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玉米集中雨节水膜侧抗旱栽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玉米种植技术,其更多解决缺水情况下玉米的种植问题,因此得到广大种植户的关注与广泛应用。该文从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技术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进而指出玉米集中雨节水膜侧抗旱栽培技术应用概况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春玉米不同农艺节水技术模式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对春玉米单项农艺节水技术进行组装配套的技术路线,通过分析各技术模式的水分利用率、产量效益等指标,集成推荐渭北旱塬春玉米的主要农艺节水技术模式为:“地膜覆盖 抗旱专用肥”、“垄沟种植 抗旱专用肥”,由于试验直接选用了优良抗旱春玉米品种,故从推广角度出发,技术组合模式中还应加上“优良抗旱春玉米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这些技术模式,可为春玉米栽培起到保肥保水、增产增收、节本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干旱地区的玉米种植,主要抓住抗旱节水保水技术环节,才能高产稳产。本文从深松整地、坐水早播、覆盖地膜、增施农肥、田间管理、根外追肥等技术措施着手,达到玉米抗旱高产目的。  相似文献   

4.
甘薯、玉米、花生等旱地作物抗旱研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干旱对花生、甘薯、玉米等旱地作物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品质及病虫害发生的影响,阐述了当前作物抗旱研究的对策,包括加强具有抗旱基因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创新,耐旱品种的引进与选育,建立节水种植栽培技术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在最近几年里,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玉米种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很多新型玉米种植技术被主动应用到了玉米种植生产之中,妥善处理了玉米节水、抗旱等诸多问题。对此,本文以此文出发点,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玉米种植业发展迅速,各种先进的玉米种植技术被引进国内各地区的玉米种植生产过程中,解决了玉米的节水、抗旱等多种问题。  相似文献   

7.
凌源市在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中,示范推广密植型玉米品种,实行"二比空"种植形式,实施秸秆深还田改良土壤、按玉米生理要求膜下滴灌抗旱节水等创再高产栽培技术。使玉米生产达到超高产及"吨粮田"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8.
通过2014年对梨树县抗旱经验的调查,总结出通过应用综合措施,即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深耕深松、选用抗旱品种、抓好播种质量关、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合理确定种植密度、加强田间管理、采取促熟措施等增强玉米抗御旱灾的能力,全县玉米总产达到267.5万t,粮食产量11连增。  相似文献   

