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但当前涉农高校在理念、教学、队伍等方面尚未形成协同育人格局。面对上述问题,涉农高校要以理念协同为先决条件,以教学协同为核心要素,以队伍协同为关键环节,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如何将高校思政教育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当前所面对的挑战与机遇。课程思政是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体现,艺术类通识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显性”及“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相契合。为此,文章提出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艺术类通识课程,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作用,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从而达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高校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各门课程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华南农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讨课程思政价值内涵,分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瓶颈,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以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与教育教学实践体系。课程思政主要是一种“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一种隐性思政教育方法,是思政教育在专业领域的具体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同向同行的关系。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在于:练好基本功,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整合思政育人目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育人有机统一;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打造立体化教学平台,优化全景育人教学环境;强化“三位一体”考核体系,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的主要途径。“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物保护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承载着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概述了“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及其策略,即通过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水平、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等途径,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探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价值意蕴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重点分析农业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实践现状,总结目前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困境,力求探索出农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践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在高校实现“三全育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前高教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以海南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水产饲料加工工艺学课程为例,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挖掘,切实将其贯穿教学全过程,赋予专业选修课思政教育功能,以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隐性育人作用,进而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探索,为有效破解高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难题、科学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价值澄明切入,探析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选择,对于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学课程是生命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该课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应用性强。加强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是适应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时代需求。本文阐明了在微生物学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通过对微生物学课程中思政案例的挖掘和应用,探讨了将课程思政要素与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协同育人效应,从而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史明灿 《河南农业》2023,(12):41-42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与新机制,是备受各界广泛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既有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需要的必要性,又具备课程内容、课程性质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的可行性。经济法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分别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1.
周莉 《河南农业》2023,(36):34-35
课程思政是要进一步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植入高职院校各门课程,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实现高职院校的全方位育人。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其个人素质和德育能力对于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德育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课教师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专业知识中不断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内涵并在教学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智慧农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在分析开展课程思政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究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探索与创新实践,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借助智慧教学平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专业课程的立德育人功能,以期对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结合“三全育人”的思路,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结合课程特点将思政元素不动声色的融入课堂,探索育人方法,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该文以高职院校《中兽医》课程为例,探讨挖掘《中兽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思政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实施以及课程建设中自学资源、活动资源等方面有机融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也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要求专业过硬,更要求具有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的道德素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努力的目标,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贡献力量是教师的责任。结合微生物学专业课教学工作,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课程评价3个方面探索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的途径,充分挖掘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思政元素,为思政教育进课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而要达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不仅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同时需要发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阶级性,通过挖掘"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材料,创新教学手段及方法,构建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的紧密融合,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通过挖掘、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育人功能.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基础文化课学段的所有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深化教师"三全育人"理念、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等方面收到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积极研究创新路径,在强化价值引领、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成果固化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贯通培养项目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高职食品安全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立德树人与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食品安全类课程,要求把握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诚信教育,完善并建立高职食品安全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体系,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形式,对思政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普通物理学所展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思政内容的体现。我们从普通物理课程的一个教学案例--菲涅耳半波带法出发,阐述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并以此为蓝本,探索普通物理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新时代加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协同发展,发挥各自功能与优势,增强育人合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发展理念,建立高水平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德树人,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