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棉花出苗及苗期耐盐性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通过土壤不同含盐量、土壤不同含盐量与含水量和土壤不同含盐量条件下覆膜种植对棉花出苗及苗期的影响进行了盆栽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含量不同,对棉花出苗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是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棉花出苗率递减,棉苗生长也愈差;土壤含盐量对棉花的影响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在适宜的含水量内,土壤含盐量相同时,棉花出苗率随土壤含水量的提高而递增。但在土壤含盐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土壤水分增加,并不提高棉花出苗率。土壤盐分相同,土壤含水量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棉花出苗。土壤盐分对棉苗的危害,与土壤含水量也密切相关,一般是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棉苗受盐害减轻。盐碱土覆膜种植,可有效地提高棉花出苗率。但在土壤盐分含量超过一定范围后,即使覆膜种植,也难以出苗。在覆膜的情况下,棉苗生长发育均随土壤盐分含量增加而减弱。而在土壤盐分含量相同时,则比不覆膜的棉苗生育为优。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快生物降解膜的应用,以葡萄扦插苗为材料,在吐鲁番市二堡乡设置覆膜区和无覆膜区,其中覆膜区采用生物降解膜节水种植技术和3种不同膜(完全生物降解膜、半生物降解膜、普 通膜)处理,持续观测90 d,以无覆膜及覆膜区内普通膜为对照,分析生物降解膜作用下沙砾土壤含水量及葡萄幼苗生长的变化。结果表明:覆膜区比无覆膜区节水可达到60%;覆膜作用下可明显增加10~40 cm沙砾土层含水量,保水性能均高于无覆膜对照;覆膜区完全生物降解膜作用明显增加了葡萄幼苗的发芽数、叶片数、叶面积、新梢宽度生长量、新梢节数生长量;半生物降解膜明显增加了幼苗的发芽数、叶片数、叶面积、新梢叶片数生长量,但叶片多为展开的新叶,叶面积较小;普通膜明显增加了幼苗的发芽数、新梢节数生长量。覆膜对幼苗基径、新梢宽度、新梢长度、新梢节数及新梢叶片数、新梢长度生长量影响不显著。研究认为覆膜区完全生物降解膜不仅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还能促进大部分幼苗生长指标,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深耕时间对河北省滨海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分别在冬前、开春、播前进行深耕,以棉花(冀棉228)免耕直播处理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深耕时间对棉花苗期0~40 cm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含盐量、含水量、容重)以及棉花植株性状(株高、果枝数、幼铃数、成铃数)、产量构成因子(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子棉产量、皮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直播处理相比,深耕处理的土壤容重均明显下降,其中,冬前深耕处理的各土层含盐量和含水量无明显变化,株高、果枝数和成铃数无显著变化,幼铃数明显增多,产量提高不显著;开春深耕处理的各土层含盐量明显降低,10~40 cm土层含水量无明显变化,株高、果枝数、成铃数和单铃重明显增大,幼铃数在生育后期(9月10日)明显减少,产量显著提高;播前深耕处理的各土层含盐量明显增大、含水量显著降低,株高、果枝数、幼铃数、成铃数和单铃重明显减小,产量明显降低。开春深耕能有效改良滨海盐碱土壤,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1998 ̄1999年在国营八五三农场试验站内,采取大面积对比的方法,对大豆覆膜技术增产机理进行了广泛研究。在大豆各生长发育阶段,对大豆生长的环境条件和形态指标进行定点测定。结果表明:覆膜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增加耕层土壤含水量,改善根系生长环境;大豆株高,分枝粒数、总荚数,产量都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向日葵盐碱地抗逆保苗种植技术,试验选用了油用型向日葵品种LD1616作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盐碱地向日葵不同种植方式对出苗率、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及生物学特性影响,分析了葵花出苗率、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及生物学特性变化,调查结果表明:在盐碱地上覆膜处理能有效的降低土壤的盐分,保持土壤含水量,是葵花有效的保苗技术,也能提高葵花生长指标及产量,覆膜+改良剂处理比覆膜处理好,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以环沟为基础的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龙眼树体水分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探索适宜的栽培模式,为龙眼的栽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成龄龙眼园中设环沟养殖蚯蚓、环沟覆白膜、环沟覆黑膜、环沟无覆膜处理,以无环沟无覆膜处理作对照,测定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树体叶片相对含水量、枝条水势等指标.