9.
玉米抗旱与节水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形态、生理生化、分子机理等方面综述了玉米抗旱研究进展,确定了10种可以用于玉米抗旱性鉴定的指标。并对节水灌溉技术和秸秆覆盖、深耕把耱、地膜覆盖及化学调控等节水栽培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提出不同生态条件下,应把抗旱研究与节水栽培技术相结合,解决玉米生产的干旱问题,利用多学科协同研究,从整体水平上实现玉米抗旱增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阜新地区水资源紧缺、农业用水损失较大导致玉米产量较低的问题,在阜新地区开展了玉米抗旱节水高产技术集成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均比常规种植显著提高,适宜于该地区推广应用,能够为阜新地区玉米的抗旱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不仅是我国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实用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均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玉米种植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就新桥镇玉米节水抗旱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希望能够为我国玉米节水以及抗旱等多种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以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办事处自2001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双茬玉米种植技术,即春季玉米地膜覆盖、适时收获鲜玉米棒上市、及时灭茬再种夏玉米,具有增温保墒、抗旱节水、增产增效等特点,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玉米生产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玉米已成为当前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且总产量最高的第一大作物,发展玉米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 要战略意义。全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玉米生产的发展历程及各发展阶段的生产特点,并重点从自然 资源分布、农田基础设施、玉米品种与种子质量、栽培技术、生产经营方式、收储流通等方面深入分析了 当前中国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增加科研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策扶持、 加强技术服务、加大高产创建力度和改善产后储运流通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玉米进一步增产的政策建议 ,以及加强玉米新品种选育、抗旱节水、保护性耕作、提高播种质量和群体整齐度、机械化栽培和病虫草 害防治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莜麦(裸燕麦)抗旱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形态结构、生理代谢、抗旱育种以及抗旱节水栽培措施4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莜麦抗旱的研究进展.并得出了与小麦、玉米抗旱研究相比,莜麦的抗旱研究在广度和深度的有一定的差距.提出在今后的莜麦抗旱研究工作中,应当借鉴小麦、玉米抗旱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采用分子生物技术和传统选育相结合的方法 来选育抗旱品种,并结合抗旱节水技术来实现莜麦抗旱增产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5.
对引进的6个玉米品种从植物学性状、生育期、经济性状等方面进行比较,筛选出了抗旱、高产、节水玉米品种先玉335,建议在宁夏中部扬黄灌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栽培稻抗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干旱是限制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种植水稻抗旱品种、进行水稻节水栽培是节水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栽培稻抗旱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栽培稻抗旱品种的育成、节水栽培技术的形成,抗干旱机理的深入研究为生产应用提供了支持,稻谷产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文章通过对栽培稻抗旱性有关研究方面包括抗旱性鉴定技术、抗旱育种、节水栽培、抗旱机理、抗旱生理生化、抗旱性遗传和抗旱分子生物学等进行概括,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今后,应加强栽培稻旱播旱管、水播旱管研究,提高节水栽培技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与抗旱有关的外源基因的研究,用以改良抗旱性,提高栽培稻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7.
节水灌溉对节水抗旱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生理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明节水抗旱水稻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产量形成特点及生理基础。【方法】2个节水抗旱品种旱优113(杂交籼稻)和旱优8号(杂交粳稻)及2个当地高产品种两优培九(两系杂交籼稻)和扬辐粳8号(粳稻)种植于土培池和大田,自移栽后10 d至成熟设置常规灌溉和节水灌溉处理。【结果】与常规灌溉相比,当地高产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产量显著降低,两种灌溉方式间的节水抗旱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节水灌溉显著减少灌溉水量,提高灌溉水生产力(产量/灌溉水量),节水抗旱品种灌溉水生产力增幅大于当地高产品种。与当地高产品种相比较,节水抗旱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的相对分蘖数和每穗颖花数(节水灌溉分蘖数或颖花数/常规灌溉分蘖数或颖花数)较多,结实率较高;整个生育期绿叶面积持续期长,抽穗期根重较高、抽穗后根系氧化力、根系和叶片中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剑叶光合速率和籽粒中蔗糖合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茎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运转率和收获指数较高。土培池与大田试验结果趋势一致。【结论】在节水灌溉条件下节水抗旱品种比当地高产品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节水抗旱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较好的根系性能和地上部植株较强的生理活性是其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自从拉丁美洲引进玉米种植后,其经济效益高,抗旱耐热的特点使得其被广泛种植。但在现今条件下,玉米种植面临着病虫危害,植株抗病弱,颗粒质量低等情况,导致玉米产量并非理想状态。因此如何促进玉米高产,提出更新的栽培技术成为玉米种植的又一新问题。通过经验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笔者从玉米种粒改善和植株改善以及外部农业措施和病虫害防治、人工授粉等方面具体谈谈如何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地膜覆盖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与滴灌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形成"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文章以"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为切入点,将新疆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对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优势以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方面对新疆玉米种植应用膜下滴灌技术的技术效益进行总结,为全面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武陵山区特殊的自然生态特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分析和总结了武陵山区玉米低产的原因以及存在的技术问题。针对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适用于武陵山区玉米增产关键栽培技术,包括育苗移栽技术、规范间套作种植技术、种植密度合理调控技术、高效施肥技术。同时提出了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包括地膜覆盖技术、垄播沟覆秸秆还田耕作技术、膜侧集雨节水技术,旨在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玉米生产科技进步,为武陵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