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有德18年如一日,情系沙海,扎根荒漠。18年来,他带领全场400多名职工在茫茫的毛乌素沙漠营造防风固沙林25.9万亩,植树近3000万株,在毛乌素沙漠西南端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实现了人进沙退,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侵;他带领职工治沙又致富,开发沙地果园,建造规模化苗圃……基本改变了林场贫困落后的局面,使白芨滩人走上了文明富裕之路。中宣部于日前发文,将王有德作为全国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典型向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2.
王有德18年如一日,情系沙海,扎根荒漠。18年来,他带领全场400多名职工在茫茫的毛乌素沙漠营造防风固沙林259万亩,植树近3000万株,在毛乌素沙漠西南端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实现了人进沙退,有效防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侵;他带领职工治沙又致富,开发沙地果园,建造规模化苗圃……基本改变了林场贫困落后的局面,使白芨滩人走上了文明富裕之路。中宣部于日前发文,将王有德作为全国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典型向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3.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林场半个世纪的防沙治沙进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治沙英雄。白芨滩林场场长、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共产党员王有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宁夏视察工作时,亲切接见了王有德,并称赞道:“你是治沙英雄,我们是来向你学习的。你坚持18年扎根荒漠,治沙造林,很不容易啊!”18年治沙筑起绿色屏障处在腾格里和毛乌素两大沙漠夹击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荒漠化形势严峻。风沙肆虐的毛乌素沙漠,像一只饥饿的困兽,每年以几十米的速度向宁夏西南侵袭。1985年,30岁…  相似文献   

4.
治沙事业是祖国豪迈的社会主义事业,沙地造林是林业和治沙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才可能开展大规模群众性的沙地造林工作,旧社会沙逼人退悲惨又凄凉,新社会人进沙退旧貌换新颜。我国沙漠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相当全国现有耕地面积。其中内蒙沙漠、沙地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面积的9%。沙漠的存在是历代反  相似文献   

5.
提起沙漠,大家想起的都是连绵起伏的沙丘,一望无际的沙海,甚是壮丽。但对于很多生活在沙漠边上的人来说,他们却时时刻刻面对着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等生存危机。而在毛乌素沙漠南边,有这么一位老人,用40多年的时间,在沙漠上开创了一片绿洲。他就是治沙英雄石光银。  相似文献   

6.
正2月1日下午,自治区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马金元同志分别前往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和宁夏林业研究所,慰问了全国劳动模范、治沙英雄、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会长王有德和十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种苗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健,并带去了新春的祝福。  相似文献   

7.
正在宁夏,治沙模范王有德的名字和事迹让人耳熟能详。他曾获得过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等称号。王有德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生命不息,治沙不止,他把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治沙事业。位于宁夏灵武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马鞍山管理站,是距银川河东机场1公里处的一片8000多亩的荒地。前几年,这里还是一片用沙土垫起来的大坑,王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务林人,对王有德其人早有了解,对他的感人事迹也耳熟能详。这次党校培训组织赴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亲见其人,亲闻其言,并真切感受其工作战斗的环境,使我对白芨滩人有了直观的感受,对白芨滩的治沙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白芨滩精神就是扎根基层的吃苦精神。浩瀚的毛乌素沙漠,降水量极低,风沙天气频繁,自然环境极为恶劣。考察期间,我们在沙脊上一走,迎面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防护林科技》1994,(3):45-48
<正>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横跨东北、华北、西北,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118万km~2土地上,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巴音温都尔、乌兰布和、库布齐等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乌珠穆沁、呼伦贝尔、科尔沁等沙地,还分布有一些零星的沙漠、沙地。全区沙漠、沙地总面积0.23亿hm~2,沙化土地近0.13亿hm~2,分别占全国的31.7%和57%,治沙任务十分繁重。在1991年全国治沙会议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我国沙漠的一半和沙地的全部。当地群众对沙漠资源的认识,经历了防沙——治沙——用沙——管沙的四个阶段。从"无知"造成的怕沙,到"对抗"形成的恨沙,再到"顺应"形成的以沙为伴,直到"治沙致富"双赢的以沙为荣,走出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长链条、大市场"的新路,认定了以高科技保证高效益,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良  相似文献   

