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此邻。——唐·王勃去年我在日本进修期间,曾与日本学者渡部武先生相识、交游,是很值得记忆的一件事。渡部先生是日本东海大学文学部副教授,专攻中国文化史,教授“中国古代史”及“古代汉语”等课程。他虽系中年学者,但对我国古代文化及古籍的研究造诣颇深,尤酷爱农史,曾将我国古农书《四民月令》、《四时纂要》以及石声汉的《中国古农书评介》等,译成日文出版。我在东京农业大学图书馆欣喜地看到他的《四民月令》新译本,拜读后当即撰文予以介绍(发  相似文献   

2.
董晨 《古今农业》2023,(2):112-119+111
月令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岁时文献,按内容特点可以分为综合性月令与农业月令。自东汉《四民月令》起,综合性月令《唐月令》、农业月令《四时纂要》《养余月令》《农圃便览》等一系列月令文献吸纳了二十四节气系统,并将之作为每月重要的时间节点。二十四节气在与月令文献的结合中起到安排祭祀仪式、预测气象丰歉、指导农事生产等作用,具有实用化与经验化的特点。二十四节气在历代月令文献中呈现出由关注庄园农事,转向服务祭祀占候,又转向回注重农业生产生活技术的衍变趋势。  相似文献   

3.
张楠 《农业考古》2019,(4):51-58
《四民月令》中“收薪炭”“收弊絮”“收布帛”和“收缣縳”的“收”不是传统理解中的购买,而是农庄收取自身的生产成果和旧物。将《四民月令》和传统《月令》类文献中的商品交易对比可知,崔寔的农业商品交易立足于民间和现实需求,二者在立场、目的和指导思想上大相径庭。崔寔在《四民月令》农业商品交易中体现的逐利思想与其在《政论》中的爱农思想存在一定的矛盾,反映出在东汉后期混乱的局势下,崔寔本人和其所代表的世家大族在国与家问题上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4.
包艳杰 《农业考古》2016,(1):153-158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着该系统的稳定。先民们从事农业生产所凭借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方法,在达到生态、经济及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方面,无疑是极其有益的。这种经验和方法,以口耳相传(谚语)或者农书的形式,在传统社会代代相传并得以留存。《四民月令》记录了汉代华北平原丰富的物候信息,为农民从事土壤耕作、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农事活动提供了具体指导;所倡导的因时耕作思想和方法,有效地达到了改善土壤结构、防旱保墒、保持土壤肥力、促使作物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韩兴勇 《农业考古》2003,5(1):221-229
《农政全书》是明朝末期徐光启所编写的一部系统农书 ,传入日本以后(1) ,在与《农政全书》出版相距六十年以后 ,日本的宫崎安贞以《农政全书》为范本 ,并结合自己的农事经验 ,编写了一部日本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农书 ,即《农业全书》。对于这部农书 ,很多日本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在日本近世时期最有代表性 ,最系统的 ,具有最高水准的农书 ,在此书的出版以后五十年里 ,超越它的农书是找不到的 ,以后日本各地出现的农书 ,都多少受它的影响 ,以它为范本结合当地的农事经验 ,编写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书(2 ) 。因此日本农学界对《农业全书》作出了…  相似文献   

6.
邱志诚 《农业考古》2022,(1):239-247
《中国农学书录》《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两部当代农学目录学著作,堪称研究传统农书的架海金梁,是为学者入门、研究必备的案头书。但两书或囿于时代条件限制,或因书成众手,误收的情况在所难免。通过研究考辨,可知两书误收宋代农书29种,兹为揭橥以提高其著录宋代农书部分的准确性,从而使之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1):200-200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于2006年11月3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内建成并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43000m^2。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是全面展示中国悠久农业历史及其辉煌成就的大型专业博物馆。馆藏线装古籍5万余册,为全国农林院校之冠,全国现存农业古籍300余种中农史馆收藏284种,其中善本文献20余种,包括:《齐民要术》、《汜胜之书》、《农政全书》、《四民月令》、《农桑辑要》、《营田辑要》、《授时通考》等。展厅包括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辉煌的古代农业科技、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中国农业圣地一杨凌等4个展厅,另外,馆外还收藏了一批大型传统农具。整个农史馆系统、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辉煌成就,是传播农业科技与历史知识、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8.
陈(甫方)《农书·祈报篇》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甫方)《农书》是继《齐民要术》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古农书,成书于南宋,全书共三卷,约12000多字,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陈在前代农学家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南方水田农业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成就,其《农书》被农史学家称为一部综合性农书,国内外较多学者都对之做过专门研究,主要着眼于书中所载的农业技术,农业思想以及农业管理进行讨论,成果不菲.  相似文献   

