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推迟枣果采收,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提高,维生素C含量显著下降。鲜食枣品种中以冬枣果实维生素C含量最高。三种干燥处理中以微波干燥果实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当年生枝的冬枣(点红期)较多年生枝冬枣(全红期)保鲜期长,维生素C含量高。  相似文献   

2.
调查结果显示,壶瓶枣裂果主要发生在半红期和全红期,半红期以前裂果率极低。随着果实的发育,枣果皮进入半红期和全红期,表皮和皮下层细胞出现典型的衰老、凋亡特征,表现为细胞变形、皱缩,横向变短、纵向增长,有色物质较多,壁加厚、轮廓不清;表皮细胞出现龟裂,为果皮水分渗透敞开了通道;皮下层厚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果皮厚度的变化。受皮下层细胞变形、皱缩的影响,果皮厚度在半红期和全红期变薄,导致果皮破裂应力降低,增加了裂果的风险。果皮结构及形态上的变化可能是造成枣裂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生长期木枣(Ziziphus jujube Mill.)果实为材料,测定果实纤维素酶(Cx-cellulase)、β-半乳糖苷酶(β-Gal)、果胶甲酯酶(PM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等4种细胞壁酶的活性,探究其与木枣果实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Cx-cellulas酶活性相对平稳上升,β-Gal酶活性从全红期到完熟期迅速达到最大值,PME活性从半红期到全红期迅速下降;PG酶活性在完熟期明显升高;推测Cx-cellulase与木枣果实膨大相关,是木枣软化的重要物质之一;PME在启动木枣果实的转色中起作用;β-Gal和PG则在木枣果实成熟期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种鲜枣自然干燥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枣果实进行了干制研究,结果表明:枣果实在干制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鲜枣,可溶性酸含量略有提高,维生素C的损失最为严重,干枣的维生素C损失了93.0%以上;不同品种的制干率明显不同,金丝4号的制干率为63.6%,金丝3号和阳信大枣的制干率分别为47.2%和46.3%;采收期对枣的制干率和病果率也有很大影响,全红期金丝4号果实的制干率和干枣的好果率分别比半红期的果实高18.2%和9.4%,并且,全红期金丝4号果实的病果率也比半红期的病果率低。结论认为,在全红期采收枣果实进行干制,干枣的商品性最好。  相似文献   

5.
以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Mill.cv.Huping)为试材,跟踪枣果实发育进程,测定果皮中MDA、脯氨酸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果实发育,果皮中SOD,POD及CAT活性处于下降趋势,而MDA、脯氨酸含量则呈增加趋势。数据分析显示,各生理指标在半红期与白熟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半红期与全红期,除脯氨酸外,其他指标之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枣果实在半红期开始发生凋亡、死亡及裂果相吻合。表明抗氧化酶类活性的变化与枣果皮的衰老、凋亡及死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不同成熟度灰枣营养品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灰枣不同成熟期(白熟前期、白熟期、半红期、全红期)枣果的营养品质变化,旨在为确定灰枣合理采收期、促进枣果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枣果生长成熟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酸、氨基酸、矿质元素随着枣果生长逐步积累;维生素C含量逐步下降;全红期枣果食用和营养品质俱佳,半红期枣果食用及营养品质接近全红期品质,考虑到枣果口感、风味和贮存,故半红期可作为鲜食灰枣最适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7.
不同成熟度冬枣常温贮藏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熟期和半红期冬枣果实为试材,研究了常温贮藏条件下不同成熟度冬枣的贮藏效果。结果表明:白熟期冬枣贮藏品质较佳,腐烂少,呼吸速率低,但后期乙烯释放量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鲜食枣果实成熟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比较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及其糖酸积累特点,为鲜食枣品质评价、良种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陕北栽培的七月鲜、伏脆蜜、早脆王、蜂蜜罐、尜尜枣、襄汾圆枣、阎良脆枣、蛤蟆枣、灵武长枣、京60、大白铃、冷白玉和临猗梨枣13个鲜食枣品种为试材,选取白熟期、半红期和全红期果实,采用常规品质测试、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外观性状、内在品质和功能成分。【结果】13个鲜食枣品种单果质量为4.21~23.96 g,硬度为5.60~8.49 N,果形指数为1.05~1.93,其中七月鲜、早脆王、蛤蟆枣、京60和大白铃果实较大,而蜂蜜罐和襄汾圆枣果实较小。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增加;V_C含量在枣果成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除襄汾圆枣、阎良脆枣和蛤蟆枣外,其余10个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除临猗梨枣、七月鲜、伏脆蜜、尜尜枣和阎良脆枣外,其余8个品种的可滴定酸含量在成熟过程中均持续增加。13个鲜食枣果实的总酚含量除冷白玉外,其余品种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成熟期相比,七月鲜的总黄酮含量在成熟过程中显著增加,早脆王、蛤蟆枣和大白铃从白熟期到半红期显著增加,到全红期又显著下降,而尜尜枣和冷白玉从白熟期到半红期显著下降,而到全红期又显著增加,其余7个品种的总黄酮含量均不断下降;13个品种的原花青素含量均随果实成熟而呈下降趋势。【结论】陕北鲜食枣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有蛤蟆枣、京60、七月鲜、伏脆蜜、蜂蜜罐和襄汾圆枣。适宜全红期采收的品种有蛤蟆枣和灵武长枣,其他品种均适宜半红期采收。  相似文献   

