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01年在长春市对普力克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72.2%普力克悬浮剂800~1000倍液对黄瓜霜霉病防效为90.13%~92.70%,防治效果优于目前生产中使用的药剂。在生产中使用800~1000倍液,可作为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有效剂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72%克露等杀菌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土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4):119-119
霜霉病是黄瓜的主要病害,为筛选出安全高效的防治药剂,笔者对棚栽黄瓜进行了6种杀菌剂防治白粉病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和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分别达81.5%、79.0%和78.5%,且对黄瓜安全无药害,是目前防治黄瓜霜霉病较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3.
在兰州市输中县良种繁殖场进行68.75%易保水分散粒剂600、800、1 000、1 500倍液防治黄瓜霜霉病和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的结果表明,68.75%易保水分散粒剂600倍液对黄瓜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防效最高,分别为94.61%、91.69%,从防效、成本、降低农药残留等方面综合考虑,该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大面积应用的适宜剂量为800~1 000倍液,最佳施药时期为黄瓜霜霉病发生前或发生初期;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大面积应用的适宜剂量为600~800倍液,最佳施药时期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前或发生初期.连防3~4次,每次间隔7 d.  相似文献   

4.
一、黄瓜霜霉病 在黄瓜生长期间.喷施1%白糖加1%尿毒液,可大大降低植株霜霉病的发病率。植株发病后,可用72%杜邦克露或72.2%普刀克800倍液喷施,治疗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4种杀菌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4种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药效,结果表明:第2次药后14d,10%银法利600倍液、8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86.05%和84.77%,69%安克锰锌1000倍液和72%杜邦克露6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77.94%和74.73%,对照药剂甲霜灵防效仅为64.73%。建议生产上防治黄瓜霜霉病时,可将银法利与安克锰锌、杜邦克露等药剂轮换使用,以延缓霜霉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不同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2%杜邦克露700倍液、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 750 g/hm2、85%乙磷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5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建议在生产实践中,黄瓜霜霉病发病较严重时,用以上5种药剂加以防治;在黄瓜霜霉病扩散蔓延情况下,为更有效地防治病害,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可作为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7.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甲霜灵铜可湿性粉剂、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防治黄瓜霜霉病对比试验表明:72%杜邦克露800倍液、700倍液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70%代森锰锌,也比50%甲霜灵铜的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黄瓜霜霉病:在发病初期喷药,可选用的药剂有: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90%霜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普立克水剂6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3~5次.  相似文献   

9.
试验表明,72.2%普力克AS、64%杀毒钒WP、72%克露WP、47%加瑞农WP和70%安泰生WP均为防治黄瓜霜霉病较好的药剂品种.其中,以72.2%普力克AS800倍液的药效表现最好,三次药后10 d的防效达到97.89%,显著优于同剂量的其它药剂;72%克露WP800倍液的药效为94.08%,表现次之;47%加瑞农WP800倍液和70%安泰生WP800倍液的药效分别为89.4%和87.88%,二者的药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8种药剂对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72.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50%安克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94.5%、89.4%、84.9%、80.5%,均在80.0%以上,以上4种药剂是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理想药剂,生产中可交替使用;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奥菌克水剂1 600倍液、55%霜尽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效不理想,不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1.
谭姣姣  李江  何培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03-16905
[目的]研究南极菌B-3对黄瓜的诱导抗病作用。[方法]以黄瓜幼苗为材料,研究南极菌B-3胞外寡聚糖的分子量、单糖组成,及对黄瓜叶中防御酶的诱导作用与黄瓜白粉病的诱导抗病性。[结果]B-3胞外寡聚糖经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其分子量为2112D,气相色谱分析由甘露糖和葡萄糖2种单糖组成;0.3%、0.5%和0.8%的B-3胞外多糖分别对黄瓜幼苗喷施不同时间后,黄瓜体内的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与0.5%的壳聚糖具有相似的诱导效果;同时,0.5%的B-3多糖能够显著地降低黄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防效达24.49%。[结论]B-3寡聚糖有望开发为新型抗病诱导子。  相似文献   