[结果]环沟覆黑膜、环沟覆白膜、环沟养殖蚯蚓及环沟无膜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其中环沟覆白膜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温度,相比对照处理各土层平均提高1.92℃;环沟覆膜养殖蚯蚓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含水量,和对照处理相比,有机质提高8.31 g/kg,含水量提高1.1%;环沟养殖蚯蚓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下同),但枝条水势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及枝条水势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结论]环沟蚯蚓能增加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提高龙眼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枝条水势,可在生产上进行应用;龙眼园夏季不宜采取覆膜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土壤不同相对含水量,对一年生尖果沙枣幼苗生长特征参数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以一年生尖果沙枣实生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模拟干旱处理,测定其生长特征参数、光合特征参数和光合素色含量.[结果]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减少,尖果沙枣幼苗的主干、主枝的生长量和植株总生物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T1处理的主干、主枝相对生长速率和总生物量均最高,值分别为(25.7±2.4);、(194.0±32.6);和(19.5±2.0)g,而T3处理的干物质积累率和根冠比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与对照(CK)相比,T1处理的CO2同化效率(Ph)、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高,T2处理的Pn、Tr和Gs均无显著差异,T3处理的Pn、Tr和Gs均显著低.[结论]尖果沙枣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55; (T1)的条件下,能表现出较高的CO2同化能力和生长势,而且轻度干旱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尖果沙枣主干的顶端优势,反而促进侧枝的生长,提高尖果沙枣在生态建设中的防风固沙能力.  相似文献   

8.
不同膜色覆膜对马铃薯生育、产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疆干旱区以极早熟品种东农303为试验材料,设置了覆黑膜、白膜、不覆膜三种处理。分别对植株株高、茎粗、主茎数、侧枝数等植株性状,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单位面积杂草数等田间环境,及产量性状进行调查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黑膜处理保墒效果好、可适当增温,抑制杂草生长改善田间作物生长环境,使株高、主茎数显著增加,显著提高了总产量、商品薯产量和淀粉产量。  相似文献   

9.
曲周县冬小麦覆膜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覆膜穴播栽培是近年来在西北旱区发展起来的1种小麦节水栽培模式。为验证其在华北地区应用的可行性,2010~2011年在河北省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冬小麦/夏玉米高产高效万亩示范基地,研究了在灌溉施肥和非灌溉施肥条件下覆膜与不覆膜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冬小麦返青期表层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不覆膜处理;覆膜可显著增加冬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显著降低不孕小穗数,从而明显提高产量;在春季灌溉施肥、不灌溉不施肥条件下,覆膜栽培的产量分别较不覆膜处理增加45%和21%;覆膜处理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不覆膜处理,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华北地区休闲期覆膜对土壤水分和春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覆膜、垄作、旋耕、免耕(对照)等4个处理,对春玉米田土壤储水和玉米植株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0~100 cm深土壤储水量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倒"V"形趋势;覆膜处理可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达83.8%,春玉米出苗率达87.5%,株高增加6.83%~31.25%,茎粗增加10.09%~49.37%,叶面积增加30.6%~125.0%,单株干物质量增加48.2%~215.8%。试验处理前期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叶绿素荧光参数升高。  相似文献   

11.
