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0 毫秒
1.
参考前人对森林认证的研究,本文回顾了森林认证的概念、森林认证体系及中国和云南省目前森林认证开展的现状。认为开展森林认证可促进云南省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云南省林业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提高林业企业的经营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但是目前云南省参与森林认证的程度较低,分析了云南省开展森林认证的优势,提出了云南省开展森林认证的建议,旨在为云南省林业发展和森林认证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发展十分迅速。森林经营管理是一个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多样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与之相关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领域,同时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科学创新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在森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其首要工作在于森林培育。在森林培育中,科学融入森林采伐手段,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目标。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提倡和推进,我国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模式逐渐改进和完善。本文将对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森林培育,提出有效的经验管理方针。  相似文献   

3.
乡村农户森林经营参与性管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户经营森林是我国广大乡村发展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农户经营森林情况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的结果表明:农户经营森林具有经营林地分散且规模小,资金劳力投入不足,经营行为谨慎等特点,对其进行管理面临着资源数据不清、经营水平低,机制不灵和农户消极配合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参与性管理机制的构想,并对这一机制的主要过程和具体要求进行了探讨,期望能为国家有效地管理乡村农户的森林经营活动,调控农户经营行为,保护和发展乡村森林资源提供技术参考。参12。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自治区红花尔基林业局具有独特的樟子松森林生态旅游景观,通过对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人文经济、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探讨了景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并提出了合理的经营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谈森林经营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宏 《现代农业科技》2009,(16):175-176
介绍了森林经营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基于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指出森林经营管理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最终提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森林经营管理原则经历了一个质变的过程,文章根据我国森林经营管理原则的历史情况 和现实情况提出了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总结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背景下的经营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7.
森林经营管理是森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根据蓝山县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蓝山县森林经营管理的措施,以期为森林经营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森林经营管理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及提高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碳循环对全球气温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已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总结了森林经营管理的原则,从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入手,分析各种森林管理措施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加强森林管理和增加森林碳吸收的措施,以为森林的经营管理和森林碳汇的增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部分林区的森林经营管理一直面临着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压力,让社区有效参与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并从中促进社区发展已成为林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对肯尼亚社区森林协会的产生背景,参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权利与责任,及其所发挥的作用等内容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认为,政府观念的转变、社区成员良好的参与意愿、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良好的组织系统是肯尼亚社区森林协会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最后借鉴肯尼亚的经验,从制度化、组织化和本土化3个方面提出将社区参与纳入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系统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9年的数据,用因子分析法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森林药材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利用自然间断分级法对森林药材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云南森林药材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偏弱,其中62.5%的区域处于中低发展水平;云南各州市森林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制约因素各不相同;从空间分布上看,滇中、滇南、滇东北、滇东南、滇东区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强,而滇西北、滇西南、滇西区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根据研究结果,从影响云南省森林药材产业发展的不同因素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云南省森林药材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应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的调查方法和技术,调查并分析了云南省金平县马鞍底乡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对保护社区居民利益、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利用、社区发展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西庄河山地流域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具体情况,指出在转型期,流域森林资源管理分类经营是有效方法之一,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具体措施为手段,吸纳社区共管的模式来扎扎实实推进流域森林资源持续管理水平,维持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表明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有7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23个群系.保护区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具有从热带北缘向亚热带过渡的显著特征,优势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水平分布特征不突出,但垂直分布特征明显、并具有明显的植被倒置现象.文中以充分的资料补充了云南植被的新类型,指出保护区特殊的澜沧栎林、榆绿木林为落叶季雨林,前者是云南植被的新记录类型;江边刺葵群落则是云南热区河谷植被的新记录类型。  相似文献   

14.
运用社区林业的调查方法对云南金平县马鞍底乡林副产品资源的种类及利用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揭示当地社区经济发展与林副产品利用的关系,从而为促进当地社区村民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并存提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按照植被覆盖差异将云南省双江县膏桐良种繁育基地划分为落叶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萌生灌丛、暖温性针叶林、热性稀树灌木草丛、人工林和农田6类立地类型。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基地建设的近自然造林模式,提出在膏桐种植中应当遵循促进生态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群落结构完整性、充分利用现有物种、采用乡土物种和多物种混交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活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累计面积3 500 m2的7个样地资料,根据Raunkiaer的分类系统,对云南澜沧江自然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维管植物生活型及叶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以小、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分别为28.85%和17.31%,并有较大比例的地面芽植物(12.2%)和附生植物(8.33%).叶级以小型叶为主(65.4%),叶片特征以单叶(82.1%)、革质叶(52.5%)、全缘叶(62.2%)、非尾尖叶(84.0%)为主.对群落不同层次的叶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地区同类群落进行比较,发现该群落既表现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一般特征,也表现了典型的云南亚热带地区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地森林群落的特征,即对干湿季分明的气候及湿润、寒冷生境的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刘剑  刘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240-11242
在充分借鉴参与式发展、政策科学和参与式监测评估等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构建退耕还林政策评估农户导向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元谋盆地是中国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的典型区域。滇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群落为该区域重要的代表性植被类型之一。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对不同类型滇榄仁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幼苗更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滇榄仁群落内物种组成较为简单,共有种子植物32种,隶属于16科28属;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和矛叶荩草Arthraxon lancifolius等耐旱禾草为群落优势种。滇榄仁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程度较低,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35 ~ 2.82,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63 ~ 0.8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8 ~ 0.85,不同群落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②群落内滇榄仁更新主要发生在当年雨季早、中期,雨季结束进入旱季后,落地种子停止萌发,随着时间推移幼苗数量也随之减少,尤其是干旱最严重的3月和4月,幼苗数量降至最低,仅有少数处于荫蔽潮润环境下的植株能够存活。2年生及以上幼苗数量的年内变动较小,在不同群落环境中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说明它已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③减少林下干扰使之形成良好的林下环境,滇榄仁幼苗能够成功定居,就可以通过天然更新达到乡土植被自然恢复的目的。表2图2参16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云南省林区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提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林间虫口密度测定方法,并运用于2007—2008年世代虫口密度的测定。从全省6个观测点的测定数据看,松墨天牛的世代死亡率和单株受害木平均虫口密度与6个观测点的年活动积温(≥10℃积温)呈正相关关系;结果还显示,松墨天牛在南部林区倾向于高死亡率繁殖策略,而在北部林区则倾向于低死亡率繁殖策略。测定结果较好地反映了云南省林区松墨天牛的林间虫口密度、阶段死亡率及世代死亡率。该方法适用于松墨天牛林间种群动态监测、防治决策及防治效果检验3方面。测定林间虫口密度的最佳时间是每年8—9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