 mg/L IAA增殖效果明显,增殖倍数达到9.33;5种不同基本培养基中,MS对黑果枸杞组培苗的增殖效果最好,芽多,生长状况良好;生根培养中,添加生长素可抑制黑果枸杞组培苗生根,不添加任何生长素的WPM培养基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最高,达到97.5%。[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黑果枸杞快繁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外源添加尿黑酸对拟南芥酪氨酸降解途径的影响。[方法]以拟南芥野生型和酪氨酸降解途径缺陷突变体sscd1、hgo为材料,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尿黑酸,分析长、短日照下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在长、短日照下,外源添加0.1~0.4 mmol/L浓度尿黑酸推迟sscd1突变体种子萌发;外源添加0.8 mmol/L浓度尿黑酸抑制sscd1突变体种子萌发,而该浓度的尿黑酸对野生型和hgo突变体种子萌发没有影响。另外,在培养基中添加酪氨酸降解途径的异常代谢产物——琥珀酰丙酮,在长日照下也能抑制野生型种子萌发。[结论]尿黑酸处理后激活了酪氨酸降解途径,使sscd1突变体中积累较多的琥珀酰丙酮从而影响其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蓬莪术的离体快繁技术。[方法]以蓬莪术嫩叶、块茎和根为外植体,接种在以MS为基本培养基,外加不同浓度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培养;以幼芽为外植体,进行幼芽的增殖、生根培养和移栽等。[结果]诱导蓬莪术叶、块茎和根的愈伤组织形成的最适培养基为MS+2,4-D1.0 mg/L+6-BA0.5~1.0 mg/L+NAA0.3 mg/L,其中蓬莪术叶诱导率最高,达96%;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培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幼芽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6-BA3.0 mg/L+NAA0.1 mg/L+KT1.0 mg/L,其增殖倍数达3.5以上;而生根培养基以1/2 MS+NAA1.0 mg/L+6-BA0.5 mg/L为最佳,生根率达100%,其移栽成活率达85%以上。[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蓬莪术的快速繁殖及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樊吉尤  莫昭展  杨福  李志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05-14707
[目的]研究互叶白千层丛生芽增殖的最优条件。[方法]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碳源及其质量浓度、激素组合对互叶白千层丛生芽增殖的影响。[结果]MS为较好的基本培养基,白糖为较适碳源,白糖的适宜浓度为40 g/L,较好的激素组合是6-BA 0.8 mg/L+2,4-D 0.01 mg/L。[结论]丛生芽的增殖效果与基本培养基有关;一定浓度范围内,增殖倍数随着碳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低浓度的2,4-D更有利于丛生芽的增殖,配合较低浓度的6-BA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王跃华  李頔  代勇  徐世军  陈然  刘毓均  舒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96-2097,2099
[目的]对不同来源的3种卷叶贝母鳞茎进行药效学比较研究。[方法]选择组织培养卷叶贝母鳞茎、野生卷叶贝母鳞茎和人工栽培(抚育)卷叶贝母鳞茎为试验材料,采用氨水引咳法和气管酚红排泌法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不同来源的卷叶贝母鳞茎均有显著的止咳和祛痰作用。通过统计学分析,3种鳞茎的止咳和祛痰作用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可以用组织培养的卷叶贝母鳞茎代替野生卷叶贝母和人工栽培卷叶贝母鳞茎入药。  相似文献   