9.
枣果实裂果的组织结构及水势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阐明壶瓶枣发育过程中果皮组织结构和水势变化,完善枣裂果机理研究。【方法】以易裂品种——壶瓶枣(Ziziphus jujube Mill. cv. Huping)为试材,跟踪果实发育进程,分别采用石蜡切片、TUNEL细胞凋亡检测及常规生理生化技术,探讨果皮中细胞壁组成成分和解剖结构变化及细胞凋亡与裂果的关系。【结果】壶瓶枣裂果主要发生在半红期至全红期,而幼果期和膨大期不发生裂果。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中原果胶、纤维素含量降低,水溶性果胶含量增加;SOD、POD、CAT活性逐渐下降,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增大。石蜡切片结果表明,果皮解剖结构随果实发育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半红期表皮和皮下层细胞明显皱缩。TUNEL检测表明,半红期和全红期果皮细胞存在细胞凋亡现象。壶瓶枣果肉吸水能力明显强于果皮,且在不同部位果肉之间存在水势梯度,形成了“外界—果皮—果肉”水分渗透系统。【结论】半红期壶瓶枣果皮细胞发生凋亡甚至死亡,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增大;果皮外部自由水分在水势梯度的驱动下,大量进入果肉中,引起果肉细胞膨胀而导致裂果。  相似文献   

10.
冬枣采后果实呼吸强度和VC、糖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向秋  刘长江  魏建梅 《特产研究》2006,28(4):39-40,43
对不同成熟度冬枣的果实测试分析表明,冬枣具有呼吸高峰,主峰出现的时间在转红期。冬枣的Vc含量与呼吸强度呈负相关,随着呼吸高峰的出现Vc含量急速下降。提早采收的冬枣的总糖含量显著低于正常采收的果实,完全转红后其总糖含量基本无变化;因此认为冬枣的转红期是糖分积累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鲜食枣和制干枣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细胞壁组成物质及相关酶类活性变化,通过鲜食枣冬枣和制干枣骏枣转录组测序,筛选了枣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细胞壁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以冬枣和制干枣木枣为材料,测定了果实7个发育时期和采后30d内的硬度、含水量、细胞壁物质含量及相关酶类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枣果实成熟过程与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基因等的调控相关。木枣成熟期果实硬度和含水量变化具有一致性。冬枣和木枣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果胶显著降解,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果胶酯酶(PE)作用显著,但对冬枣采后软化作用不大。冬枣和木枣果实中纤维素分别积累至脆熟期和完熟期后发生降解,纤维素酶(Cx)在木枣完熟期的作用显著。这说明冬枣和木枣果实质地和成熟软化机制是不同的,该研究也为鲜食枣和制干枣果实的成熟采收和贮藏保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白熟期冬枣果实中风味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综合利用顶空进样与GC/MS联用技术,对自熟期鲁北冬枣的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鲁北冬枣中的香气组分主要是脂肪酸经脂肪氧合酶酶促生物合成的产物,其中许多组分可以作为多种产品的添加香料。  相似文献   

