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农业》2015,(12)
<正>2015年5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公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标准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指南》包含9个部分、21项指标,对"美丽乡村"给出了具体考评标准,"美丽"实现了完全数据化。从我国历史看,对农村建设问题的直接关注起始于近代的中国资本主义开始发育时期。晚清政府(1908年)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在农村开展了"乡村治理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历史与现实因素导致我国乡村教师的主要师资来源与整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乡村教师具备的乡贤文化身份日渐缺失。本文深刻剖析了乡村教师乡贤文化身份没落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并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和乡村基层教育现状,对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文化身份的建构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沟:一个晋东南典型乡村的革命、生产及历史记忆(1943—1983)》一书将西沟作为研究个案,以生产、革命、历史记忆三个板块为研究内容,将李顺达的个人经历与西沟的发展联系起来。《西沟》反映的不仅仅是集体化时代的乡村面貌,同时也折射出革命中传统乡村的转型之路。聚焦于革命对西沟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助力,从革命视野了解社会主义在历史时期进入乡村的具体案例、实施内容,以及如何与传统融合、创新,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乡村得到普遍认同,使西沟完成现代化转型。这一案例,为研究中国传统乡村进入现代化、传统乡村转型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而且是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研究》一书,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按照“五个振兴”的要求,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系统探究乡村振兴进程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目标、方向、难点与策略,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独特视角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次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运动"。作为"足以代表这个运动的整个方面之较早者"——中华职业教育社"鉴于农村的衰落,与一般农业学校造就的人材,不合实际的需要,并且不能担当挽救农村衰落的重任,主张改变方向,把职业教育的范围扩大,深入到农村里去",(1)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运动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意义,为今后"三农"问题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7.
乡村社会关系研究是农村研究的一个重点,认清我国乡村社会的关系结构及性质对于研究我国农村内部的组织与运行,推动农村发展具有深刻意义。从网络理论的核心概念出发,从时间的维度比较了1949年以前1、949~1978年1、978年以后三阶段关系网络的性质及特点,反映中国乡村社会关系的变迁,以期更好地认清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性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农村发展以城镇化、非农化为主导。随着乡村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传统文化消退、人才流失、产业凋敝等现实问题日趋显现,实施"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势在必行。农民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乡村建设理应突出农民需求导向。遵循"反规划"的乡建规划理念,推行以农民需求为前提的规划设计;挖掘居村农民的农耕智慧,振兴以农民发展为核心的乡村产业;创新以农民生活为导向的乡村文化,增进农民身份的自我认同;倡导农民主体的多元参与,实施以农民为主体的基层治理,是新时代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清代末年的变法修律过程中,曾历经数年制定了数部乡村自治立法,主要包括《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等,开启了中国乡村自治立法的历史先河.这些法律规定了乡村自治的区域、居民及其选举资格、组织机构及其职权、选举、经费保障、监督与救济等内容,基本确立了乡村地方自治的主要制度.清末乡村地方自治立法虽难免其局限性,但在立法模式、立法规划、立法内容和立法技术方面有不少做法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0.
《齐民要术》中"宅田七十步之地"与"亩产百石"的粮食产量释读,受到历史时期和制度演变的局限。本文在综合运用文献史料,并充分借助前人对中国田制史以及度、量、衡的考古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宅田七十步之地"并非住宅中的田地,而是未仕士族的近郊之田;通过辨析北魏历史时期与各种制度演变的因素后,对贾思勰所述"七十步之地,亩产过百石"的产量验证,找到了合理解释。但"亩产百石"在不同的时期所指的产量值并不固定,因此与《氾胜之书》中的"亩产百石"只是一种数据巧合。这也为考证不同历史时期的粮食产量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旨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乡村振兴运动,通过推行立法、规划配套、农地改革、三产融合、服务配套、资金保障、人才培养和基建完善等一系列措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解决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等方面问题上成效显著,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12年7月6日至8日,"中国近代史论坛"第2期暨"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研讨会以"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为主题,下设"乡村危机"、"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历经传统社会的"县政绅治"模式、新中国成立初的"乡(村)政权"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模式和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模式等阶段的历史变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结构将迎来一次全新的嬗变,由"单中心治理"模式走向"多中心治理"模式,以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14.
"三农"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最本质和最重要的社会矛盾的当代表现,而"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中国农村发展历史困难的跨越,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新方法.文章首先探讨了城乡关系演进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然后以同处东亚地区和具有相同农耕文化背景的日本、韩国为例,从城乡演进视角解析了其乡村振兴演进历程,总结了相关的经验借鉴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那柯里村以茶马古道文化、马帮文化、民族风情文化为特色,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着力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旅游品牌。目前,那柯里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被评选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一,特色乡  相似文献   

16.
该文运用问卷调查与现实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肥东县八斗镇"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做了系列调查,旨在了解美好乡村建设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现代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的《南赣乡约》与蒋经国的"赣南新政"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治理产物。《南赣乡约》在王阳明"心学"思想指导下推行,有效地改善了南赣地区的乡村民风及社会治安;效仿王阳明《南赣乡约》,并带有"苏俄烙印"的"赣南新政",也为抗战时期赣南地区创造了相对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从乡村治理角度,对《南赣乡约》和"赣南新政"进行跨时域的比较,寻求其对当今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是中国20世纪前半期著名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其农业思想系统地阐述当时代乡村建设的理念与措施。梁漱溟将促使乡村建设的要素称为"积极功夫"。充分领悟梁漱溟关于乡村建设的见解和设想,结合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实际,有选择性地借鉴其有益经验,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价值遵循和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19.
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作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一项重要变革,对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其历史演进过程,分析宅基地的利用现状,从而找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所存在的现实困境,并就具体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为全面推行三权分置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脱贫任务完成后的起始之年,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时机之特殊,意义之深远。"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关心的问题,《意见》的出台为各地开展工作指明了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