12.
王跃华  刘益丽  林抗雪  马良良  代勇  徐世军  王晓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23-14024,14026
[目的]建立一套完整、快速和经济的卷叶贝母超低温保存关键技术。[方法]对卷叶贝母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技术中的预培养时间、保护剂类型和解冻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预培养时间、冷冻保护剂类型和解冻方式均是影响卷叶贝母愈伤组织冷冻保存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经预培养9 d、由10%二甲基亚砜和0.5 mol/L山梨醇组合的复合冷冻保护剂冷冻、在40℃水浴条件下解冻的卷叶贝母愈伤组织其保存效果最佳,保存后细胞的存活率可达87.39%。[结论]为更好地保护卷叶贝母种质资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金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492-10493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GA3对解除川贝母种子休眠过程中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变化的影响。[方法]用浓度0(CK)、20、40、60、80mg/L的GA3处理川贝母种子,对不同浓度GA3下的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浓度40和60mg/L GA3处理时,川贝母种子酯酶同工酶在图谱上增加2条彤分别为0.3893和0.937的新谱带;而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图谱上分别增加2条可为0.833和0.937的新谱带,且在浓度60mg/LGA3处理时,图谱中又增加1条彤为0.771的新谱带。[结论]浓度40mg/L和60mg/LGA3对川贝母种子休眠的解除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遮阴条件对栽培川贝母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其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贝母“树儿子”期和“灯笼花”期植株为试验材料,设置阴蔽度、棚高和遮阴网颜色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置3个水平,以不遮阴为对照,研究不同遮阴条件对川贝母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遮阴导致川贝母“树儿子”期植株叶片宽度降低(P〈0.05),对其株高、叶片数、叶片长度、节间长度和鳞茎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遮阴提高了川贝母“灯笼花”期植株的株高、节间长度,降低了叶片宽度、开花率和挂果率(P〈0.05),对叶片数、叶片长和鳞茎产量的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大田栽培川贝母“树儿子”期和“灯笼花”期不宜采取遮阴措施。  相似文献   

15.
暗紫贝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为中药材川贝母(Ba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的主要来源之一,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及散结等功效,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为了解近几年来对暗紫贝母的研究现状,从植物学、化学成分分析、药理学、分子生物等方面对暗紫贝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贝母器官发生机理,为今后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平贝母为供试材料,以培养体的可溶性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和淀粉含量为指标,研究了组培平贝母培养过程中培养体不同发育时期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结果]培养体内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按照组培平贝母培养体不同发育时期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到小鳞茎膨大时(小鳞茎-2),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53.41和9.23mg/g。不同阶段培养体内淀粉含量整体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在愈伤组织时期淀粉含量最低为42.32mg/g,而小鳞茎膨大时(小鳞茎-2)达到最高值为84.06mg/g。[结论]探明了碳水化合物代谢机制,为贝母器官发生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和微核试验了解川贝水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方法]川贝急性毒性试验中采用最大给药量,记录小鼠给药1周内的生理反应及体征变化,然后通过剖检及血液学指标研究川贝的急性毒性.通过微核试验检测川贝水提取物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影响,了解川贝的致突变性.[结果]小鼠在最大给药量折合生药为90 000 mg/kg的剂量下没有明显异常反应,体重、血液指标与对照组无差异,剖检无内脏病变.微核试验结果呈阴性.[结论]川贝水提取物对小鼠无急性毒性及致突变性,可作为兽医临床用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8.
川贝母叶高效诱导愈伤组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川贝母的叶为外植体快速诱导愈伤组织,生产出大量有效组分含量高的组织培养物,为提高川贝母植物资源利用率奠定基础。通过比较川贝母叶的不同叶龄、形态部位、接种方式和培养温度对其愈伤组织产生的影响,获得川贝母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条件。结果得出,选取生长7 d左右的叶的形态学下端为外植体,采用叶基部直接插入培养基的接种方式,在变温的条件下培养,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95.20%。  相似文献   

19.
不同肥料对椭圆叶花锚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英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Halenia ellipitica D.Don.[Method] Three treatments (urea treatment group, diammonium phosphat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set in the experiment with 3 replications to detect plant height,root length, leaf number, branch number, flower number and biomass of Halenia ellipitica D.Don. in all experimental groups.[Result] The leaf number,branch number, flower number and output of crude drug of Halenia ellipitica D.Don. in urea treatment group were more than that of Halenia ellipitica D.Don. in diammonium phosphat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however,the plant height and root length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all groups.[Conclusion] The urea generated better effect on Halenia ellipitica D.Don. cultivation than that produced by diammonium phosphat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