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锦玉29号是锦州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G285为母本,B299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晚熟高密玉米单交种。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高密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69.4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2%;2010年参加辽宁省中晚熟高密组生产试验,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4.2%。具有高产、品质优良、适应性好、抗病性强、活秆成熟等特点。2011年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辽审玉[2010]477号)。  相似文献   

2.
一、小麦种植、玉米套种规格现状 我省的高产小麦、玉米良种,主要是中晚熟品种。生长期较长,为解决光、热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全年产量不稳问题,玉米实施了麦田套种技术,这种种植模式,目前尚不规范,小麦的播幅有120cm、140cm、160cm等规格。玉米套种行距从50cm至120cm不等,种植规格的不规范,影响了现有机械作用的发挥,所以探讨推广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10个在售玉米品种康农玉868、隆平509、正兴6号、瑞康玉18、宜单629、成单716、嘉乐玉828、台沃655、同玉609、垦丰169,以及大豆品种川农夏大豆3号为研究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三个重复,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玉米品比试验。试验测定了10个玉米品种农艺性状、抗逆性、穗部性状及小区产量。试验结果表明,选取的10个玉米品种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抗性好,但产量各有差异。试验对10个品种产量进行了排序,并分级。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覆盖方式(玉米整秆带状覆盖平作(SM)、黑膜双垄沟覆盖(PM)、露地平作(CK))对当地典型早熟"LK99"、中熟"克新1号"和晚熟"青薯9号"马铃薯土壤水热状况、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覆盖(SM、PM处理)可显著降低各品种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11.0%~19.0%),分别提高早、中、晚熟马铃薯出苗至成熟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24.6、29.5和48.9mm,且SM和PM处理土壤贮水量在同一品种上无显著差异。PM处理早、中、晚熟马铃薯全生育期5~25 cm土壤平均温度较CK分别提高1.6、1.6和1.4℃,而SM处理在各品种上均低于CK。与CK相比,覆盖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各品种单薯鲜质量和商品薯率;马铃薯干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CK提高21.6%~51.4%和44.2%~77.1%。SM处理在早、晚熟品种上取得与PM处理相近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在中熟品种上,SM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低于PM处理。【结论】综合马铃薯品种熟性、水热利用状况和产量等因素,SM处理是一种高产高效的种植方式,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在旱作区,若要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应注意马铃薯品种熟性与覆盖方式的科学搭配。  相似文献   

5.
强硕68是具有抗多种病害、抗倒伏、优质、稳产等特点的极晚熟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从生态特征、农艺性状、抗性及产量表现等方面介绍强硕68的特征特性。在多年试验和应用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大石桥市种植该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为强硕68在当地的推广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自交系S198为母本,以玉米自交系L256为父本,采取常规育种技术和系谱选育法,组配而成中晚熟玉米品种硕达777.通过品种试验考察硕达777品种特征,并介绍其制种与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玉米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辽西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特点和土质气候条件,引进8个鲜食玉米品种(系)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大民3号比对照万糯2000增产幅度小,早采摘10 d;中晚熟品种东糯800在产量和穗部性状上表现突出,且作为甜加糯品种在口感上更受欢迎;东糯88在产量、穗长、穗粗均排在所有品种的第二位,增产幅度在7.9%,作为糯玉米品种适宜黑水镇当地推广;公主7788仅比对照增产3.4%,但封顶性好,熟期比对照早5 d,可作为白糯玉米的补充品种。其他品种均比对照种产量低。  相似文献   

8.
以陇椒2号为对照,引进6种辣椒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陇椒3号、陇椒5号为羊角型早熟品种,长势强、果型好,产量高,适宜在日光温室中推广种植;新一代尖椒为牛角型晚熟品种,果型好、产量高,但收购价格较低,整体效益不及羊角型品种;37-78RZ和GH007品种品质差、产量低,不宜在高投入的日光温室中种植。  相似文献   