地面覆盖对果园土壤水热分布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旱地果园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热分布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测定分析了土壤水分、温度、棵间蒸发量和果实品质。结果表明:覆膜、覆沙、覆草下土壤含水量始终保持在13%以上,可满足果树需水;覆沙、覆黑地膜能显著提高地温,覆草能明显降低地温;4-9月,覆沙、覆膜、覆草的日平均棵间蒸发量仅为CK的53.42%、24.01%、46.64%,有效缓解陇东果园旱季水分不足问题;不同覆盖下果实单果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地面覆盖材料对新疆绿洲苹果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为地面覆盖材料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普通无纺布、聚丙烯无纺布、聚乙烯编织布、黑色防水布、白膜、黑膜6个覆盖处理,对比土壤环境的差异。【结果】地面覆盖可使杂草覆盖度降至10%以下,但普通无纺布的杂草较多。对照土壤表层温度峰值出现在18时,深层温度峰值出现在24时,铺设覆盖材料后,峰值时间并未发生显著变化。黑膜土壤表层温度日较差为17.36℃,深层温度日较差为5.66℃,均大于对照。地布降低了土壤温度及日较差,地膜增加了土壤温度及日较差,地膜土壤温度峰值比对照高2.1~5.3℃。土壤湿度在下午17时最大,各覆盖处理的土壤日均湿度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土壤碱性和盐分含量也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对照土壤温度与湿度显著正相关,土壤湿度与酸碱度显著正相关,但与盐分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对照相比,地布覆盖降低了指标间的相关性,而地膜覆盖则增强了指标间的相关性。【结论】地面覆盖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峰值有显著影响,但对均值影响不显著。地面覆盖对土壤表层酸碱度和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深层土壤影响不显著。地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力最强,具有较明显的增温保湿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新疆石河子121团膜下滴灌棉田进行了野外实验共设置裸地和覆膜地2种处理地块各个地块每次取土设3个重复用烘干法测土壤含水率同时采用电导率仪测定土壤漫提液的电导率然后换算成土壤的总含盐率,通过覆膜地与裸地的对比分析了滴灌棉田有元积雪覆盖条件下水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覆膜地土壤含水率与裸地变化规律娄似但变化幅度总体上小于裸地。在冻结期覆膜有利于阻止盐分上移,而在融雪期覆膜更易造成土壤盐分表聚。  相似文献   

14.
在冬闲稻田用白膜覆盖、白膜膜上覆土(简称白膜覆土)、黑膜覆盖、黑膜膜上覆土(简称黑膜覆土)、稻草覆盖等5种覆盖方式栽培马铃薯‘兴佳2号’,分析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出苗、生长势、产量和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盖栽培方式出苗均比裸地(对照)早,其中白膜覆盖出苗最早,比对照早17 d;与对照相比,各覆盖栽培方式的植株株高、SPAD值和主茎数增加;块茎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白膜覆盖产量最高,为34.87 t/hm2,显著高于白膜覆土的,但黑膜覆盖与黑膜覆土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覆盖方式的马铃薯块茎干物质含量为15.46%~16.74%;黑膜覆土的绿薯率最低,为2.56%;各覆盖方式的马铃薯龙葵素含量4.65~9.76 mg/100 g,其中黑膜覆盖的最低;块茎镉含量在0.029~0.042 mg/kg,白膜覆盖的最高。综合来看,黑膜覆盖及黑膜覆土的产量较高,且绿薯率、龙葵素含量低、块茎镉含量不超标,较适合冬闲田早春马铃薯栽培。  相似文献   

15.