13.
冬枣采后及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冬枣为试材,研究了枣果实采后及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鲜枣维生素C含量丰富,不同成熟度的冬枣维生素C含量不同,其中以白熟期含量最高,每100 g鲜枣含有333.2 mg维生素C..由白熟期到全红期含量逐渐下降.冬枣采收以及贮藏过程中,无论室内自然放置还是0℃保存,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趋势均为先上升后下降.贮藏80 d后,保鲜剂处理的降幅最小,为47.06%,不打孔处理的降幅最大,为73.52%.  相似文献   

14.
以易裂品种壶瓶枣为材料,研究了GA3对壶瓶枣发育过程中果皮细胞壁成分、相关酶活性及其全红期裂果率的影响。结果表明,GA(320 mg/L)可以降低壶瓶枣裂果率;果实从膨大期开始,果胶甲酯酶(PME)及纤维素酶(CX)活性开始上升,至白熟期活性达到顶峰,随后活性降低,而果胶酶(PG)活性高峰则出现在半红期,随后酶活降低,且GA3表现出对PME,PG及CX酶的抑制作用;果皮中原果胶含量,纤维素含量逐渐降低,水溶性果胶含量逐渐增多;全红期处理组果皮中原果胶含量、纤维素含量分别高于对照1.48,240 mg/g,而水溶性果胶含量低于对照1.53 mg/g。  相似文献   

15.
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形态变化与裂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形态及运输效率的变化,明确果实通过维管束系统吸水与其裂果的关系,完善枣裂果机理。【方法】以壶瓶枣(Ziziphus jujube Mill. cv. Huping)为试材,于白熟期(8月19日)开始对选定枣树进行定量灌溉处理,每7 d测定、灌溉一次,使处理组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5)%,对照组的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5)%。于果实发育后期分别调查降雨前(9月18日)、降雨后(9月22日)枣果的裂果率;分别在幼果期(7月28日)、白熟期(8月15日)、半红期(9月5日)和全红期(9月17日)进行采样,跟踪枣果实发育进程。品红示踪试验中采用二次枝浸泡和枣吊浸泡两种形式,观察不同时期二次枝、枣吊和果柄维管束系统运输效率的变化;取健康枣果的果柄进行石蜡切片,经FAA液固定、常规方法包埋、制作切片、番红-固绿复染,观察枣果果柄导管形态随果实发育的变化规律。【结果】裂果率调查结果显示,枣果发育后期灌溉和对照两种处理的裂果率分别为2.60%和2.58%,二者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充足灌溉并未引起裂果;降雨后,灌溉组和对照组处理的裂果率与降雨前相比均显著升高,分别达到42.90%和40.80%,且两组间差异并不显著,表明降雨会明显导致裂果率上升。品红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果实发育期,品红溶液均能通过二次枝顺畅运送至枣吊,但能否运送至枣果与果实发育期密切相关。幼果期,品红溶液在5 min之内便可顺利输送至枣果,且输送数量和范围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随着果实发育,品红运输至枣果的难度逐渐增大,白熟期时处理40 min后仅有少许品红输送至枣果;至半红期和全红期,品红溶液几乎不能输送至枣果,这表明果柄可能是品红不能顺利运输至枣果的主要障碍。石蜡切片结果表明,幼果期正常导管所占比例为97.22%,白熟期时正常导管的比例下降至34.95%,且开始出现断裂、退化和畸形,半红期和全红期正常导管的比例仅剩13%左右,导管断裂、退化和畸形进一步加剧,并且开始出现导管堵塞现象,且全红期导管堵塞的数量和程度均高于半红期。【结论】壶瓶枣果实发育后期,果柄导管出现断裂、畸形、退化、堵塞等现象,其运输能力受损或丧失,导致根系吸收的水分难以通过“根系-枝干-二次枝-枣吊-果柄-果实”维管束系统大量进入果实,从而不会引发大量裂果。  相似文献   