12.
不同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席敦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057-9057,9148
[目的]筛选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最佳药剂。[方法]比较4种不同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第2次喷药后14 d,60.0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的防效最高,达95.31%;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1 000倍液防效为93.34%;58.0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效最差,仅为47.24%。[结论]建议在生产上轮换使用60.0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和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防治黄瓜霜霉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黄瓜抗霜霉病基因,研究黄瓜抗霜霉病机制。【方法】利用拟南芥和甜瓜抗霜霉病蛋白质序列,搜索黄瓜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候选基因特征,以黄瓜抗霜霉病自交系M801-3-1为试材,分析候选基因在叶片组织中的表达状态。【结果】共获得187个黄瓜抗霜霉病候选基因;确定了候选基因染色体位置和排列特点、序列相似性特征以及系统进化关系;大部分黄瓜R基因在未接种霜霉病菌的抗病自交系和感病叶片组织中都有一定的表达量,在接种霜霉病菌后在抗病自交系M801-3-1中Csa001907和Csa002921表达量下调,感病自交系M302-3 中Csa001907和Csa002921变化不明显。【结论】在黄瓜基因组中存在185个与拟南芥抗霜霉病基因同源的R基因,2个与甜瓜的抗霜霉病基因At1和At2同源的eR基因,通过聚类分析这些基因可以分为6类,初步认定Csa001907和Csa002921为黄瓜抗霜霉病的R基因,这2个基因在叶片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量,其表达量减少可诱发抗病黄瓜品种的抗病反应。  相似文献   

14.
黄瓜霜霉病诱导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也是保护地黄瓜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本文概述了黄瓜霜霉病诱抗剂种类、诱抗机制、抗霜霉病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黄瓜霜霉病菌侵染后对黄瓜生理指标的影响。采用蒽酮比色法、考马斯亮蓝法、磷钼酸-磷钨酸比色法、索氏回流法及丙酮法,分别测定黄瓜霜霉病不同为害程度的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单宁、黄酮及叶绿素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霜霉病为害后,各处理黄瓜叶片中可溶性糖、单宁和黄酮的质量分数随着为害程度的增强而显著升高(P0.05),最高升幅分别为158%、130%和52.33%;可溶性蛋白质只有轻度为害叶片与健康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0.05),升幅11.46%;叶绿素质量分数随着为害程度的增强而显著降低(P0.05),最大降幅62.24%。可见,黄瓜在霜霉病菌侵染侵染后可产生诱导抗性。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生物农药0.5%几丁聚糖可湿性粉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0.5%几丁聚糖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3.0、6.0、9.0g·hm-2剂量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d防效分别为68.71%~69.03%、81.79%~82.52%和89.18%~90.49%。0.5%几丁聚糖可湿性粉剂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安全,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推荐有效成分使用剂量为6.0~9.0g·hm-2。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防治唐山秋瓜霜霉病的最佳药剂,以清水作对照,对6种供试药剂进行了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种药剂均对唐山秋瓜生长安全,且均对唐山秋瓜霜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阿米西达(120 g/hm2)对唐山秋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始终在90%以上,防效最好,且药效持续时间最长;72%克露WP (540 g/hm2)和大生M-4580%WP (900 g/hm2)防效次之,对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始终维持在80%以上。建议在生产上各供试药剂轮换交替使用,以延缓唐山秋瓜霜霉病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二氧化氯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以72% 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和清水处理为对照,在温室大棚内,开展不同浓度的二氧化氯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显示,3个浓度的二氧化氯处理组对黄瓜霜霉病均有防治效果,二氧化氯1000倍液处理组(1125g/hm2)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分别为8.05和75.25%,防治效果良好;各二氧化氯处理组的黄瓜叶片有药害斑点,后期能够恢复,各处理组黄瓜植株长势无明显差异;各二氧化氯处理组黄瓜结瓜数、产量均与清水处理组差异显著。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应用分子特征确定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病原菌种类,扩增、测定了上海地区黄瓜霜霉病菌和白粉病菌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依据rDNA-ITS序列特征分析了两种病原菌种类,以及与近缘种的差异性。结果显示,黄瓜霜霉病菌的rDNA-ITS1和rDNA-ITS2长度分别为141和406 bp,rDNA-ITS1 GC含量为41.13%,rDNA-ITS2 GC含量为46.80%(闵行区株和金山区株)或46.55%(浦东新区株),rDNA-ITS序列在种内保守性很高,种间差异性与亲缘关系呈正相关,分子特征证实研究的黄瓜霜霉病病原菌为古巴拟霜霉菌;黄瓜白粉病菌的rDNA-ITS1和rDNA-ITS2长度分别为136和89 bp,GC含量分别为59.56%和66.29%,rDNA-ITS序列在研究材料中保守,与瓜类单囊壳(Sphaerotheca cucurbitae)完全相同,但与形态鉴别的结果Sphaerotheca fuliginea差异高达4.5%,提示黄瓜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需进一步澄清和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