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通过设置4种不同的造林密度试验来研究密度对桉树无性系林分生长的影响,并以Richards生长函数为模型拟合了不同造林密度条件下桉树无性系林分生长模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桉树无性系林分的生长规律呈现"s"型曲线,用Richards模型拟合其胸径、树高、材积及蓄积量的生长精度很高,相关指数均在0.996以上,利用所建生长模型可以对桉树无性系林分的生长动态进行预测,为桉树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Richards函数在桉树无性系林分生长预测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置4种不同的造林密度试验来研究密度对桉树无性系林分生长的影响,并以Richards生长函数为模型拟合了不同造林密度条件下桉树无性系林分生长模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桉树无性系林分的生长规律呈现“S”型曲线,用Richards模型拟合其胸径、树高、材积及蓄积量的生长精度很高,相关指数均在0.996以上,利用所建生长模型可以对桉树无性系林分的生长动态进行预测,为桉树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Richards equation和多项式两种模型,对密云县云蒙山橡树林分的胸径与树高进行曲线关系分析.结果表明:Richards equation和多项式两种模型对橡树不同密度组的林分的回归分析相关系数均达到0.75以上,拟合程度较好;两种模型均可以用来预测橡树林分的生长趋势;不同密度组对预测胸径和树高的模型拟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密度下速生阔叶树种的碳汇潜力,旨在为碳汇造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昆明市第4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选取桤木(Alnus cremastogyne)、银荆(Acacia dealbata)、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和直干桉(Eucalyptus maideni)林分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优化算法求解林分断面积生长备选模型Richards、Schumacher和Korf参数;将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和单木生物量模型与各器官含碳率链接,模拟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密度下林分碳储量生长过程;采用林分碳储量平均增长量和连年增长量分析各速生阔叶树种林分碳汇潜力。【结果】桤木、银荆、蓝桉和直干桉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拟合决定系数分别为0.94,0.89,0.92和0.84;优化算法求解参数迭代次数从小到大顺序为麦夸特算法、粒子群算法、差分进化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Schumacher模型和Korf模型拟合参数欧式距离小于Richards模型,但Korf模型和Schumacher模型的拟合参数稳定性优于Richards模型。地位级为Ⅲ级、林分密度指数为800时15年生桤木、银荆、蓝桉和直干桉林分碳储量分别为13.81,20.33,38.89和45.27t/hm~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林龄为1~5年时各树种林分间碳储量生长不存在差异(α=0.10),林龄为6~10和11~15年时各树种林分间碳储量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α=0.01);桤木、银荆、蓝桉和直干桉林分碳储量平均增长量最大值分别为1.14,1.76,3.10和3.11t/(hm~2·年),连年增长量最大值分别为1.34,2.18,3.66和3.41t/(hm~2·年)。【结论】建立的速生阔叶树种生长模型可用于林分碳储量生长分析,优化算法能对生长模型更好地进行参数估计,各树种的固碳潜力顺序为直干桉蓝桉银荆桤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云南松林分蓄积生长规律,为更好的经营云南松林分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基于云南省云南松一类清查数据,以Schumacher和Richards模型为基础模型,选取不同的林分密度指标,来拟合云南松林分蓄积生长模型,并在最优基础模型上引入哑变量,将不同林分类型合并,建立同时适用于间伐林分和未间伐林分的蓄积生长模型。结果表明:4个传统生长模型的模拟效果都较好,R~2和预估精度最高分别为0.971 6、96.79%,不同的林分密度指标对模型的预测效果有较大影响,且以选用林分断面积作为林分密度指标的Richards模型的预估效果最好,其预估精度为96.79%。在最优传统生长模型中引入哑变量后,模型的R~2和预估精度都比传统的生长模型稍高,分别达到0.973 0、96.84%。通过对模型的适应性检验,所建的哑变量模型的预估精度超过98%,且对间伐林分的拟合效果更佳,可以用来描述不同措施下云南省云南松林分的蓄积生长规律,也解决了不同类型林分合并建模不相容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油松林分断面积与蓄积量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京地区油松林分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进行研究,为建立通用的、相容的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奠定基础。利用北京市油松一类清查数据,以Richards和Shumacher 为基础模型,通过选取不同的密度指标,分别拟合油松林分的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并选取最优的断面积、蓄积量模型,引入哑变量,将间伐林分和未间伐林分合并建立林分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油松林分的断面积、蓄积的模拟效果都较好,R2分别最高达0.900 0、0.890 0,而且不同的密度指标直接影响模型的预估效果,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选用林分密度指数作为密度指标的预估效果更好;林分蓄积量生长模型选用林分断面积作为密度指标时预估效果更好,当在模型中的渐近值参数引入密度指标后,Schumacher模型对林分蓄积量的预估精度又要略优于Richards模型,通过模型的独立性检验,预测精度均在91%以上;而在最优的模型上引入哑变量后的林分断面积、蓄积量模型的R2、预测精度都比常规的模型稍高,R2均在0.900 0以上,预测精度在0.950 0以上。