16.
以6年生冬枣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单氰胺均匀喷洒树体,观察其对物候期和果实内外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单氰胺3%浓度处理促冬枣早成熟效果最优,其萌芽期较CK提早10 d,初花期提早11 d,盛花期提早11 d、终花期10 d、白熟期9 d、脆熟期8 d、红熟期9 d。喷施2%浓度的单氰胺对果实外观品质、果实内在品质效果显著优于1%浓度和3%浓度处理,但果实硬度有所降低。不同浓度单氰胺对冬枣可溶性固形物、果实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与CK无明显差异,保持了冬枣固有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调查了解鲁北冬枣名称的由来,分析该品种的起源、栽培环境及主要技术。并针对目前品种的混乱现状,规范鲁北冬枣纯正品种,与其他冬枣品种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在大规模移植引种前,一定要进行综合考察和充分可性论证,因地制宜地引种栽培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不同环剥时期对南方冬枣光合作用的影响,以促进其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以湖南地区冬枣为研究对象,分为4个处理:A开花前环剥、B初花期环剥、C盛花期环剥、D盛花后期环剥,分别测定4个处理果树在果实膨大期和白熟期的光合指标,并测定白熟期果树的生长指标及转红期果树的产量和果实品质,同时对产量和品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膨大期冬枣光合速率总体上强于白熟期果树光合速率,2个时期B、C处理果树净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A、D处理(P<0.05).同时B、C处理SPAD、枣吊粗、单吊长、叶面积、叶厚度、单吊坐果数等指标较A、D处理均表现出较高值.C处理冬枣果实产量最高,平均株产可达12.01 kg,与A、D处理均有显著差异(P<0.05).C处理具有较高的VC(3.05 mg/g)含量、可溶性固形物(23.10%)和糖(12.57%)的含量,及较低的酸值(0.243%),B处理品质效果表现次之,D、A处理相对较差.不同处理果实产量、品质综合得分F值及各处理光合速率平均值均表现为C>B>D>A,两者具有一致性.综上可知,不同时期环剥对冬枣具有较大的影响,南方冬枣在初花期至盛花后期环剥有利于枣树的光合作用、生长结实和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成熟度对冬枣果实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以新疆冬枣为试材,将果实分为成熟度1(全青果)、成熟度2 (白熟期果实)和成熟度3(全红果),置于(0±1)℃、90%~95%(RH)的冷库贮藏,每10 d测定相关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冬枣果实的腐烂率、失重率和细胞膜渗透率逐渐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变化较小,呼吸速率先上升后下降,硬度呈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在贮藏期间,成熟度1冬枣果实虽然能够保持较高的硬度,但果实失重率较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成熟度2冬枣果实的失重率、呼吸速率、细胞膜渗透率低于成熟度1、3果实,并且腐烂率较低,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成熟度3冬枣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成熟度1、2果实,但果实硬度下降迅速,细胞膜渗透率较高,腐烂严重。说明采后贮藏冬枣果实可选择成熟度2作为适宜的采收成熟度。  相似文献   

20.
《农村百事通》2001,(6):24-25
鲁北冬枣亦称雁来红,栽培历史悠久,在山东省北部的无棣县、沾化县、滨州市和乐陵市的农户庭院内仍有树龄逾百年的冬枣老树生长,且枝繁叶茂,照常结果.鲁北冬枣在原产地通称冬枣,1998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鲁北冬枣.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