9.
《沈氏农书》和《补农书》是反映浙江嘉兴、湖州地区明末清初地主经营情况,总结前人和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综合性农学著作。《沈氏农书》为浙江归安(今属吴兴)侠名的沈氏所撰,成书于明代崇祯之末(从书中记载的灾情、物价、生产情况并与沈氏《奇荒纪事》相印证,推定约在公元1640年或稍前),经张履祥的录辑及其弟子的刊印而得以保存至今。全书为:一、“逐月事宜”,相当一篇农家月令提纲,详列各月“天晴”、“阴雨”的农务和“杂作”、“置备”事项。对农业生产经营、家庭副业和生活日用安排得井井有条,张履祥说它是“首列月令,深得授时、赴功之义”。二、“运  相似文献   

10.
《二如亭群芳谱》是一部农书,可谓古今学人的共识。然而,通观全书,不难发现,书中还包含了许多与农学无关的内容,与《王祯农书》《农政全书》这类农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鉴于其书写内容和书写方式的独特性,解读《二如亭群芳谱》需要突破单一的农学视域,而采用一种"复调式"的视角。《二如亭群芳谱》的文本属性有别于一般农书,它既非纯粹的专业类农书,也非通书性质的农书,而是一部布局独特、立意新颖、内涵丰富且有着深厚生活积淀和扎实学理依据的人文作品。该书的人文价值要远高于其自然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关中盆地东西长逾300km,南北宽10~100km,地势较低,气候温暖,物产丰饶,人口众多,有"膏壤沃野千里"之称。通过阐述《氾胜之书》所记载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和其对农时农事的把握,同时对比《氾胜之书》所记载的作物播种期和现今关中农作物的播种期选择的不同,得出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农作物的播种期也需要做出恰当的调整的结论,以期有助于改革和指导当今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农事诗,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业及其他各种生产活动的状况,其中记载了较多关于桑的情况。《诗经》中的桑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桑的主要种类是柔桑和家养桑。在农桑稼穑的时代,桑的主要用途是供人们采桑喂蚕,以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蚕桑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之一,本文通过对《诗经》中桑的研究,力图基本把握先秦时期人民生活现状,并总结出桑种植在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对桑史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3.
书库清点和开架借阅的管理中最为常见的问题都是乱架,分析了书库图书乱架的根源,提出了一条从书库排架方式疏导乱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月令体裁的农书源远流长,在整个农书中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谓月令体裁的农书在这里是泛指用月令,时令以及岁时记等以时系事的一应有关体例写成的农书,除了全书整个结构,并对其中主要部分采用了这种体例的农书也兼所论及。分析这些农书先后之间的继承关系,比较这些农书的内容,找出各该农书所具的特点,不仅有助对加深对这些农书的理解,还可进而从中看到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一些侧影。  相似文献   

15.
《臞仙神隐》一书的产生,与朱权的经历遭遇、志向、性格有直接的关系。朱权在《臞仙神隐》中阐述的"农道兼修"思想,受到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也是对传统道家"重农"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其思想理念体现在隐与道合的境界论,农为隐本的修行论。《臞仙神隐》又是一部为"农道兼修"立规的书籍。  相似文献   

16.
中国通识教育方兴未艾,通识教材百家争鸣,科学史理应扛起通识教育的大旗,《世界农业文明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教材是农史在南京农业大学的一次实践,是暗合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尝试。该教材纲举目张,共分十章,以全球性为经、以专题化为纬,不仅全面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瞄准学科前沿有所建树,同时图文并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以研究世界农业文明的特点、传播、演进、动因、影响机制以及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旨趣,开该领域教材编写之先河。  相似文献   

17.
王祯<农书>是中国第一部全局性的农书,在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文献学角度,对关于<农书>的著作和论文进行了归类;同时也从数字化方面,把包含<农书>的数字化成果列举出来,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元钊 《北京农业》2012,(21):238-239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的市场应对能力相当低下,根本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以致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困难重重,“三农”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因此试图对农业的市场应对能力作些探讨,以期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有些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整体思维是中国哲学思维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与体现。“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是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而“天人合一”整体思维与《周易》、儒家、道家哲学思维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本文以《周易》、儒家、道家哲学思维为立足点,阐述《金匮要略》“天人合一”整体思维的哲学渊源,能丰富《金匮要略》理论的内涵,有利于把握《金匮要略》理论形成的轨迹和络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