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生态恢复理论基础分别是:生态系统演替、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生态恢复本质上是尽量避免逆行演替,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进展演替.生态恢复的方向和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减少生态的不可持续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管理理论认为,通过有效的生态系统管理,可以促进退化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2.
张北县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本文以河北省张北县作为案例 ,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县各乡镇进行了粮食安全评价 ,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张北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调控机制 ,以确保退耕还林 (草 )工程持续、稳定、健康地进行。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艰巨的生态建设工程,其首要目标就是要改善和恢复退化了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必须的基础支撑和生态保障,最终达到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赢”目标。1.退耕还林(草)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水土保持是区域生态建设乃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工程,工程建设的实施目标在于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安排各种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退耕还林(草)是水土保持三大措施中生物措施的主导内容,也是长期实施水土流失治理中推行的最有效的措施。退耕还林(草)项目,为…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生态敏感性分区与生态退耕标准及规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针对我省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生态退耕缺乏科学依据和合理规划等关键性技术问题,在生态敏感分区的基础上,对我省生态退耕适宜性进行评价,提出了我省生态退耕标准,并通过统筹测算提出我省近期、中期生态退耕规划,为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恢复生态学理论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并应用恢复生态学理论对几类退化生态系统(湿地,喀斯特,采矿地,荒漠)的恢复和重建进行论述。表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依据的,恢复生态学理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演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在此理论指导下。首先排除干扰,再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微环境系统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6.
吕天阳  郭岱 《绿色科技》2019,(6):144-148
通过使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概念模型构建了以许昌市为主要研究区域的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结合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得到了2013年许昌市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分布图。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评价,以达到了解许昌市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现状,把握生态安全等级分布规律。评价结果表明:许昌市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整体较好,在以后发展过程中应继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保护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对工矿用地生态问题及时治理,以保持生态系统安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属恢复生态学的范畴,由于生态系统的极端复杂性,其功能过程和动态过程涉及众多的因素及相关诸多学科。众多的生态因子的作用可归纳为几个基本生态变量:物质、能量、时间、空间和多样性。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毫无疑问涉及这些变量。植被生态恢复,必须遵循自然界的生态和动态过程。在这种动态变化过程中,植被或生态系统的形成、退化、发展与进化实际上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演替过程。退化生态系统实际上是系统的一种逆向演替,那么恢复重建显然就是使系统朝着正向演替而进行的一些生物、生态及工程…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孔凡斌 《林业科学》2007,43(1):95-101
回顾和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剖析退耕还林(草)工程主要经济政策、成本结构和补偿现状,指出当前补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期限以及补偿资金筹措等几个方面探索建立我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能途径;提出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长江经济带自然灾害和流域污染等现象,让沿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因此,长江经济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对各省(市)的生态系统保护意义重大.结果 表明:1999-2017年,长江经济带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135.67万hm2,其中退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效益的监测与评估不仅是退耕还林工程有效性评价的重要环节,也是新一轮工程实施的重要理论基础。研究以陕西省为例,以1999-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逐级统计数据和2个站点生态参数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成熟、有效的森林生态服务评估体系和方法,对陕西省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了监测与初步核算。结果表明:(1)1999-2014年,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经历了先增后减的总体变化,共实施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28.11万hm~2,退耕地还林的造林101.56万hm~2,封山育林15.79万hm~2;(2)生态效益物质量测算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工程已在发挥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涵养水源22.7亿m3·a-1,固碳383.40万t·a-1等;(3)生态效益价值量测算结果表明,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为965.31亿元·a-1,以涵养水源价值量最高,为272.07亿元·a-1。因此,初步结果表明,工程已在发挥重要成效,且价值量巨大,研究可为重大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补偿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n ecosystem, a forest landscape was selected as a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landscape ecology,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ner structure in an eco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to establish certain procedures to regulat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is forest landscape and construct a landscape pattern of forest ecosystem functions. Considering the functions of biologic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support in forest ecosystems, forest landscape zones should consist of areas of forest production, research, experimentation, recreation, and conservation to add value to the forest ecosystem, enhance its functions, and then identify the relev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 featured in the research area.