引入哑变量能适当的提高模型的精度,可以用来描述北京地区油松林分在不同措施下的生长变化规律,也解决了不同类型林分合并建模不相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调查测定了雷州半岛短轮伐期尾叶桉、尾叶桉无性系U 6、刚果12号桉无性系W 5、巨尾桉无性系EC 1 4个桉树品系林分各生长因子的生长差异性,研究分析了4个桉树品系林分速生性及生长过程,并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各品系的生长阶段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各品系之间的林分生长差异显著,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蓄积量生长大小排序为EC 1>U 6>W 5>尾叶桉,6 a生EC 1,U 6,W 5,尾叶桉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达243.8557,238.4578,172.7508,130.9949 m3/hm2;EC 1,U 6,W 5与尾叶桉的数量成熟龄分别在4.9,4.2,3.0和4.2 a;短周期桉树人工林的林分生长过程可划分为快速生长期、一般生长期和缓慢生长期3个阶段,不同品系到达各生长期的林龄不同.林分生长期的划分可为桉树人工林分阶段科学营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造林密度对白杨杂种无性系初期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威县毛白杨繁育基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造林密度(2 500、1 667、1 111、833、625、500、417株/hm2)对5年生毛白杨杂种无性系S86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讨造林密度对生长性状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造林后4年,造林密度对林分胸径、立木单株材积的影响效用突显出来并达极显著水平,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仅在造林当年显著,对蓄积量的影响在前5年内的各年均呈显著水平;造林密度与胸径、单株材积的生长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蓄积量的生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树高生长呈显著负相关。造林密度对生长指标连年生长量的影响与造林密度和生长指标有关,一般造林密度超过1 111株/hm2时,连年生长量峰值出现较早,速生期持续期较短,低密度林分连年生长量峰值出现较晚;培育短周期S86无性系工业用材林,在造林后2~4年内是林分的快速生长期。   相似文献   

9.
短周期桉树人工林的生长效应及生长过程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测定了雷州半岛短轮伐期尾叶桉、尾叶桉无性系U6、刚果12号桉无性系W5、巨尾桉无性系EC14个桉树品系林分各生长因子的生长差异性,研究分析了4个桉树品系林分速生性及生长过程,并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各品系的生长阶段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各品系之间的林分生长差异显著,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蓄积量生长大小排序为EC1>U6>W5>尾叶桉,6a生EC1,U6,W5,尾叶桉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达243.8557,238.4578,172.7508,130.9949m3/hm2;EC1,U6,W5与尾叶桉的数量成熟龄分别在4.9,4.2,3.0和4.2a;短周期桉树人工林的林分生长过程可划分为快速生长期、一般生长期和缓慢生长期3个阶段,不同品系到达各生长期的林龄不同。林分生长期的划分可为桉树人工林分阶段科学营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准确掌握油松生长过程、改善油松经营管理模式,利用北京地区油松连续清查数据,在Richards模型基础上,考虑林分起源的差异,在模型中引入哑变量,建立北京地区不同林分起源相容性油松林分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含哑变量的油松生长模型,对油松林分生长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高达0.9380和0.9918;油松蓄积量的拟合效果比断面积好,人工林的拟合效果高于天然林。用检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适应性检验,林分断面积和蓄积量生长模型的预估精度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谈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调整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运行背景及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调整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目标是建立市场机制与行政协调相结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红皮洋葱为试材,对呼和浩特地区春季播种育苗,初夏定植、秋季收获栽培方式下,洋葱营养生长期的生育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幼苗期为70d ̄72d,叶片生长期为30d ̄40d,鳞茎胀大期为30d ̄35d,全营养生长期为147d ̄150d。