9.
东科1326是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晚熟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在各类试验中表现为优质、高产、抗病、耐瘠薄等特点,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35 d,需活动积温2 980℃左右,适宜在辽宁晚熟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0.
结合生产实践,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选用9个玉米新组合及1个对照,在5个不同的地点,进行二因素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考察玉米杂交新组合在不同地区的产量特性,以选择出适合北方地区的最佳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1.
禾育89是吉林省禾冠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中晚熟玉米新品种。2013年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吉审玉2013025。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自交系zh81为母本,以玉米自交系sn101为父本,采用常规育种技术手段和系谱选育法,组配而成中晚熟玉米杂交种硕达709.通过品种试验,考察硕达709品种及亲本特征特性,介绍其栽培与制种技术要点,以期为杂交种硕达709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春季是玉米苗期的关键季节,田间管理尤为重要,尤其在大面积越冬区种植高产晚熟品种玉米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从而获得大面积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14.
春季是玉米苗期的关键季节,田间管理尤为重要,尤其在大面积越冬区种植高产晚熟品种玉米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从而获得大面积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辽宁省主栽粮食作物。以郑单958为试验品种,在沈阳、鞍山、铁岭3个地区进行田间试验,考察其籽粒灌浆速度及产量表现。以期为完善玉米高效栽培管理模式及研究辽宁地区玉米产量潜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灌水方式对华北不同品种玉米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发展华北地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探索华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的产量与水分利用对灌水量和灌溉方式响应,筛选不同灌溉模式下抗旱稳产玉米品种。【方法】设置了3种灌溉方式(地面灌溉、滴灌和微喷灌)、3种灌水量(高、中、低灌溉水平)和5~6个玉米品种处理,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灌溉模式和灌水量条件下的产量与水分利用特征。【结果】地面灌溉模式下,低灌水处理产量显著低于中灌水和高灌水处理,低灌水和中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高灌水处理;农华101品种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浚单20和郑单958。微喷灌溉模式下,高灌水处理产量显著高于中灌水和低灌水处理,但后二者差异不显著;灌水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农华101品种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其次为先玉335和郑单958。滴灌灌溉模式下,灌水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影响不显著,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低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高灌水处理;浚单20、先玉335和登海605品种夏玉米产量显著高于中单909和郑单958品种的。因此,低灌水量可显著提高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但3种灌溉模式下低灌水处理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结论】综合来看,华农101较适于地面灌溉和微喷灌,浚单20、先玉335和登海605适于喷灌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选配及行株距搭配影响,文章以广西百色地区田间试验为例,选定了适应当地气候的大豆品种“皖黄506”和玉米品种“青青700”,设置了对照组(大豆行距50cm,大豆株距20cm;玉米行距80cm,玉米株距30cm)、紧密种植组(大豆行距40cm,大豆株距15cm;玉米行距70cm,玉米株距25cm)、宽松种植组(大豆行距60cm,大豆株距25cm;玉米行距90cm,玉米株距35cm)等三个不同行株距组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紧密种植配置在生长指标、产量、品质参数、资源利用效率和病虫害发生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紧密种植配置可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益,降低资源浪费,减少病虫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宽甸县玉米品种更新换代慢、粮食产量不高的问题,引进4个玉米密植新品种。以良玉88为对照,进行新品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宏硕899、良玉99这两个新品种抗性强、产量高,适宜作为宽甸县玉米生产的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合简阳市种植的玉米新品种,笔者用成单30作对照,选取了16个品种进行了田间栽培管理展示示范。示范结果表明,产量超过对照的品种共计11个,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锦泰1号、绵单118、川单455、高玉1号、延科288、陵玉13、巨龙998、辽禾308、博玉19、仲玉998、安泰600,但需进一步结合田间高产栽培管理和玉米品种试验,确定本区域玉米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保障我国玉米和大豆产量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本文从品种选育、种植模式研究和配套机械设备的研发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技术问题进行展望,为后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