11.
飞播治沙技术孙翠莲飞机播种造林或种草速度快、效果好、成本低、范围广,可以大规模迅速治理沙地、沙漠,成为防沙治沙、加快国土绿化的重要技术手段。一、播区选择与规划设计我区适宜飞播的沙地、沙漠地貌类型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宜播区一般选择在沙丘高度10米以下,...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回顾防沙治沙的艰难道路,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也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逐渐破解防沙治沙工作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难题。一、沙漠资源观的思考沙漠、沙地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但同时也是资源富集地区。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风能资源、光热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特有的植物资源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沙多,每年有3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沙漠化。中国治沙的人多,有千千万万的群众在同沙漠做斗争。毛乌素沙漠南缘,一位农民同沙漠斗争了37年,他带领群众承包治沙22.8万亩,已经治理的19.5万亩,生长着2000多万株(丛)杨树、红柳、樟子松、花棒等,在沙漠中筑起了一条长63公里、宽3公里的绿色长城,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92.5%,成为全国个体治沙面积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承包户;他组织了全国第一个“治沙联合体”,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农民治沙公司,第一个把股份制引进治沙事业。因为治沙他出了名,踏上了联合国讲…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林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党校组织我们考察调研了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生产建设情况,特别针对该区富有特色的沙漠治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红色旅游等进行了重点考察。通过考察,我尤其对治沙英雄王有德感受颇深。宁夏人民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与沙漠侵害作斗争,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做到了人进沙退的目  相似文献   

15.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有德21年来,团结、带领群众致力于防沙治沙事业,营造防风固沙林25.9万亩,植树近3000万株,在毛乌素沙地西南端构筑了一条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做出了杰出贡献。2007年3月在全国防沙治沙大会上,  相似文献   

16.
<正>种植菊芋治理沙漠的方法,被治沙专家称为目前“治理沙漠成本低、见效快的最佳方法”。专家们认为,菊芋属生态经济型植物,用它治理沙漠.不仅能治沙固沙,而且因其具备沙地产业化经营发展潜力,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具有广泛应用价值。这一“种植菊芋治理沙漠的方法”发明专利的发明人是一位普通农民,叫姜吉禹,大连人。偶然的机会使他感受到沙漠带给人类的危害,同时也坚定了他治理沙漠的决心。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自治区在省内四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包夹中突出重围,生态状况呈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为全国防沙治沙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生态明显改善的同时,沙里淘金的产业探索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国提出了值得借鉴的宝贵治沙经验。7月12日,全国防沙治沙现场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我们跟随与会代表一行,行程500多公里,深入库布其沙漠内部,探访内蒙古防沙治沙的真经。  相似文献   

18.
正经过近7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被称为"人类贪欲儿子"的毛乌素沙漠是否还会卷土重来,取决于当地人的行为模式。二次沙化的可能,是所有人必须直面的潜在风险,也是陕西省榆林林业人苦心孤诣,试图解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榆林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北治沙、南治土"治沙造林运动,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进入新世纪,全  相似文献   

19.
●石光银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农民,17岁担任生产队长,开始治理沙漠。他带领群众造林6666公顷,建起了定边县第一片沙漠绿洲。1984年,他率先承包治理200公顷沙地,带动全乡187户农民参与到承包治沙的行列中。1985年,石光银成立了治沙公司,由于...  相似文献   

20.
<正>2月4日,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管理局局长张炜等领导一行,专程来到宁夏灵武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看望慰问治沙英雄王有德和林场干部职工,向他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张炜局长说: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是三北工程建设的先进典型之一,为三北地区防沙治沙工作做出了示范。王有德同志是我国治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