同时,对茛系、叶片及鳞茎的生育规律作了初步研究探讨,为制订栽培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评述了作物生长计算机模拟模型的结构、建模技术及有待探讨的技术问题.模拟模型一般包括数学模型和知识模型.数学模型技术的重点在生育期模型、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模型及作物形态模型等方面;知识模型是应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的技术方法而建立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是今后作物模拟研究的一种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利用山东省宁阳县3种不同立地条件下的107-杨树速生丰产林临时标准地和解析木调查材料,以 Richards生长函数为基本模型,拟合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107-杨树速生丰产林生长模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07-杨树速生丰产林的生长规律呈现"S"型曲线,用Richards模型拟合其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精度很高,P值均小于0.0001;使用未参加建模的107-杨解析木数据对构建的预测方程进行T检验,发现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P均大于0.05).可见,利用所建生长模型可以对107-杨树速生丰产林的生长动态进行预测,为107-杨树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Richards生长模型描述弹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分析了生长模型对S形生长的弹性描述能力,绘制了参数b3从0到10变化时模型形状变化的空间曲面图形,给出了确定模型拐点等特征点的方法,讨论了模型参数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取值范围和建模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将草莓分为无性株系和母体单株两类分別调查,則无性株系总鲜重、叶鲜重、叶面积增长动态皆为S型曲线,由此曲线公式可计算出最大生长速度出现时间为8月中下旬,并可求算出最大生长速度及最大速度时的生长量。无性株系的新根鲜重及吸收面积动态基本一致,皆为具三次波峰的曲线,高峰分别在4月中、7月下10月底出现,最后一次高峯持续时间较长。而无性株系的变(褐)色根的年动态变化为一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母体单株的鲜重、地上部干、鲜重、叶鲜重等均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而其根鲜重年内有三次波峯,分別在4月中旬、7月上旬和10月下旬,以中间的波峯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7.
油松树冠枝生长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生长比的概念探讨了油松枝的延长生长量随着枝龄和着枝深度而变化的规律。并利用枝解析方法研究了枝的材积生长与枝龄、着枝深度和树木所处的竞争状态间的关系,最后确定出各样木总枝材积的生长及枝、干材积生长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树冠内枝的年延长生长在树冠顶端第二轮或第三轮枝处达到最大值;而枝材积生长的最大值则在较下部的轮枝上出现,具体位置与树冠的大小和所承受的竞争压力有关;不同样木的枝、干材积生长比例相差很大,孤立木可达1:1,而被压木却只有1:10左右,从中说明树木间的竞争对枝材积生长的影响比对干材积生长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处理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以黄瓜品种“中农203号”(Cucumis satiuns L.cv.ZhongNong 203)为试材,采用水培方法设计根际0.05 mmol/L、0.1mmol/L和0.5mmol/L SA 处理,研究黄瓜幼苗对SA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黄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 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植株含水量、电解质渗透率和MDA含量对SA的响应存在明显的浓度依存性和时间效应.0.05 mmol/L和0.1mmol/L SA处理增加了Ci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了电解质渗透率和MDA含量,提高了Pn,以0.1mmol/L SA处理效果最佳;而0.5 mmol/L SA处理降低了Ci和叶绿素含量,提高了Tr,最终导致Pn下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SA处理有利于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锁阳一个生长季地上、地下生长情况观察的总结。观察发现,在一条白刺根上同时寄生着已出土开花的锁阳,还有未出土的锁阳及许多锁阳芽体,证明锁阳的繁殖主要是无性繁殖,锁阳从出土到开花约需一个月的时间,出土时生长缓慢,出土一周后开始快速生长,高生长停止后开始开花。锁阳种子基本与白刺种子同期成熟。  相似文献   

20.
用 MET10~200ppm浸种,可提高发芽势,降低α-淀粉酶活性,抑制芽仲长,促进根仲长(10~100ppm),使单位长度根重和芽重增加,秧田期施用 MET30~60g/亩或10ppm 浸种,在较低播量下,苗高无明显抑制,而分蘖则显著增加。本田分蘖期或第一苞分化期施用 MET,株高叶片和节间均被抑制,增加了叶片含糖量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水势,使根系活力提高。由于上3叶变短,叶角度变小,透光率增加,相对生长率(RGR)、光合势(LAD)、净同化率(NAR)随之提高,但因叶面积指数下降,引起群体生长率(CGR)减少。MET 可提高有效穗数,增加粒重,但结实粒效减少,中高秆易倒伏品种在高肥水平下有增产效果,矮抗秆倒伏品种则表现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