地面覆盖方式对新垦盐碱地的抑盐和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塑料地膜、细沙、秸秆3种覆盖材料,研究了不同地面覆盖方式对新垦盐碱荒地的抑盐、脱盐和玉米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材料和方式均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其中全膜覆盖效果最好,其次是覆细沙5cm,覆秸秆3000kg/hm2。的增产率最小。覆盖处理对O~20cm土层的盐分均有很好的脱盐效果,可减弱休闲季土壤0-40cm土层的返盐。秸秆覆盖和细沙覆盖各层的含水量与覆盖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植被覆盖对土壤水盐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塔里木河上游为研究区,研究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水盐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群落0~150 cm的平均含盐量高于其他群落,各植被群落0~20 cm土层的盐分含量基本高于20 cm以下土层的盐分含量,并且各植被群落在不同土壤深度下的盐分变化规律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胡杨-铃铛刺群落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其土壤各层的水分含量均增加;除表层(0~5 cm)外,土壤其他各层盐分含量均随盖度的增加而减少。除表层(0~5 cm)外,多枝柽柳群落下的土壤其他各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随盖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各层的盐分含量随盖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日光温室栽培葡萄行间适宜的覆盖材料,采用3种不同材质的覆盖材料,使用沟壕垂直剖面法研究其对不同土层的葡萄根系数、土壤含水量、pH值、电导率(EC)以及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无纺布、地布、地膜处理,葡萄直径<2 mm吸收根比例较高,分别为59.46%、71.43%、52.53%,而对照组中2~5 mm的根系数量更高,为41.10%;覆盖材料可以显著提升葡萄根系总数,覆盖无纺布还可以显著提升0~20 cm 根系分布比例(36.93%),对照组为15.07%;覆盖地膜、地布可以提高土壤表层的保水效果;覆盖材料会提高土壤浅层的pH值,降低EC值;覆盖材料对土壤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对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作用尤为明显。通过综合分析以透气性较佳的无纺布作为覆盖材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利用微咸水膜下灌溉是缓解干旱区农业灌溉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不同矿化度水源膜下滴灌对土壤盐分分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对于确定灌溉水源矿化度阈值具有重要意义。开展4 a不同梯度矿化度水源膜下滴灌棉花测坑试验,设置6个处理矿化度分别为1 g/L(CK)、2 g/L(A)、3 g/L(B)、4 g/L(C)、5 g/L(D)和6 g/L(E),分析不同梯度矿化度水源膜下滴灌土壤盐分累积及棉花生长特征,确定微咸水膜下滴灌棉花灌溉矿化度阈值。结果表明:2019-2022年,0~100 cm平均土壤电导率以每年0.920dS/m、0.995 dS/m、1.196 dS/m和1.188 dS/m的速率呈线性增长的趋势。随着灌溉年限增加,不同梯度微咸水膜下滴灌下土壤电导率呈现增加趋势。5 g/L和6 g/L处理土壤盐分累积最大,分别为38.70%和39.19%;灌水12 h后,宽行表层20~40 cm土壤盐分累积最为明显,土壤电导率为0.30~2.1 dS/m;窄行土壤盐分在40~60 cm土层处出现累积,土壤电导率为1.26~1.93 dS/m。矿化度为3 g/L水源膜下滴灌棉花土壤盐分累积量较小...  相似文献   

19.
在内蒙古河套灌区通过微区试验,研究了秸秆深埋(S)、上盖秸秆下埋秸秆(简称上秸下秸,S+S)、上盖地膜下埋秸秆(简称上膜下秸,P+S)和地膜覆盖(对照,CK)4种耕作措施对0-40 cm土层水盐运移及食葵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措施对土壤水盐调控的效果与作用时期差异较大。P+S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含量和盐溶质浓度较低,控盐效果显著;S+S仅在苗期能保墒控盐,但控盐效果比P+S差,后期出现水减盐增现象,保墒控盐效果也不佳;S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含量和盐溶质浓度最高,控盐效果最差;CK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不大,而盐分含量较高,控盐效果也不明显。(2)不同措施对土壤水盐运移调控程度的差异,导致食葵光合特性也有明显变化。与CK、S、S+S相比,P+S由于其较低的盐溶质浓度环境,明显改善了其光合特性,在苗期、蕾期和花期能提高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增加气孔导度(Gs),降低胞间CO2浓度(Ci),从而使其作物长势和干物质积累明显高于其它措施。综合试验结果,P+S是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中优选的控抑盐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20.
长期地膜覆盖对棕壤水分含量和储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棕壤长期定位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地膜覆盖对土壤剖面内0~60 cm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有较大影响。从播种前期(4月20日)至大喇叭口期(6月30日)以及长粒期(8月15日)至作物收获后的结冰期(11月10日),在0~20 cm和20~40 cm这两个层次覆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基本上均高于裸地,而在40~60 cm这个层次整个生长季覆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基本上均接近甚至低于裸地,同时长期的地膜覆盖保护了60~100 cm的土壤水分。从整个生长季来看,0~40 cm和40~100 cm这两个层次土壤水储量均是覆膜高于裸地。因此地膜覆盖是干旱地区一种重要的保水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