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this paper develops a zoning project of ecosystem functions suitable for various environments. For this research, the Hui-Sun forest station in Taiwan Province, China was selected to be the experimental area for studying the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a zoning project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 suitability of optimiz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the services. Translated from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4, 24(9) (in Chinese)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特点及目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遵循"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物种种间关系、生态位、群落演替、生物多样性及景观生态学"等设计原理,提出"小群落混交"的群落生态设计方法,以及包含营林工程体系、辅助工程体系、保护工程体系、环保节能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的"5S模块化"设计途径,并对广深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深圳段进行典型设计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天然林资源所占森林资源比重大,质量却不高,天然林保育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然选择。为此在界定天然林与天然林保育术语的基础上,论述了森林更新演替、森林可持续经营、生态系统经营、近自然经营、分类经营、保护生物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等,是天然林保育的基础理论,应依此确定森林经营实践的支撑技术,以实现我国天然林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区域土地资源与森林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林业用地的景观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和立地生境的复杂性与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空间单元的空间结构构型,优化景观生态林的组成与结构,种植斑块、调整网络连接度、确定合适的基质相对面积,划分立地类型,建立景观生态林建设模型,采用PHOTOSHOP和3DMAX技术对建设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和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生态林建设数据管理,构建对于区域景观生态林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参与式方法在旺苍县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中的运用,总结出参与式方法在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和年度作业设计中的应用步骤及方法。并认为参与式规划是实现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问题与退耕还林技术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和经营条件分析,提出适合金沙江流域不同海拔和立地条件的退耕还林的技术模式,论述了经济林模式、生态林模式、用材林模式和林草混交立体模式的适用立地条件、造林树种、经营技术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宁波市自然概况、城市森林现状及其城市特色,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结合"核、环、轴、楔、园、链"结构模式,提出了宁波市城市森林系统结构;建议加强城市绿心和生态保护带建设,改善城区森林绿地质量,提供城市生态资源氧库,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演绎城市文脉,引导城市环境与郊区自然环境共生与交融,建设具有山水特色的森林城市。    相似文献   

18.
林火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林火生态和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林火生态特性、生态过程及景观研究方法,阐述了林火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分析了林火与景观结构、功能、动态、格局和景观多样性的相互关系;简要概括了目前对林火与景观格局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9.
景观病理学:森林保护学领域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景观病理学是以植物病理学和森林病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和时间分析原理和方法而形成的新的交叉学科。景观病理学能够帮助明辨立地因素、植被空间格局的变化对树木感病性和病害流行方式的影响;并且有助于明确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病原快速进化和变异、树木对这种变化的滞后效应。同时,景观病理学的研究有助于预测病原的扩散速率及其对空间格局的影响,有助于规划土地持续利用方式、制定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的决策。本文诠释景观病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对景观病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并提出景观病理学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Patterns of afforestation on abandoned agriculture land in Latv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andonment of agriculture land and subsequent natural afforestation have been common features of the contemporary Latvian rural landscape, particularly in the period since 1990. This process affects the structure, ecology and visual qualities of the landscape. The study examine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fforestation in relation to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Latvia, where there is abundant abandoned agriculture land and a great variety of spatial afforestation patterns. The most typical patterns in this area were linear, mosaic, and continuous afforestation,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afforestation from the forest edg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natural afforestation of abandoned agriculture fields can be very diverse, and do not follow the classical secondary succession model. Afforestation can be delayed by a dense cover of herbaceous vegetation for a period of up to 20?years. There are many interacting factors that affect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afforestation patterns, such as soil properties, size and configuration of fields, previous land use and also the random nature of plant colonization by seed. Further studies on afforestation patterns would help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ir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as well as to determine optimal solutions for the use of abandoned agriculture 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